色諾芬註疏集

劉小楓 甘陽 | 主編

譯箋者的話:

《斯巴達政制》的名稱聽來像是專論政制制度的政論文,其實不然。這篇名爲《斯巴達政制》的短作共十五章,說的是斯巴達人非常概況性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第一到第十章),以國王爲統帥的軍隊生活(第十一至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亞里士多德早就提到過,政體差不多就是民衆的生活方式,雖然他也在更狹窄的意義上專門定義過作爲“城邦一切政治組織的依據”的“政體”。莫爾特別提請注意,《斯巴達政制》其實談的是斯巴達人的生活方式,Politeia廣義上可以理解成“如何安排整理城邦[生活]”。所以,該書的着眼點不是指狹義上的政治體制,也不是現代政治意義上的制度史,而是斯巴達城邦及其公民典型的生活方式包含的教育、律法、習俗和慣例。

色諾芬在其多部作品中表現出對斯巴達的興趣,粗略算來,色諾芬關於政治事務的著作有三分之二來自他對於斯巴達作爲政治現象的強烈興趣。色諾芬是雅典人,他對異邦斯巴達的興趣並非獵奇。歷時37年的伯羅奔半島戰爭打破了希臘兩個強邦長達75年的平衡狀態,戰爭末期,斯巴達挫敗雅典確立了霸主地位,被公認爲希臘世界的領袖。雅典人色諾芬在《斯巴達政制》中彷彿塑造了一個保守、嚴謹、遵守律法的異國城邦形象。斯巴達的法度和教育制度似乎處處與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教育形成對照。

“經典與解釋·色諾芬註疏集”之一

色諾芬《斯巴達政治》譯箋

【古希臘】 色諾芬 著

陳戎女 譯箋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定價:68 元

關於本書

色諾芬的《斯巴達政制》是我們所知關於此題目的最古老著作之一。這部短作共十五章,以非常概括性的方式論及斯巴達人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看,是在論述斯巴達人的日常生活、以國王爲統帥的軍隊生活;實際上,色諾芬的曲折筆法和隱微寫作想傳達出來的,卻是斯巴達城邦及其公民典型的教育、律法、習俗和慣例等,這其中還暗含褒貶。

《色諾芬〈斯巴達政制〉譯箋》由北京語言大學陳戎女教授花費十多年譯箋而成,本書主體部分包含兩大板塊,一是《斯巴達政制》的完整漢譯全文(以古希臘文的梵蒂岡抄本爲底本,參考其他幾種校勘過的權威版本譯出),約一萬多漢字;二是對正文的逐節箋註(參考五種權威箋註本編譯,並附有作爲中國研究者的譯箋者本人的箋註或按語),箋註文字超過正文十倍。

作者簡介

色諾芬(公元前440年左右-前355年)是雅典史學家,代表作有《希臘史》、《遠征記》、《斯巴達政制》等,是今人瞭解和研究古希臘史的重要資料。

譯箋者簡介

譯箋者陳戎女,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導,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1999年獲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學位,2003-2004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曾獲北京語言大學“教學名師”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爲西方古典文學研究、經典文學與闡釋、跨文化戲劇研究、德國文化社會思想研究等。著有專著《女性與愛慾:古希臘與世界》《荷馬的世界——現代闡釋與比較》《西美爾與現代性》,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古希臘悲劇在近現代中國的跨文化戲劇實踐研究”等。

目錄

編譯前言

斯巴達政制(色諾芬)

《斯巴達政制》譯箋

關於篇名

第一章 引言、女童的教育和婚姻制度

第二章 男童的教育

第三章 青春期男孩的教育

第四章 剛剛成年的男青年的教育

第五章 成年男性的生活方式規定:公餐制和身體鍛鍊

第六章 私有財產的公有制

第七章 財富

第八章 服從禮法與監察院制

第九章 榮耀地死勝於苟活

第十章 年老者和長老會議

第十一章 軍事措施

第十二章 宿營

第十三章 出征打仗時國王的權力與榮譽

第十四章 斯巴達的衰落

第十五章 國王在城邦內的特權

參考文獻

試讀

呂庫古不讓孩童穿鞋讓腳變軟弱,他吩咐他們應該打赤腳走路讓腳底板變硬實,他相信這樣鍛鍊下來,孩童們更容易爬坡上山,下山也更安全;他還認爲,光腳的比穿鞋的跳、躍、跑得更快,只要他們的腳適應了打赤腳。

“呂庫古不讓孩童穿鞋讓腳變軟弱,他吩咐他們應該打赤腳走路讓腳底板變硬實”:[Lipka箋]斯巴達教育的一個特徵是讓孩子打赤腳,色諾芬和柏拉圖《法義》633c對此均有描寫,這意味着斯巴達(以及其他)士兵通常是穿鞋的。進入“祕密行刑隊”(krypteia)的斯巴達年輕人過去在冬天也沒鞋穿。

斯巴達成年人穿ἁπλαῖ[單底鞋],另一種鞋是ἀμυκλᾷδες。還有一種斯巴達靴子Λακονικαί,顏色是深紅色,和斯巴達軍服顏色配套(11.3)。克里提阿斯稱讚過斯巴達鞋襪的質量(Lipka 2002:121)。([陳按]祕密行刑隊(krypteia,crypteia)由斯巴達年輕人組成,其目的和性質到底爲何,學者們尚有論爭,祕密行刑隊或是殺死黑勞士以減少其人口的祕密行刑組織,或是軍事訓練的一種形式。據普魯塔克記載,他們在黑夜祕密殺死那些最結實有力、最優秀的黑勞士。見普魯塔克1990:120。)

實際上,在幅員遼闊的國度,光腳的目的很難說是爲了提高機動性(在多山的國家甚至連牧人也要穿鞋)。情況正好相反:軍隊持輕武器的部隊最機動靈活,他們穿着一種特殊的κρηπῖδες[高統男靴]。譬如,Iphicrates在公元前393年創建了一支叫作“輕盾兵”的新軍隊,似乎是他設計創造了一種從此以後叫作᾿Ιφικρατίδες的新式涼鞋(參Erbacher《希臘的製鞋:一項古代研究》Erbacher1914:4043,Morrow《希臘鞋類和雕塑的年代》Morrow 1985:179)。

所以,Lipka認爲,色諾芬提到的打赤腳極有可能只是讓斯巴達人忍受痛苦的一系列措施之一,乃入門環節,其實沒有實際目的。我們最多可以同意一些學者的觀點:磨練腳底板首先可以預防或減輕長途行軍對腳的傷害(如起水泡),其次是在戰鬥中遇到丟鞋子或鞋子壞了的情況有些用。最後,色諾芬寫的時候心裏想的可能是蘇格拉底,像斯巴達男孩一樣,蘇格拉底和學生都是打赤腳走路(《回憶蘇格拉底》1.6.2,柏拉圖《會飲》173b,Lipka 2002:121)。

“孩童們更容易爬坡上山,下山也更安全”:[Lipka箋]色諾芬在《論騎術》(Eq.8.1)寫到過馬匹下山上山奔馳時的用詞,與此處類似。

“光腳的比穿鞋的跳、躍、跑得更快,只要他們的腳適應了打赤腳”:[Moore箋]普魯塔克在着裝上面比色諾芬潑墨更多:年輕的斯巴達人直到12歲纔能有且只有一件大氅,很可能冬天可以不用打赤腳,直到他們成年成爲祕密行刑隊成員。這種措施說是爲了訓練少年敏捷靈活、頑強穩健的身手,而且,祕密行刑隊隊員必須不分晝夜應對常見的偷竊行爲,如果隊員們適應了光腳行走和不換衣服,輕裝簡行會提高暗中活動的靈活性和行動效率。

然而不單是斯巴達人打赤足——從陶瓶畫看,鍛鍊時赤腳對希臘人來說是司空見慣之事,顯然在戰場上打赤腳的確不利(Moore 1975:99100)。

他不讓孩童換衣服慣壞身體,規定他們要習慣一年到頭穿同一件外袍,他相信這樣做孩童會更好地耐受寒暑。

外袍(ἱμάτιῳ):[Lipka箋]斯巴達人約摸12歲時換下長內衣,改穿一件大氅,這是一年四季唯一的一件衣服。“大氅、大長外袍”在文獻裏也叫作τρίβων,βραχεῖα ἀναβολή, δαμοφανής,與此處的ἱμάτιον在外觀上並無大異。

斯巴達人從不換衣服,看起來髒兮兮的,這點被人調侃過,但第歐根尼卻譽之爲哲學家風範。少年連隊的埃壬在作戰時允許衣服上有裝飾。通常斯巴達成年人着裝樸素,富人與窮人的衣飾外貌沒太大區別(參亞里士多德《政治學》IV1294b2729),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就因衣着簡樸而聞名。黑勞士穿着特別的衣服以示區分。斯巴達人在戰場上穿着深紅戰袍(11.3)。

此外,蘇格拉底的外表看上去像斯巴達人:無論冬夏寒暑他只穿一件襤褸的外袍,不穿內衣(參《回憶蘇格拉底》1.6.2;柏拉圖《會飲》220b)。與斯巴達人類似,雅典人曾經只穿一件大氅,關於雅典人穿着的外袍參考Geddes的論文《赤貧與鉅富: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男性的服飾》(Geddes1987:312314,Lipka 2002:122)。

難以說清楚關於斯巴達服飾簡樸的文學主題到底延續了多久,克里提阿斯的殘篇稱讚過斯巴達大氅方便實用,對簡樸的着裝大爲褒獎。然而,亞里士多德卻批評斯巴達人衣着過於樸素反而是某種炫耀(Lipka 2002:122)。

箋註本色諾芬全集

居魯士的教育(沈默 譯)

居魯士上行記(高挪英 譯)

會飲(劉小楓 編 沈默 等譯)

回憶蘇格拉底(彭磊 譯)

希臘志(楊志城 譯)

阿格西勞斯王(高挪英 譯)

色諾芬《斯巴達政制》譯箋(陳戎女 譯箋)

邦國資源:或論財政(簫殷 譯)

--------------------------------------------------------------------------------------------

六點,軍事術語即原點,思想的戰場風雨變幻,我自巋然不動。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