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吸引力來自作者才思的曠達敏捷,還有譯者文筆的生動曉暢。而書中屢屢提及中國的相關歷史,也能讓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親切,好像自己也融入其中,讀來欲罷不能。

2. 赫拉利還特別熱衷於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類學、生態學、政治學、文化學和心裡虛等學科的角度,對作為一個物種的智人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來龍去脈,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預測……然而,赫拉利還真的就單槍匹馬地做了這麼一件不可能的事。

(以上節選自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毅推薦序)

為什麼人類嬰兒的行動力遠不如其它動物的嬰兒?各大洲物種滅絕的時間和智人的發展有何關聯?農業革命為什麼是史上最大的騙局?蘇伊士運河為何讓埃及背上重重負債?書中無數的問題不僅牽動著讀者的好奇心,也揭示著人類(或尤瓦爾赫·拉利本人)對世界真相的執著追求。

本書一共由四大部分組成: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

一、認知革命

《人類簡史》的副標題「從動物到上帝」暗示了全書的線索,並且書中開頭也是如此介紹。從宇宙「大爆炸」形成「物理學」,到物質能量組合成「化學」,再由分子原子結合為「有機體」和「生物學」,再出現「智人」這一物種並發展出文化和「歷史」。其中「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三大革命對人類的和世界的發展意義非凡,而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這三大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和其它生物。

人類的進化歷程中學會「思考」和直立行走會帶來脖子痛、背痛、分娩困難等一系列的代價,使用火和烹調技術促進了人體腸道的縮短和大腦的發育。智人語言的發展讓八卦能夠傳達更多的社會關係的信息,組織更大的群體;他們能描述虛構概念,比如智人在認知革命後會說「獅子是我們部落的守護神」。圖騰、宗教、有限公司、貨幣、國家這些概念並不真實存在,但人類的共同想像讓他們相互認同,共同合作。

其實現代人的各種社會和心理特徵也早從農業時代之前就開始形塑。比如「貪吃基因」源於石器時代的女性碰到長滿甜美無花果的樹,最明智的選擇是吃到吃不下為止;另「遠古公社」理論這也認為,現代婚姻常有不孕的困擾,離婚率居高不下,大人小孩都常有各種心理問題,這也是和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有關,這與我們的生物本能背道而馳,同時現在的文化下,男男女女都對彼此和孩子有強烈的佔有慾。

智人發展至今,卻也不得不背上「毀天滅地」的罪名,因為世界各地的巨型動物滅絕時間幾乎和人類初次抵達那片土地的時間緊密相連。

二、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開始,人們忙著播種、澆水、除草、牧羊,一心以為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水果、穀物和肉類。但食物總量增加造成人口爆炸,同時出現一群精英分子。農業生活中的挑水、除石與我們原始的生物習慣不符,也導致人們罹患頸椎病和腰間盤突出,農民的工作實則更加辛苦,依靠作物也導致人們的飲食變得單一,就算我們省下了大量的麻煩和時間,但生活並沒有更輕鬆。

農業革命後,城市、王國和帝國出現,但時間不足以讓人類發展處能夠大規模合作的本能,這就需要「由想像構建秩序」,公元前1776年的《漢謨拉比法典》就是幾十萬古巴比倫人的合作手冊,他們認為社會秩序源於神的指示,是普遍且永久的正義原則。

某些其它物種也能形成大型社會,但這是因為它們的基因組裡就已經儲存了合作所需的大部分信息。而智人的社會秩序通過想像構建,人腦的限制局限了人類合作的規模和成都,維持秩序所需的信息除了基因組外,還需要通過文字、數字的努力,才能維持種種法律、習俗、程序、禮儀。

雖然人類的基因里沒有大規模合作的生物本能,但人類創造出秩序、文字,以這兩者彌補了我們基因中的不足。不過合作網路是好是壞也很難說,在《獨立宣言》上簽名後未釋放努力的蓄奴人一點不會覺得自己言行不一,贊成種姓制度的印度教徒則相信是宇宙的力量劃分了中心的階級。歷史從無正義,大多數社會政治階級只讀其實都沒有邏輯或生物學的基礎,不過是由歷史的偶然事件引起,再用虛構的故事延續壯大。

三、人類的融合統一

「分久必合」,世界的歷史進程也是如此,從地球上數千個文明的誕生,到人類文明的融合和銳減(在公元前2000年,人類文明最多只剩下兩三千個),再到當今我們全球使用同一套地緣政治體系、同樣的經濟制度、同樣的法律制度和同樣的科學體系。歷史和文明的統一是大勢所趨。

同樣在採集時期,沒有金錢的概念,以及農業社會中每個村落自給自足,對生活物品的需求非常單一。直達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出現專業工作者(比如鞋匠、醫生、律師)時,各種生產更加精細化,需要交換物品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時,金錢就逐步發展起來。當然金錢只是一個集體想像,大家都相信,它價比金高,大家都不認可,則一文不值。

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也反映了人類的融合統一進程,它能統治許多不同的民族,也能靈活調整疆域,是造成民族多樣性答覆減少的主因之一。而我們眼下也正在形成「全球帝國」,並且不受任何特定的國家或族群管轄。

宗教是在金錢和帝國之外第三種讓人類統一的力量,它是「一種人類規範及價值觀的系統,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這部分還讓我們了解到從泛神論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自然法則(宗教的核心人物是人而不是神,如釋迦牟尼)的宗教發展歷程,以及文中釋迦牟尼對痛苦根源的理解也讓人受益匪淺。

四、科學革命

現代知識體系與先前知識體系的區別在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以及運用已有能力發展出新的科技。而帝國作為歷史進程的重要部分,也與科學的發展緊密相關。科學家為帝國提供實用知識、思想基礎和科技工具;而帝國為科學家提供物質資助、信息和保護,並確保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就連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誕生也和英國的野心有關,當時英帝國皇家海軍排除「小獵犬號」繪製南美等地的海岸圖,為了在開戰時能夠搶佔先機。船長決定帶上一位地質學家,而最終接受邀約的就是年僅22歲的劍橋畢業生達爾文。

在工業革命後,動物們面臨生存危機,智人隔絕了大自然,用一套新的標準來生活。同時隨著生活與日俱增的便利,人類卻不一定變得更加快樂。歷史學家不會關注快樂和幸福的問題,對於影響人類幸福的因素也少有關注,但這種感受對我們來說卻非常重要。作者從家庭、金錢、健康、化學組成等因素分析了幸福的來源。也在基督教神學、生物學、佛教、新時代教條主義的角度比較了「快樂」的不同定義。大多數人想要避開某些感受追求另外某些感受,但從來沒有發現,苦的來源不在於感受本身,而是對感受的不斷追求。

最後本書對智人的未來做出討論,當今智人通過接入機械和其它生物創造品來維持生命,智人逐步變為非智人的存在。我們需要有危機意識:智能機器人產生獨立意識是否會奮起反抗人類主人(這本書出於2014年,在前幾年比爾蓋茨和李開復都公開否定了人工智慧威脅論。我自己也是計算機的學生,我的愚見是礙於機器的組成局限性,依賴於數據的「意識」不是真正的「意識」,也囿於機器的硅基組成,其意識和炭基生物的靈魂之間有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

五、總結

本書的知識面和主題著實宏大,我儘力梳理了全書線索,但書中處處發人深省,並不能很好的概括其精華與重點,還望各位讀者見諒。期待大家都能在書中找到啟迪之處,感謝您的觀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