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獻公即位前,秦國的形勢的確是不容樂觀的。在國內,政變迭起,國君連連被弒;在對外戰爭上,被魏國吞併河西,在戰略上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

先說說與魏的戰爭。秦魏戰爭爆發於公元前419年,魏文侯派兵渡過黃河,拉開河西之戰的序幕。到公元前408年,魏軍完全佔領河西之地。從魏文侯發兵,到秦國最後收復河西,前後竟然八十九年之久。可見此役對秦國傷害之大。

再來說說秦國的內亂。

在公元前425年,秦國庶長晁夥同一幫大臣,圍攻秦懷公,秦懷公在絕望中自殺身亡。這起政變,在史書上只是輕描淡寫,我們無法瞭解更多的內幕。但是可以看出,秦國的國內政壇十分動蕩。

四十年後,即公元前385年,秦國又爆發一起政變。這起政變最終讓秦獻公登上歷史舞臺,也算因禍得福。

當時秦國的君主是秦出公(又稱秦出子),出公年幼,母后當權。出公的母親,史稱小主夫人,據說她臨朝聽政,任用奸臣,於是「羣賢不悅自匿,百姓鬱怨非上。」不得人心。這時就有一股反小主夫人的力量暗中興起,支持僑居魏國的公子連返回國內,取代秦出公與小主夫人。公子連不願錯失良機,打算乘機入秦,奪取大位。時任庶長的菌改駐守邊塞,暗地裡與公子連相通,悄悄放他入塞。

小主夫人得知公子連回國,大驚失色,急急派軍隊前往截擊。為了掩人耳目,士兵們得到的命令是:「有外敵入寇邊關。」菌改暗中與軍隊將領聯繫,支隊伍行進到一半時,公開宣佈擁立公子連。

形勢不可思議地發生逆轉了。公子連率領這支倒戈的軍隊進軍雍城,發動政變,包圍小主夫人的宮殿,小主夫人自殺,年幼的秦出公也死於戰亂。政變的結果,公子連登上國君寶座,他就是秦獻公。

這就是秦獻公即位前,秦國的形勢,可以用「內交外困」來形容。

秦獻公與他的兒子秦孝公是秦國得以崛起的關鍵人物。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這個大家都知道,那麼秦獻公又做過什麼呢?

主要有以下幾件事:

其一,廢除了秦國沿用三百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堪稱是秦國制度的一次革命。其二,實行經濟社會改革。獻公七年,秦國開始一項經濟改革,稱為「初行為市」,這是對工商業進行規範管理,增加國家的收入來源。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改革戶籍制度,把五家劃為一伍,實施集體化管理。其三,對魏國發動戰爭,取得空前勝利。當時魏與韓/趙陷入三晉戰爭,實力大衰,秦國乘機發動石門之戰,斬首六萬。這次空前勝利,大大鼓舞秦人之士氣,秦國由此邁入軍事超級強國之列。

到了秦孝公時,改革後的秦國在國力上全面超越東方諸強,接二連三打敗衰落中的魏國,開始了秦國不斷擴張的軍國主義之路。


秦國之強,起於獻公而成於孝公。

秦獻公贏姓,趙氏,名連,秦靈公之子,早年流亡於魏國。魏國當時是中原各國的超級大國。先是魏文侯任用吳起等賢臣,侵奪秦國河西之地,後又楚悼王用吳起,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共同伐秦。而此時的秦國國力衰弱,隨時都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魏國之強大與弱小的秦國形成鮮明的對比,公子連感慨萬千,決心奪回君主之位,變法圖強。

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改在河西迎立公子連為君,是為秦獻公。獻帝即位後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製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秦國國力得到大大的改善,為秦孝公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獻公死於少梁之戰後的第二年,即秦獻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1年);而按《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獻公死於少梁之戰同年,死因無記載,享年62歲。

秦獻公死後,其子秦孝公繼位。

秦孝公深知國家要想強大起來,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秦孝公為了尋求改革賢才,上任伊始,就下令:「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聽到這個消息,便離開了魏國,來到秦國,被秦孝公委以重用。商鞅依據圖霸策略,開始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建立縣制,遷都鹹陽,實行「連坐法」,「本富法」,「勸戰法」。

新法的頒布,使秦國國力迅速增強,國力變得雄厚,百姓生活富裕,前方戰士英勇殺敵,所向披靡。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商鞅被誣衊造反,處以車裂。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巧了,守仁君國慶沒安排,剛想重刷一遍大秦帝國。

秦獻公繼位之初,秦國已經危如累卵。怎麼說,在獻公繼位之前,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魏國迅速強盛,隨後攻佔秦河西之地,秦簡公,秦惠公多次出兵收復河西,但是均被魏國打敗,魏將吳起甚至一路打進秦國關中地區。秦惠公後來徵發全國兵員,計五十萬人打算和魏國決一死戰,結果被吳起用五萬人在陰晉打敗,秦國一蹶不振,幾乎亡國。幸三晉聯盟中趙國不想看到魏國一家獨大,公然聯合諸侯反對魏國,秦國這才得以苟延殘喘。

秦惠公死後,秦出公繼位,出公和其母大肆任用外戚和閹宦,為了籠絡人心,大行賞賜之道,國庫空虛。在重重盤剝下,秦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

秦國內有識之士不願見到秦國就這樣倒塌,於是將出公母子殺死沉河,擁立秦靈公之子為國君,這就是秦獻公。

在這裡涉及了一個比較亂的關係:秦懷公死後,其長子早亡,於是立其長孫為國君,也就是秦靈公,秦獻公是秦靈公的兒子,靈公死時獻公只有五歲,所以靈公的叔叔,將孫子輩的獻公驅逐,自己當了國君,就是秦簡公,後來秦國在這一支又傳了幾代,也就是惠公,出公。出公被推翻,獻公這才繼位。

獻公繼位後,秦國國內基本沒有一絲一毫的生氣,惠公時期陰晉大戰,五十萬秦軍被五萬魏軍擊敗,秦國國力大損。秦出子繼位後,更是倒行逆施,和他媽一起把秦國搞的烏煙瘴氣。當時整個秦國,只需用兩個字就能概括:窮!弱!

獻公繼位後,模仿魏國施行新政,在原有祖制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更改,推進縣制,管理工商。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編民為伍,施行連坐,加上軍隊訓練。

獻公的一系列改革,讓秦國恢復了一定的元氣,但是國內新興地主和老舊奴隸主的矛盾卻越來越激化。獻公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便以收復河西為口號,多次發動對外戰爭。期間數次擊敗早已開始滑坡的魏國。但是由於秦獻公多次戰爭,人口,物資耗費巨大,秦國非但沒有變強,反而勝仗不斷,國力越弱。

獻公死後,其子嬴渠梁繼位。就是秦孝公,不久後,一個叫衛鞅的士子入秦,之後守仁君就不需要說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