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為小學生設計模擬遊戲。

近年政府提倡生涯規劃教育,早前首度提出把生涯規劃教育推前至小學起步。有學者八年前見及小學生欠缺人生目標,遂為小學生設計為期兩日的模擬遊戲,讓他們通過不同學習階段預演十年人生,亦有校本求職體驗活動加設玩樂、運氣等因素,盼不再單向輸入知識,而是以親身經驗讓孩子明白,除了靠自身努力,生活中也有不同際遇影響其路向。學界認為,愈早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童認識自己、瞭解社會愈加見效,提高更多逐夢的力量。

學生參與模擬遊戲,於兩日經歷未來十年的人生。

上月底,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發表諮詢文件,當中首次提出把生涯規劃教育推前至小學開始推行,盼早日瞭解和認清學生的興趣、能力、需要和志向,助他們作出明智決定,進一步發展個人興趣和能力,更為將來升學和就業作出更好的規劃。事實上,近年已有不少小學推行生涯規劃教育,跟中學偏向以職涯規劃的教育不同,小學學界更將之視為價值觀教育、生命教育其中一部分,以圍繞升學、就業等人生歷程的模擬遊戲,鼓勵學童尋找目標。

退休大學講師陳有義於八年前,推出生命教育課程「十年樹人」,他不諱言,早年跟四位小學校長閒聊時,各人均有感當今小學生並無人生目標,故感悟小學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以往中學的生涯規劃活動離不開企業參觀、專家講座,但孩子只靠聽並沒有甚麼感覺,他們的成長欠缺經驗,有了體驗纔可繼續討論規劃人生。」

 

因此,陳有義設計出「十年樹人」,讓學生參與模擬遊戲,於兩日經歷未來十年的人生,預演由入讀中學、考文憑試(DSE)、中學放榜、聯招選科及派位,以及畢業求職,「我們做到有九成仿真度,學生真的要學習,如於初中上數學、科學堂,高中讀地理、歷史,大專有醫療、銷售,他們升讀高中時會預告要考DSE。」他笑指,不少學生聽到有公開試只以為說笑,見導師拿出試卷才「知死」。

參與者呈交試卷後,團隊導師立即改卷,翌日按照考試成績及聯招意願再放榜,分派學生入讀大學、大專或毅進課程。陳有義直言,有平時成績優異的學生當天沒專心聽課,結果考試成績不理想,但亦有孩子認真看待,因而取得佳績,「我們並非純粹鼓勵學生考取高學歷,鼓勵靠自己努力爭取更重要。」

陳有義表示,有些低學歷的學生用心於求職面試表現自己,得以換來四份聘書,「成功人生不一定要大學畢業,用心付出才能被他人看重。」課程推行八年,每年為八至九所學校安排活動,他認為此類活動讓學生得以認識自己的長短處,甚至是性格盲點。

金巴崙長老會耀道小學於去年九月,首度安排小六生參加「十年樹人」,該校正向教育主任羅嘉儀指,學生於活動中有機會參加升中面試、完成大學後穿畢業袍,讓他們對往後須經歷的事有了更深感受,兩日活動亦可明顯見到孩子的情緒起伏,「有人會開心、獲得滿足感,但亦有人會很失落、沮喪,孩子事後回到日常,他們於學習上變得積極,當下會想積極應對臨近的呈分試,又努力多找心儀中學的資料。」

景林天主教小學去年也跟坊間機構合辦模擬人生遊戲,其生命教育組負責老師潘晴雯指,學生須完成多項任務,受聘為醫生、清潔工或司機等職業後,賺得的薪酬可用於戲院娛樂、往小食屋買零食,亦可用作進修升學,「有學生想做醫生但不成功,事後請他們分享甚麼因素所致,原來因為只顧喫喝玩樂,與此同時,有學生賺得高薪,惟他們發現自己遊戲裏的享樂時間很少。」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四年前成立了「生涯規劃教育小組」,通過三課節的校本生涯規劃遊戲,讓學生分成小組通過遊戲任務,收集不同的學歷、技能及態度卡牌,以此追逐其心儀職業。該校副校長張寶雯認為,生涯規劃愈早開展,效果愈好,特別是其校有不少非華語學生,受家庭影響,他們對職業的認知有限,故模擬遊戲不止可使其瞭解自己,亦能開闊眼界,從而及早為未來做好準備。

張寶雯舉例說,若學生有意成為警察,便需有良好體能、品德,律師則須擁良好英語水平,同時也要關心社會。另外,校方亦盼向學生解釋醫療行業,不止醫生一種職業,同時也有護士、醫務社工。她續指,學生努力獲取卡牌的同時,亦要抽取機會卡和命運卡,「即使達到某個職業的基本要求,但我們希望孩子知道外在環境也可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路。」

單次模擬活動對學生有即時影響,惟學界均認同長遠需有其他生命教育活動作配合,始能讓孩子知己知彼,建立個人價值觀、世界觀,獲取逐夢的能量。潘晴雯所任教的小學要求全校學生訂立每月生命及自學目標,遊戲後可更針對性地鼓勵其反省人生目標,認知生命裏的理想與現實。

羅嘉儀稱,延續學生認識自己、認清目標及實踐夢想,需有後續一連串活動配合,如其校另會安排高小不同年級,參與跨學科劇場演出、境外學習及生命教育團、貧富宴等活動,讓他們更早探索社區、世界,讀中學時按能力找興趣,日後再定人生目標,努力裝備自己。張寶雯亦指,邀請升讀大學或傑出校友到校分享,對學生影響更深,國泰、科學園等企業參觀也為學生未來帶來期盼。

本港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小學未算太多,學界認為校方不易自行舉辦大型活動,須靠外間資源支援。

景林天主教小學生命教育組負責老師潘晴雯認為,學校自行推行生涯規劃教育不易,故去年開展時特意尋找NGO支援。金巴崙長老會耀道小學正向教育主任羅嘉儀認同,坊間機構入校辦活動可提供硬件,但校方同時須派出老師參與其中,如此纔可令後續輔導工作更加到位,使服務更有校本特色,日後再適時作出調整。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副校長張寶雯指,其校推行校本生涯規劃教育,須於教師架構空出人手成立新小組統籌,並要協調恆常課堂安排及校內活動,「若試後辦活動的影響較小。」惟「十年樹人」生命教育課程負責人陳有義坦言,機構團隊於試後的人手有限,過往於九月、十二月至二月亦曾入校,故須校方配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