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1872年出出生於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爲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

羅素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也被認爲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

1922年他寫了一本題爲《論中國人的性格》的書,寫了對古老悠久的中國文化的敬佩,對中國人的教養和幽默感的肯定和讚賞,並指責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批評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但也指出中國人主要弱點就是:貪婪、怯懦、冷漠。

他說貪婪則是中國人最大的缺點。生計艱難,掙錢不易。除了少數留過學的,都會犯貪污罪。多年以來,誠實生活難以爲繼。當然,中國也有抱負遠大、雄心勃勃的人,只是不像在西方那樣普遍。而且他們的抱負和雄心採取了不同於西方——並不優於西方的表現形式。他們選擇了由偏愛享受權力而產生的一種形式。正是這種貪婪氾濫,導致了中國人由強變衰。金錢意味着能帶來享樂,因而中國人把金錢作爲強烈渴求的對象。

對我們西方人來說,人們渴求金錢,只是把它看作爭取權力的工具。政治家追求獲得權力,並非看重金錢,因此經常滿足於個人寒愴拮据的生活。在中國,權柄在握的官僚們,幾乎總是用權去滿足自己的唯一慾望——搜刮大量錢財。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在適當時候身持鉅額財富逃往國外安享餘年。

他的這些言論看似貶低中國人,也遭到不少中國人的反感和謾罵。但小編認爲他的概括是比較精準的,對於我來說好像是醍醐灌頂。作爲一個西方的學者、哲學家,他怎麼能這麼瞭解中國人呢?他來過中國嗎?

1920年8月羅素應邀到中國講學10月12日抵達上海。10月15日在上海中國公學演講《社會改造原理》,10月16日在江蘇省教育會場演講《教育之效用》。又赴南京,在南京大學(時稱國立東南大學)發表《關於哲學》的講演,應“中國科學社”之請作了一場題爲《愛因斯坦引力新說》的演講,倡導以邏輯推理與科學方法求知。隨後又到長沙發表題爲《布爾什維克與世界政治》的演講。除了到各地講演,他在北京講學近一年。他在講學期間深入接觸了不同階級的中國人,也瞭解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他的評價應該是比較真實和客觀。

當然,人無完人,一個自信且真正優秀的人,可以調侃自己的缺點,一個偉大的民族,更應該直面自己的不足。當時就有不少中國的精英人物與他討論、向他求教可以對這些缺點進行醫治的辦法(羅素在中國時趙元任當翻譯,毛澤東當過他講演的速記員)。然而,這近百年革命了幾次,歷經社會大變革,現在已經是新社會新時代了,現在回頭看看羅素曾經的批評,這些缺點爲何棄之不盡、陰魂不散呢?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