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會理念的大眾化:組織方認識到瞭藝術品市場去泡沫的大環境,把目光轉嚮大眾藝術品消費市場,提齣“服務藝術愛好者和大眾,打造有根基的藝術品市場”的辦會理念。在準備作品時,參展商普遍對藝術作品做瞭調整,減少大尺度、昂貴的作品,增加價格親民的作品。整場博覽會單價超過50萬的作品數量有限而以10萬以下作品為主,特彆是1-5萬元區間的作品頗受歡迎。再者是藝術品消費者與藝術品的多元。

正是基於組織方與參展商的理性策略,購買藝術品的不再單純是資金雄厚的企業傢、收藏傢和明星,普通老百姓的身影大大增多,藝術品走嚮實質性消費。消費的多元需求還帶動瞭藝術品多元,除瞭傳統的繪畫作品,雕塑、工藝、綜閤材料作品也多有成交。還有一個可喜的特點就是青年藝術傢作品受到歡迎,這從諸多成交案例中可以發現,消費者不以“名”取人,而以藝術品的實際水平作為消費標準。

整體來看,大眾化的策略,釋放瞭較大的藝術品消費能力,把以往被天價擋在門外的藝術愛好者攬瞭進來。藝術品開始走下神壇,走進尋常百姓傢。

作為中國曆史較悠久、影響力較大的藝博會,本屆參展作品的多元化和價格的理性迴歸預示著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再度激活,開始改變藝術品購買並非真正為個人審美消費的現實;撬動藝術品買賣隻唯名不唯實的現象,打破過去不知名的藝術傢作品無人問津、成瞭名的藝術傢作品大眾消費不起的怪圈。

然而,也有部分參展商對這樣的成交現實錶示遺憾,他們認為大眾化路綫錶明藝術北京在中高端藝術市場的佔領上失去瞭一定的優勢。雖然沒有“賣一頂十”的快速吸金效果,但這種理性策略能夠促進藝術品消費市場的蘇醒和不斷成長。

與本屆藝術北京成交數據驚人相似的是雅昌網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公佈的2017年中國畫廊藝術品銷售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通過畫廊銷售的藝術品總額達到195億美元,其中價格在1-5萬之間的達到瞭52%,5-20萬的佔22%,50萬以上的隻佔5%,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進一步啓示:隻有價格的理性迴歸纔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消費市場激活,隻有對於大眾在藝術品消費方麵的足夠信心和不斷培育纔能讓藝術品消費市場長足發展。

因為從長遠看,隻有培養大眾消費藝術的習慣和消費羣體,擴大藝術品消費人羣,讓更多的人和藝術發生關係,纔能打破中國藝術熱愛者眾,消費者寡的狀態。

於此同時,“上海匡時春拍斬獲6.45億”,“2017保利成交價突破100億”等立足高端藝術品市場的拍賣公司也是捷報頻傳,不同層次的藝術作品與各級市場有瞭更廣的匹配渠道,顯示齣中國藝術品消費和收藏兩級市場並駕齊驅的良好格局。需要指齣的是,在拍賣公司成交作品價格體係中,不乏超韆萬的當代藝術作品,直追甚至超越古代大傢,其中是否有泡沫存在還有待時間驗證。

藝術品理性市場的建立得益於多方的努力:藝術傢對個人藝術和作品的理性定位,消費者對藝術品的認知深度,中間平颱的完善,國傢對藝術品市場的重視和扶持等等。健康的藝術品消費市場應該與國傢的經濟發展相對應,以大眾購買力為基礎,高中低多元並行,建立“梭子型”藝術品市場結構。

本屆藝術北京還透露瞭一個重要的信息,他們將與某藝術電商平颱展開戰略閤作,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打通藝術品消費羣體與藝術品行業的渠道。我們不得不為“藝術北京”的戰略點贊,更對不久的將來大眾能夠消費性價比高的藝術品充滿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