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出自唐朝駱賓王為李敬業起兵而作的討伐武則天檄文,全名為《代李敬業討武曌檄》又名《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這篇文章用了大量華麗詞藻,駢偶對仗,用典借代,稱得上是古文佳作,檄文中的極品。本題這一句採用了對仗和用典等手法,包含了李治,武則天,李顯三人及臨終託孤的事。

《舊唐書》載,李治駕崩留下遺詔,「七日而殯,皇太子即位於柩前。園陵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當時皇太子是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遺詔有向武則天託付後事,讓她幫助李顯的意思。(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可是684年李顯當上皇帝,急於培植親信,要封岳父韋玄貞為侍中,受到宰相裴炎的阻撓,賭氣說了一句「我要把天下給他都行,何況破格提拔」?武則天得知後,立即以此為由廢了李顯,另立四子李旦為帝。從這事看,武則天確實有負託孤,孩子做錯事應該糾正,而不是喊打喊殺,這也是私心所致。駱賓王這一句,就是抓住武則天的不軌之心展開。

「六尺之孤安在」,引用「六尺之託」這一典故,六尺之託指受囑託撫育遺孤。出自《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在此用以借代代指李顯,有人以為六尺之孤指年幼,應該是李旦,事實是不對的。其時李旦已經二十二歲,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六尺之孤了,年齡兩人都不符合,所以是借代引用,從事實來論,李顯更為合適。李治可沒有向武則天託孤李旦。(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句話翻譯就是,先帝的墳土尚未乾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裡去了!意譯過來就是,先帝駕崩不久,墳上的黃土還沒有干,才過去幾天?他託付給武則天的事就被辜負,各位大唐忠臣看著辦吧。因為之前有幾句提振的話針對特定人群,「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之前幾句呼籲在朝在野諸君,本人或先輩都蒙愛李唐國恩深重,不論宗室異姓,忠義之士,自應奮起討逆護衛李唐;再接以「一抔之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詰問,承上啟下,激發故君故國之思和新君國家之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後面又接以「凡諸爵賞,同指山河」正面賞賜以激勵人心,對不忠不義者,以「後至之誅」懷之以刑罰。號召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反武。所以武則天讀到這一句,感嘆說人才流落在外,不能為朝廷所用,宰相有責任。


感謝邀請!個人觀點,多指教!

任何一個問題我們都要看問題的背景!這句話出自駱賓王的《討武曌檄》!此文因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李旦為帝,把持朝政!唐朝重臣之後徐敬業起兵,駱賓王所寫之起兵之檄文!本文作為軍用檄文,通篇筆力雄健,行文流暢,極能彰顯駱賓王的文采!武則天見到此文對其中的謾罵置之一笑,嘆息此等人才不能為之所用,實乃過失!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這句話的意思是先帝墳上的土尚未乾透,我們的幼主還不知道該託付給誰!

古文的氣勢磅礴是白話文不能比擬的,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嗚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翻譯成白話文就意境氣勢就比古文遜色!

此文意在招募支持李氏正統,反對武氏掌權!此句意在激發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動支以深情,最暖不過人心,駱賓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文筆很是令人動容!


  《討武曌檄》全文: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漢位,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偽臨朝武氏者〔1〕,人非溫順,地實寒微〔2〕。昔充太宗下陳〔3〕,嘗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節〔5〕,穢亂春宮〔6〕。密隱先帝之私〔7〕,陰圖後庭之嬖〔8〕。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9〕;掩袖工讒〔10〕,狐媚偏能惑主〔11〕。踐元後於翚翟〔12〕,陷吾君於聚麀〔13〕。加以虺蜴為心〔14〕,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5〕,殘害忠良〔16〕,殺姊屠兄〔17〕,弒君鴆母〔18〕。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19〕。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20〕;賊之宗盟〔21〕,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22〕,朱虛侯之已亡〔23〕。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24〕;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25〕。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26〕。奉先帝之遺訓〔27〕,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28〕,良有以也〔29〕;桓君山之流涕〔30〕,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31〕。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32〕,爰舉義旗〔33〕,誓清妖孽。南連百越〔34〕,北盡三河〔35〕,鐵騎成群,玉軸相接〔36〕。海陵紅粟〔37〕,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38〕,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39〕,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40〕。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41〕,或地協周親〔42〕,或膺重寄於爪牙〔43〕,或受顧命於宣室〔44〕。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45〕?儻能轉禍為福〔46〕,送往事居〔47〕,共立勤王之勛〔48〕,無廢舊君之命〔49〕,凡諸爵賞,同指山河〔50〕。若其眷戀窮城〔51〕,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52〕,必貽後至之誅〔53〕。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1〕偽:指非法的,表示不為正統所承認的意思。臨朝:蒞臨朝廷掌握政權。〔2〕地:指家庭、家族的社會地位。〔3〕下陳:古人賓主相饋贈禮物、陳列在堂下,稱為「下陳」。因而,古代統治者充實於府庫、內宮的財物、妾婢,亦稱「下陳」。這裡指武則天曾充當過唐太宗的才人。〔4〕更衣:換衣。古人在宴會中常以此作為離席休息或入廁的託言。《漢書》記載:歌女衛子夫乘漢武帝更衣時入侍而得寵幸。這裡藉以說明武則天以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唐太宗的寵幸。〔5〕洎(jì記):及,到。晚節:後來。〔6〕春宮:亦稱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後人常借指太子。〔7〕私:寵幸。〔8〕嬖(pì閉)寵愛。〔9〕蛾眉:原以蠶蛾的觸鬚比喻女子修長而美麗的眉毛,這裡借指美女。〔10〕掩袖工讒:說武則天善於進讒害人。《戰國策》記載:楚懷王夫人鄭袖對楚王所愛美女說:「楚王喜歡你的美貌,但討厭你的鼻子,以後見到楚王,要掩住你的鼻子。」美女照辦,楚王因而發怒,割去美女的鼻子。這裡藉此暗指武則天曾偷偷窒息親生女兒,而嫁禍於王皇后,使皇后失寵的事(見《新唐書??后妃傳》)。〔11〕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認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稱用手段迷人為狐媚。〔12〕元後:正宮皇后。翚翟(huì—dì灰狄):用美麗鳥羽織成的衣服,指皇后的禮服。翚,五彩雉雞。翟,長尾山雞。〔13〕聚麀(yōu憂):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麀,母鹿。語出《禮記??曲禮上》:「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這句意謂武則天原是唐太宗的姬妾,現在當上高宗的皇后,使高宗亂倫。〔14〕,虺蜴(huǐ—yì毀易):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為有毒。〔15〕狎:親近。邪僻:指不正派的人。〔16〕忠良:指因反對武后而先後被殺的長孫無忌、上官儀,褚遂亮等大臣。〔17〕殺姊屠兄:據《舊唐書??外戚傳》記載:武則天被冊立為皇后之後,陸續殺死侄兒武惟良、武懷遠和姊女賀蘭氏。兄武元慶、武元爽也被貶謫而死。〔18〕弒君鴆(zhèn振)母:謀殺君王、毒死母親。其實史書中並無武后謀殺唐高宗和毒死母親的記載。弒,臣下殺死君王。鴆,傳說中的一種鳥,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19〕窺竊神器:陰謀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20〕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指唐高宗死後,中宗李顯繼位,旋被武后廢為廬陵王,改立睿宗李旦為帝,但實際上是被幽禁起來(事見《新唐書??后妃傳》)。二句為下文「六尺之孤何在「張本。〔21〕宗盟:家屬和黨羽。〔22〕霍子孟:名霍光,西漢大臣,受漢武帝遺詔,輔助幼主漢昭帝;昭帝死後,昌邑王劉賀繼位,荒嬉無道,霍光又廢劉賀,更立宣帝,是安定西漢王朝的重臣(事見《漢書??霍光傳》)。作:興起。〔22〕朱虛侯:漢高祖子齊惠王肥的次子,名劉章,封朱虛侯。高祖死後,呂后專政,重用呂氏,危及劉氏天下,劉章與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合謀,誅滅呂氏,擁立文帝,穩定了西漢王朝(事見《漢書??高五王傳》)。〔24〕「燕啄皇孫」二句:《漢書??五行志》記載:漢成帝時有童謠說「燕飛來,啄皇孫」。後趙飛燕入宮為皇后,因無子而妬殺了許多皇子,漢成帝因此無後嗣。不久,王莽篡政,西漢滅亡。這裡借漢朝故事,指斥武則天先後廢殺太子李忠、李弘、李賢,致使唐室傾危。祚,指皇位,國統。〔25〕「龍漦(lí利)帝後」二句:據《史記??周本紀》記載:當夏王朝衰落時,有兩條神龍降臨宮庭中,夏帝把龍的唾涎用木盒藏起來,到周厲王時,木盒開啟,龍漦溢出,化為玄黿流入後宮,一宮女感而有孕,生袌姒。後幽王為其所惑,廢太子,西周終於滅亡。漦,涎沫。〔26〕冢子:嫡長子。〔27〕先帝:指剛死去的唐高宗。〔28〕宋微子:微子名啟,是殷紂王的庶兄,被封於宋,所以稱「宋微子」。殷亡後,微子去朝見周王,路過荒廢了的殷舊都,作《麥秀歌》來寄託自己亡國的悲哀(見《尚書大傳》)。這裡是李敬業的自喻。〔29〕良:確實、真的。以:緣因。〔30〕桓君山:東漢人,名譚,漢光武帝時為給事中,因反對當時盛行的讖緯神學,而被貶為六安縣丞,憂鬱而死(事見《後漢書??桓譚傳》)。〔31〕社稷:原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穀神,後借指國家。〔32〕宇內:天下。推心:指人心所推重。〔33〕爰:於是。〔34〕百越:通「百粵」。古代越族有百種,故稱「百越」。這裡指越人所居的偏遠的東南沿海。〔35〕三河:洛陽附近河東、河內、河南三郡,是當時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36〕玉軸:戰車的美稱。〔37〕海陵: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省泰州市,地在揚州附近,漢代曾在此置糧倉。紅粟:米因久藏而發酵變成紅色。靡:無,不。〔38〕江浦:長江沿岸。浦,水邊的平地。黃旗:指王者之旗。〔39〕班聲:馬嘶鳴聲。〔40〕喑:(yìn陰)嗚、叱吒(zhà炸):發怒時的喝叫聲。〔41〕公等:諸位。家傳漢爵:擁有世代傳襲的爵位。漢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傳下去,所以稱「漢爵」。〔42〕地協周親: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親。協,相配,相合。周親,至親。〔43〕膺(應yìng):承受。爪牙:喻武將。〔44〕顧命:君王臨死時的遺命。宣室:漢宮中有宣室殿,是皇帝齋戒的地方,漢文帝曾在此召見並咨問賈誼,後借指皇帝鄭重召問大臣之處。〔45〕一抔(剖póu)之土:語出《史記??張釋之傳》:「假令愚民取長陵(漢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將何法以加之乎?」這裡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繼承皇位的新君。安在:有本作「何托」。參閱前注〔20〕。〔46〕儻:通「倘」,倘若,或者。〔47〕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48〕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49〕舊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義近。〔50〕「同指山河」二句:語出《史記》,漢初大封功臣,誓詞云:「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這裡意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孫永享,可以指山河為誓。〔51〕窮城:指孤立無援的城邑。〔52〕昧:不分明。幾(jī機):跡象。〔53〕貽(yí怡):遺下,留下。後至之誅:意思說遲疑不響應,一定要加以懲治。語見《周禮??大司馬》,原句為「比軍眾,誅後至者。」

那個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個溫和善良之輩,而且出身卑下。當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機會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後來,不顧倫常與太子(唐高宗李治)關係曖昧。隱瞞先帝曾對她的寵幸,謀求取得在宮中專寵的地位。選入宮裡的妃嬪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個都不放過;她偏偏善於賣弄風情,象狐狸精那樣迷住了皇上。終於穿著華麗的禮服,登上皇后的寶座,把君王推到亂倫的醜惡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腸,兇殘成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母親。這種人為天神凡人所痛恨,為天地所不容。她還包藏禍心,圖謀奪取帝位。皇上的愛子,被幽禁在冷宮裡;而她的親屬黨羽,卻委派以重要的職位。嗚呼!霍光這樣忠貞的重臣,再也不見出現;劉章那樣強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孫」歌謠的出現,人們知道漢朝的皇統將要窮盡;孽龍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宮庭里,標誌著夏後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業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貴族的長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訓示,承受著本朝的優厚恩典。宋微子為故國的覆滅而悲哀,確實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譚為失去爵祿而流淚,難道是毫無道理的嗎!因此我憤然而起來干一番事業,目的是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隨著天下的失望情緒,順應著舉國推仰的心愿,於是高舉正義之旗,發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遠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鐵騎成群,戰車相連。海陵的粟米多得發酵變紅,倉庫里的儲存真是無窮無盡;大江之濱旌旗飄揚,光復大唐的偉大功業還會是遙遠的嗎!戰馬在北風中嘶鳴,寶劍之氣直衝向天上的星斗。戰士的怒吼使得山嶽崩塌,雲天變色。拿這來對付敵人,有什麼敵人不能打垮;拿這來攻擊城市,有什麼城市不能佔領!

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國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親,或者是負有重任的將軍,或者是接受先帝遺命的大臣。先帝的話音好像還在耳邊,你們的忠誠怎能忘卻?先帝的墳土尚未乾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裡去了!如果能轉變當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事當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勛,不至於廢棄先皇的遺命,那末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如果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在關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徵兆,就一定會招致嚴厲的懲罰。

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讓大家都知曉。

據《新唐書》記載:武則天讀到《討武曌檄》哪兩句詩時反而驚嘆、驚讚駱賓王高才?

武器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軍人的手段。

正義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煽動家的巧舌如簧。

武則天不顧天怒人怨,依然踐踏蹂躪正義。

但是李敬業起兵作亂之時,她讀駱賓王的檄文時,也不免大驚失色。「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這兩句是只有天才的煽動家才能說出的名言。

——芥川龍之介 侏儒的話

武則天知道這篇檄文以後,令人念與他聽。當聽到「穢亂春宮」,「狐媚惑主」,「殘害忠良」,「弒君鳩母」等這些數落武則天罪行的句子時,武則天非但不惱,反而報以微笑;等聽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之句時,武則天竟對此大加讚揚,說文章寫的好啊;聽到文章最後「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一句時,武則天竟忙問文章出自何人之手?知道是駱賓王寫的之後,她竟不無惋惜的說:「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以上就是武則天在聽駱賓王《討武曌檄》一文時的表現。如若放在常人身上,看到這樣一篇羅列自己罪名,鼓 動討伐自己的文章,肯定會怒不可遏,可是武則天為什麼非但不生氣,反而對這篇文章大加讚賞,甚至對文章作者流露出愛惜之意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武則天非常自信。

武則天聽到文中咒罵、列數自己罪惡的言語時,她不惱反笑,這足以說明武則天的穩重自信,她根本不把徐敬業兵變放在眼裡。或許正是武則天這種連很多男性皇帝都不具備的沉著與自信,才使她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並且是非常厲害一位的女皇帝。

其次,武則天識才、愛才、惜才。

對於武則天這個人,人們的眼光往往聚焦在她荒淫無度,濫殺無辜的一面,而對其值得肯定的地方關注的較少。其實武則天是一個非常愛惜人才並且善於發現人才的人,她對名相狄仁傑的挖掘並重用就足以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武則天在面對文采飛揚,鼓動性很強的《討武曌檄》的時候,便對其作者產生了興趣,並對有如此才華的駱賓王不能為自己所用感到惋惜。其實,這裡與其說是武則天對駱賓王產生了興趣,倒不如說是對人才產生了興趣。

駱賓王代表作《討武曌檄》,文題是後人改的,原題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資治通鑒》記載,永昌元年十一月(689年),武則天採納鳳閣侍郎宗秦客的獻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武曌」。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後,才把這個名字昭告天下。徐敬業起兵,是弘道二年(684年),此文就寫於此時。所以駱賓王寫這篇文章時,根本不可能知道「武曌」這個名字,曌字還沒有發明。

這篇文章,至少有五種不同的標題。既然標題被改動了,文章內容會不會經過改動呢?以個人淺薄的水平,至少可以看出兩處明顯的改動,因為都改出毛病了。

第一處是首句:「偽臨朝武氏者」,這個「偽」字,應該是後人改的。

臨朝,古代女子原則上不能上朝堂參與政事,不該來而來了,就叫「臨朝」。武則天「臨朝」,不存在偽不偽的問題。弘道二年,武則天臨朝稱制,廢中宗李顯,立豫王李旦,李顯和李旦都是高宗和武則天親兒子,半斤八兩,政權合法。此時武則天遠未稱帝,也談不上是「偽朝」。無論怎麼看,這個「偽」字,都很突兀。

因此此句原文為:「正臨朝武氏者」,這樣的可能性較大。

文學家用詞,不會這麼不嚴謹,政治家就不一定了。文章是駱賓王代李敬業寫的,所以這個氣勢十足而不合文法的「偽」字,李敬業自己改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處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一抔之土未乾(gan,現代簡化字寫作干),六尺之孤安在」。這一句並非駱賓王原句,流傳的另一個版本是「一抔之土未乾(音qian,乾陵),六尺之孤何托」,這個才應該是駱賓王的正版。

看《討武曌檄》,通篇是用典故堆砌起來的,「一抔之土」和「六尺之孤」,也是有典故可循的。

西漢文帝時,有人盜竊漢高祖廟裡的玉質「門」環,廷尉張釋之按照律法判處此人斬首,文帝非要將此人滅「門」。張釋之問,如果有人盜竊漢高祖長陵一抔「土」,是否要滅此人的國「土」呢?

此處用「一抔之土」的典故,是借唐高宗「乾陵」,對應漢高祖「長陵」。乾陵是高宗和武后的合葬墓,當然那時武則天還未躺進去,乾陵尚未封土,談不上「乾」、濕。

從「一抔之土」的典故看,「一抔之土未乾」的「乾」,正確的應該是指「乾陵」,而不是在說泥土「乾」、濕。自古至今,沒有人會問候墳土的干、濕。因為墳土都是露天的,有時干有時濕,幹了濕濕了干,習以為常。除非,此時駱賓王正拿著一柄洛陽鏟, 對著墳土若有所思。

此句倒裝了一下,順著應該是這樣:「乾(陵)未(未,無,未有)一抔之土,何托六尺之孤」。有人會質疑不夠對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不太對仗。六朝唐文,還沒有嚴格到一定要因格式而害文的地步。因為文法和典故的關係,這半句理解稍有困難。

六尺之孤,語出《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古人認為七尺成年,六尺之孤,是喪親的未成年孩子。

《資治通鑒》記載東漢光武帝時,光武帝非常信任平敵將軍龐萌,認為他可以「托六尺之孤」,沒想到龐萌後來反叛。此處用典,是義正辭嚴的指責武后,認為她像龐萌一樣忘了初心,辜負了先皇信任。

知道這個典故,就知道原文應該是「何托」,而不是「安在」,儘管「安在」聽上去氣勢更足。

因此認定,此句原文應為文雅含蓄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而非潑婦罵街的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討武曌檄》出現至少兩處錯誤,被後人人為改動,很明顯。稍微有點文學常識,並不難判斷。

弘道元年(683)二月高宗病死後,為了安定大局,長期參政的武則天主持大局掌握了朝政大權。光宅元年這一年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豫王旦為帝,是為睿宗,但將睿宗安至於別殿,武則天歸政於睿宗,但並沒有放實權,睿宗自知難行便退讓,武則天決定繼續臨朝稱制。

是時,長安、洛陽剛剛遭受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光宅元年九月,"溫州大水,流四千餘家",八月"栝(括)州大水,流二千餘家"。連綿不斷的災害,還有北方外夷入侵,這些都威助著剛剛臨朝稱制的武則天。但她並未因此而懼怕,反而大力施展才能治理國家。隨著地位的提高和權力的增加,她實行一系列的新政策,一方面對李氏子孫大加謫貶,另一方面大封諸武。光宅元年九月,武則天下詔追封自己的祖先為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這一事件成了矛盾的催加劑。引起李唐宗室以及官僚士大夫的強烈不滿,於是他們中一些人暗中聯絡準備反擊。就在此時,徐敬業據揚州起兵,率先打起反對武則天的旗幟。徐敬業揚州起兵是統治階級內部以武裝鬥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一場政治鬥爭。"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背景下起兵的,並打出了匡扶廬陵王的旗號,矛頭直接指向武則天,而且很有號召力,短時間內聚集十幾萬人。徐敬業一夥多為官場被貶職人,如徐敬業由眉州刺史貶為柳州司馬,其弟周至令李敬猷,給事中唐之奇貶括蒼令,長安主簿駱賓王貶臨海丞,詹事司直杜求仁貶黔令,還有從御史一再被貶的魏思溫,這些人政治上落拓失意,使他們對現政權心存怨恨,其起兵肯定摻雜著很多個人的私利。他們以揚州為據點聚兵,以武力掀起了反對武則天參政的序幕。徐敬業是唐初著名戰將、功臣李勣的孫子。本姓徐,因其祖父徐懋功被唐廷賜姓李,所以當時稱他"李敬業"。曾隨祖父征戰,少時"射必溢鏑,走馬若飛",以勇敢著稱。但為人狂妄自大,貪財好權,據說李勣曾說過:"破我家者必此兒。"

為了確 保起兵的成功,他們做一系列的準備活動。首先要爭取反對武則天的政敵尤其是朝臣官僚的支持,裡應外合。而身為宰相的裴炎和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便成為他們力爭的對象,二人老謀深算沒有直接答覆,但有了一定的聯繫。

徐敬業起兵的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薛仲璋奉李敬業密令,請求出使江都。不久,設計以謀反的罪名將揚州長史陳敬之逮捕,數天後,徐敬業乘官驛車而來,冒充新任揚州司馬,假傳密旨討伐謀亂的高州酋長馮子猷。於是,徐敬業等人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揚州都督府的軍政大權。接著下令打開府庫,取出錢物、武器,驅囚徒、丁役數百人為兵佔據揚州。以佐助中宗還宮為名,恢復嗣聖年號,開設匡複府、英公府、揚州大都督等三府。自稱匡複上將,兼揚州大都督,並授官其同黨,大肆招兵,儼然建立了一個與武則天分庭抗禮的政府。揚州處在運河和長江交匯處,地位十分重要。自隋代平陳毀建康城後,揚州又成為控制東南的軍事重鎮。徐敬業起兵一下子佔領了揚州,且北邊又有楚州(今揚州之北)司馬李崇福率所部山陽(今淮安縣東)、鹽城(今江蘇鹽城)、安宜(今江蘇保應)三縣響應,這對武則天臨朝未久的政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起兵後為了加大宣傳力度,求得天下人的支持,表明他們起兵的正義性和合理性,駱賓王自告奮勇起草了一篇眾所周知的著名檄文------《代李敬業討武氏檄》。如"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檄文措辭辛辣,筆鋒犀利。檄文中曆數武則天的罪狀,具有極強的煽動性。李敬業等人看了駱賓王寫的檄文,讚嘆不已,非常滿意,立即命令善書者抄寫數千份,發往各地。這不僅震動朝廷,也被世人廣為傳頌,以至被作為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載入文學史冊,流傳至今。由於煽動工作出色,一時間許多對武則天不滿的官僚地主紛紛投奔徐敬業,開庫鑄錢,強行徵募,實力迅速增長,據說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起兵叛亂之勢已是轟轟烈烈,但在如何進軍的路線問題上,叛軍首領們,意見不一。軍師魏思溫向李敬業建議:"舉起匡複王室的旗號,沿運河直攻洛陽。這樣,天下有識之士明白我等志在勤王,就會四面響應。"但右司馬薛仲璋提出:"金陵有王氣,以長江為天然屏障,在此站住腳。然後先取常州、潤州,奠定霸業基礎,再北圖中原。如此,則進可取,退可守。""金陵有王氣"之言,正合李敬業的心意,於是當面採納了仲璋的建議,兵分兩路進攻。戰爭便位開了帷墓。

駱賓王(619--約687),字觀光,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幼年即資質穎悟,聰慧過人。7歲時即景賦《詠鵝》詩,一時傳遍鄉閭,譽為神童。晚年參加徐敬業揚州起事,並寫下了著名的《計武氏檄文》。

駱賓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對蕩滌六朝文學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讚譽。他一生著作頗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家,一個政治上很有抱負卻長期懷才不遇的小官吏。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開國的第二年,駱賓王誕生在烏傷城外的駱家塘小村子裡。

駱賓王的父親外出謀仕,經過幾番拼搏,終於京試中式,被任命為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令。大約在10歲左右,駱賓王隨母北上,寓居父親的任所。

駱賓王入京應試,是在22歲那年的秋天。試前,他把家移居到兗州的瑕丘縣,投靠父親生前的好友韋明府(唐時稱縣令為明府),然後直奔長安。駱賓王對自己的學識頗為自負,以為春闈一博,即可雁塔題名,獲取功名。他對科舉場上的種種流弊,諸如請託、通關節、私薦、場外議定之類,不屑一顧。考試前後,人家忙忙碌碌進行院外活動,他卻悠閑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然而考試的結果,竟是名落孫山!

這一下駱賓王慌了手腳,他第一次體味到現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個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輩師長的熱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該怎麼辦?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輾轉思忖之後,他決定南下義烏,向親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遊子,投入了久違的故鄉懷抱,受到家人和親友們熱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但這時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正在遠方翹首等待。他不能在故鄉多作逗留,於是匆匆趕回瑕丘,和一家人團聚。此後他以更務實的態度潛心書海,閉門苦讀,為迎接第二次試場拼搏作充分的準備。駱賓王五月初攜家眷扶母棺南下,長安城內的文人學士、故友至交,紛紛為這位文壇領袖送行。

大約是八月中旬,駱賓王到達臨海。他原擬到任後即借故離開仕途,過遁跡山林的隱居生活。但臨海的秀麗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經常與一批文士悠遊山水,飲酒賦詩,頗感樂趣。

公元683年臘月,也就是駱賓王任職臨海的第三年,高宗駕崩。來年一月,皇太子李顯遵遺詔即位,改元嗣聖,是為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但武則天權欲極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時,她已經實際執掌朝柄幾十年,她不願把朝政大權交給兒子,就借故把中宗廢為廬陵王,幽禁於別所。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資治通鑒.唐紀》)為了防止天下反對,武則天一方面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元老勛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時大開告密之風。由是天下惶惶,籠罩著一派恐怖氣氛。

駱賓王於這年春天因事進京,目睹了武則天廢帝奪權、大開殺戒,以及武氏勢力橫行無忌的種種惡行,心中頗感憤憤。他帶著一腔鬱郁之氣離京南下,但沒有再回臨海。而是去了揚州,和徐敬業等人聚合密商,準備武裝討伐,推翻武則天。

揚州起兵的最初形勢很好,不僅很快集結軍隊十多萬人,而且楚州率先響應,兵不血刃就擁有揚、楚兩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潤州,連朝廷內部也產生動搖。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台,還政於皇帝。但徐敬業沒有利用這有利形勢,揮師西進,直逼京洛。而是想先鞏固江南根據地,然後再經營中原。這就給武則天以足夠的時間清除朝中的反對派,然後派幾十萬大軍圍剿夾擊。徐敬業雖然奮力迎戰,也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最後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前後歷時僅三個月。

兵敗後駱賓王的下落,傳說紛紜。有說被殺的,也有說逃亡的,還有說投江水而死的。綜合各種史料考證,逃亡一說似較可信。因為武則天死後,朝廷曾令山東人郄雲卿搜集駱賓王的詩文,並結集發行,作為對駱賓王匡扶唐室的褒揚。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話,想必有據。至於逃亡後的行蹤,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靈隱為僧,月夜為宋之問續詩一說,流傳最廣。實際情況大約是脫逃以後,就隱姓埋名,在吳中一帶流亡。隱匿幾年之後,帶著一腔壯志未酬的遺恨離開了人世,終年約在70歲左右。


正式回答一下。

首先看前後文,這篇文章開篇就罵武則天,各種淫亂後宮,嫉妒生事。然後舉各種例子,到了燕啄皇孫,知漢祚將盡;龍chi帝後,識夏庭之ju衰,這是小高潮。然後說我們舉義兵的頭領,是怎麼深明大義,不顧個人安危匡扶社稷balabalabala。如果就這樣,這篇文章也就這樣了。

高潮來了,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這句話調動的是大夥的同情心,是啊,先帝在的時候對我們那樣,現在他的小孩被這樣按地上被殺,我們這些人怎能無動於衷呢。同情心一上來還不算,最後一句更神來之筆。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人之天下。引多少英雄豪氣,建功立業就在今天。

同時,整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和王勃他們的駢文一樣,對仗極其工整,大量用典故。循序誘導,先激發人們對武不滿,然後描述皇子皇孫的慘,再說先帝對我們多好,我們義軍是為了啥起兵,今日之域中,竟是誰人之天下。高潮處收尾,很溜的。


「一抔之土未乾」應該指唐高宗李治剛死亡不久的意思,「六尺之孤何托」,應該是指睿宗沒人照應的意思。總的意思是說,李治剛死,墳土未乾,李旦就失去輔佐。告訴眾大臣,不要忘記高宗託孤之重,而去扶保武則天。


個人認為,主要好在對仗極其工穩,絲絲入扣,讀來朗朗上口,即沒有晦澀難懂之詞,又能把意思表達的及其透徹。一杯之土豈能掩六尺之驅,這種立意的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倍增文章之氣勢,從而讓寥寥數語起到雷霆萬鈞之郊果,不能不說此為全文之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