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效率或情緒會因環境變化而出現波動嗎?


會,特別是夏天的時候。

我的體質屬於耐冷不耐熱的那種,夏天需要把空調調到很低才能平復我燥熱的情緒。但是我家另一位卻不一樣,大夏天的,溫度不上30℃是不讓開空調的,這就導致兩個人經常因為搶遙控器而吵架,一吵架情緒就受影響!

不過今年就很少為這事發脾氣了,因為父母送了我們一台卡薩帝頂級限量版的天璽空調(大貴貴,自己真不捨得買)。這款空調就是傳說中的「世界首台多溫區空調」,同一個房間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送風溫度,同時滿足我們兩個人的需求,再也不用因為吹不到空調而心情down啦~


講一個我自己在學校里的經歷。

我所在的學校校區有三個大教學樓,每個教學樓都從早開到晚,所有的教室只要沒有課或者活動,都可以隨意使用與自習。這三個教學樓有兩個是有像高中那樣的小教室,當然也有可以裝下七八十人的大教室。另一個教學樓,只有容納百人以上的大教室。

學校除教學樓外,還有一個圖書館。圖書館只有兩間大的自修區,還有幾個小自修區和一樓大廳的閱讀閱報區。

大學生,課業繁忙,總免不了需要自習。但這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學校圖書館額定的所有自修座位可能遠遠不及教學樓一半的總座位量,卻每年都要應付極其嚴重的佔座行為。大量的同學為了自己能有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不惜違反紀律條例佔座,甚至與負責圖書館管理的老師抗議,就為在圖書館能有地方學習。再看教學樓,一間教室在沒有課時的實際使用率可以說在兩位數以下,偌大的教室只坐著一個或者十來個人。

答主本人在大一時便覺得這種現象實在是無法理解,圖書館和教室都是學習的地方,為什麼大家擠破頭都要在圖書館看書工作。直到在教學樓看書工作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問題所在。

教室由於人少,又偏大,供暖效果不如圖書館,普遍溫度偏低。這或許是大部分人寧願在寢室里呆著也不想去教室的一個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圖書館作為知識儲備場所,靜音與禁煙相對優越,大小適合溫度適當,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會營造出修習之地的感覺。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大眾普遍心率降低、呼吸放緩,能快速進入專註狀態。這也正如題主所述的環境與情緒的關係。

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不一定非得具有如在鬧市區讀書的能力,也不一定非得去與心理學家所說的少部分所謂優秀的心理特質相靠攏。只要我們能在自覺最舒適的環境下,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便足矣。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在舒適區的安逸,也聽過不少大咖說要逃離舒適區。這不對,我認為所謂舒適區是一些阻礙你去實現一些你應該去實現的「舒適」環境,而不是一個能讓你感覺舒適自如能高效率工作的環境。因此,選擇一個舒適的環境高效率地工作,才是重點。


情緒不會受環境影響的人,我覺得太酷了。因為這種人基本都很有想法和態度。就是不管外界怎樣變化,我始終還是堅持我自己的路線,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虛假偽善。我一直立志於成為這樣的人,無奈自己也是俗人一枚,很難不被環境同化,這可能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因吧。


我就是一個情緒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的人,所以我的大部分興趣都要在既定的環境下才能堅持下去,比如運動必須得去健身房、學習得去圖書館、畫畫就得去畫室、看電影得去電影院……除去這些環境影響,讓我堅持做這些事情的話是很難的。


謝邀,不過答案顯而易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