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關於人類起源的討論,主流上仍然採用達爾文的觀點,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甚至有人提出,今天所有的人類都源於同一隻古猿祖先。

顯然,我不同意這種觀點,首先古猿肯定是有性生殖吧?這隻古猿祖先不能從自己身上扳下一根肋骨變成自己的性伴侶吧?同意以上兩點我們就繼續往下討論。

如果祖先一定要是同一隻古猿,那這隻古猿是公是母?是公,它要跟幾隻母猿交配?是母,它要跟幾隻公猿交配?如果是公猿,它僅有一隻,那母猿為什麼有多隻?是上天獨寵其一猿,從動物就開始納妾嗎?還是說僅有一公一母?為什麼這麼巧?上帝還是比較吝嗇嗎?多造幾隻很辛苦嗎?這不還是亞當和夏娃的翻版嗎?

況且,他們生幾個孩子?這幾個孩子幾男幾女?萬一全部是男孩,或全部是女孩怎麼辦?

我比較認為的是,人類的進化是殊途同歸的結果。我當然是認可進化論的,只是不認可一脈單傳的說法,一脈單傳風險太高,中國古代傳統技藝的遺失,已經是個教訓。從地球上第一個單細胞生命的出現開始,既然自然條件可以產生第一個單細胞,它也可以產生第二個、第三個……直至這個適合生命產生的條件消失,生命才開始真正挑起自我繁衍的大梁。這個起點當然很神奇,但就是這麼巧唄,在宇宙一百多億年間、浩瀚的廣度下,這也只是個偶然事件。如果人類有一天能夠從無生命創造有生命了,嗯嗯……呵呵,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呃,我當然無能力討論全部生命的演化進程,大概計劃瞎胡謅一點人類文明發展的猜想。我個人的傾向性觀點是,人類共祖,共的應該是同一個無性繁殖的祖先,只有無性繁殖的基因不用擔心交配問題,自有性繁殖之後,就不能只有唯一一個祖先了,至少得兩個不是,兩個又不可能,所以必然會存在多種進化分支,這是我所謂進化殊途同歸的意思。

如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氣候變化對人類進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早在達爾文時,就有了將氣候變化與物種進化聯繫在一起的理論。其原理是,氣候變化帶來的食物供給、居住條件和其他可用資源的短缺,給物種生存帶來巨大壓力,迫使它們要麼適應環境,要麼就此滅絕或進化成其他物種。

上面這段話摘自網路,我有點不認同,就是後面的「迫使它們要麼適應環境,要麼就此滅絕或進化成其他物種」,這段話有點不明白,滅絕沒有疑問,適應環境要做些什麼?進化與適應環境有什麼區別?

應該說,要麼滅絕,要麼改變自己適應環境,要麼改變環境適應自己,後二者是北極熊厚厚的皮毛和老鼠打洞的區別。現代人類祖先選擇的方式,可能跟老鼠比較親近,造房子、穿衣服、種糧食、乘車馬,只是走得比其它動物遠得多。

選擇改變自己,看似是條捷徑,很快就實現了生物進化重要的基因選擇,但結果也就那樣了。選擇改變環境,比較頑固和投機取巧哦,但最後反而進化成為了新物種,所以,成功路上陷阱多,不到最後誰能預言結果。噯,這麼說完,我還挺贊成上面的觀點的,要麼適應環境,要麼滅絕,要麼進化,嗯?好像他跟我是一個意思來的。

我的另一層意思是,生物進化,可能不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更加是生物個體參與選擇的結果,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不是完全被動地被選擇,而是自身的行為,可以改變自己的結局。比如,老鼠並沒有因為自己身形小,就認為自己在自然界被淘汰了,它們選擇了躲藏到地下生存,既避免危險,又保持溫暖。現在,它們可是一個強大的生命族羣呢,人類擔憂著各種動物可能滅絕的命運,對老鼠卻是喊打喊殺,也沒有辦法消滅它們。選擇權真是生物界最奢侈的一種權利,但好多個體放棄了這份權利。

對人類進化產生重大影響的氣候條件,達爾文時期認為是非洲乾旱和濕潤氣候的交替出現。現在根據地質學的發現,更多人相信是「冰河世紀」的影響。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地球至少出現過3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

第四紀大冰期大約始於距今200-300萬年前,結束於1-2萬年前,在第四紀大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溫暖的更替,在寒冷時期,雪線高度下降,冰川前進,在溫暖時期,氣溫升高,雪線高度上升,冰川退縮,氣候最寒冷的時期稱大冰期,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原始人類正是在第四紀冰期與間冰期的氣候變化中,發展成為現代人的。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從亞間冰期向亞冰期過渡時(由溫暖變到寒冷),氣候常呈漸變形式,其中沒有清楚的界線。從亞冰期向亞間冰期過渡時(由寒冷變到溫暖),氣候常呈突變形式,兩者之間有明確的分界線。冰期的影響,海平面下降,地殼局部下降,喜暖性動植物種滅絕。

中國第四紀冰川,是李四光於1922年首先在太行山東麓及山西大同盆地發現的,冰川的範圍包括東北的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北方和西北的嶗山、泰山、華山、太白山、秦嶺、五臺山、太行山、呂梁山、陰山、賀蘭山,南方的滇、黔、桂、贛、浙、西藏等山地和高原,也波及到東部山區並常以冰舌向山麓平原流溢。這次大冰期,可分四次亞冰期、三次間冰期和一個冰後期。

造成冰河時期的原因,有一些解釋:

一、是由於地球軌道三要素的自然小波動造成的,地球軌道三要素是指: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地軸的傾斜度和春分點的位置,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處在軌道的不同位置,距離太陽的遠近就不相同,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就有差異,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可以變動,變動週期約為96000年,偏心率的變化影響日地距離,從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導致地球上的氣候發生變化;

二、頻繁的火山活動等使大氣層飽含著火山灰,當火山爆發時,將會噴發出上萬噸二氧化硫到高空大氣中,進而反射陽光使其無法進入地球表面,因此造成地表溫度迅速下降,進而導致冰河時期的發生,而一般二氧化硫在空氣中,會慢慢的變成亞硫酸或硫酸,經下雨落到地面之後,造成植物跟生物無法生長,也是導致生物滅亡的其中一項因素。

以上觀點,基本摘自百度百科,我是比較傾向於相信大規模、週期性的氣候溫、寒變化,導致動物,包括人類,不得不不斷進化來對抗寒冷的。

評析:以上都是背景交代,接下來,要進入自由猜想了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