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變的本質是改變解讀世界的心

這麼多年我們寺院一直在做禪修。禪修是個什麼概念呢?——大家沒有接觸它,覺得新奇、玄妙。禪修從本質講,是逆向改變我們人現有的習慣和思維方式。

因為人,都習慣往外看,當我們的注意力往外的時候就忽略了自己,不瞭解自己。我們的心一貫往外攀援,把最重要、最本質的東西弄丟了,結果捨本逐末適得其反。也許,大家不理解這個,其實人真正能改變世界的是,改變我們解讀世界萬事萬物那顆心,當你的心改變了世界就改變了。然而人常常指責外在的東西,什麼國家、社會、組織、單位、環境、風氣、他人、家庭等等,認為都是這些給我們帶來了不順和痛苦,造就了現有的人生。

因為我們沒有改變自己,所以跟外在的相處是不和諧的。禪修,就是改變你跟外界的關係,或者說解讀世界的心。

我們常說到關係,你的心跟你的身體,你的人跟你的家庭,你的個體跟你的組織,你的存在跟你的國家,甚至天地、萬物……這種種關係,你應該怎麼處理?如果一個人活得很健康、很幸福、很有成就,那他一定是處理這種關係的高手。倘若不能恰當處理這些關係,就會處處受阻,處處限制,處處碰壁,最後活得很不如意甚至非常痛苦。這些,都基於我們的內心。

禪,在佛教裏叫靜慮,也叫冥想,就是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把不好的東西過濾掉,使身心純凈,修鍊專註、聚焦、身心愉悅、內心安住的能力,以及一切衝突和矛盾都能化解掉,轉換掉,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生命的自我超越和升華。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來自人心對世界、人生、價值的解讀——這決定著他的行為和取捨。要而言之,就是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來自對各種關係的認識,決定著一個人的眼界、心胸和高度。把這個「認識」突破之後你就發現整個人被解放了,釋然了,獲得了絕大自由,那些平時讓我們糾結煩惱的問題都不成問題。

2所有的成功和順遂都來自轉換

那麼,怎麼認識這個「認識」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每人每天都會碰到許多問題,好比家庭,為什麼有的家庭很幸福和諧,有的家庭天天吵架鬧的雞犬不寧?難道幸福的家庭就沒有問題嗎?不是,他們的問題甚至比我們遇到的還多,關鍵是人家把它化解掉了。而不幸的家庭遇到一點芝麻小事就耿介於懷,像拍皮球拍成西瓜大,甚至最後西瓜四分五裂釀成大戰。幸福的家庭好比一個強大的胃,即便有毒的東西喫下去也能及時分解、化解掉,而不幸的家庭就像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他的胃非常之弱,不能接受一點不適。

佛教裡面很喜歡用一個詞:轉換。轉換就是化解,化解就是轉換。譬如蓮花,為什麼被人交口稱頌呢?因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為什麼在污濁的環境中它能開出鮮艷芬芳的花朵來?原因是它能轉換,把負面的東西消化吸收掉,轉為自己的營養和長處。

那我們人在不好的境遇中有沒有這種轉換能力?如果有,你把每個挫折和困境都當做是提高自己的功課,把苦難當磨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體膚」,有這種「犯其至難,圖其至遠」精神,你的生命就會得到升華,心性便得到淬鍊。這就是一種轉換,猶如把一塊廢鐵鍛造成亮光閃閃的器皿。器皿是鐵造就的,但不是一般的鐵,而是經過熱火高溫淬鍊捶打過的熟鐵。沒有這個過程,廢鐵永遠是一堆廢鐵,不能發揮任何效用。

如果有人無緣無故把你扔到沙漠裏去你有什麼感覺,一定痛苦萬分吧?呼喚蒼天,垂泣大地,四顧茫然,覺得生不如死。但前段時間,我們組織了一個團體,有人自願花很多錢買了許多裝備,重走玄奘路。實際上就是挑戰自己,認識自己,品味人生,體證古聖先賢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你再苦再難意志力受到摧毀般考驗,還要堅持下去,為什麼能做到這點呢?因為前者是被迫的,人會產生痛苦;後者是你自願的,內心接納,故可以把它轉化成力量。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是這樣,如果我們做任何事不是出於自願自覺便有被迫之苦,「苦」的本質,就是被迫,因為你沒有駕馭客觀環境的能力。

3每時每刻關注當下就是修行

前兩年,我去廈門參加校慶九十週年,當時跟校友分享了一個心得,我說這幾年做了很多事,我感受最深有一點:你在別人面前有一百的光環,在背後就有一百的忍辱。光環跟忍辱是等同的。我們常常羨慕別人有錢有名,功成名就,卻忽略了人家背後的努力和痛苦,忍辱負重,百折不撓,鍥而不捨。只有這樣認識事物纔是全面的,才接更近事物的本相。

我有時候覺得人活在世上從本質講其實非常簡單,也可以簡單下去,可為什麼在現實中我們都活的如此複雜如此疲累呢?複雜,來自我們內心的慾望,累,也來自我們的慾望。佛教修行第一就是除去慾望,是貪慾。比如喫飯,人餓了要喫飯要進食這是慾望,也是本能,但你偏要喫山珍海味,喫飽了還想喫,見別人喫的好又心有不平,這就是貪慾。其實人只要填飽肚子就行了,其他的都是貪慾引起的。

貪嗔癡在佛教裏稱「三巨毒」,貪排在第一位。《二十四章經》說:愛欲之人,如執火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這個「愛欲」也是欲,就是男女之間的慾望。有這個慾望的人猶如拿著火把逆風而行,當然很容易燒到手。所以人們會說:愛就是痛苦;戀愛就是瞎了眼;婚姻就是墳墓。等等,這些即是愛欲帶來的痛苦。

很多人活的痛苦就是因為情執太深,如果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來去自如,順其自然,全然不放在心上,看它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潮起潮退,雲開雲散,又有什麼能牽掛呢?又有什麼能傷害到我呢?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貪得無厭的心放下來,把向外追逐的心收斂下來,生活將安逸許多。不少人有個誤區,認為「放下來」就是無所作為,或者什麼也不做了。不是這樣,放下來是把你內心的貪婪放掉,過多的慾望去掉,當你把精神的負擔全副放下來的時候人就輕鬆多了,你就能更專註地把事情做好、做成。好比競技場上的運動員,把心裡所有的牽掛和緊張都放下,他才能發揮的更好,發揮到極致。禪宗說,不能放下,就不能拿起來。這一正一反的道理根結在此。

同樣,老子說「厚德載物」,指德性深厚的人才有更大福報,纔可以把事情做好。德行深厚的人當然不是那種貪心重的人,厚德,是你的內心沒有那種功利心、貪婪心,沒有小我,你是無私的、開闊的、至誠的、坦白的、利他的。宛如水,聚集越深浮力越大,承載的東西越多。假如你是個億萬富豪,但你的內心並不覺得自己多有錢,假若你名滿天下,但你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也許你身居高位權力至上,但你內心從沒當做一回事,覺得自己和平常人一樣……這就是把自己內心空掉的人,他心無掛礙,所以能裝載更多東西。反過來講,如果你有點錢就整天四處標榜恨不得別人不知道;如果有點名巴不得人家都巴結恭維你,倘不如此就很生氣,這說明你把那個東西攥到手裡了,那個東西已經左右了你,你,還沒有達到真正地獨立、自主。

一次我參加活動,有個老人是書畫院院長,他有十幾個頭銜,主持人介紹他時報了三個其他的沒說,他就跑過去,讓人家把他的頭銜再都報一遍。我當時就覺得老人家活的很辛苦,何必如此認真呢。如果這些頭銜真的名符其實,他就不應該如此要求自己;只有那些頭銜都很虛的時候一般人才特別在意。一看他這種行為,我原來對老人有的一點好感頓時打了折扣。

在人生中我們能做到心無掛礙,做到無為而無所不為,做到不被名望、地位、權力、金錢、相貌、情感所擊敗,做到來時無牽掛去時無糾結,就是大自在大瀟灑之人,修行,是要追求這種效果。我們禪修的指導思想即把自己「調」成這種狀態,怎麼調呢?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接人待物,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當下,觀照自己的心,使其歸到正確的頻道。

所以禪修裏有個概念,修行就是訓練我們的心,你希望你的未來達到一個什麼可能,你現在就要怎麼訓練它。佛教裏對「智慧」的解釋是——智是決斷,慧是選擇。智是瞭解事物的表象,慧是瞭解事物的本質。就是通過瞭解表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這叫智慧。禪修實際上是訓練我們達到「智慧」的狀態。

如何達到智慧的狀態呢?提前是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這樣才能把事情看的更清晰,做出明智正確的選擇。我們平時坐下來的時候,心裡妄念紛飛,發現很難靜下來,所以我們需要多做禪修,訓練自己的心。

一代大哲王陽明給弟子上課的時候,每次都問弟子:現在,你的心安了嗎?意思是你的心此刻是不是安住當下?要心神合一,不能人在此心在彼。這是他要求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問你離開家的時候,對家裡是否做好了安頓?對父母、妻子、兒女是不是已經心無牽掛。然後靜坐半小時,再上課。本來他能講一千字,只講五百字,留下時間給大家自己享用,自己琢磨。而且這樣有個好處,學生覺得今天只講了這點內容,好接受。不像我們現在,正好相反,恨不得把一天時間當兩天用,兩天的事情一天做,把一分錢掰開當兩分用,都追逐利益最大化,享受最大化,在我們現在社會司空見慣,是被普遍認可的一種行事標準。我們知道一棵樹在地裏,要十年才能長成大樹。如果五年就長成,想想是什麼樣子?第一,根扎的不牢。第二,枝葉不茂密。第三,大風很容易把它吹到。植物和人一樣,欲速則不達,表面看不錯,其實有諸多潛在的危機伏藏在裡面。因此我們在疾速做事、向目標狂奔的時候要及時覺照自己,把心安下來,看看自己處在一個什麼狀態。

每時每刻關注當下就是修行,就是禪修。比如我,當我坐在駕駛臺的時候,就是司機;當我在廈門聽課的時候,就是學生;當我站在講臺的時候,就是老師。不管你站在什麼的地方,你能不能把此時的角色扮演好?你面對父母的時候,你是兒子,你應該怎麼做,是一個什麼狀態?當你面對妻子的時候,你是丈夫,你應該怎麼做?當你面對兒子的時候,你是父親,你需要做什麼?當你面對員工的時候,你是老闆,你要怎麼做?你是否把這些角色都扮演好了?你的心是不是都在當下?這個,在我們佛教叫觀照。觀,就是深入地認識你跟周圍環境、他人,跟這個世界的關係。照,就照見自己看到自己現有的狀態,應該怎麼做,是不是做到了。能做到這兩點,就是有智慧的人。

4成就別人才是成就自己

就像你們的公司,做的是健康,那我們從健康的角度去了解什麼是健康?健康,有身體健康,有心理健康,有生活習慣健康,也有道德認知的健康,包括人與人相處的好也是一個健康概念。健康的觀念來自你健康的認識,就是你怎麼定位自己處在這樣一種生命角色當中去看待自己的一期生命,你想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你想追求什麼樣的價值?這些都釐清了,你的內心會生起一股力量,推動著你往理想的狀態走。如果你每天有很多時間沒法打發,或者很迷惑,東張張西望望,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不知道自己來人世一趟該做些什麼,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就不知道現在怎麼做。

那些聖人或者說佛陀為什麼會受到萬世景仰呢?有一天我終於悟出來了,道理非常簡單:他幫助了我們這些無量無邊沉淪迷惑在無知狀態裡面的人。說白了,就是我們這些人成就了他。他和我們眾生是一體不可分的,沒有我們這些眾生他也不可能成佛。你看,這不是轉化嗎?

一個人再大的名望,再多的金錢,再不朽的功業,所能達到的結果一定是來自他幫助的那些人成就的。要看清這一點,不是我們自己成就的,單打獨鬥不可能成功。蘋果在空中結出甜美的果子,它的根卻深深紮在地下,營養的源在那裡。花瓶裏的花很嬌艷漂亮,但過個三五日就漸漸凋謝枯萎了,為什麼?沒有根,失去了營養之源。

明瞭這點辯證法,我們做事才能通達圓滿。俗世有一種習慣是,我幫助了你,你要報答我感恩我,就是一種對換心理。如果我幫助了你,你見我面也不打招呼、不知道知恩圖報,我心裡會很不舒服,甚至耿耿於懷十分痛苦。但是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就應該放下,甚至要感謝那個你幫助的人。所以佛教裏講佈施要做到「三輪體空」的境界——忘掉人、我、物,就是沒覺得自己幫助了你,也忘了你是誰,更沒有那個物。做到這三點你佈施的功德會無量大,反之小得多。

因此,我們要通過修行調整自己的心。你奉獻的越多成就就越大,而且這種奉獻,一定是沒有任何要求的。

5互動交流

問:身體有疾病非常難受的時候,我們怎麼去接納它?

答:我給你講個故事。我杭州有個朋友,是做農業的,純天然的那種。他的農作物在地裏,不會用除草劑把雜草去掉,而是把雜草剪得沒有超過莊稼長。他就用這種方法保證了純天然無污染,收成非常少,但是非常天然。他解決了這個難題。

人有病的時候,心裡要接受它,就不會那麼痛苦了。你要和你的病和諧相處,如果你想著把它滅掉,心裡就產生了抵觸情緒,很難滅掉它,你用藥物滅掉的同時可能把自己也滅掉了,就像給蔬菜打農藥一樣。

問:我們去進香,求佛保佑,真的起作用嗎?

答:這其實是給自己內心種下一顆種子,給自己內心下達一個指令,比如說,我的論文要通過,我求佛菩薩保佑,其實是自己給自己一個信心,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因為人的潛力是無限的,這種暗示會大大地激發潛力。佛教的思想總體上是自己喫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沒有人能幫你,佛菩薩幫你也是給你指點一條路徑,路還要自己去走。

問:當我到廟裡去的時候,去拜佛,我要求什麼東西時腦子常常一片空白,好像被屏蔽掉了,只會念阿彌陀佛,這種情況很奇怪,為什麼?

答:這是很好的狀態,很多人還求不來呢。你可能與佛菩薩有緣。念阿彌陀佛非常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光代表智慧,代表喜樂,也代表健康。你能快樂,肯定就能長壽了。至於求什麼東西,如果非要求,你可以在唸一陣阿彌陀佛之後對佛說,保佑你的什麼願望實現,並許諾自己好好唸佛,你就能如願。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