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回眸:朝鮮戰爭啟示錄

  • 1 『週末畫報』 撰文 覃裏雯
  • 是應該紀念一個戰爭的開始,還是紀念它的結束?朝鮮戰爭是現代世界秩序建立之前,大國之間意識形態衝突造成的混亂結果。

    轉眼60年。1950年6月25日開始,在那年的整個夏天,美國和其他聯合國成員的軍隊都掙扎著對付北朝鮮進攻神速的軍隊,他們以為仗打不了多久。美國軍事力量在二戰結束後的5年裏恢復了元氣,二戰裏的經驗也還算新鮮,一戰和二戰裏的戰略戰術都用上了:快速的步兵進攻伴隨著空襲轟炸,從起初的流動戰役轉向塹壕戰。 9月中旬,戰線推進到了北朝鮮,一度迫近中國邊境,這時,中國軍隊介入了,前蘇聯也給予了武器等物資支持,戰線被向南推回韓國中部,1951年新年之際,戰線又像拔河一樣地向北部移動,至1951年中,交戰雙方回到了12個月之前的起點。 和談開始了,卻沒起什麼作用,與此同時,戰火還在殘酷地燃燒,直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這場戰爭造成的雙方軍隊傷亡總人數迄今仍有爭論,從100多萬到200多萬不等。還有一些數字和事實,因為被好萊塢大片忽視而不為後世熟知:戰爭中死去的平民約有150萬到300萬,而聯合國軍隊(除了西歐、北美國家和日本、韓國之外,還有泰國、衣索比亞、哥倫比亞、南非等國軍隊)損失約為17200餘人。 朝鮮戰爭的結束,並未就此停止讓世界付出代價:它是冷戰之後東西方陣營之間的第一場大型武裝衝突,它「加熱」了冷戰,使之又持續了將近40年。在那40年間,這場慘烈的戰爭一再被提起,讓東西方陣營內部的強硬派得以佔上風,從而失去了無數談和的可能。 香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Priscilla Roberts在一篇題為《重新審視「被遺忘的戰爭」》的文章裏,討論了朝鮮戰爭之前和之中的外交失敗。因為佔領韓國的西方陣營和支持北朝鮮的前蘇聯之間的深深敵意,它們沒有幫助南北朝鮮握手言和,反而最終打起了一場「代理戰爭」:「美國領袖基本上把朝韓衝突當成一個測試,考驗的是美國『遏制』共產主義戰略的可信度和投入程度,而『遏制』戰略在1950年就已完全滲透了美國的外交關係。」所有美國政策研究者,都深深記得20世紀30年代綏靖政策失敗的經驗,因而主張對共產主義陣營採取強硬政策。Roberts指出,1950年聯合國軍隊跨越三八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然而美國的傲慢驅使它忽視了中國的警告—一旦聯合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中國就會武裝幹預,它認為這不太可能發生,然而新中國政府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雖然如此,美國的傲慢真正被外部抵抗和內部運動消除,卻還需要等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越南戰爭失敗。此後,美國軍方對海外戰爭一直持「能不入侵就最好不入侵」的態度。直到2001年「9·11」事件之後,這種態度還讓當時的國務卿鮑威爾「白白花了兩個半小時試圖說服布希不要入侵伊拉克」。不幸的是,他沒能與小布希的鷹派班底成功抗衡。 在回顧歷史的時候,不曾經歷戰爭的後代很容易犯一個「積極的錯誤」,即屈從於「軍事浪漫主義」的想法,把戰爭等武力衝突看成是一個國家自我證明的基本手段。這種想法催生了無數浪漫的軍事文學影視作品,激發了不少和平時期年輕人的荷爾蒙和他們對戰爭熱血沸騰的嚮往,卻無益於青年一代瞭解真相:在1950年中國參戰之前,新中國的領袖是經過了非常慎重而深入的討論,才最終決定參戰的。此後的勝利帶來的歡喜,並不意味著朝鮮戰爭是新中國滿心歡迎的「洗禮」。文學修辭的必要和政治決定的必要之間毫無關係。 另一個「消極的錯誤」,則是把歷史事件都解釋為必然的宿命—比如,「冷戰是不可避免的」這樣的論調。事實上,歷史是由不相信宿命的人創造的。20多年前冷戰得以結束,拆除看似不可能拆除的鐵幕,正是20世紀60年代成長起來的歐洲年輕精英追求夢想的結果,此前,他們的理想都經受過長輩的深深懷疑。「如果有人告訴你,他預見過柏林牆會在那時倒塌,他都是在撒謊。」去年夏天,一位柏林的語言學教授曾對我說。 了不起的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編撰過一本書,書名叫《未曾發生的歷史》,書中收集了11位英美年輕歷史學家對歷史不同時期「本來還可能發生什麼」進行的推測。我們也可以設想,如果60年前,東西方陣營的領袖共同阻止了那場戰爭的發生,世界會多麼不同,這纔是一道屬於未來的好選題。

    『週末畫報』 撰文 覃裏雯

    『What"s More』 朝鮮戰爭傷亡盤點:    慘烈的朝鮮戰爭雙方投入總兵力300萬人。其中聯合國軍120萬人,比戰初增2.5倍;中朝方面共188萬人,其中朝鮮45萬人,中國志願軍130多萬人,比戰初增3.5倍。    志願軍戰鬥傷亡共計36萬人,非戰鬥傷亡41萬人。朝鮮人民軍作戰傷亡26 萬人,中朝方面共損失超過100萬人。其中中國方面在戰鬥中犧牲11.5萬餘人,事故死亡、運輸死亡和病故等非戰鬥死亡2.5萬餘人。

    聯合國軍方面,除美軍外,其它國家軍隊兵員損失共計約為17200餘人: 英國:陣亡710人,負傷2278人,失蹤1263人,被俘766人,共計 5017人。 土爾其:陣亡717人,負傷2246人,失蹤167人,被俘217人,共計3349人。 澳大利亞:陣亡291人,負傷 1240人,失蹤39人,被俘21人,共計1591人。 加拿大:陣亡309人,負傷1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共計1396人。 法國:陣亡288人,負傷818人,失蹤 18人,被俘11人,共計1 135人。 泰國:陣亡114人,負傷794人,失蹤5人,共計913人。 希臘:陣亡169人,負傷543 人,失蹤2人,被俘1人,共計715人。 荷蘭:陣亡111人,負傷589人,失蹤4人,共計704人。 哥倫比亞:陣亡140人,負傷 452人,失蹤65人,被俘29人,共計686人。 衣索比亞:陣亡120人,負傷536人,共計65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 299人,失蹤57人,被俘40人,共計488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97人,負傷350人,失蹤5人,被俘1人,共計453人。 紐西蘭:陣亡34人,負傷80人,被俘1人,共計115人。 南非:陣亡20人,失蹤16人,被俘6人,共計42人。 日本:陣亡4人,被俘1 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