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4月13日,英印殖民軍在印度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則城大開殺戒,用步槍、機槍向手無寸鐵的示威民衆開火長達10分鐘之久(彈藥耗盡才罷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慘案。

​英國殖民當局稱379人死亡、約1100人受傷(其中192人重傷),但印度國大黨認爲傷亡數字超過2500人(約1000人喪生,包括40多名婦孺)。這一血腥事件嚴重動搖了英國在南亞次大陸的統治,併成爲印度獨立運動的重要導火索。

而2019年4月13日,正值“阿姆利則慘案”100週年。當天,英國駐印高級專員多米尼克·艾斯奎斯(見上圖)在參加印方紀念活動時,輕描淡寫地在大屠殺紀念館留言簿上寫了一句“我們對當年發生的事情和造成的痛苦深表遺憾”。

​同樣的,1997年英女王訪印、2013年時任英首相卡梅倫訪印,也都沒有就此事向印度民衆公開道歉。而大不列顛的這份“傲慢與偏見”,從其當年如何寬縱、優待大屠殺罪魁禍首——雷金納德·愛德華·戴爾,即可窺一斑

1864年10月9日,戴爾(見上圖)出生在英屬印度旁遮普省(現位於巴基斯坦境內),父親是一名釀酒商(巴最大啤酒廠創始人),由此看來他也算出身豪富之家。

​1885年,戴爾從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畢業並被授予中尉軍銜。此後35年裏,戴爾先後在北愛爾蘭、緬甸、孟加拉、香港、印度北部等地服役,參加過鎮壓愛爾蘭獨立運動和英國入侵緬甸、阿富汗的軍事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晉升準將(這一軍銜屬特別任命,帶有臨時性質)的戴爾奉命指揮“錫斯坦部隊”在伊朗東部和巴基斯坦境內駐紮。1916年4月中旬,他縱容手下橫徵暴斂,以“抗稅”爲名殺死當地民衆約700人。同年7月中下旬,他又率部掃蕩敵對部落(罪名是“破壞英軍通信線路”),將當地百姓賴以生存的大批牲畜劫掠一空。

​因爲上述“功績”,戴爾獲得英王頒發的“巴斯騎士勳章”。1919年5月下旬,在製造了震驚世界的阿姆利則慘案後僅1個多月,前者又若無其事地指揮第45步兵旅參加了英國第3次入侵阿富汗的戰爭。1920年7月17日,戴爾從英軍退役。1927年7月23日,因腦溢血和動脈硬化,這個“阿姆利則屠夫”在英國薩默賽特郡的一座小鎮病死

​縱觀戴爾的35年軍旅生涯,基本上貫穿了“日不落帝國”在二戰前的最後“黃金時段”,而他的任職經歷,也大多是在鎮壓各殖民地反抗活動中度過。直到臨終,戴爾也沒有懺悔過自己在阿姆利則慘案中犯下的惡行,只是含混地說了句“讓造物主評判對錯吧”。

​時任英國殖民事務大臣丘吉爾希望以軍紀處分戴爾,但英國軍方卻一切從寬,不僅沒有對前者進行任何懲罰,而且特許其保留上校軍銜退役。愛德華·卡森男爵(曾任英國海軍大臣)、坎特伯雷大主教等英國權貴更是將戴爾吹捧成了“一名勇敢、愛國、充滿公德心的士兵”。

戴爾回到英倫本土後,英國保守派媒體《晨報》同樣刊文稱讚他履行了軍人職責,採取“必要措施(指阿姆利則慘案)保護了歐洲女性的榮譽”(事發前曾有一名白人女教師遇襲受傷,但被當地民衆解救並安全送回英軍駐地),是旁遮普的“大救星”云云。

​《晨報》還以他的名義設立了一項基金,許多英國權貴、軍官都爭先恐後地給該基金捐款,戴爾從中獲贈2.6萬英鎊——這在當時可是筆鉅款,按購買力平價折算相當於現在的100萬英鎊!戴爾死後,葬禮也辦得很風光,享受到了類似“國葬”的待遇(炮車搭載棺木穿越街道上搭建的金色拱門)。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爲止英國官方及主流媒體對於“阿姆利則慘案”的說法,仍停留在“歷史悲劇”“可恥行爲”的層面,反正就是不道歉。2019年2月19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刊文指出,許多英國人(特別是高層)仍懷有濃厚的帝國情結,他們堅稱當年戴爾下令開火是口頭警告無效後的“迫不得已之舉”。但事實上,戴爾壓根沒有發出過什麼警告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