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先是被封為齊王,然後被遷為楚王。

韓信本來是劉邦手下的將軍,按道理說,他是聽從於劉邦的指令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韓信是個頂尖的軍事家。

正是他帶領劉邦殺出了漢中,到達中原和項羽爭霸天下的。

一定程度上,韓信發揮的作用,是比劉邦要大的多的多的。尤其是韓信在趙國打了背水之戰之後,他成為了和項羽齊名的天才軍事家。

可以說這時候的韓信,有點居功自傲了。

因為他的名聲早就在外了,所以,這時候的他也可以自立為王了。

可是,令韓信不滿的是,自己為劉邦建立了如此大的功勛,劉邦始終不封自己為王。到了韓信拿下齊國來之後。他就開始派人去給劉邦討要齊王去了。

因為他知道,下一步就是滅項羽的時候了。若是這時候再不給劉邦討要封賞,一旦把項羽給滅了,就沒有機會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劉邦給了韓信齊王來當。畢竟,劉邦明白,若是自己滿足不了韓信,韓信就會選擇自立,又或者去投靠項羽。

真的到了那時候,自己才是最為慘的哪一個。

你看韓信的齊王,就是這麼得來的。到了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就把韓信的齊王,給換成了楚王。

所以,封韓信為王是劉邦逼不得已的事情。

彭越梁王

彭越和韓信的境遇差不多,在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的時候,一直都是彭越在項羽背後搗亂,在這期間,彭越多次截斷項羽的軍糧,讓項羽痛不欲生,不能舉全軍之力,消滅前方的劉邦。

彭越還是游擊戰的發明人,項羽想去打他,又找不到他。

所以,這樣的彭越存在,對於項羽來說就是一個天大的麻煩。也正是因為他在項羽背後,多次搗亂讓劉邦死裡逃生,並且能夠和項羽在滎陽對峙了兩年之久的。

到了楚漢爭霸的末期,韓信討要齊王的時候,彭越也給劉邦講條件去了。

不得已,劉邦為了儘快幹掉項羽。

所以,允諾彭越滅了項羽之後,把彭越給封為梁王。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也實行了當初的諾言,把彭越給封為了梁王。

劉邦封彭越的時候,也有封英布,英布就是淮南王。

所以,劉邦無論是封彭越,還是韓信。都是逼不得已的事情,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敗項羽,統一天下。

盧綰燕王

盧綰按照功勞的話,他是不足以被封為王的。說實話盧綰的功勞,封個候的話,都是劉邦照顧他了。

但是,最終他還是被封為了王。

那麼,劉邦為什麼這麼青睞於盧綰呢?

因為盧綰和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個人還是鄰居與同學。可以說他們兩個真的是從小撒尿和泥長大的。

到了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給昔日的發小封一個王,也不為過吧。

所以,盧綰被封為王,是走了後門的。完全是因為劉邦對他的私人感情,讓他當上的燕王的。

吳芮長沙王

吳芮是長沙王,他這個王,本來是項羽滅掉秦的時候,是項羽封給他的。正如那時候項羽把劉邦封為了漢王。

可是,到了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時候。吳芮先是選擇了中立,到了劉邦佔領了上風之後,他就幫助劉邦消滅項羽了。

所以,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就沒有動吳芮長沙王的位置,還是繼續讓他當長沙王。對了,這個吳芮還是英布的老丈人。

最終,英布就是死在了吳芮的兒子的手裡。

周勃、灌英和樊噲

說實話周勃、灌英和樊噲,他們對劉邦建立大漢是有功勞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單獨的隊伍,他們只是劉邦帳下的大將。聽從劉邦的指揮。

可以說他們之所以能建功立業,所有的人馬,都是劉邦提供給他們的,離開了劉邦他們就什麼都不是了。

他們不像韓信,彭越、英布和吳芮。這幾個人都是有自己單獨的人馬的。他們的軍隊都是自己訓練的。

正是因為這個緣由,即使他們離開了劉邦,他們也能在一個地方稱王稱霸。

所以,周勃,灌英和樊噲的功勞,也比不上韓信、彭越等人了。

到了劉邦建立大漢之後,他們被封為了候,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要說他們三個沒有被封為王了,就連漢初三傑中的張良和蕭何,他們也是被封為的候。

所以說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有資格可以被封為王的。


別說周勃、灌嬰、樊噲了,就連被劉邦評為開國第一功臣的蕭何,立功無數的曹參以及為帝王師的張良,多次救了劉邦之命的陳平也沒有被封王。劉邦之所以這麼安排,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誠如妖鬼君所言,楚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梁王彭越都是劉邦的政治聯盟,是首要拉攏對象,而周勃等人作為長期追隨自己的死黨,即便是不拉攏也不會背叛。韓信和彭越之所以被封王,就是垓下之圍之前他們作壁上觀,不參與楚漢爭霸,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給他們裂土封王,才取得了天下。漢朝建立之後,為了維護穩定,避免戰爭再次爆發,劉邦也只能給他們封王以安撫。而吳芮則是以衡山王的身份追隨劉邦,並且始終小心翼翼,侍奉漢朝,沒有被劉邦抓住把柄,再加上他與張良關係很好,所以保住了王位。

第二、並不是有大功之人就能被封王。封建制就是皇帝安排諸侯王統治諸侯國啊,每個諸侯王在得到封號之後都是要「之國」的,如果有大功的人都被封王了,前往自己的諸侯國治理國家,那皇帝身邊還有什麼人?

再說了,被封王不一定是什麼好事,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漢初諸侯王有極大的權利,皇帝對他們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有被滅族的風險。就像燕王盧綰本來沒有被封王的資格,只是因為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個巷子里出生,因為與劉邦是世交而被封王,事實證明,劉邦的一意孤行,反而害了盧綰。


封王是政治妥協,政治協商,是盟友。

十大元帥會進政協嗎?國母宋慶齡那是永遠的大姐。

然後,自己人關起門來過日子,封什麼不重要。

韓信,吳芮,盧綰,彭越這些人人家有自己的基本力量的。

周勃,灌嬰,樊噲這些人是劉邦的基本力量。

國家的政治體制其實已經確定,那就是郡縣制,內幕消息哦,凡是自己人都心知肚明的,不要指望封王了,有待遇有位置足以了。

雖然,政治體制已經確定,可是工作還是有阻礙的,有些人,舊的羈絆太多,舊的思維還在,走不進新時代,不願意領工資,喜歡裂土封王,喜歡上交貢品!

就是說,希望把財富抓在自己手裡,看自己的高興或者需要,決定上交財富多寡。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還是得忍!人家有資本嘛!先封個王吧,徐徐圖之。

徐徐圖之,反正我也是有基本力量的惡人,怕你不成?

於是,無王位可以食邑嘛!讓自己的基本力量不慕虛名給足實利。

至於,那些王爺們,給他們一個虛名,再派些人去搗亂就是了。


劉邦建國時,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隨在他身邊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蕭何、張良、陳平等人,武將中的周勃、曹參、樊噲等人,他對他們一個王都沒有封過。而他不喜歡的,討厭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卻一連封了七個王。

說起來,他真正喜歡又封為王的。只有盧綰一個。不過,劉邦封盧綰為王,卻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的一種行為。是因為當時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後,又實在不放心別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盧綰去替代。否則的話,他也是不可能封盧綰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盧綰去替代,盧綰也從他最信任的一個人,一下變成了最不放心的一個人,最後兩人反目成仇。

(劉邦劇照)

那麼,劉邦何以要做出這種反常的行為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劉邦壓根就沒想過要封誰為王。如果非要說他想封誰為王的話,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兒子們。

劉邦和項羽不一樣。項羽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但又是一個政治上的糊塗蛋。劉邦在軍事上比較一般,但政治上卻異常清醒。那時候他雖然和其他人一樣,舉起反對暴秦的大旗,致力於推翻秦朝。但是,其實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當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認同秦始皇。他對秦始皇沒有封他自己的兒子們為王,沒有加強皇族的權勢,最後造成秦朝被一個小小的趙高玩轉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劉邦在建國以後,便開始努力剪滅他封過的那些王們,把他們都紛紛換給了自己的兒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劉邦既然要剪滅那些異姓諸侯王,當何以又要封他們呢?或者說,劉邦並不願意封王,最終卻一共封了七個異姓王,這是怎麼回事呢?

(韓信劇照)

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大都是項羽封的。劉邦不過是予以承認而已。而劉邦的承認,也並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認,而是無奈的選擇。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韓信,以及歸附韓信的臧荼、張耳。韓信打下齊地以後,想當王,便去信給劉邦說,他想在齊地當假王,好管理齊地。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明知道韓信是要挾他,卻也不得不答應韓信的要求。

與此同時,韓信又奏請封臧荼、張耳為王。這兩個人,因為是韓信奏請的,因此和韓信關係要更親近一點。後來,呂后處決韓信後,臧荼也是因為和韓信很親密,不得不搶先造反。

張耳情況特殊一些,那時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兒子張敖繼承。而且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但因為張耳的趙王曾經是韓信奏請分封的,劉邦對張敖非常不耐煩,造成張敖部下造反。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劉邦就是故意這麼乾的。

(張良劇照)

二、妥協。

作為妥協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當時劉邦和項羽劃定鴻溝為界限,兩家握手言和。項羽回楚地,劉邦回漢地。這時候,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讓他乘勝追擊,不可貽誤戰機。劉邦倒是打起來了,可是韓信、彭越、英布他們不動。項羽反過來,又把劉邦圍困。劉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認他們王的身份,並且還給他們劃定了土地邊界。這樣一來,才調動了三人的積極性,參與到劉邦討伐項羽的行動中來。

由此可見,這兩個人被封王,主要是劉邦妥協的結果。

三、拉攏。

拉攏封王的,主要是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這兩個人,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位置比較敏感。因此,劉邦覺得沒有必要和他們打,於是就採用拉攏的辦法,承認他們的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沒有一個是劉邦願意封的。因此,最終剪滅他們,避免國家重新出現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參考資料:《史記》)


劉邦手下八個「異姓諸侯王」,為什麼只有一個得以善終?

裂土封王確實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是有命封王,也要有命享受。

劉邦確實是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但是看看這八個諸侯王,哪一個有好下場?

只有一個長沙王吳芮能夠倖存,善始善終。還是靠的鐵哥們張良,給他出謀劃策,將封地、兵馬都讓出去,減除對劉邦的威脅,才將劉邦的多次試探應付過去。要不是吳芮早早的就死了,也很難得到善終。

其實劉邦分封諸侯王也是迫不得已。因為劉邦本身就沒有項羽能打,你打不過項羽,再加上項羽的勢力也大。當時有十八路諸侯王都是項羽分封的手底下的親信。

所以,劉邦為了打敗項羽,真的是煞費苦心!劉邦為了將項羽麾下的諸侯王拉攏過來,人家本身就是王,不可避免的,肯定要給這些人封王。

楚漢爭霸過程中,還好,但是,等到項羽死了,矛盾又出來了。

這樣一來,劉邦手底下的兄弟就不樂意啦。尤其是以韓信為首,韓信感覺自己拼了命劉邦打天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這個也是事實。眼看著,劉邦為了拉攏項羽的手下,到處封王,自己立下這麼多功勞都沒有封王,當時就不樂意了!所以,劉邦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給韓信封了一個王。

開了這一個頭,劉邦下面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就都冒出頭來啦,然後劉邦就一一給他們封侯。

這個時候,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劉邦心裡肯定不樂意了。

開始還好,等到劉邦稱帝後,就變得開始猜忌起來,不放心手底下的這幫老兄弟。於是,就開始御駕親征,將這些老兄弟一個一個都幹掉了。

反而是那些對劉邦忠心耿耿,並且沒有那麼多野心,或者是有野心,但是沒有那麼大的功勞的,只能封侯拜相的那些人,對劉邦的統治沒有威脅,還能夠得以善終。

或者說,那些劉邦看著不順眼的傢伙,都封王了,然後名正言順的幹掉了,真正的親信,想要留給後代的底牌,都封侯,保存下來了。

樊噲,就是在《鴻門宴》上,捨命救劉邦的樊噲。因為和劉邦一樣,都是呂家的女婿,劉邦害怕樊噲,會幫助呂家,外戚專權,想要把樊噲也殺掉。幸虧,劉邦先一步老死了,樊噲才逃過一劫。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就是曹操的老祖宗夏侯嬰。這個夏侯嬰,從沛縣開始就跟著劉邦,給劉邦駕車。一輩子給劉邦駕車,後來劉邦死了以後,給劉邦的兒子又駕車。夏侯嬰,就靠著駕車這門手藝,封侯不說,還當成了三朝元老。就是因為夏侯嬰對劉邦的統治沒有威脅。

後來,劉邦為了維護劉漢的統治,立下「白馬之盟」,凡是不是姓劉的,都不能封王。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封王的都沒有好下場,從心裡劉邦是不想封王的,但這些將軍立下大功,已到功高震主的份上,必須給好處先穩住。韓信最典型,攻下齊地後提出要當假齊王,當時劉邦就罵了出來,張良和陳平在桌子下邊踢劉邦,劉邦明白過味來,大事不好,趕緊往迴轉,要他媽當王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立刻策封韓信為齊王,同時又封了彭越和英布,收買這三個人,才滅了項羽,後邊就是兔死狗烹,封誰當王可能當初就定了要殺掉的,只是為了先穩住,真自己人不封王,封個候就行了,劉邦後來定下規定非劉不封王,非功不封候,所以那些沒封王只是因為劉邦沒下殺心,封王不是好事,當自己人的就不封王了。


很簡單的原因,周勃、灌嬰、樊噲這批人雖然長時間跟著劉邦,也立下了不少功績,但是和韓信等人,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這個差距來自於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周勃等人一開始就在劉邦手下,而比如彭越這些人他們有段時間是和劉邦結盟,從這個角度來看,地位要高點。第二個方面就是功績比較,周勃是比不過韓信這些人的。

也就是雖然周勃等人能力強,有功勞,但是一不是劉邦同盟者,二功勞還不夠,所以沒有封王。


如果按戰功論,漢朝爵位,臣子最高只能封到侯爵,最高等級為徹侯。至於封王,沒有具體的標準。完全看皇帝的意願!韓信、彭越、吳芮等封能封王是出於劉邦的意願,是政治的需要,再者,除了盧綰以外,他們原本就是諸侯王。

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其中包括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漢王劉邦等等。衡山王吳芮也在其中。項羽之所以封王是因為「滅秦」是天下各路諸侯共同的功勞,項羽是最大的諸侯,類似於「諸侯盟主」。各路諸侯並非其直屬的臣子,所以只能分封「共治天下」。

到楚漢相爭時,劉邦為了得到各路諸侯支持,通過結盟或是分封等方式以集聚力量從而打敗項羽。比如韓信,雖然說他本是劉邦帳下,但在劉邦被項羽圍困時,劉邦為了讓韓信儘快出兵相救,不得以的情況下封了韓信為「齊王」。最後為了讓彭越出兵圍剿項羽,封彭越為梁王……。

等到項羽死後,當初的十八路諸侯在相互攻伐過程中已經被滅了大半,這時的劉邦和當初的項羽一樣,只是最大的諸侯,最後被擁戴為皇帝。為了初期政局的穩定,必須要承認原本已經封王了的諸侯或有實力的諸侯。所以劉邦開國後封了七位「異姓王」。如果劉邦不封王,那這些原本就是諸侯王的人又怎麼會甘心推舉劉邦即位。我認為如果劉邦要打,眾多諸侯聯合起來,劉邦也未必打得過。所以我認為劉邦是出於對政權的穩固,才分封「諸王」。

至於樊噲、周勃、灌嬰等,我認為之所以不封王,是因為他們是劉邦的直屬將領,屬於劉邦的臣子,按照爵位論,最高只能封侯。樊噲、周勃、灌嬰都封到了侯爵的最高級別——徹侯。屬於「縣侯」級別,只是食邑戶數不同,絳侯周勃8000多戶,舞陽侯樊噲5400多戶,潁陰侯灌嬰5000戶。我覺得韓信封王算是例外,劉邦稱帝後封韓信為楚王,但之前韓信就已經是齊王,如果降為侯,那如何服眾呢?至於盧綰能封王,是因為他除了是劉邦帳下功勞較大的直屬臣子以外,他還是劉邦最為信任的人,史書記載,盧綰和劉邦同一天生日,從小玩到大,親如兄弟,兩人除了不同姓,基本就是一家人!並且盧綰是在燕王藏荼死後繼任王位,並非單獨封王。

我認為劉邦不封樊噲等為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已經太多!七個「異姓王」的國土已經達到將近全國的一半,中央政權已經收到威脅。劉邦非常忌憚異姓王。這也是劉邦權力穩固以後就開始「削蕃」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一個君主的角度來說,封王就會導致權力被削弱。所以劉邦本就不願封王,封「異姓王」是迫不得已,是政治的需要!


首先這是屬下與政治盟友的不同之處;第二周勃、灌嬰、樊噲等人的功績、與劉邦的親密程度達不到封王的水平。

漢初八位異姓王其中英布、彭越等六位是政治盟友而不是直接下屬。韓信、盧綰以不世戰功或獨特的親密程度獲得封王,實際是同盟關係。

英布、彭越、吳芮等人是歸附劉邦的諸侯。何為歸附?周武王聚集八百諸侯孟津觀兵,來的諸侯就是歸附。

英布、彭越、吳芮、韓王信、張耳、臧荼這六位在反抗秦國到項羽分封時,或已經是一方諸侯,或者是一方實力派。 所以他們是劉邦拉攏爭取的同盟對象,名義上是與劉邦的漢中王平等地位,只是實際不如。

比如英布,此前是項羽分封的九江王,劉邦在彭城之戰失敗後,派遣隨何將英布從項羽陣營說服到劉邦陣營。

彭越在劉邦召集時,就以魏地剛平的名義不聽號令,直到被封為梁王之後才帶兵與劉邦會合。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幾位與劉邦是政治盟友,奉劉邦為天下共主。

韓信以其不世戰功,從劉邦的屬下提升到可以封王的程度。就如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因為功勞太大,而且其本人又有野心,所以得以封王(雖然劉邦內心並不願意)

而且韓信封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鎮住其他功臣的爵位封賞,想封王,功勞先比上韓信再說。

至於盧綰不僅有功,還與劉邦從父輩開始就非常親密。無論是其衷心度還是抵禦匈奴的需求出發,盧綰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秦朝雖然已經實行郡縣制,但是當歷史劇烈變革的時候,歷史難免要往回撥一下。封王就是對盟友與功臣們的一個撫慰。

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人,因為戰功與資歷不足沒有被封王,但是都被封侯享受食邑

食邑本就是除了封王,封侯,將相外,立有功績達到一定程度才享有。雖然沒有統治權,但可以享受賦稅。

前面提到,韓信從屬下到封王,除了被迫表彰韓信的功績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斷了這一幫直屬臣子封王的念頭。

這些人論功績不如韓信,彭越等,論資歷不如吳芮、英布、臧荼等。

所以他們只能享受次一級的福利,封侯食邑,而且還可以進入中央朝廷,獲取權利,實際上已經獲取了除了封王之外最好的待遇。

關鍵是還不像異姓王那般樹大招風,劉邦用著也放心。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來解釋同是劉邦集團內的人,為何韓信彭越等被封王,而樊噲周勃等人沒有被封王。

其實如果將劉邦手下的人分為兩撥的話,大體可以這麼分。一波是韓信,彭越等合作者,一波是周勃樊噲等部下。如果把劉邦集團比作一個企業,這些合作者就好像是股東,有自己的本錢,只是看你劉邦勢力大,才跟著你干。而部下就好比是劉邦自己的員工。對老闆劉邦那是死心塌地,可以算得上是劉邦真正的兄弟。

那有的朋友就要問了,為何劉邦要善待外人,給他們封王,卻對自己的兄弟們不如他們好。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劉邦也有自己的苦衷。

像韓信,彭越這些合作者都是半路加入劉邦,自己帶著兵,單獨作戰。遇到啥事兒也不用請示劉邦,自己就地解決就得了。有時候做法還和劉邦的打算相去甚遠,把劉邦給氣的夠嗆。這就是,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韓信彭越等人由於手握重兵,所以自然成為楚漢爭奪的焦點。當時就曾有人勸說過韓信擁兵自立,幸好韓信沒有答應,要不然歷史就要改寫了。為了穩住他們,給他們高官厚祿,也是應該的。

而且,這封王和土地,劉邦也肯定不願意給,是韓信彭越等人自己爭取的。韓信首先在攻破齊地之後,就以維護治安的名義向劉邦提出,把自己封為齊國的代理王,劉邦雖然老大不願意,最後也只得同意讓韓信成為齊王。

後來劉邦和韓信,彭越等人相約追擊楚軍,他們也都同意了,結果到了約定的時間,人都不來了。只剩下劉邦,自然被項羽打得大敗,嚇得劉邦趕快問計於張良,張良就提出了分給他們土地的主意。這下他們可算心滿意足,很快就來了。分封的土地面積可算是非常廣闊,有了這樣大的土地,在西漢建國後,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王。

樊噲,周勃等人為何沒有封王呢?首先肯定是功勞不夠,平時他們的工作,就是跟著劉邦,偶爾上戰場殺敵,功勞肯定也沒有多少,無法與韓信等人相比。

其次,在劉邦心目中,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雖然這句話後來才提出,但我覺得在當時就已經適用了。劉邦認為異姓王就像是定時大炸彈一樣,就不應該存在,這些被封了王都已經上了死亡名單。你看蕭何,張良,功勞可比樊噲,周勃他們大,跟劉邦的關係也比他們更鐵,但最終也只是當了候。而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後來都被他給收拾了,都換成了同姓王。

所以,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被劉邦封王可不算的上是什麼好事兒,那隻能說明他已經盯上你了,準備收拾你。還是封個侯比較保險,雖然權力小點,起碼還能活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