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轉向 加息預期強烈:理財如何應對?2010年12月06日 11:27 來源:浙江在線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轉向「穩健」

  加息預期強烈,理財如何應對?

  本期話題:政策轉向,百姓理財如何調整

  本期嘉賓:諾亞財富理財規劃師 蘇日娜

  浦發銀行杭州分行理財師 崔志鵬

  保險理財顧問 朱慶

  剛剛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我國貨幣政策將由此前的「適度寬鬆」調整為「穩健」,這使得業內對於今年年底及明年加息的預期更加強烈,並且普遍預計明年的信貸規模將進一步縮緊。多位專家分析認為,明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或將「中性偏緊」,央行將繼續回收過剩流動性以防通脹加劇,新一輪加息周期或將到來。

  貨幣政策的調整,會給百姓理財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呢?通貨膨脹會如何發展?家庭的資產結構如何調整?除了調結構以外又有什麼好的理財方法?購買投資性保險需要如何挑選?一系列的理財問題擺在了每一個老百姓的面前。本期我們邀請了銀行、第三方理財機構以及保險公司的理財師,共同為大家出謀劃策。

  如果你有什麼好的理財建議,或者你在理財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歡迎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進行交流。

  通脹不可避免 調整資產結構

  蘇日娜:首先來看通貨膨脹的情況。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與美國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10月熱錢指標上升。與此對應,央行採取了提高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鎖定基礎貨幣約8500億,有利於控制通脹。雖然行政化的措施可以降低通脹預期,但長期來看,控制通脹仍是貨幣問題。伴隨著美國量化寬鬆和人力成本報復性上漲,去年超發貨幣導致的通脹問題已經凸現,預計政府未來將進一步推出緊縮政策。從政治局會議傳出的最新消息顯示,明年我國將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也顯示國家對通脹的重視程度已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短期內通脹壓力將不可避免。

  通脹來了,對老百姓來說,通過理財實現資產保值增值顯得尤為必要。針對此輪通脹主要是由於前期貨幣投放過量的主因,如何通過資產配置規避資產縮水風險,成為擺在每位投資者面前最迫切的問題。要減少通貨膨脹引起的資產減值,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收益率低於通貨膨脹率的投資及現金持有,如收益率較低的債券、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等,說得通俗點就是減少現金類資產,增加權益類資產,例如提高股票、基金在家庭資產中的佔比,特別是資源類和消費類股票,在加息的背景下,股市可能會出現短期的下跌甚至大跌,但由於通脹的影響,這類公司的業績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從而推動股票內在價值的上升而跑贏大盤。

  此外,投資者還可以考慮實物黃金作為抗通脹的選擇(白銀和黃金期貨及紙黃金不算抗通脹品種),當然,我覺得這部分資產的比例應該不超過10%。此外,對於高端客戶而言,將20%到30%的資產配置到一些私募股權投資產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總之,在通脹來臨之際,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家庭財產情況,進行合理的資產結構調整。

  適當增加負債 嘗試提前消費

  崔志鵬:每個家庭在不同的時期,都需要有不同的資產結構。然而除了這些,在應對通脹具體的技巧上,增加負債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特別是增加低利率、固定利率的負債,享受通脹導致貨幣貶值所帶來的利得。由於通貨膨脹可能導致央行加息,一些投資者可能會在加息壓力下選擇提前還貸或減少新貸,這其實不是特別好。如果家庭貸款不是已經嚴重到影響平時生活的話,那麼還是不要提前還貸為好。雖然目前一年期貸款名義利率為5.56%,如果扣除通脹帶來的貨幣貶值率,實際利率不到1.2%,所以提前還貸並不一定划算。應該說,現在貸款的實際成本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如果具有遠期償債能力,可以適當舉債。

  除了增加負債以應對通脹,巧妙利用信用卡和分期付款也是應付通脹的有效辦法。由於通脹中商品價格在一個上升通道,消費者提前消費延遲付款就可以用未來貶值了的貨幣以現在的價格購買商品,賺取了從購買日到支付日物價上漲的差價。當然,所購買的商品須是自己必須消費的商品,而不是可用可不用的閑置商品。此外,購房、購車、購數碼產品等耐用消費品和投資品時,利用銀行、金融公司提供的信用,獲得免息期和分期付款低息服務,也可達到抵禦通脹的目的。

  至於目前的投資市場而言,我覺得投資者可以適當地休息。投資需要把握好節奏,特別是在目前樓市、股市都不穩定的階段,適當「休息」也是一種策略。與國外相比,我們的投資市場比較小,可投資的產品也不多,因此要儘可能地多配置一些資產,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時候,還要重視所配置資產的流動性,只有保持所配置資產的流動性,才能及時根據情勢和機會將持有的資產池進行轉換,以提高收益率,規避通脹和央行加息的雙重影響。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將大部分資產做一些安全的投資,或者選擇一些固定收益類的貨幣債券類產品或信託產品,鎖定主要家庭資產的收益;而小部分資產比如前期投資的收益部分,可以配置一些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例如目前比較流行的陽光私募或PE信託等,股市、黃金白銀等也不乏階段性投資機會,這樣在追求更高投資回報的同時,即使出現損失也不會影響到家庭的財產整體安全。

  加息影響不一 重視保障功能

  朱慶:在加息預期的大背景下,投保人在購買保險時,最好選擇購買與銀行利率掛鉤的保險產品,通俗地說就是「息漲隨漲」。目前,部分萬能險、分紅險等投資型保險產品都有較靈活的抵禦利率變動的機制,產品收益率隨利率的變化而變化。在加息預期下,這類產品的銷售行情將在一定時間內被看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加息對投資型保險產品的影響程度不一,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產品的投資渠道及風險係數有所不同,因此,投保人在選擇購買投資型保險產品時也要「貨比三家」。

  所有投資型保險產品中,受益加息最明顯的產品要算是萬能險了。因為它的收益與大額協議存款、債券等固定投資關聯度大,加息後,協議存款及債券收益率將有所上升,大部分資金都投資於這兩大領域的萬能險,其收益率也會水漲船高。業在加息預期下,萬能險的結算利率可能將重新回到4%以上,加上其還有2.5%的最低保證利率,其產品吸引力也有望增強。而與傳統產品相比,分紅險因為有紅利分配而帶有抗通脹功能,投保人也可放心持有。

  至於投連險,不僅要看市場利率變化情況,而是要看股市、債市大形勢如何。雖然加息可能會對股市造成一定壓力,可能對投連險的收益產生一定不利影響,但目前大部分機構的觀點是,現在股指相對處於低位,因此這個時候沒必要退保。如果有保戶擔心投資收益跟著受到影響,可適當對投連險的賬戶進行調節,比如將部分資金從激進型賬戶轉入穩健型賬戶。

  不過在這裡我要特別提醒那些準備投保的人士,特別是要購買投資性保險的人,在購買和安排家庭人身保險的時候,一定要以保險保障功能為重,而不要過於重視保險的理財功能。現在總有一些客戶簡單地將保險產品同其他金融產品相比較,卻忽視了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而不是投資,這是其他理財產品所不能替代的。保戶如果僅僅是為了銀行存款利率的提高而選擇退保轉投其他金融投資產品,這種以保險作為投資方式而不是保障方式的投保觀念,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記者 劉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