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陶澍?這人的名字大傢伙瞅著有點生,所以開頭的時候,老梁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這人,打個底,然後在來解決題主的問題。

陶澍滿清那會臨幸嘉慶,道光二帝的名臣。腦殼上帽子那是一頂比一頂大,官至兩江總督,還貼著太子少保的銜。

尤其是道光對陶澍那叫個器重,當年倆人第一次見面,就談的不錯,之後兩天就見了三次面,一次就嘮叨兩三個時辰。就這環境,陶澍想不發達都難。

而陶澍最大的優點就是瞅人的眼光賊準。左宗棠,大傢伙知道不?兩人是兒女親家。當年和左宗棠初次見面,那叫個一見如故。您說說,這頭一次見面倆人聊天都能聊一整天,最後感覺不過癮,大晚上點根蠟燭繼續聊,兩人這就成了忘年交了。

不久,左宗棠奔著京城去會試,這一傢伙下去有點倒黴——名落孫山。

人家陶澍聽了這信,直接將左宗棠接到自己個的家裡盛情款待,期間指著自己那兩江總督的辦公桌說:「小子!爺們看好你!我是老了,瞅見那個位置沒,它一定是你的。」

弄的左宗棠都不好意思了。

接著陶澍趁熱打鐵:「之前我一直不好意思提,現在我厚著臉皮給自己二小子,向你討個女兒做兒媳婦,咋樣?」

瞧人家這事辦的利索不。之後陶澍被老黑老白邀請去喝茶,就讓左宗棠照看自己個的家人。而左宗棠在安化桃園別墅,也就是陶澍的家裡一住就是七年,一邊教導陶澍的二小子,也就是自己個女婿,一邊幫著打理陶家的家業。

到了最後左宗棠的名氣遠超陶澍,兩江總督的帽子都是最小的,入駐軍機還當了大臣,就這位置放過去,那也是宰相啊,但左宗棠卻一直以自己是陶澍的繼承者自居。

好了有了前邊打底,咱再瞅瞅題主這事到底是咋回事呢?

開頭的事

這事在正史上他就沒有提過,只是在滿清文學家梁恭辰的《北東堂筆錄》中提過這事。這事在當時傳的神乎其神的,都有好幾個版本,最後連道光都知道了,接見陶澍的時候,八卦一樣向陶澍打聽過。

所以這事應該是有的。那麼老梁就把這事的經過詳細的說明一下。

這麼說吧,老梁覺得陶澍這岳父一大家子就是一窩棒槌,那倆眼珠子扣出來可以當泡踩著玩的存在。

陶澍的老爹——陶必銓,那是滿肚子的墨水,名氣大的很,可是他極度不適應科舉這事,那叫個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一輩子就一個職業——教書。那年月教書也只能填飽肚子而已,他還特別喜歡收藏書籍,好傢夥這愛好直接導致了家裡那叫個窮。

在這種情況下,陶澍就出生了。想必有陶必銓的薰陶,陶澍的才氣那也是槓槓的,那小肚子裏裝的墨水不比他老子陶必銓少多少。

陶必銓瞅著兒子一天天的長大,這就找了一個姓黃的人家訂了親。

這老黃家家境好,能讓他們家瞅上陶澍的原因就是陶澍那一肚子的墨水,就想著來個提前投資啥的,撈個官老爺親戚的帽子戴戴。

於是兩家人這就約定,鄉試之後結婚。

你說也湊巧了,這鄉試之後陶澍連個邊都沒摸到——名落孫山了。這事弄的,老黃家就琢磨,陶澍是不是像他老爹一樣,光長才氣沒有運氣的主,這輩子當官就別指望了。

就在老黃家猶猶豫豫的時候,這城裡邊有一個姓錢的富戶,循著味就找來了。

「俺那黃臉婆剛死,現在尋思續個弦啥的!轉臉就聽說你家要出閣的閨女長的那叫個水靈,聽的俺心癢癢,把你女兒嫁個俺咋樣?」這老錢上了門就提親。

老黃家感覺這官老爺親戚的帽子撈不到,撈個有錢人親戚的帽子也不錯,一家人關起門來商量,最後把問題推給女兒,讓她自己做主。

得,你說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人,她能有啥見識。開頭瞅著陶澍家裡那黑鍋底一樣的房子,就老大的不樂意,現在讓她自己決定,那還用選嗎?直接就投了老錢家一票。

好吧,老黃家這主意是打定了,可這和陶澍的婚事咋整?

您要是直接拒絕,這名聲你要不要?畢竟人家陶澍沒有啥錯不是?

這時候,黃家小姐的丫鬟站出來:「要不把我嫁出去吧,反正陶澍也沒有見過小姐是啥模樣?」

老黃家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一拍大腿根子就這麼決定了。

丫鬟出嫁的那些個陪嫁一樣都不少,丫鬟這就嫁過去了。陶澍不知道啊,喜滋滋的就把這婚事給辦了,美滋滋的入了洞房。

這事就這麼過去了。咋說呢?這丫鬟那就是個旺夫的命,忙裡忙外的承擔了陶澍家裡的事,還鼓勵陶澍安安心心的應考。

陶澍這掄起大筆杆子,在科舉的路上一路猛衝,他二十三歲那年,用手中的筆杆子終於捅開了進士的大門,成為了安化縣那嘎達第一個進士。

那叫個美,騎著高頭大馬,滿大街亂竄,一幫子平頭老百姓湊熱鬧一樣的看著。

結果

啥叫旺夫啊,這就是!嘉慶朝的時候,陶澍這就一敲門磚丟過去,就進了御林院,一路走過來到了道光朝,最終就坐了兩江總督的位置。

那丫鬟也頂上了一頂一品誥命夫人的帽子戴上了,戴上這帽子的丫鬟,瞅著這帽子小心肝撲通撲通的跳著。

這咋整呀?原先就想著,陶澍撐死了弄個七品芝麻小官坐坐就得了,再不濟當個教書先生也不錯,起碼一家子喫喝夠了就成。可您這要麼不發達,這一發達,連帶我這個丫鬟命,居然也撈了一頂帽子戴,這玩的有點子大了。

這丫鬟乘著晚上,老陶高興的時候,就把這事前前後後都交代了。

聽完老陶樂了:「我以為啥事呢?就這事!你在老黃家是丫鬟的命沒錯,這到了老陶家那就是老陶家的大老婆?再說開頭的時候家裡有啥?你不是賠著俺走過來了嗎?現在要啥有啥!這就不是個事,好了我知道!以後就要別提了!現在挺精神的,咱忙乎一會,累了再休息?」

「瞧你個死樣?」……

好吧,這事到這也就那樣了,老陶家就算翻過去了。

那麼老黃家呢?

這黃小姐她的命可就薄了一點,人是嫁過去了,這老錢就是個和地皮橫和老天爺橫的主,欺男霸女的啥事都乾的主。有一年感覺自己的屁股挺大的,非要搶佔別人的土地,結果就引發了械鬥,這感情好被人家一傢伙就給弄死了。

大傢伙也知道那年月,男人就是家裡的頂樑柱,這頂樑柱塌了,首先就是那些個親戚上門,把這姓錢的家產一股腦的分了,最後一腳就把這黃小姐給踢出了大門。

得,連家都沒有了。

開始的時候,陶澍腦袋上的官帽子還不夠大,這黃小姐的生活那叫個悽慘,到了陶澍做了賞析按察使的時候,當地的官員對這黃小姐還照看一二。

最後丫鬟知道了這事,回鄉把黃小姐接到了陶澍的老屋裡養了起來。

當陶澍當了兩江總督的時候,陶澍特意回了趟家省親,結果就把這黃小姐給刺激了,拉個繩子就上吊了。

一說這黃小姐就死了,另一說是黃小姐被救了回來,蹲在陶家的庵堂裡帶發出家了。

這事也就這樣了,也沒啥好說道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因為是益陽人的緣故,所以我和陶澍也算的上是老鄉,本人有親戚在安化,所以也去過陶澍故居,他的一些情況聽當地人也說起過。

陶澍生平

陶澍是益陽安化小淹鎮沙彎坪人,清代經世派代表人物,生於1779年,1801年參加北京的會試,名落孫山,留京溫習功課,來年也就是1802年考上進士,成為了安化縣有史以來的第一位進士,當年23歲。之後,歷任任翰林編修、國史館纂修、詹事府詹事、記名御史、江南道監察御史、陝西道監察御史、會試同考官、會試內監試官、巡視中城、戶科給事中、巡視南漕、吏科掌印給事中、道員等官職,在任上陶澍矜矜業業,恪盡職守,政績突出,於嘉慶19年(1814年)江南道監察御史,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任命川東兵備道,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任山西按察使,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擢安徽巡撫。之後於道光十年(1830年),加太子少保銜,署兩江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逝於兩江節署,時年62歲。晉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恤,謚號「文毅」。入祀賢良祠。並祝名宦祠,於海州建專祠。

陶澍一生,可以說是學而優則仕的典型,少年刻苦讀書,青年進士及第,壯年官場得意,晚年出任封疆大吏,位極人臣。

順便說一下他和左宗棠的關係,左宗棠在發跡之前曾經和陶澍有過一面之緣,兩人竟一見如故,後來左宗棠科場失意,陶澍與左宗棠結為姻親,十分看好左宗棠。事實證明陶澍的眼光是非常好的,左宗棠後來也成為了封疆大吏,成就超過了陶澍。

關於陶澍娶妻被騙的事情

關於題目上所說陶澍娶妻被騙的事情,主要是出自於《北東堂筆錄》,正史並沒有說過,大概事情的經過就是,陶澍和當地一位黃姓人家小姐婚約在先,黃家人家境很不錯,也看上了陶家讀書人的身份,約定在陶澍鄉試之後成婚。

而陶澍在第一次鄉試的時候落榜,這就使得黃家有些反悔了,正好此時有一個錢姓的富戶人家剛剛喪妻,也聽說了黃家小姐的美名就上門提親,想娶黃家小姐為繼室。黃父當時有些猶豫,就徵詢了黃氏的意見,黃氏小姐聽說錢家家境很好,因為貪圖富貴而勸父親悔婚,但是婚期也快樂,突然悔婚在名譽上就會受損,還可能喫上官司。於是他們就想出了讓黃家丫鬟代替小姐與陶澍成婚的辦法,反正陶澍也沒見過黃家小姐。黃父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就讓家裡的丫鬟代替小姐冒充黃氏嫁給了陶澍。

自從黃家丫鬟代替小姐嫁給陶澍後,盡心儘力地照顧著陶澍,鼓勵丈夫不要氣餒,再接再厲。於是陶澍在第二年考上了進士,之後一路順暢,在道光年做上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的位置,於是黃家丫鬟也頂上了一頂一品誥命夫人的帽子。因為實在榮耀太大了,黃家丫鬟心有不安,就把事情前後告訴了陶澍,而陶澍也沒有在意這個事情。

至於黃家小姐,嫁到錢家後,丈夫在一次和人爭鬥的時候被人打死,之後老丈人也傷心過度去世了,黃家小姐被錢家剔除了家門,日子過得非常窮困。後來陶澍聽說了她的遭遇,便接濟了她五十兩銀子,不想這些錢她捨不得用被人偷走,實在活不下去便懸樑自盡了。當然還有一說是出家了。

事件的真實性

我認為這個事情真實性並不強。

第一,按照陶澍的履歷,他在第一次會試落榜之後,一直在京溫習,沒有回鄉,所以也就不可能回鄉成婚。

第二,正史記載他的妻子是黃德芳,字薆玉,本都河曲溪白棠沖崇榜公女,就是說,他的正妻姓黃,有字,不會是丫鬟。

第三,按照《北東堂筆錄》記載,陶澍在當上兩江總督的時候,他的妻子向他說出了事情真相,可要知道,陶澍當上兩江總督的時候是1830年,其時陶澍已經51歲了,這個時候他的妻子,也救市按照《北東堂筆錄》所說的按個丫鬟,也應該50左右了,按照筆錄所說,陶澍23歲的時候和「黃家小姐「成婚,也已經過去了28年了,時間這麼長,兩人的夫妻感情自然是很深厚的,這樣的事情不至於會太過於忐忑。

第四,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悔婚這樣的事情是歸鄉裏的宗族管的,黃家小姐肯定是有人見過,如果冒名頂替,也肯定是會被人發現的,不至於近30年沒有人發覺。按照婚姻習俗來說,黃家小姐嫁到錢家也是風光大嫁,這些事情陶家應該是知道的,難道是偷偷嫁到錢家?還有就是,按道理來說,丫鬟嫁到陶家後,也會回一下孃家,也會帶上陶澍,陶澍到了黃家就看不出來?所以冒名頂替出嫁實際上可行性並不大。

第五,《北東堂筆錄》的作者是梁恭辰,福建人,而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兩個地方隔得非常遠,這種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一般是很隱私的事情,梁恭辰怎麼會知道呢?

所以鑒於以上的疑點,我認為冒名頂替出嫁的事情應該是杜撰的,真實情況應該如正史記載,就是黃家的小姐。

晚清,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湖南大才爭相出世,但造出這一泉湧之勢的卻是少有人知的道光朝的名臣,陶澍。

一生專治清史的史學名家蕭一山對陶澍的評價既宏大又客觀——

不有陶澍之提倡,則湖南之人才不能蔚起,是國藩之成就,亦賴陶澍之喤引爾。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標榜經世,受陶澍、賀長齡之薰陶者也。

從這番評價可以看出,湖南大才蔚然而起,一是受了陶澍經世之學的薰陶,二是受了陶澍的大力提攜栽培。

曾國藩與陶澍的交際淵源稍淺一些,另兩位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左宗棠則與陶澍有著極深的淵源。

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若沒有陶澍對他超凡脫俗的賞識與點撥,年輕時很放浪形骸的胡林翼很可能廢掉;左宗棠是陶澍的兒女親家,要知道左宗棠與胡林翼可是同輩人,陶澍能以兩江總督東南第一封疆大吏的身份與落魄晚輩書生結成兒女親家,只此一點就可看出陶澍愛才惜才的胸襟與眼光,可以這麼說,沒有陶澍以這種方式為左宗棠鍍金,左宗棠再自詡為諸葛亮再世,可能最終也出不了。

晚清三大頂級名臣,兩個直接踩了陶澍的肩膀,可見陶澍對湖南大才崛起的貢獻有多大。

現如今,陶澍之所以名氣不大,實在是因為早死二十年的緣故,太平天國興起,名臣奮起時,他已逝去了二十多年,屬於典型的治世之能後世不知,繼往開來之功當時可鑒。

陶澍是有清一朝,湖南走出來的第一位封疆大吏。

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陶澍出生在湖南安化縣小淹鎮陶家灣,少年時代一直隨科場失意的文人父親陶必銓苦讀,以至於苦讀出一段佳話——父子二人在河邊築「印心石屋」,常年苦讀,終在二十三歲時金榜題名,道光帝後來曾兩次為這一對父子的苦讀石屋御筆題額。

陶澍娶妻被騙,這是清代文學家梁恭辰在《北東堂筆錄》中記載的一段名臣軼事,說的正是陶澍寒窗苦讀時的一段辛酸往事。

嘉慶三年(1798年),十九歲的陶澍正準備參加鄉試,安化縣一黃姓人家因看好陶澍的科舉功名路,與陶家定下親事,兩家約定,待陶澍參加完鄉試,才子佳人即完婚。

哪知道,陶澍卻在隨後的鄉試中名落孫山,黃姓人家將這一挫折看在眼裡後,猶豫了,黃家擔心陶澍可能會步其父陶必銓的後塵,一生能讀不能試,終歸是寒酸命。

黃家想悔婚,黃家小姐亦有此意,因為拿不出說辭理由,最後竟使了個調包計,讓家中的丫鬟冒充小姐之名嫁給了陶澍。

而這位黃家小姐呢,隨後便嫁給了地方上一個姓錢的地主富戶。

然而,黃家用騙局將這一樁婚事忽悠過去後,陶澍隨後卻迎來了科舉仕途的遠大前程,當初的窮書生一路高升,到四十齣頭時已成了封疆大吏。

而反觀當初那位眼拙勢利的黃家小姐,命運則急轉而下,她嫁的那個錢姓地主,因為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竟在一場械鬥中被打死了,而她本人也在錢家破敗後被趕出了家門。

長久以來,陶澍並不知道自己的婚事裏還有這麼一個騙局,到他已成兩江總督時,她的原配也就是當初那個冒名頂替的小丫鬟害怕了,只好向總督大人和盤托出。

陶澍何許人也?當聽到這一切時,當然是隻念小丫鬟一路追隨持家的功勞,絲毫不在意當初的污點。

對原配是以德報怨,對黃家小姐又當如何呢?

只能略表心意,送去五十兩黃金接濟生活。

然而,當看到這五十兩黃金的時候,黃家小姐悔恨不已,但為時已晚。

有一種說法,黃家小姐因經受不住這種刺激、打擊,最後自縊了;另一種說法,黃家小姐在陶家的庵堂裡帶發出家了。

整個故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既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味道。

但很遺憾,軼事終歸是軼事,不是歷史的真相,陶澍在嘉慶三年(1798年)與安化縣一都河曲溪人黃德芬完婚,是有明確記載的,原配被調包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文人之所以在陶澍身上杜撰這樣的軼事,大概也是因為他的經歷很適合演繹一個道理——

莫欺少年窮!


在清人梁恭辰所著的《北東園筆錄》中,講述了清朝名臣陶澍,因為考試不中,女方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把一個婢女假充女兒嫁過去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

(陶澍雕像)

我們先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他的父親陶必銓很有才華,是當時名氣很盛的詩人,學者,然而卻在科舉考試中屢考不中,再加上他又喜藏書,不懂得經營,因此生活每況愈下,到陶澍出生的時候,已經十分貧寒了。

受陶必銓影響,陶澍自幼好讀,再加上他很有天賦,年紀輕輕便攢了一肚子學問。

陶必銓很看重陶澍,早早託了媒人為他定下一樁好婚事。

女方姓黃,家境富裕,人也生得俊俏。之所以黃父願意把女兒嫁給陶澍,完全是看上了陶澍的才華,認為他將來一定能入仕為官。於是和陶必銓約定,把婚期定在鄉試過後。

沒想到,陶澍竟然名落孫山。黃父便犯了嘀咕,疑心陶澍會和陶必銓一樣,就算有才華,一輩子也只能做個貧困潦倒的書生。

正在此時,城裡的錢姓富戶,帶著重金找到了黃父。原來他喪妻不久,聽聞黃氏美貌,於是想將她娶為繼室。

黃父頗為猶豫,便告訴黃氏,讓她自己做主。

黃氏本就不願意下嫁陶澍,聽說後自然願意。但是婚期將近,如果突然悔婚,勢必名譽受損,說不準還會喫上官司,黃父因此頗為煩惱。

黃氏認為陶澍不曾見過她,何不讓婢女替她出嫁。黃父覺得有些道理,於是到了婚期,便將從小就陪黃氏長大的婢女,冒充黃氏嫁給了陶澍。

(婢女出嫁,圖取其意)

婚後,婢女一方面嚴守祕密,一方面又承擔了家事,讓陶澍專心應考。

在婢女的鼓勵下,陶澍非常發奮,愈發苦學,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亦是過關斬將,最終在23歲那年實現了夢想,成為安化縣第一個進士。

隨後,陶澍入仕為官。

在從政的幾十年中,陶澍為官正直,恪盡職守,在吏治改革等工作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同時他又勤恤愛民,在地方上政績突出,因此屢得重任。

道光繼位後,身為先帝重臣的他,依然很受器重,不久便被擢升為安徽巡撫,隨後又被調任江蘇巡撫。到道光十年時,由於他政績斐然,道光提拔他擔任兩江總督的重職,加封太子少保。

妻以夫貴,那位冒充黃氏嫁給陶澍的婢女也跟著身份顯貴,被朝廷封為一品誥命夫人。

婢女雖貴為命婦,但畢竟惴惴不安,於是最終還是把真相告訴了陶澍。

陶澍得知後,頗為訝異。不過想到婢女陪伴他多年,且當年若不是婢女百般鼓勵,自己又如何能有今天。所以他原諒了婢女冒名頂替的罪過,依然對她如常。

(被掃地出門的黃氏,圖取其意)

後來,陶必銓病逝後,陶澍回鄉丁憂。得知黃氏嫁給錢姓富戶幾年後,由於錢姓富戶仗勢欺人強佔別人田地,結果引發械鬥,在混戰中被對方失手打死。

錢姓富戶被打死後,其族人為了剝奪錢姓富戶的家產,於是百般欺凌黃氏,最後還把她趕出了家門。

陶澍聽說後,感嘆不已,於是讓人給黃氏送去50兩金子,讓她補貼家用。

黃氏抱著金子,想到當初一念之間,命運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由得悔恨不已,於是啼哭了大半夜才睡去。

次日,黃氏起牀,發現放在枕邊的金子不翼而飛,頓時又氣又惱,最後悲從心來,萬念俱灰,竟自縊而亡。

當然了,這個故事只是出現在《北東園筆錄》中,正史上並沒有記載。正史上的陶澍,娶的妻子叫做黃德芳。也就是說,本來娶的妻子就是黃氏之女,根本沒有掉包替換這樣的事情。

這件事是不是真實的,現在似乎已經不可考。不過,從《北東園筆錄》所記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調性,以及黃氏改嫁給「錢」姓來看,顯然,附會上去的可能性比較大。很有可能是那種落第文人附會的文章,最終給梁恭辰收入他的筆錄中。再說了,女方也是陶家當地人,嫁人那得是「驚天動地」,女方要是嫁出去了,陶家哪有不知道的?所以內容似乎並不可信。

(參考史料:《北東園筆錄》)


傳聞陶澍娶妻曾被騙的說法,傳說紛紜,總結起來有幾個版本,一曰陶家雖為本地小有名氣的文人學者之家。

但其家貧,至適婚年紀陶澍尚未娶妻,幾經尋找才為陶澍說下一門親事,女方為同縣富戶黃家人。

在兩家議定好婚期、準備成親時,一位吳姓大富翁因為聽聞黃小姐容貌甚美,便想著把她聘為兒子的繼室,並重金賄賂黃老翁。

黃老翁雖然家中並不窮,但依然是見錢眼開,竟然要求陶澍退婚另娶,但被後者斷然拒絕。

黃老翁沒辦法,回家後便跟老婆和女兒談及此事,黃夫人聽後,堅決不肯答應退婚。

沒想到黃小姐聽後卻是大感興趣,覺得自己若跟著窮書生過日子,不知道啥時候才能熬出頭,倒不如嫁入有錢人家,馬上便能過上闊日子。

所以,黃小姐便跟父親站在「同一戰線」上,跟母親軟磨硬泡,聲稱非嫁入吳家不可。黃夫人無奈,最終只好屈服。

雖然達成了一致意見,但是如何給陶家一個滿意的答覆成了難題,此時,從小養大的婢女挺身而出,替小姐出嫁,解決了黃家的燃眉之急。

為此,黃家老爺夫人將婢女認為乾女兒,較圓滿的完成了婚約。

但畢竟是李代桃僵,這是一個不能說的祕密,婢女代替小姐嫁入陶家後一方面嚴守黃家的祕密,從不敢向丈夫泄露半點實情。

一方面無微不至的照顧陶澍,鼓勵他專心科舉,以建功立業、博取富貴。

要說陶澍的命也足夠好,雖然在科場上小受挫折,但還是在年僅24歲完成心願,成為安化史上第一個進士,時在嘉慶七年(1802年)。

陶澍由科舉入仕後,從翰林院編修做起,在此後近40年時間裡,曾擔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的布政使和巡撫,並於道光十年(1830年)出任兩江總督。

成為管轄蘇、皖、贛三省軍政民政的封疆大吏,直到9年後去世。

陶澍居官期間,以勇於任事著稱,深為朝廷嘉許。冒牌黃小姐妻憑夫貴,成了一品誥命夫人,經歷無比傳奇。

文毅少極貧,初聘同邑黃氏女。有富翁吳姓者,聞黃女姿色,謀奪為其子繼室,以厚利啖黃翁。黃頓萌異志,迫公退婚,公不可,黃女之母亦不願。

而女利吳之富,意已決,又其父主持甚力,遂誓不適窮生。家有養婢願以身代,女之母許之,文毅亦坦然受之,初不相疑,即今之膺一品夫人誥命者也。

見《北東園筆錄初編·卷六》(註:陶澍死後謚號為「文毅」)。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開頭順意的以後未必一帆風順,話說黃小姐順心順意嫁入吳家起初過了幾天舒服日子,但是好景不長,沒幾年時間便遭遇大變故。

起初,吳家恃富欺人,強佔同鄉曾家的田地,結果引發兩家大規模的械鬥,導致黃小姐的丈夫被對方打死,吳富翁因為傷心不已,不久後也翹了辮子。

丈夫、公公一死,族人們欺負黃小姐寡弱無助,便經常侵佔吳家的田宅家產,沒多久便把裏外均欺佔光。

事後,吳家的族人們又把黃小姐「掃地出門」,任她自生自滅。黃小姐被趕出吳家後,只要寄居在父母家裡,境況慘不忍睹。

「後吳姓恃富,又佔曾姓田,兩相譬鬥。吳子被歐死,吳翁亦繼卒。族中欺黃女寡弱,侵吞其田產殆盡。」引文同上。

回過頭來再說陶澍,陶澍對自己夫人的身份從來沒有一絲的懷疑,但是由於真正的黃小姐家中變故,終於有消息傳到陶澍這裡。

但是陶澍的處理方式並不是回家興師問罪,而是坦然接受,陶澍瞭解事情的原委後,並沒有追究夫人的冒名頂替之罪,而是對她一如往昔。

並在獲知黃小姐的情況,後大為感慨,因為憐憫黃小姐的遭遇,還派人給她送去五十兩銀子度日。

沒想到黃小姐因為懊悔羞愧,竟然抱著銀子哭哭啼啼,不忍心使用,結果最後竟被人盜取。黃小姐人財兩空,心中既憤怒又悲痛,最終竟懸樑自盡

「時文毅已貴顯,以丁外憂歸裏,始悉其顛末,憐黃女在窘鄉,贈之五十金。

黃女愧悔欲死,口抱銀號泣而不忍用,旋為偷兒竊去,忿而自縊。」引文同上。

資料來源: 《北東園筆錄初編》、《清稗類鈔》、《清史稿》

二曰,陶澍未得志時放蕩不羈,貧困嗜酒,原配嫌棄其不上進求離婚書另尋他人,巧遇一餅師納妻便嫁於餅師。

機緣巧合陶澍與命中誥命的醜女結緣,婚後夫唱婦隨相安和諧,他日陶澍金榜得中,飛黃騰達。

醜夫人終成一品誥命,應了算命的預言!同時也圓了陶澍的命相!不可謂不圓滿!

因陶澍本人的人生坎坷,婚姻的傳奇終有臺灣著名的歷史小說家高陽,著有《印心石》一書,講的是陶澍的婚姻故事。

不論是傳說還是後人寫的小說,無不讚美著陶澍的寬宏大量,其實想想也是,如果沒有些容人雅量他有如何能夠被後人傳頌,如何能夠成為識人的伯樂呢?

陶澍,字子霖,號雲汀,湖南安化人,清道光年間的名臣。

他是清朝資水流域湧現的第一個總督級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說,他是晚清湖南人才在政治、軍事、文化領域井噴的重要導師和推手。

安化屬於古梅山區域,山高林密,自古相當閉塞。在陶澍名滿天下時,道光帝召見,還在問他資江究竟在何處。

陶澍在《御書印心石屋恭記》記載了道光十五年(1835)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入覲皇帝時,君臣的對話:

上曰:「湖南有資水乎?」臣對:「資水在洞庭西南,介沅湘之間,不當大道,故不甚著名,臣所居乃山鄉僻壤也。」

上復詢資水修廣若干,想是春夏有水,秋冬無水。

臣對:「資水發源都梁,從城步、新寧至武岡州,北過邵陽縣,以此納夫水、邵水、雲泉水。

西過新化縣,納白、洋等溪,轉神山東北,流經安化境,又納山溪水十數條,及過臣裏,又南合伊水,北合善溪。

入益陽界,又納四里河、桃花港、蘭溪等十餘水,東北流分兩口,一由陵子口會湘水,一由沅江縣會沅水,同入洞庭湖。

源流長一千八百里,江面寬一二里不等,四季皆有水,通舟楫。」

上曰:「如此亦是大江爾。既居江濱,何以又稱鄉僻?」臣對:「資水原是《禹貢》荊九江之一,酈道元《水經注》謂資水一名茱萸江,迸流山峽。

臣所居資江鄉之小淹,正在山峽處,原是益陽地,宋時割置安化縣。只因不當孔道,冠蓋罕經,故稱僻壤。」

湖南稱三湘四水,四水指的是湘江、資江、沅江、澧江。資江流域面積28142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217億立方米,流經邵陽、新化、益陽等大邑。

就在不到兩百年前,還算敬業的道光帝竟然以為它是一條季節性河流。

當然,我們不能以今日信息之傳播便捷來衡量古代,湖南的湘江在省境東部,從秦朝以來,是王朝經營嶺南的孔道,串起了衡州、湘潭、長沙、嶽陽等名城。

歷代坐船經過湘江的文人墨客很多,留下了大量的詩文,道光帝不會陌生。

而在湖南西部的沅水,最晚從漢代馬援征伐五溪蠻時開始,就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南的重要通道。

明清時期是雲貴等地的人去京城的水路之一,道光帝也應該有所瞭解。

獨獨一條資江,連道光帝都不知道到底在哪裡,由此可見資江流域之偏僻。陶澍能從這樣的窮鄉僻壤走出來,真是一個奇蹟。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節選:

陶澍的婚姻本來非常清楚,無須考證,但是卻被說得最混亂、最離奇。其中最能吸引人的即「婢女代嫁」的故事。

「婢女代嫁」的創作者為梁恭辰(公元1814-?年),福建福州人,曾任溫州知府。梁恭辰是梁章鉅的第三子,而梁章鉅則是陶澍的同科進士,官場契友。梁辰恭在他的筆記體小說《北東園筆錄》中寫下了關於婢女代嫁陶澍的故事。

現將原文引錄如下。

前兩江制府安化陶文毅公,與家大人為壬戌同榜進士,同官京師,最相契厚,兩家內眷時有來往。先母鄭夫人嘗語餘曰:「陶家年母右手之背有凸起一疣,問其故。則蹙然曰:『我出身微賤,少常操作,此手為磨柄所傷耳。』」先母亦不敢追問其詳。後家大人聞於楚南知好雲,文毅少極貧,初聘同邑黃氏女。有富翁吳姓者,聞黃女姿色,謀奪為其子繼室,以厚利誘黃翁。黃頓萌異志,迫公退婚,公不可,黃女之母亦不願。而女利吳之富,意已決,又其父主持甚力,遂誓不適窮生。家有養婢願以身代,女之母許之,文毅亦坦然受之,初不相疑,即今之膺一品夫人誥命者也。後吳姓恃富,又佔曾姓田,兩相譬鬥。吳子被毆死,吳翁亦繼卒。族中欺黃女寡弱,侵吞其田產殆盡。時文毅已貴顯,以丁父憂歸裏,始悉其顛末,憐黃女在窘鄉,贈之五十金。黃女愧悔欲死,口抱銀號泣而不忍用,旋為偷兒竊去,忿而自縊。聞文毅今尚每年周恤其家不倦雲。按此事傳聞情節小有歧互,而大致則同。憶文毅與家大人同官吳中時,朱文定公由浙江學政還朝,亦壬戌同年也。舟過蘇州,同官演劇,公觴之,文定令演《雙冠誥》,文毅至淚承睫不能忍。文定私語家大人曰:「此我失檢,忘卻雲汀家亦有碧蓮姊也。」是日,上下觀劇者百十人,無不目註文毅者,眾口宣傳其事,益信。

文中「朱文定公」即朱士彥(公元?-1838年),江蘇寶應人,陶澍同科進士,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官至工部、吏部、兵部尚書。

20世紀70年代,臺灣人高陽(公元1926-1992年,本名許晏駢,字雁冰,出身於浙江錢塘望族,一生著作九十多部)據此寫了文藝小說《印心石》,敘述了以「婢女代嫁」為背景的虛假故事。由於高陽的名氣,《印心石》又多次印刷,故事更廣為流傳;21世紀初,北京三聯書店將《印心石》再次在大陸出版,亦多次印刷,傳播更廣。

近年,陳蒲清的《陶澍傳》和陶今的《我的先祖陶澍》都以確鑿的史實介紹了陶澍的婚姻,否定了「婢女代嫁」的傳聞。

嚴肅的學術著作不能用傳奇故事取悅讀者,文學作品也不應以傳說軼聞來故意傷害真實的歷史人物。婢女代嫁不僅傷害了陶澍的髮妻黃德芬,也傷害了忠厚的陶澍岳父黃崇榜。

當然,文學作品允許虛構,關於陶澍婚戀有許多版本,只要沒有歪曲歷史人物,作為歷史小說應該可以容納一些傳聞軼事,以進一步豐富歷史人物的形象。

這有一個陶澍讀書時期的傳說。

陶澍15歲時隨父往桃江讀書,於桃花江遇一流落在旅店的安化女子,通過對聯問難,談詩論學,相互仰慕。三年後,中了秀才的陶澍再來桃花江旅店,女子已逝,只留下半邊對聯「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卻無人能對下聯。陶澍見後十分傷感,揮筆對曰「迷途遠避,退還蓮逕返逍遙」,並題橫批「安化第一才女」。

此對上聯是說女子父母雙亡,在舅舅家住著,就像寄寓客家一般;自己孤身一人,獨坐香閨,心中寂寞,何時是出頭之日?下聯則說人生在世,彷彿在迷途之內,如同大夢一場;要躲開迷途,避開「蓮徑」,則只有出家,纔可逍遙自在。「蓮徑」,在浙江寧波金峨山,有千年古道,呈「S」形盤旋而上至金峨寺,登上寺中的觀音閣,則胸襟遼闊,可觀海天奇景。

陶澍的下聯從積極意義說,是鼓勵女子應有勇氣走出迷途,不怕艱險,爭取前途。從消極理解則是出家為尼,亦可逍遙自在。

節選自:

易永卿(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陶用舒(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陶澍生平相關事項的幾點歧義與辨證》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04期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被騙的事情,正應了唐代詩人羅鄴所寫的一句詩:「年年點檢人間事,唯有春風不世情」。春風不管世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到了春天,總會如期而至。它對於世間萬物,也是同等對待,所吹過的地方,總會迎來一片新的盎然生機。

但是,人世間的芸芸眾生卻很難做到如春風一般,平等的對待其他人。陶澍就曾經歷過此番世態炎涼。

陶澍,字子霖,湖南安化人,乃是道光時期功績卓著的一名股肱重臣。

陶澍在任內,整飭吏治,清查錢糧,充盈了府庫。百姓遇災,他就設置義倉,賑濟災民,安撫民生。江南常有水患,他就興修水利,疏浚河道,發展農耕,保障民生。同時,他還疏通運河,治理漕運,並倡導海運,暢通南北物資運輸,並節約了大量開支。陶澍發現鹽務多有弊端,就進行鹽務革新,採用鹽票法,規範管理,減省了大量鹽政開支。

陶澍所採取的諸多舉措,給清朝帶來了比較長遠的利益,再加上他為官清廉,胸無城府,表裡如一,深得道光器重。陶澍生前,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銜,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從一品大員。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後,道光稱其「實心任事,不避嫌怨」,又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文毅」。

這麼一看,陶澍有能力,仕途也很順暢,為什麼他娶妻時還會被騙呢?這個故事記載在《北東園筆錄初稿》中,事情的大概過程是這樣子的。

陶澍年少時,其父主要靠教書、務農為生,家境貧寒。但是,陶澍的父親還是跟同鄉的黃姓人家結親,給陶澍定了一門婚事。黃姓人家的女兒,長的貌美如芙蓉,陶澍的幸福來了呀。

但是,當地有一個姓吳的富戶,同樣聽說了黃家女兒頗有姿色,容貌秀美,就想將黃家女奪來,給自己的兒子做繼室。富人麼,最不缺的就是錢財。他就備下厚禮,送給了黃父。

黃父、黃母見利忘義,一看可以跟富有的吳家結親,就開始嫌棄貧寒的陶家,不願再將女兒嫁給陶澍,想強迫陶澍退婚。而黃女也貪圖吳家的富貴,在其父母的支持下,決意不肯再嫁給陶澍這個窮書生。可是,陶澍好不容易結了親事,自然也不肯退婚呀。

僵持不下之時,黃家養的一個婢女,站出來說她願意代替出嫁。黃家父母同意了,就將這名婢女嫁給了陶澍,說是自己的女兒。而陶澍也沒有懷疑,欣然接受。

後來,吳家倚仗財勢,搶佔相鄰的曾姓人家的田地,引發了爭鬥,吳子被毆死。吳父遭受喪子之痛,很快也去世了。這時,只剩下了黃女。而黃家也不富裕,黃女沒了靠山,自然被吳家族人欺負,田產全被族人霸佔。

當年的窮書生陶澍,此時卻考中了進士,在翰林院任編修。因為父親去世,陶澍回家丁憂,這才瞭解了事情的始末。但他並未計較當年黃女欺騙他的事情,反而憐憫黃女,贈了五十金給黃女。

黃女得到了饋贈,羞愧不已,拿著金子不忍使用,結果卻被竊賊偷去了。黃女在氣憤、羞愧之下,自縊而亡。

陶澍聽到消息後,嘆息不已,每年都拿出銀兩財物資助黃家父母。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只是故事中,每個人的作為不同,結局也大不相同。寬厚仁義的陶澍後來成了封疆大吏;救主家危難,嫁給陶澍的黃家婢女也成了一品誥命夫人;悔婚的黃女,最終落得個財散人亡的結局;而一個小毛賊,看似是僅僅只是偷了五十兩金子,卻害死了一條人命。

一個看似短小無奇的故事,卻包含了無盡的人間百態,世事無常。正所謂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為了不那麼快「老」去,還是以豁達的胸懷來面對一切,如同春風一般,將往事化解,迎來新的希望,纔是最好的結果。畢竟,美好的未來,總是比痛苦的過去更重要。


要說起來陶澍,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成就,陶澍本人出身於書香世家,他的父親在當地也是一個窮書生,對,陶家在當時是比較貧寒的,雖然貧寒,但是陶家卻是正經的書香世家。

這樣的家庭受到很多小姐的傾慕,陶澍自然在當時也是比較喫香的,當然,想要嫁入陶家的也只是窮人家庭的女子,正經的富人家庭對陶家還是非常看不起的。

儘管如此,陶澍的父親還是為他找了一門好親事,對象正是當地有名的富豪,黃家的大小姐,黃家大小姐那可不是一般人,她在當地那是出了名的漂亮,甚至傳聞中,她還是安化的第一美人。

這樣的女子嫁給陶澍自然算是下嫁,而且嫁出去的時候還要給陶家很多嫁妝。

要說黃家為什麼答應了這門親事,就不得不說一下陶澍這個人,他年少時就讀書特別用功,當然他後來的成就也是非凡的,不僅成為了一方總督,還是很多大人物學習的榜樣,當然這些都是他後來的成就了,當時黃家看中的,正是陶澍的潛力。

黃家對這門親事雖說沒有那麼抗拒,但也絕對不是贊成的,比如黃父就是如此,他是出了名的愛財,只要是能掙錢的路子,他絕對是黃家第一個贊成的。

而就在這時候,當地另一戶有名的富豪,吳家也向黃家拋出了橄欖枝,黃小姐本來就不願意去過窮苦生活,而黃父也想要抓住這次機會與吳家聯姻,於是兩家一拍即合,雖然黃母很不樂意,卻不能否定兩人的決定。

但陶澍的事情已經是個定局,不嫁過去也是不行的,就在這時候,黃家的一名侍女站了出來,她決定代替黃小姐嫁給陶澍。

陶澍一家並沒有見過黃家,而當地的百姓也因為懼怕黃家和吳家的勢力,並沒有人站出來告訴陶澍這件事,就這樣他們兩人便走到了一起。

後來陶澍發跡了,考上了功名,而黃小姐呢?吳家因為與另一戶人家鬥毆,她的丈夫在混亂中被人打死了,吳家家主也因此鬱鬱而終,黃小姐甚至還被趕了出來,也算是罪有應得了。

黃小姐從此之後就過的相當窮苦,後來陶澍聽說了這件事,還給了她五十兩銀子,但是這筆錢她還沒用就被偷了,可以說雖然陶澍原諒了她,但她的結局還是不好。


清朝中期名臣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其父陶必銓是小有名氣的詩人、學者,雖然家中貧困,但為人慷慨、酷愛藏書。陶澍自幼跟隨父親讀書,一度到嶽麓書院深造,學業因此大有所成。不過,陶澍雖然極富才學,但由於家境貧寒,所以等到結婚的年紀時,娶妻便成了大難題。

起初,陶家託付媒人,曾給陶澍說下一門親事,女方是同縣富戶黃姓人家的姑娘。但就在兩家議定好婚期、準備成親時,一位吳姓大富翁因為聽聞黃小姐容貌甚美,便想著把她聘為兒子的繼室,並重金賄賂黃老翁。黃老翁雖然家中並不窮,但依然是見錢眼開,竟然要求陶澍退婚另娶,但被後者斷然拒絕。

黃老翁沒辦法,回家後便跟老婆和女兒談及此事,黃夫人聽後,堅決不肯答應退婚。沒想到黃小姐聽後卻是大感興趣,覺得自己若跟著窮書生過日子,不知道啥時候才能熬出頭,倒不如嫁入有錢人家,馬上便能過上闊日子。所以,黃小姐便跟父親站在「同一戰線」上,跟母親軟磨硬泡,聲稱非嫁入吳家不可。黃夫人無奈,最終只好屈服。

黃家三口雖然達成一致意見,但問題是如何給陶家一個合理的交代,卻成了老大難的問題。此時,黃家自幼養大的婢女為替家主分憂,便自告奮勇地提出準備冒充黃小姐,嫁給陶澍為妻。黃家覺得陶家既然沒見過黃小姐的真容,這方法倒也不錯。所以,等到成親這天,黃家便把黃婢女送到陶家,而陶澍對此也並不知情。

黃婢女嫁入陶家後,一方面嚴守黃家的祕密,從不敢向丈夫泄露半點實情;一方面無微不至的照顧陶澍,鼓勵他專心科舉,以建功立業、博取富貴。要說陶澍的命也足夠好,雖然在科場上偶受挫折,但還是在年僅24歲完成心願,成為安化史上第一個進士,時在嘉慶七年(1802年)。

陶澍由科舉入仕後,從翰林院編修做起,在此後近40年時間裡,曾擔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的布政使和巡撫,並於道光十年(1830年)出任兩江總督,成為管轄蘇、皖、贛三省軍政民政的封疆大吏,直到9年後去世。陶澍居官期間,以勇於任事著稱,深為朝廷嘉許。冒牌黃小姐妻憑夫貴,成了一品誥命夫人,經歷無比傳奇。

文毅少極貧,初聘同邑黃氏女。有富翁吳姓者,聞黃女姿色,謀奪為其子繼室,以厚利啖黃翁。黃頓萌異志,迫公退婚,公不可,黃女之母亦不願。而女利吳之富,意已決,又其父主持甚力,遂誓不適窮生。家有養婢願以身代,女之母許之,文毅亦坦然受之,初不相疑,即今之膺一品夫人誥命者也。見《北東園筆錄初編·卷六》(註:陶澍死後謚號為「文毅」)。

陶澍、黃婢女的命運在迎來大轉折的時候,本應嫁給陶澍為妻的黃小姐,情況卻越來越糟。原來,黃小姐嫁入吳家後,的確過了一段時間的闊日子,但好景不長,沒幾年時間便遭遇大變故。起初,吳家恃富欺人,強佔同鄉曾家的田地,結果引發兩家大規模的械鬥,導致黃小姐的丈夫被對方打死,吳富翁因為傷心不已,不久後也翹了辮子。

丈夫、公公一死,族人們欺負黃小姐寡弱無助,便經常侵佔吳家的田宅家產,沒多久便把裏外「掏個乾淨」。事後,吳家的族人們又把黃小姐「掃地出門」,任她自生自滅。黃小姐被趕出吳家後,只要寄居在父母家裡,境況怎一個「慘」字可以形容(「後吳姓恃富,又佔曾姓田,兩相譬鬥。吳子被歐死,吳翁亦繼卒。族中欺黃女寡弱,侵吞其田產殆盡。」引文同上)。

對於夫人的真實身份,陶澍從來都沒有懷疑,直到父親去世、在家守喪時,才從鄉親的口中得知真相,並獲悉黃小姐的情況,不僅大為感慨。陶澍瞭解事情的原委後,並沒有追究夫人的冒名頂替之罪,而是對她一如往昔。不僅如此,陶澍因為憐憫黃小姐的遭遇,還派人給她送去五十兩銀子度日。

沒想到黃小姐因為懊悔羞愧,竟然抱著銀子哭哭啼啼,不忍心使用,結果最後竟被人盜取。黃小姐人財兩空,心中既憤怒又悲痛,最終竟懸樑自盡(「時文毅已貴顯,以丁外憂歸裏,始悉其顛末,憐黃女在窘鄉,贈之五十金。黃女愧悔欲死,口抱銀號泣而不忍用,旋為偷兒竊去,忿而自縊。」引文同上)。

資料來源: 《北東園筆錄初編》、《清稗類鈔》、《清史稿》


陶澍,道光朝名臣,官至兩江總督。陶澍為官期間在除惡安民、抗災救民、興修水利、整頓財政、治理漕運、革新鹽政、興辦教育等方面為清朝做出了巨大貢獻。如1823年擔任安徽巡撫時,曾建立豐備義倉,倡修《安徽省志》;1825年擔任江蘇巡撫時,陶澍首倡以海運運送漕糧,自此清朝開始大規模的以海運的形式來運送漕糧。

當然陶澍最引人關注的並不是他做官時的政績,而在於他看人的眼光。正如歷史學家蕭一上所說「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標榜經世,受陶澍、賀長齡之薰陶者也」,可以說晚清的「湘軍三傑」在未成名前都受到陶澍的禮遇,及諄諄教誨。

甚至左宗棠、胡林翼二人還未成名時,陶澍就早已知道他們日後必成大器,並搶先一步與他們二人結成了兒女親家。陶澍的獨子陶桄娶了左宗棠的長女,陶澍的女兒琇姿嫁給了胡林翼,可以說就是在陶桄獨到的眼光下,陶家才能在晚清繼續保持著曾經的榮耀,而不至於家道中落。

不過很少人知道就是這麼一個眼光獨到的陶澍曾經也被人欺騙過,而且還是在最重要的娶妻一事上。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據清文人梁恭辰編撰的《北東園筆錄》所載:

後家大人聞於楚南知好雲,文毅少極貧,初聘同邑黃氏女。有富翁吳姓者,聞黃女姿色,謀奪為其子繼室,以厚利咱黃翁。黃頓萌異志,迫公退婚,公不可,黃女之母亦不願。而女利吳之富,意已決,又其父主持甚力,遂誓不適窮生。家有養婢願以身代,女之母許之,文毅亦坦然受之,初不相疑,即今之膺一品夫人誥命者也。後吳姓恃富,又佔曾姓田,兩相譬鬥.吳子被歐死,吳翁亦繼卒。族中欺黃女寡弱,侵吞其田產殆盡。時文毅已貴顯,以丁外憂歸裏,始悉其顛末,憐黃女在窘鄉,贈之五十金。黃女愧悔欲死,口抱銀號泣而不忍用,旋為偷兒竊去,忿而自縊:聞文毅今尚每年周恤其家不倦雲。

話說陶澍的父親陶必銓,早年間也是方圓百里較有名的讀書人,安化方誌曾言「性格奇偉,慷慨任俠,刻苦自勵。家貧而不廢學,喜藏書。」,因其少時樂於助人,所以結識了很多的好友,在古代好友一多,就流行俗套的「聯姻」。陶必銓也是如此,在當時他因與一位黃姓的友人十分投緣,於是就為陶澍與黃氏女定了親。

不過說實在的當時的黃姓友人之所以會同意與家貧的陶必銓結成親家,實際上是認為陶必銓日後必能高中進士,這樣自己也就能沾光一二。但是誰知道陶必銓在科舉考試中屢試不中,而且家裡是越變越窮。再加上黃姓的女兒因美貌又被同縣的一位吳姓富商所看中,這位吳姓富商希望她嫁給自己的兒子做繼室,所以此時的黃姓友人就想悔婚。

可是因清朝定親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如果男方不同意退婚的話,女方是不能擅自退婚的,違者將受到重罰。所以無奈下,黃姓友人只能去跟陶必銓商量,希望他主動退婚。但是陶必銓豈能同意,要知道在古代要是被人知道是女方家主動提出退婚,男方可是要被世人所恥笑的,所以自然拒絕。

而黃姓友人眼看自己女兒要嫁給一個窮小子,自然是萬分不樂意,但又無可奈何。這個時候非但黃姓友人不樂意了,他那個自小享受著錦衣玉食的女兒更是不樂意,眼見自己父親要把自己嫁給這麼一個窮小子,那是使出渾身解數,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不願嫁給陶澍。黃姓友人本就不想與陶家結親,再加上自己的女兒又是如此表現,但是這婚又不能退,可謂是左右為難。

正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在他們家長大的奴婢站了出來,說她自願以黃家之女嫁給陶澍。黃氏友人一聽到有人願意替他女兒嫁,那是萬分的高興,最後自然就將這個奴婢以黃家之女的身份嫁給了陶澍。而陶澍最初不知這位黃姓之女的真實身份是一位婢女,但後來知道也欣然受之,並沒有因此而虧待於她。

不知這位婢女是否真的很旺夫,在陶澍娶了她之後,陶澍的科舉之路似乎越發的順利,最終成為安化第一個進士。1802年會試,考中進士,位列第63名;殿試為二甲第15名;朝考被嘉慶帝定為55名。之後陶澍的仕途更是一帆風順,直至坐上兩江總督之位,成為權傾一時的封疆大吏。原本替代黃姓女兒嫁給陶澍的奴婢,最終也坐上一品誥命夫人的顯赫之位,可謂是榮耀無比。

而反觀曾經打死都不嫁給陶澍的黃姓之女,雖後來如願以償的嫁給了吳姓富商的兒子。但是吳姓富商一家向來作惡多端,胡作非為,最終在一次強佔別人田地的時候,黃姓之女的丈夫被人毆打致死,她的公公也在不久病逝。之後吳姓族人欺負她孤苦無依的,就將她丈夫給她留下的財產全部搶走了,自此她淪落到了比曾經的陶澍更窮困的地步。

在這個時候陶澍因父親病逝,回鄉丁憂,此時的陶澍已貴為翰林編修,天子門生,可謂已是顯赫無比。也就是在回鄉丁憂時,陶澍見到此時已是落魄不堪的黃姓之女,當然他並沒有記恨她當年的退婚行為,反而看到她如今這般遭遇,頓時心生憐憫,並給了她50兩黃金,好讓她安度下半生。

而黃姓之女看到曾經自己打死都瞧不起的陶澍,如今居然已是翰林老爺,那是悔恨萬分,更是羞愧難當。在得到陶澍賜予的50金之後,因羞愧萬分的她並沒有去用這50金,而是一直藏著,可是沒過多久這50金就被小偷偷了去,而此時早已奔潰的黃姓之女,再遭受到這般打擊後,更是心如死灰,不久就上吊自殺了。

當陶澍得知黃姓之女的死訊後,不免有些嘆息,之後他每年都會拿些錢去撫恤黃姓之女所留下的子嗣。

哎!這裡只能說這一切都是黃姓之女的命。如果當年的她不是那麼的唯利是圖,也不是那麼的目光短淺,恐怕今時今日她絕不會落了個如此下場,現在那位婢女所享受到的榮耀就將是她在享受。只可惜,黃姓一家的目光短淺最終讓他們失去了鳳凰騰達的機會,而那位自願替小姐嫁給當年還是貧困潦倒的陶澍的婢女,卻因自己的善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享受到了那榮耀無比的誥命夫人所帶來的榮譽,只能說這或許就是命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