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文】☆【3-13】馬雲:沒有那29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記得這三個Q☆【3-13】鄧興東:保持一顆謙卑的心☆【3-10】愛上那一秒,風景都美了,從來不知道,未來每一秒,想緊緊抓牢☆【3-10】向著遠方,和種子一起出發☆【3-6】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些珍藏在書房的寶貝,你讀了幾本?☆【3-6】酷誰不會啊?這件事才難!☆【2-26】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些珍藏在書房的寶貝,你讀了幾本?☆【2-26】傅玉善:春天那一輪月亮喲☆【2-24】本性就是你的天堂:不錯,一切的美好,源頭往往都是我們的心性☆【2-24】與別人鬥氣,不如自己爭氣☆【2-20】沒有試過,你一定不知道自律的人生有多爽!啊,真的是爽爆啦!☆【2-20】別輸給自己的懶☆【2-14】很輕,很暖,春來了——蟄伏的心事,盈了一眸絢爛,輕舞飛揚

  【無柱山】   在山西靜樂縣城南1公里。據具志記載,「元魏都督爾朱榮自為天柱大將軍,即此」,可見北魏時此山即以天柱命名。山勢俊秀,古木參天,春秋季節,花香撲鼻。山前碾河如帶,汾水似錦,天柱山聳立在汾碾交流之處。山間泉水清澈見底,相傳泉中出龍,故名龍泉。「天柱尤泉」力靜樂八景之一。「風日清河柳帶煙,峻崛高處出龍泉;銀河準識源頭遠,疑是山中別有天。」古人登山吟詩,流傳至今,傳說王母娘娘赴南海時路經此山,見松柏蒼翠,殿閣巍峨,風光秀麗,停留賞景。今山巔岩石平坦,傳為王母石炕,在此可遠眺靜樂風光。山上曾是春秋戰國時山右趙王建都之地,古城遺址至今猶存。   【朱氏牌樓】   俗稱陽武石坊。在山西原平縣城西18公里陽武村。清鹹豐五年(1855年)中議大夫、陝西延榆綏道加鹽運使銜武芳疇為母朱氏所雕造,石坊兩座,村外道旁為陪坊,雕工略簡。宅前西向為主坊,即朱氏牌樓,高10米、寬9.6米,正面近方形,比例適度,形制壯觀,雕造瑰麗。坊為重檐樓閣式,基座上雕力士四軀,四周雕勾欄望柱,柱礎為石殿等主要建築,圍成一個四合院形式,創建年代不詳,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書題記,足證重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晚唐時武宗「會昌滅法」,佛寺大部被毀,南禪寺地處偏僻,幸兔毀壞,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唐代木構建築。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前有寬敞的月臺,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栱,承託屋檐,殿內無柱,四椽袱通達前後檐柱之外,樑架結構簡練,屋頂舉折平緩,說明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僻山村。大殿內有佛壇,寬8.4米,高0.7米,壇上滿布唐代彩塑。形體、衣飾,手法與敦煌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主像釋迦,結跏跌坐於束腰須彌座上,手式作禪宗拈花印。兩側及前面有弟子、菩薩、天王、仰望童子以及撩蠻、佛霖等共計十七尊。各像面形豐潤,神態自若,服飾簡潔,衣紋流暢。塑像大多有蓮花座,唯撩蠻、佛霖和仰望童子赤足踩地。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純熟,是我國唐塑中的佳作,寺內獅,柱身盤龍纏繞,額枋上滿布人物、花卉、流雲、行龍等圖案,檐下雕鬥洪椽飛,檐上雕瓦坑脊獸,坊前有旗杆石獅各一對,坊後有巨石屏風。剔地突起,雕福祿壽三星。圖案精緻,刀法洗鍊,時代雖晚,工藝頗佳,為我國後代石雕藝術的珍品。   【林泉寺】   舊名土聖寺。在山西原平縣城西南15公里水油溝村北。山岩聳立,豁如畫屏,林木遍野,環境幽靜。古塔峙其左,清流環其右,前有渡仙橋。寺始建於未,明嘉靖時重建,隆慶、萬曆間重修,寺基甚高,門前臺階六十餘級,階上為五間二層藏經閣,閣身圍廊,上層沒有平座,供人憑依遠眺。寺內大殿殘壞,東西配殿完好,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約15米,基座高如塔身,約佔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間束腰兩道,雕仰覆蓮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層,出檐甚短,收剎甚急,極頂安寶珠一枚,根據雕刻圖案與手法,應是宋構。形制奇特,為我國塔式建築中所少見。寺側東山之巔,鐘樓宏敞,內懸巨鍾一口,風吹飛砂走石。據傳不擊自鳴。   【惠濟寺】   在山西原平縣城東北15公里練家崗村。始建於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有山門、觀音殿、鐘樓、伽藍殿、東西廊莊。大佛殿等建築,殿內塑像俱存,其中大佛殿歷史最古,建築結構及其塑像藝術尚保存宋代風格。殿身寬五間,深八椽,單檐歇山式屋頂,柱頭施五鋪作斗栱承托出檐及梁仿。殿內金柱四根,分佈兩側,平面小八角,猶存唐宋古制。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內額。上用四椽袱與前後乳栿搭交,突破唐宋結構舊規,向擴大殿內空間的方向變化。佛壇上泥塑佛、菩薩、脅侍、童子、金剛等,比例適度,線條和諧,面形圓潤,衣飾流暢,脅侍菩薩下肢紗羅透體,塑工之巧,當為宋金佳作。寺中一庵,奉曹氏姥,相傳唐時建寺,曹氏佈施汲水,每日一缸。供營建用,工竣而坐化。後人念其功德,建庵祀之。   【平型夫】   在山西繁峙縣東北邊境,鄰接靈丘縣,距縣城65公里,西去雁門關115公里,南近河北阜平縣界。現存關城為明正德六年(1511年)築,萬曆九年(1581年)增修。關門坐西向東,門洞用券栿相間的方法築成,高4米,寬2.7米,牆厚2.7米。古道守城而過,是繁峙通往靈丘的要道。城門匾額上書「平型嶺」三字,關樓已毀。附近長城構造堅固,底部基石用花崗巖砌成,牆體為夯土,平夯以磚甃面,每間隔1.5米砌一磚垛,以資固濟,亦便於蔭蔽襲敵,城磚規格39X18 X9釐米,關城殘高6米,兩側山勢險要,長城起伏,東北5公里為平型關戰役遺址。關內2.5公里是平型關村。   【吉祥寺】   在山西繁峙縣五臺山脈中臺山腰。寺址海拔2,440米,氣候清涼,雜樹交蔭,在四周諸嶺中格外醒目,寺外有清涼橋,寺遂以清涼著名。相傳始建於北魏,後由唐恩曇和尚重建,歷代重修。現存多為明清遺物。山門、天王殿、燈籠殿、中殿各三楹,最後為正殿,兩側配殿對峙。附以廂房廊龐;方丈院、禪院、經房、僧舍皆在兩翼。中殿內供文殊像,亦稱文殊殿,殿內有緬甸雕造的玉佛一尊,比例和諧,神態莊重。近代補塑宗喀巴像一軀,色彩鮮麗,燈籠殿內供燈籠文殊像,脫沙裱裝,騎於獅背,形態之殊為他處所未見。正殿為大雄寶殿,五間,單檐歇山頂,雕刻富麗,結架精巧,內奉釋迦為脫沙像,製作工精。殿前藏式石塔一座,形制古樸,似為元構。   【巖山寺】   在山西繁峙縣城東南40公里大巖山北麓天巖村。原名靈巖院。創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屢有修葺,現存山門、鐘樓、東西配殿、南殿、禪院等,南殿為文殊殿,金建元修,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所存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仍是金代風格,殿內四壁滿繪壁畫,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官廷畫師王逵所作,西壁為佛傳故事,描繪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蹟;東壁為本生故事,描繪須闍提(養生)太子割肉孝養父母等故事;北壁繪一組塔院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難羅剎女營救等情節;南壁兩側繪殿閣樓臺和供養人。畫面構圖嚴謹,筆力剛勁,建築瑰麗精巧。人物神態逼真,設色渾厚,技法純熟,是我國金代壁畫中優秀作品,是研究宋金時期宗教、建築、美術的寶貴資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