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成立的。任何武器,都有自己最適用的場景,這就好比不能問戰場上弓和槍誰最厲害一樣。

不過一定要說,也不是不可,但是我也只能說,沒有誰更厲害,刀劍其實差不多。

原因很簡單,刀劍都是劈砍利器,主要作用無非兩個:砍人——劈;捅人——刺擊。

之所以把刺放後面,是因為長矛類武器肯定是將刺擊作為第一要務的武器,刀劍必須居後。

我覺得所以提這個問題,大約是因為中古之後的作戰中,少見劍這種兵器吧,所以有刀是不是比劍厲害的疑問。

其實不是的。

從傷害方式講,劍這種兩面開刃的東西,肯定比單面開刃的刀的傷害方式多,使用更便捷。畢竟我這劍比你的刀,多出一面長達60厘米以上、甚至有一米多的刃,所以我不管怎麼揮舞,都比刀可能造成傷害概率要大一點是不是。

劍這種東西,在我國青銅時代非常普遍,刀就很少見。除了有厚重無比的商刀之外,就是那些小小的削刀,基本上,劍一統天下,幾乎沒有刀什麼事。

但是,進入鋼鐵時代後,刀突然暴發性增長,漢環首刀幾乎一統天下,漢劍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裡,迅速退化為禮儀用器和等級身份標誌,退出了戰場。

此後長長兩千年里,劍再也沒有成為戰場上實戰用的大規模製式武器列裝軍隊,幾乎不見於戰場。那些偶然和個案,就不要提了。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既然劍這種武器比刀的傷害概率大,為什麼會這麼快退出歷史舞台?

答案:因為性價比和製造的難易度導致的。

我先講個故事。

大家都知道我自己打鐵,可以造刀劍。開始的時候,是試驗性地造了些小刀,後來因為要做一些實驗,必須造長劍了,心說大爺我無論鍛造 摺疊熱處理研磨都很強啊,這特么就不是個事,開工!

DUANG~DUANG~一頓折騰,出來一口劍坯子,不錯。

開始熱處理。

然後「嗞」——淬火。

然後……劍特么彎了……彎了……彎………

你們見過金蛇劍么?我見過,就是我造的……而且吧,這劍還不單是左右波浪彎,同時還上下波浪彎……

昏古起了。

冷靜下來一啄磨,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我的爐子是復原古代的燒炭燒煤爐子,不是現代電爐,燃料堆放肯定有厚薄啊,熱值不一,所以爐膛的溫度不均勻,進風口也是手拉風箱,更不均勻。

咋辦?改唄,我就不信了,古人能做,我就做不到?

改進風口,均勻了,改爐膛尺寸,燃料堆厚,各種改,DUANG~DUANG~DUANG。

然後再開爐。

然後……劍特么彎了……彎了……彎………

又昏古起。

這個事,卡了我有兩三年。

無論如何都解決不了,甚至和各研究所以及學院大佬討論,也沒解決方案。

這個問題,擱現代他就不是事,用電爐,哪怕用現代燒煤爐具都沒問題。但是,復原和仿造是兩個概念啊,親!

什麼叫復原?最起碼你得是原材料、原工藝。你不能用現代材料和工藝、工具去造漢代的東西,然後告訴我這是復原吧。

復原,你就得用漢代的工藝和材料,做漢代的東西。

仿造就隨便了,反正只要樣子不差,就可以了,仿製工藝品不講這些個。

鬱悶了。

有一天,突然想到,日本人是咋乾的,他們到現在也是用傳統工藝在造日本刀劍,他們咋就沒這個問題呢?

於是去求教,幸虧上海華諾的朱總那裡有日本濃州堂的刀匠師傅,一說,問題順利解決。人家就一句話,我頓時醍醐灌頂,卡了幾年的難關,勢如破竹毫無難度低解決了,成本也就幾塊錢人民幣——此處請允許我賣個關子,暫且不說解決方案,以便你們聽下回分解……至於下回分解什麼時候……我會預告的……

這事給我的思考和感嘆就是,任何文化和手藝,一旦傳承斷絕,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復建,也有可能永遠無法復建,破壞總是比建設容易。這個事的關鍵,是人家一直有傳承,師傅徒弟口耳相傳,他們根本不覺得這會成為難點。而史料和實物,也不會把這一細小的操作手法記錄下來,因此一旦傳承斷絕,很可能會卡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上千年。歷史上很多發明都是如此,本身一點不複雜,很簡單,但是在做出來以前,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可以這麼干,所以發明家才偉大。

現在你們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了吧?

劍的製造難度比刀大很多。不是一般大,是非常大。這絕不是多開一面刃這幾個字那麼簡單的事。

然後,我們再討論一下劍的實戰性。

刀劍主要功能就是劈砍和刺擊。

刺,大家都可以。漢環首的45度折角刃,穿刺和堅固度一流,一點不比劍差。所以在這一項上,大家略過,沒什麼區別。

砍,大家都可以。唯一的區別,是雙刃劍反手撩也能傷人。這是劍比刀強的地方。

但是,大哥,你拿刀也能反撩傷人,轉個腕就可以了,是不是?

雖然有點麻煩,但是,總特么比讓我費這麼多功夫好吧?不說鍛造和熱處理,光是研磨,劍就比刀多出不止一倍功夫,刀就倆面,劍特么最少四面,研磨就得多兩到三倍功夫!

親!還有八面劍聽過不?

昏古起算了。

工部:我特么要花多這麼功夫,就為你反手撩刀時候不用轉腕?信不信我先反手砍死你?

兵部:大哥,我不要劍了!你多造一萬口環首,這事就結了!

工部:成交!

所以說起這個刀劍啊,明年中美合作的……不對,抱歉啊,台詞念錯了。

肯定有人問了,那為啥青銅時代都是劍呢?

親,因為青銅器是鑄造的,開個模具,然後銅水燒化倒進去就好了,你說我是造刀合適還是造劍合適……再說了,青銅性脆,利刺不利砍,砍人容易斷。所以青銅時代,劍一統天下。

到了鋼鐵時代,造劍工藝過於複雜,遠不如造刀,而劍在實戰中的功能並不比刀好多少,可以說基本沒太大差異,因此性價比那是相當糟糕,於是就逐漸成為禮儀用器和身份標誌了。畢竟,劍貴啊,用來裝門面和彰顯身份,實在是太合適了。

於是,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了。

你們以為這事就算完了?當然妹油,圖樣圖森破。

中國人民的智慧不是蓋的,工部很快解決了兵部這種需求。

工部:你不是想反手撩刀的時候不用轉腕嗎?這個拿去!

兵部:我靠!這特么也行!你狠!

工部:少特么廢話,多半成工錢,要不要?

兵部:要!當然要!不要是傻子!以後所有的刀都這麼干!

工部:成交!

工部幹了個什麼事呢?我的台詞在本文快結束的時候,終於來了……

我手邊正好有N口明清制式刀,我拍兩口上來,大家可以看一看。第一口,和明梁庄王墓出土的佩刀形制一致,但是,刀尖比梁庄王佩刀多了一個反刃結構。

第二口是清代職官刀,非常標準的反刃。

明清時期的軍用制式刀,可以說幾乎都有這個結構,我覺得最少不少於九成吧。它們在刀尖部位開了一截雙刃,我們一般管這個叫反刃,有些反刃非常長,俗稱大反刃。這個結構,完美解決了反手刀不用轉腕也能傷人的需求,而且功夫不大,造刀時候多幾鎚子最後磨幾下就行,比造劍容易到不知哪裡去了。

嗷,對了,這種結構至少唐代就有了。

完畢。

親,你好意思不點贊嗎……

接到知乎通知不可以吊胃口集贊,我以前還真不知道有這規定。有規定就要遵守哈,於是我修改了最後一句……

通知:一周內寫出如何造出不是金蛇劍的劍的稿子,奉送若干從未發布的古劍照片,到時在這個答案下的評論中回復通知大家。

續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7623177/answer/565346637


針對某玄乎的回答,簡單說一下防止變形的訣竅。

緩慢均勻降溫,充分釋放應力。

至於用什麼方式,是用電爐控溫,包保溫材料,還是傳統柴火窯慢慢撤火,都可以,看情況。

這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秘密或者高科技,無論是金屬件退火,硬質合金燒結,光學玻璃鑄造,陶瓷3D列印,聚合物模具注塑,只要存在劇烈溫度變化,內應力和熱變形就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如果想不到,說明團隊對大部分現代工藝和熱應力理論不甚了解。

現在做仿古的人常陷入一個誤區,有意無意和現代工業知識切割試圖純用古法來提高自己的檔次和聲譽。然而雖然古人說不清其中科學道理,不等於他們的方法不應用這些道理。現代的熱應力理論也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古代熱處理方法積累成果去粗存精總結出來的。以現代科學理論為基礎,去探尋古代可能的工藝實現,這是事半功倍的法子。

把淬火彎曲的問題轉化成熱應力問題,再轉化成升降溫均勻性和降溫速率問題,參考現代薄壁金屬件解決方法鹽浴和流動粒子爐間接加熱+不同介質分級淬火+高頻表面淬火,古代對應的法子不難想....十有九成是找好位置抹泥保溫——然後基本就重新發明了覆土燒刃。

"傳承斷絕",做宣傳給人看還好,要是自己也信了就是給自己找麻煩。幾百年積累的工藝,個人從頭摸索而不藉助積累的研究成果,浪費幾年不算啥。


刀跟劍基本是同一個級別的武器,沒有等級差距(長桿刀除外)在功能和殺傷力上基本是半斤八兩。不過由於環境,習慣或成本等原因,不同國家和地區會各有偏重。歐洲那邊劍跟刀一直都很興盛,西亞和中亞我不太了解。東亞這邊,在中國,日本和朝鮮軍隊,都逐漸淘汰了劍,軍隊淘汰刀的國家我還沒聽說過。

中國軍隊的劍淘汰的不夠徹底,唐朝以後,少數士兵和軍官還會用用。但是劍在中國軍隊比刀小眾,已成定局。

明朝《抗倭圖卷》里前排的幾個劍盾手

大部分情況是用刀的,短刀,腰刀和雙手長刀是主流。

戚繼光佩刀

清朝軍官標配,腰刀,弓箭

大清精銳部隊,虎衣藤牌兵,藤牌+腰刀這個組合是從明朝延續下來的

中國斬馬刀是真有實際戰例,斬馬劍就只有傳說了。

戚繼光《練兵實紀》里的「長刀」,其實就是山寨大太刀

戚家軍鳥銃長刀手

繼承明朝長刀的各種清代短柄長刀,後來發展成了「苗刀」。

明朝時中國劍盾在戰場上還能露個相,中國雙手長劍是真的涼了,涼到一大票武人去學日本雙手刀法。中國雙手劍術幾乎只剩下明末茅元儀《武備志》里的那個《朝鮮勢法》。據說是中國失傳,從朝鮮找到的。

還有明末清初槍法大師吳殳《無隱錄》里的雙手劍大師——漁陽老人。吳殳練槍法三十多年,在五十歲的時候遇到了漁陽老人,被其用雙手劍打敗。百兵之王長槍+真正的槍法宗師,居然被一老人用雙手劍打敗了 ,漁陽老人的劍技簡直出神入化。老人讓吳殳不要輕易把這劍術傳給別人,所以吳殳後來寫了《劍決》和《後劍訣》,讓有心人去研究。

漁陽老人教余劍術,且曰:「此技世已久絕,君得之慎勿輕傳於人!」余恐此技終致不傳,又顧念老人之語,故不著說,而作訣焉:

長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長兵進退手已神,短兵進退須足利。足如毚(chán 狡猾)兔身如風,三尺坐使丈八廢。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遲遇劍仙。劍術三門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龍。手前身後現刀勢,側身左進龍門亟(jí 急切)。身前手後隱刀勢,側身右進虎門易。二勢用手身誘之,彼取我身手出奇。黠(xiá 聰明)者奇正亦能識,捨身取手主擊客。我退我手進我身,左翻右躍如獅擲。虎躍不入龍,龍翻不入虎。龍翻虎躍皆蛇行,直進當胸不可阻。左右進退有虛實,六法相生百奇出。彼退我乃進,彼退有奇伏。彼進我亦進,彼進乃窮蹙。撲身槍尖迫使發,死里得生坐鐵屋。嘗以我矛陷我劍,矛多虛奇劍實戰。當其決命爭首時,劍短矛長皆不見。自笑學兵已白頭,初識囊中三尺練。後劍訣劍器輕清,其用大與刀異。劍訣實有所隱,恐古人之心,終致淹沒,故又作《後劍訣》一絕,微露之:劍術真傳不易傳,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殺漁陽老劍仙。

由此可見,中國劍術在明朝已經涼了,別說軍隊,就是民間都成了「珍惜動物」。清代冒出了很多新的武術門派,也發展出了很多劍術,這些劍術有的也許跟明朝殘存的劍術有淵源,有些也許是重新創的,總之,跟軍隊沒什麼關係了。


接下來是日本,其實日本早先是有「雙刃劍」的,因為日本早期的刀劍等武器很多都是從大陸或馬來傳入的。

日本的草薙劍,天叢雲劍什麼的大家應該聽說過,這些都是神器,也證明了日本早期對「雙刃劍」很看重。

可能是出於戰鬥習慣上的考慮,後來日本武士更喜歡砍人,「雙刃劍」就涼了。

以前看日文維基上說,「雙刃劍」是在公元五世紀末被徹底淘汰出軍隊。結合中西立太的《日本甲胄史》,這個說法還是比較靠譜的。

這個時代還有用「雙刃劍」的戰士。

這個時代「雙刃劍」戰士就沒影了,那些武士身上配的是直刀,不是「雙刃劍」。

還有個奇怪的現象,日本人雖然淘汰了「雙刃劍」,但是槍頭形似「雙刃劍」的大身槍,在戰國時代卻發展了起來。


朝鮮李氏王朝有五百多年的基業(1392年—1910年),到萬曆朝鮮戰爭的時候(1592年—1598年),朝鮮武備廢弛已久,士兵只會玩弓箭,其他兵器都成了擺設,於是被日本人吊打。後來明朝出兵支援朝鮮,打了好幾年,直到豐臣秀吉翹辮子,這仗才算真的結束了,不然誰知道秀吉會不會再搞事。

抗倭援朝期間,明朝將士訓練朝鮮士兵各種近身戰鬥的武藝,朝鮮人自己也發掘了一些本國的武藝,又學了日本刀法,參考中國兵書(主要是《紀效新書》和《武備志》)。經過很多年的發展,前前後後積累了24種軍營武藝,最後編纂了《武藝圖譜通志》。

祖上靠弓箭奪天下的「真 最強弓兵」

這24技里,沒有一個是用「雙刃劍」的,雖然名字里有「劍」這個字。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明朝將士大多不愛用劍,《抗倭圖卷》里的劍盾手,確實是非主流。

看看《武藝圖譜通志》里所謂的「劍」

朝鮮古代軍隊的近戰武藝自此定下了基本框架,以後幾百年估計也沒多大變化。朝鮮「雙刃劍」自然又涼了好幾百年。

這是韓國現代復原的古代軍旅武藝,就是《武藝圖譜通志》的那一套。

韓國武藝24技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724664?

www.bilibili.com


有知友對《抗倭圖卷》前排士兵的劍形兵器產生質疑,認為不是劍,可能是鞭鐧一類的兵器。我不排除這個可能,但是劍的可能性也不低。在我印象中,鞭鐧多為騎兵武器,明朝時北方邊軍有裝備鞭鐧。而南方步兵用鞭鐧,以及鞭盾,鐧盾組合我沒聽說過。只看到過中國斧盾,戈盾,戟盾,槍盾,劍盾和刀盾的資料。南方衛所兵對付倭寇這種基本無甲的敵人,似乎也沒有用鞭鐧的必要。也罷,我對這方面不甚了解,希望了解的知友能給我科普一下。

宋元明時期,都有使用戰場劍的現象,其中大多厚脊短身,有些劍甚至與鐧類似,並非大眾印象中的「輕薄小劍」。

北宋《武經總要》中的鞭和鐧,鞭鐧大體是一類兵器,若細分的話,鞭有節,截面呈圓柱形。鐧有棱,可以開鋒,截面呈方形。

宋代李綱鐧

宋代戰場劍

元朝戰場劍的資料,蒙古士兵用劍和刀的情況都有,有說法是劍比刀更受歡迎,不過有爭議。

日本的《蒙古襲來繪詞》,由當年親歷戰爭的武士竹崎季長請畫師所作,圖中確實有部分蒙古士兵攜帶直劍。元明清時期修長的直刀已被軍隊淘汰,所以直刀的可能性極小。

最後是明朝戰場劍


掛 @汗青 這個無知的偽公知。他在此答案下純粹胡扯。

我在他評論里指出他的事實錯誤了,告訴他:

  • 劍和刀在劈砍和刺上面完全不一樣的威力好嗎,漢代以後刀替代劍,除了鐵器進步於青銅,刀劍可以造的更長以為,更主要的是胡服騎射之後更多的與北方草原民族騎兵作戰需求好嗎?刀單刃,有弧線,刀背壓重,在騎兵的揮動砍殺中比劍強太多了好嗎?畢竟漢人不是蘇格蘭人,馬上揮動一人高的闊劍。。。。。

他辯不過,回我說我電視劇看多了,不懂就出去吧,然後拉黑了我不准我評論???

你要是懂,幹嘛不準反對的人評論啊?

不要以己度人。你才是所有常識都來自電視劇吧! 我是機械博士。我不是鍊鋼專業的,對桌是電焊博士,隔壁是不鏽鋼鍛造博士。 說你胡扯,你的答案忽略了最基本的古文常識:春秋以前,刀劍不分,這兩個字基本是一樣的,青銅刀和劍因為合金強度高韌性差,都是直的。又看了一眼你的答案,你說什麼爐子溫度不均勻導致應力不均勻,哈哈哈笑死了。 請問你家爐子幾米寬啊?還應力不均勻,你練的是奧氏體還是馬氏體啊?1100°開始原子排列奧氏體化,加熱時間,過熱速度,退火速度皆能影響原子排列,讓刀坯彎曲肯定是你造成了局部退火,原因是你家水桶太矮了吧!火十塊錢買個大桶就不彎吧!

本來沒見過這個人,以為就是一個普通的中二少年,既然你提到了不懂別亂噴,就站內搜了一下這貨的風評,原來真的就這素質:

原來這個人15年之前在貼吧冷兵器吧就被扒皮打臉無數次了。

如何評價汗青??

www.zhihu.com圖標


其實不光中國愛用刀,歐洲也愛用刀,只不過好多人不知道而已。

馬其頓人很愛用的一種刀。

馬其頓人用的彎刀,設計上是一種劈砍能力非常強的武器。但由於重心不平衡,越放大越反人類。外加在密集陣線中,比如盾牆面前非常無效。最後反而被羅馬短劍淘汰了。

不過,愛用短劍+大盾密集陣的羅馬人,後來又被用長柄逆刃刀的色雷斯人與達西亞人教了做人。不得不改善了頭盔和盾牌的耐劈砍能力。然後重新給用刀的上了一課。

之後羅馬人拿著劍繼續囂張了幾百年,後來再一次被入侵的撒克遜人用刀教做人。

不過撒克遜人拿著撒克遜刀安逸了一會兒之後,反過來又被蠻族版的劍盾密集陣維京人教做人。之後撒克遜人也學乖了開始用劍。

客觀來說,無論中西方,刀都是一種工藝難度、材質要求略低於劍的武器。而且由於保養簡單、且易於上手學習,非常受人歡迎。

然而刀劈相對於劍刺,是一種動作幅度大,攻擊速度慢的進攻方式,而且非常需要騰挪空間。

所以越是密集陣型作戰,刀的價值就越低。只不過取代刀的,除了劍,還可以是更廉價的長槍。

不過中國地區刀比劍的存在感高,並不單純是戰術陣型的問題。還有盔甲的問題。

西歐金屬拉絲工藝進步之後,戰場上普遍裝配單環鉚接的鎖子甲。在這種盔甲面前,劈砍動作是毫無殺傷力的,根本無法破甲。反而刺擊時,劍尖可以撐開鉚環,有效殺傷對方。

而中國,從古至今都是鐵片用纖維固定的扎甲的天下。但凡設計上不腦殘的扎甲,是可以比較有效的防禦劍刺的。而在劈砍方面,其實也不能破防,頂多破壞甲片鏈接的纖維物。但至少在劈砍扎甲時,厚重的刀不會輕易損壞,而劍很容易彎曲。

在西方戰場上,大部分時間裡,劍+長槍+鈍器才是正義,連斧子的出場率都不高,只有維京人和拜占庭瓦蘭吉比較愛用。後期板甲化之後,熱衷於各種開罐器。等到無甲近代後,馬刀軍刀才重新受熱捧。

中國戰場上,刀+長槍+鈍器才是正義,劍實在是沒有存在感。

當然,日本人和阿拉伯伯伯也熱衷於用刀,不過在面對越來越高的著甲率時,他們都愉快的陷入到不斷提升刀刃工藝複雜難度的邪路中。

所以啦,並不是刀一定優於劍或者劍一定優於刀。

武器的選擇,必須依託經濟基礎,結合自身戰術體系,針對敵人的戰術特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