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貴攝影作品「99美分」)

1-出國前最好先了解下當地市場的物資供應情況和物價水平

出國去陌生的地方之前,最好先了解下當地市場的物資供應情況和物價水平,特別是如果那地方不夠發達、開放,這對日常生活很重要。

「在約旦河西岸購物方便嗎?物價貴不貴?」我出國常駐之前,打國際長途電話問已在那裡工作的校友。

「常用的東西都能買到,我來之前還帶了不少捲筒紙和洗衣粉,其實根本不用。這邊水果、蔬菜也挺多。還可以去以色列購物。物價嘛,比國內要貴一些。對了,麻煩托你給我帶些洗面奶,還有滅蚊器和多功能讀卡器。」

出國常駐臨行前打包,裝了幾大隻箱子,帶了新買的電飯煲、DVD播放器、電吹風等,據打聽,小家電在那邊不容易買到。

還帶了木耳、香菇、蝦皮、紫菜、挂面、綠豆等南北乾貨,巴以地區華人很少,沒有唐人街,這些有中國特色的食物想必很難尋得。

到了拉姆

安拉後的第二天,由於時差的緣故醒得早,我離開旅館出去逛了逛。

太陽初升,金光四射,眼睛一時間難以適應。旅館門口有一個階梯狀的噴泉,「咕咚咕咚」涌著水,水面上漂著一團團白沫,清冽的空氣中泛起絲絲腥氣。

旅館一樓有一家超市,捲簾門升起,已開張營業。走進門,我眼前一亮,這家叫作Bravo的超市寬敞明亮,設計裝修得有模有樣。

貨架上、冰櫃里整齊碼放各色商品,腌橄欖罐頭、橄欖油、番茄醬、餅乾、巧克力、橄欖皂、洗髮水、沐浴露、捲筒紙、牛奶、酸奶、奶油、黃油...余不一一,總之,物資豐富。

這讓我略感安慰,原來約旦河西岸不是想像中那樣落後、貧窮,也有現代的超市和豐富的商品。

在接下來一年的日子裡,我幾乎每天都會去這家超市逛逛。

首先,當然是為了買東西,一盒酸奶,一袋餅乾,甚至是一張手機充值卡;再就是為了逛而逛,把逛超市當作了一項休閑消遣活動。

2-常駐生活該有多單調枯燥,才會無聊到以逛超市來打發時間。

似乎,不僅我一個人會把逛超市當作愛好。

常駐的一個周末,在半地下室的公寓,正好看了法籍伊朗女畫家Marjane Satrapi編導的電影《我在伊朗長大》。

這部黑白動畫長片深深打動了我,瑪嘉擁有難得的反抗意識和獨立自我,這在她所生活的國度和成長的環境中,如同黑夜裡明亮的星星一般可貴。

影片中有一個情節,瑪嘉從德黑蘭剛到奧地利的那段日子裡,最喜愛的休閑活動就是逛超市、逛超市和逛超市。

這是因為當時伊朗物資匱乏,主婦常為了搶一包麵粉爭吵不休,而歐洲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讓她眼界大開、心花怒放。

另外,也是因為初到異國他鄉,她特別寂寞孤單,所以把逛超市當作了打發時間的休閑消遣。

我非常能體會那種心情。

看到這一幕時,一陣感慨,心中生出幾分凄涼。

3-生活在約旦河西岸,逛超市給我帶來了不少樂趣

大概記得,我在bravo超市買過以下的東西:

原版的英文小說——華人作家李翊雲的The Vagrants,蘭登書屋出版,可惜直到回國前也沒讀完;

宜家的相框——把從國內帶來的明信片裝入其中,放在床頭櫃、電視柜上作裝飾,努力地給半地下室增添一些家的溫馨;

各種果汁飲料——夏天從冰箱里取出來,喝一杯,清涼消暑,又能驅走心中煩躁,其中最愛薄荷檸檬汁;

各種餅乾、茶和咖啡——在陰冷灰暗的雨季自製下午茶,然後呆在開著燈的房間,聽聽音樂,翻翻從國內郵來的雜誌;

各種薯片——一邊往嘴裡塞、咔擦咔擦的嚼,一邊坐在電腦前看從網上下載了好幾天才下載完的電影;

湯力水——加一點金酒,再加上從後院摘的檸檬切成的片,調配成經典的雞尾酒Jin & Tonic,晚上喝了暈乎乎的好入睡。

總之,種種吃的、喝的、玩的,幫助我殺死不知該怎麼打發走的時間,一個人度過孤獨的生活。

4-從逛超市考察、研究巴勒斯坦的經濟社會民生狀況

就算不買東西,只是巡場似的看看貨架上添的新貨以及價簽上的數字,對於我來說,都成了一種消遣。

況且,借逛超市的機會,我還能考察、研究巴勒斯坦的經濟社會民生狀況。

比如,我發現了一個意料之外,但細想來又合情合理的情況——那就是超市中處處可見印有希伯來文的以色列的產品,牛奶、果汁、餅乾、蔬果等食品,洗髮水、沐浴液等家用日化品,從吃的到用的,超市的近半壁江山都是「以貨」的天下。

剩下的基本上也都是進口貨,英國產的紅茶、瑞士產的巧克力、美國產的義大利面醬、約旦產的洗潔劑、土耳其產的平底鍋等,世界各地商品的大薈萃。

巴勒斯坦經濟落後,生產力能力低下,沒什麼現代工業,橄欖是當地最重要的農作物,橄欖油、腌橄欖、橄欖皂是最優良、最出名的產品,可除了這些,就再難列舉出其他拳頭產品。

巴勒斯坦經濟對外依賴性強,商品基本靠進口。

巴以雖然敵對,但兩地貿易互通。

以色列是巴勒斯坦最大的進口來源國,而巴勒斯坦則是以色列第二大的出口市場。

不用多想就能知道,雙方貿易關係極不平衡、極不平等,巴勒斯坦貿易逆差巨大,處於絕對的劣勢,經濟依附或說依賴於以色列。

5- 巴勒斯坦沒有自己獨立的貨幣、金融系統、海關,連稅收都是以色列代收

(以色列貨幣謝克爾)

巴勒斯坦沒有自己的貨幣和獨立的金融系統,流通的鈔票主要是以色列的新謝克爾。

一謝克爾摺合人民幣約一塊八毛,算下來,超市中同類商品價格比國內貴兩至三倍,西岸的物價和生活成本並不低。

既然說到了約旦河西岸流通的貨幣,就不得不提約旦河西岸的錢莊。

巴勒斯坦沒有外匯管制,大街小巷上有不少地上的錢莊,這和以色列一樣。不必去銀行排隊、出具證明、填寫複雜表格,去錢莊就可以在美元、歐元與以色列謝克爾、約旦第納爾間自由換匯,就像是去超市購物一樣簡單方便。

錢莊里掛著顯示貨幣比價的液晶屏,櫃檯上放著薄荷糖,換匯後向顧客提供一張機打單據,服務很到位。西岸治安良好,出門還不用擔心攜帶現金被人打劫,換錢很是安全。

由於工作需要,每天都看當地報紙了解信息。

但到了後來,巴以雙方今天又衝突了,明天又準備和談了,反反覆復,這些新聞我都不太在意了,最愛看的就是天氣預報和貨幣比價,看到哪天美元匯率走高,就趕緊揣了綠票子去換謝克爾。

簡單方便慣了就會習以為常,不知道這其實是多難得的事兒。

後來我轉館去了阿爾及利亞,才體會到換個錢可真不容易。

那是個並不開放的北非國家,換錢只能去銀行,不僅匯率低,而且需要一堆複雜手續,還限制金額。

比如,當地人要申請到去歐洲的申根簽證後,才能換歐元,而且每人每年的換匯額度是有限固定的。

所以,很多人只好冒著被抓的風險偷偷摸摸地找黑市換錢,或者買賣雙方直接私下交易,總之,多了麻煩和事端。

那時還真懷念巴勒斯坦的錢莊及錢莊里的薄荷糖。

巴勒斯坦沒有獨立建國,所以沒有獨立的海關,進出約旦河西岸的關口都掌控在以色列手中,這也從超市的商品上反映出來。

從貨架上拿起一盒產自美國的餅乾,包裝盒上阿拉伯文的經銷商標籤之下,還貼著一張希伯來文的經銷商標籤。這就是說,這盒餅乾先從美國進入以色列,再從以色列來到了約旦河西岸,一路輾轉,最終被擺上了Bravo超市貨架。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財政收入的稅收來源也是被以色列控制的。

根據以巴雙方1994年簽訂的《巴黎經濟議定書》,以色列負責對運往巴勒斯坦地區的物品徵收關稅,並對在以色列工作的巴勒斯坦人徵收個人所得稅,並將稅款定期移交給巴民族權力機構。

如果巴民族機構不聽話不配合,以色列就會暫停轉交稅款,這種情況下,約旦河西岸的公務員就領不到工資了。

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則是另一種狀況。

加沙被以色列封鎖,物資進出受限制。但在加沙和埃及西奈半島的邊界線之下,巴勒斯坦人挖掘出了蟻穴一般密集的地道,大量商品就帶著泥土「走私」進來,滿足了當地市場的需求。

6-抵制「以貨」?!

在約旦河西岸,抵制以色列產品的聲音此起彼伏、從未間斷。

不少巴勒斯坦人認為以色列賺走他們的錢,用於擴充軍費、擴建定居點,強化了巴勒斯坦被佔領的狀態。

但巴勒斯坦農工業基礎薄弱,產品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根本難以擺脫對「以貨」依賴。國貨不存在,支持便無從談起。而且,也有不少人認為,「以貨」確實質量更好。

以色列產飲料還是在抵制之風中被抓了典型。

這或許要歸功於影響力強大的可口可樂公司,其商業帝國的觸角似乎延伸到了全球每個角落,竟在約旦河西岸也投資建了一家小工廠,除了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外,還生產果汁和礦泉水。

抵制運動以「愛國」為名,背後卻不免包藏著商業私心和利益。

其實,我也想支持巴勒斯坦的經濟發展和本土生產的產品,但見過那家位於拉姆安拉破敗郊區的簡陋的可口可樂工廠後,我實在難以鼓起信心購買產自其中的飲料。

抵制還是產生了效果,幾種我常買的以色列果汁被撤下貨架,在Bravo超市見不到了。

我最愛的夏日特飲——薄荷檸檬汁從此芳蹤難尋,這令我略感傷心。

-----未完待續 敬請關注-----

to be continued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