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磊看市

前天寫了篇關於股市等交易市場,應該減少休假,增加交易時間的文章,很多同學發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言辭激烈,有的舉一反三,我覺得這個非常好。但還有一些同學出言不遜,表示要「取關」,這個令人遺憾,其實我確實並不在意你是否會因為一個觀點而產生對我的認同與否。

如果你把這麼多年的關注者數據拉出來看,如今的關注者,跟五年前的關注者,幾乎完全換了一批人,有的人成長比你快,就不需要看你的東西了,也就不關注了,有的人成長比你慢,跟不上你的節奏,對世界的看法越來越不在一個頻道上,對你會越來越反感,自然也就不關注了。這其實就是萬物變遷的邏輯,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一粒種子,發芽的時候也都是一樣的破土而出,但多年後,層次分明。所以,在陽光雨露充足的時候,唯有順其自然,方能心無旁騖的生長。

對於很多人來說,投資比喫飯更有意義 財經 第1張

所以,你是否關注我,不是我要關注的東西,我根本也不在乎。昨天本來是想寫美聯儲5月議息會議的一些重要資訊,以及對未來投資市場的影響,但由於國內基本沒法交易,全球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國內市場只能被動承受不能交易、資訊難以消化的風險。所以纔有感而發寫了一點看法。但這個問題,在我腦子裏已經縈繞多年,早就想不吐不快。

鑒於很多同學很認真,也很生氣的討論問題,我做幾個解答和分析。

第一個問題是,很多同學提出來,如果買1000元的股票,跟買1000元的糧食等同,那麼就相當於股票跟糧食的作用一樣,沒有糧食人都沒法活,沒有股票人不會死,兩者能等同嗎?

其實我並沒有說糧食和股票哪個更重要,我說的是,交易1000元的股票,和交易1000元的糧食,給社會帶來的價值是一樣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有人提出來,如果金融交易能產生價值,那直接弄兩個機構,每人拿著一萬億,一天交易幾十次,不就天下大吉了,什麼任務都完成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值得反駁的,也是十分可笑的。如果金融交易那麼簡單,那就低估了交易者的智商,一個農民伯伯,沒受過任何教育,也知道自己的農產品以合適的價格賣出,而不會賤賣。金融交易看似數量很大,但參雜著最復雜的實體博弈,是這個世界上最謹慎和嚴肅的決策。

你如果認為每個買股票的人,都是一種盲目和隨意的行為,是一種不承擔風險,拿錢玩遊戲的行為,那麼你就低估了所有聰明的人,而高估了自己。就拿股票市場來說,尤其是中國股市,大部分投資者可能曾遭遇過虧損,肯定知道風險是很大的;金融交易所市場,稍微大一點的交易,都需要資訊披露,面臨各種調查和監管,其難度遠遠高於實體買賣。如果把金融交易看得那麼簡單,只能說明你處在一個童話般的想像世界。

假設我購買了1000元的股票,你買了1000元的糧食,你覺得你的交易比我的重要,而且你影響了國家的政策,那麼國家就會保護你的交易,而遏制我的交易。但問題在於,如果這種比較成立,那麼另一個人買了1000元的水,他認為水比糧食更重要,這個時候政策是不是又要去保護買水的這筆交易,而遏制買糧食的交易呢?還有很多類似的交易,可能都在同一時間發生,哪個更重要呢?比如買一個手機跟家人朋友聯系重不重要?坐一趟飛機去看病重不重要?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喫一頓飯重不重要?給自己的愛人買一條項鏈重不重要?如果這些交易都需要花1000元,那麼哪個1000元更重要呢?

其實你去買糧食的1000元,跟我去買股票花掉的1000元,對於這個社會和我們自己而言,都是同樣重要的。政府之所以強調農業,強調實體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扶貧」行為,這一點後面再講,先別噴。

對於很多人來說,投資比喫飯更有意義 財經 第2張

第二個問題,很多同學認為,類似於旅遊、喫飯、住宿等等,是實體經濟,股票等是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比虛擬經濟更重要,鼓勵金融交易,就是脫實向虛,這是投機行為,這種行為導致的結果就是國家實體產業的凋敝等等。

這個問題一旦討論起來,是無解的,因為你面對的不是一個體系邏輯,而是個人的思考維度問題,最後就變成了辯論個人喜好的問題,沒有任何意義。在這裏我只說一下我的邏輯。

當一個國家的物質極其匱乏的時候,實體經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天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喫上飽飯,如何遮風擋雨,但終有一天,你會解決溫飽問題,你不再關心明天是否有飯喫、有衣穿、有房子住、有車開的時候,你的關注點是什麼?自然是消費更加虛擬的東西,比如貨幣會不會貶值?房子會不會漲價?股票能不能投資?黃金價格會不會跌等等。因為你對虛擬經濟的需求,是無止境的,而你對實體經濟的需求,是邊際效用遞減的,多喫一頓飯絕對不會給你帶來更好的感覺,只能帶來喫撐了惡心的感覺。而花在投資,比如買基金、存款(存款也是投資)、買股票、買黃金等等上面的錢,會越來越多,而且每增加一點存款或多持有一點其他資產,你都會感覺更踏實一些,這種需求是無止境的。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時候,什麼對你更重要?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

如果虛擬經濟,或者說金融交易不重要,那麼你為什麼會把大部分交易和資產放在金融投資市場?假設為了發展實體經濟,強行把你的存款,變成麵包、電視、汽車,你會同意嗎?或者說,你為了支持實體經濟,需每個月買一臺手機,你覺得可行嗎?

虛擬經濟跟實體經濟之間,是沒有清晰的界限的,只有非常愚蠢的人,才會強行的去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你不可能把一個公司的股票跟一個公司的產品割裂開來看,比如空調生產屬於實體經濟,你為了支持實體經濟,是不是可以每個月消費一臺空調呢?當然不會。但我可以用每個月買入空調生產企業的股票,來永續的支持它。全球80%以上的企業的研發資金來自資本市場,如果沒有資本市場,實體經濟的倒退,可能是你想像不到的。

北韓沒有虛擬經濟,但北韓人喫飯都喫不飽。為什麼目前很多人還特別強調實體經濟,原因在於,我們在很多物質層面,還很匱乏,比如都想開一輛好車,都想住一套大房子,都想用上好的家電,都想出去旅遊等等。但解決匱乏的最重要手段,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和交易。如果沒有交易,任何人都沒有生產的積極性,甚至不知道什麼東西值得生產;如果沒有投資,生產規模就會受到嚴重的限制。失去了虛擬經濟層面的交易和投資,物質會變得更加匱乏,就談不上什麼實體經濟或虛擬經濟之爭了,因為你連接觸金融市場的機會都沒有。

在解決物質匱乏和提升商業效率方面,資本市場甚至可以讓一個企業持續虧損而不需要國家資助,又能輸出社會所需的產品及服務。我們使用的美團外賣、京東購物等等,之所以即便捷又便宜,是因為背後有足夠的資本交易支持,而美團和京東,都是持續虧損的企業。股權投資也是另一種炒股行為,如果扼殺了這種行為,或者降低這種行為的活躍度,其結果就是社會產品和服務的滯後和缺失,實體經濟活躍度不會上升,反而會降低。

蘇聯和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為什麼都以失敗告終,而計劃經濟本身就是完全的實體經濟,都是老老實實生產東西。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沒有自由的交易,以及資本的聚集和金融市場的定價,所有生產者,都無法清楚的知道,應該生產什麼樣的產品,生產多少,為誰生產,我能得到什麼等。股市交易看上去離市場很遠,但每一次股價波動,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以及直接影響各種決策,反過來說,企業任何的,不符合市場邏輯的行為,或者說傷害消費者的行為,第一時間都會反應在股價上,這本身就是更高效的發展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三個問題,如果虛擬經濟這麼重要,我們還要實體經濟做什麼?直接讓大家都炒股算了。

這種說法是非常不瞭解經濟運行的說法,我們知道發明原子彈重要,也知道建設高鐵重要,還知道發展航空母艦重要,那麼是不是就要把所有的人都調去做一件事情呢?政策需要做的,是維持公平的交易環境,只要交易是自由的,那麼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不是你說了算,也不是我說了算,讓市場說了算。

中國開放股票市場已經有二十多年了,而且每個人都有自由交易股票的權利,但為什麼還有很多職業存在,而不是全部都去炒股?人的需求和想法是多元的,人的教育背景和特長也是多元的,社會締造的各類需求和機會也是多元的,就算資本市場完全24小時交易,該來的會來,不願意來的依然不會來。

我的提議僅僅是增加交易時間,減少假期長時間的休市,跟美國等先進的金融市場逐步接軌,而非提出一個匪夷所思的極端建議。如果連這麼一點便捷交易的做法,都覺得是鼓勵投機致富,那麼只能說明我們的神經非常脆弱,我們對文明的理解十分匱乏,對社會運行的底層架構的感知十分膚淺。

社會的運行,都是充分競爭的結果,如果金融交易賺錢,很多人都會進來,然後利潤率降低,其他市場又開始缺乏供給,利潤率升高,一部分人又會去其他行業。去年的股市熊市,很多從業者放棄證券公司上班,還有轉行去送外賣的,因為送外賣的收入是證券公司的兩倍多。不管政策如何刺激,都很難製造出一個永遠具備吸引力的行業。所以,讓大家全都去幹什麼,這種假設是不可能成立的,也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很多人來說,投資比喫飯更有意義 財經 第3張

第四個問題,日本每年股市等的休假時間也比較長,怎麼解釋?

其實日本的問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問題,日本股市現在流動性是比較底的,一方面是因為日本企業為了降低股市的波動,以及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導致很多上市企業之間,都是交叉持股,真正的流通股比較少,你買一家的股票,其實就相當於買了好幾家企業,投資者換手的積極性比較低。這就好比,中國的滬深300指數企業,大部分都互相持股,交織在一起,這種背景下,其實你隨便買幾家,可能就相當於持有幾十家企業,你還有動力去天天換著買股票嗎?

另一方面,日本早已走完了投資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大部分投資者都可以順暢的參與國際投資,一個賬戶,不僅可以參與24小時的外匯市場,還能參與全球各類金融交易,包括歐洲、美國等的證券市場,日本國內休市不休市沒那麼重要。

如果中國完全開放資本賬戶,我相信中國反而會為了競爭,為了留住國內的投資者,增加中國股市等的交易時間,改革很多交易制度。比如黃金市場,此前很多投資者都是想盡辦法參與倫敦金24小時的交易,國內不得不延長黃金的交易時間,現在每天晚上從9點到兩點半,目前諸多期貨品種都已經實現夜盤交易。

所以,中國股市休市時間過長,隨便停牌等等,不僅損失慘重,完全不合理,而且是缺乏競爭和服務意識的結果,而不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如果減少交易時間是保護投資者,那就有點過於杞人憂天了。

第五個問題,中國股市就只是為了割韭菜,監管制度和各類設計都不成熟,延長交易時間有什麼用?

其實我最清楚中國股市存在的問題,為什麼我一直呼籲的註冊制,也在逐步落地,原因就是,不管什麼理由,常識最終會戰勝既得利益。中國不僅僅是股市,所有的行業都存在問題,食品加工,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哪個不存在問題?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向前看,向更加開放和透明的方向走,纔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用關停和減少交易時間的辦法。

金融交易是離財富最近的行業,有效的監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市場的前進,不可能永遠要等到監管的完善,因為監管本身就是市場的結果,而不是市場的原因。

最後我想說,金融交易裡面,還有一個核心問題是,很多人經不住誘惑,所以才會被「收割」。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歷史以來,中國有句話,叫做「紅顏禍水」,但歷朝歷代,哪個君王不喜歡美人?不是三宮六院?資本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人為財死」,不管你對金融交易有什麼偏見,當你有一定的財富積累的時候,你根本無法抵擋它帶來的誘惑,越有錢的人,能力越強的人,對這個市場越會著迷,這個市場每天都有人跳樓,但每天都會湧入成千上萬新的參與者。這也是人類不同於動物的地方,不管物質和精神豐富到何種程度,都會自我創造出新的需求,然後飛蛾撲火般前進,所以不必站在某種道德高地庸人自擾。

文/肖磊

更多獨家投資分析,歡迎關注肖磊看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