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民俗篇】  《四十個果盤》  今早上看到@ny152ccl68 的留言,裡面提及自己的父親曾與87紅樓的民俗指導、著名學者鄧雲鄉有一面之緣,不禁又勾起了我對紅樓夢電視劇中的民俗的追思。毫不誇張地說,當年拍攝的這部劇,豈只服裝造型是璀璨奪目?音樂、取景、攝影、剪輯都一絲不苟,幾臻化境,就連原著中提及或涉及的小小民俗細節的處理也無懈可擊——僅就此點來說,鄧雲鄉先生功不可沒!  現節取其中的幾個小小片段以向前輩致敬!  先說壽怡紅羣芳開夜宴中的四十個果盤。這是原著中的最後一場盛宴,時間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種,已交仲夏,盛春歸盡。所以這一場盛宴也可看作是紅樓夢中諸芳流散的開端,自此節後,春去無蹤矣!  先看對這一宴席的描述:  那四十個碟子,皆是一色白粉定窯的,不過只有小茶碟大,裡面不過是山南海北,中原外國,或幹或鮮,或水或陸,天下所有的酒饌果菜。  看原著時就心裡納悶,雖說當時姐妹們眾多,可是細算下來也不過二十人左右,而且他們白天已經享用過一頓豐富的生日宴席了——因此日不僅是寶玉生日,也是平兒、岫煙、寶琴的生日,宴席也必定豐盛。並且彼時婆子們查夜已過,說明晚飯也應該已經喫過,再兼眾女兒皆是纖纖弱質,幾乎不食人間煙火——那麼,哪裡來的肚量再去喫這些「四十個碟子」的「山南海北,中原外國,或幹或鮮,或水或陸,天下所有的酒饌果菜」呢?就算這些碟子不過只要小茶碟大,為什麼一定要擺夠四十個呢?有什麼講究嗎?難道與他們所食之物有關係?  後來看張國榮的《滿漢全席》,對那一道道精美的菜餚垂涎欲滴,就跑去圖書館查這普天下被封做至尊之宴的菜譜。然後又找到了吳正格先生編寫的關於《滿漢全席》的相關書籍,裡面分別提到了漢席和滿席中的四十道果品名單,看到「四十」這個數的時候心裡就咯噔一下,馬上想到了《紅樓夢》裏的四十個粉窯碟子。先收錄一下其中的名單:  漢席果品共十二道  四幹:黑瓜子、白瓜子、花生蘸、甜杏仁兒   四鮮:北山蘋果、深州蜜桃、桂林馬蹄、廣東荔枝   四蜜餞:青梅桔餅、桂花八珍、冰糖山楂、圓肉瓜條  滿席果品共二十四道  四京果:提子乾、酥核桃、杏脯肉、桂園幹   四糖果:糖蓮子、糖冬瓜、糖菊餅、糖椰角   四蜜果:蜜金錢桔、蜜柚皮、蜜棗子餞餞枇把   四酸果:酸沙利、酸蕎頭、酸子姜、酸青梅   四生果:蘋果、甜橙、水蓮藕、水百合  四冷素:酥乾麵根、鹵冷白菌、申江筍豆、蠔油扎蹄  還有四看果,即可看而不宜食,主要作造型的一道:象生時果及雀鹿蜂猴百子壽桃一座。  原來都是乾鮮果品!沒有葷食的。《紅樓夢》成書於清代中期,作者曹雪芹家世背景很是了得,數代以來都是以滿人居,這些滿清貴族生活中的細節有許多都被他寫進了書中,雖未明言,至少已經可以大略確定。那四十個果盤應該是當時貴族家宴的講究,即使是小孩子開夜宴,隨筆寫來,看似無意,竟也毫不含糊。  我們再來看下面的圖。這是電視劇中的一個較完整的全景鏡頭。估計很多朋友看的時候都是一略而過,沒有留心,我也是在不久前重看此劇時才發現的:細心的朋友不妨動手數一數,席面上我們看得到的碟子至少是三十六個,黛玉前面另有四個,加起來正是四十個!果品的種類雖然與大宴中相比明顯的不太符合,但是也須知這畢竟是一場少爺小姐們的普通家宴,過於求實反而叫人覺得做作了。  這個細節所照顧到的民俗風尚,鄧先生的功績豈可輕易抹殺?  

  《寶玉成婚》  《紅樓夢》的故事背景比較模糊,從現行的考證資料文獻來看,主要還是以作者熟知的清代為背景。那麼要想確定婚俗的相關事宜,就要參考清代貴族的行事。曹家自康熙始入八旗,生活習俗俱遵從當時的八旗慣例,最典型的就是在晚上舉行婚禮。比如劇中很重要的一場戲,薛寶釵出閨成大禮,我們在電視劇看到的版本,就是在晚上舉行的儀式。【晚上舉行婚禮怎麼就成了八旗習俗……BUG了】  很遺憾原著的後四十回遺失了,我們無法親眼看到情有獨衷的寶玉是在怎樣的一種心境和形式下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場秀,而自此懸崖撒手,毅然出家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夢醒之後無路可走!如果這一場紅塵中的糾葛情愛是一場大夢的話,那麼,婚禮就是已經到夢醒的時候了——可愛的寶玉,讚賞他對愛情的忠誠!  閑言少敘,我們開始吧。先來看第一幕,這是婚禮的開端,由執事人等向親友來賓拋灑銅錢,以吸引人們前來觀看搶奪,用來製造喜慶的氣氛,和現在撒喜錢的習慣並沒有太大差別。小時讀《搜神記》,每每看到其中關於「青蚨還錢」的描述,總是怦然心動。婚禮上撒喜錢,不管是何原因.總覺得都和祝願新人們幸福安康,多財多福有關係。  附: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三:「南方有蟲,名[蟲敦]偶[亻換蟲],一名[蟲則]蠋,又名青蚨 形似蟬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故《淮南子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唐寒山《詩三百三首》詠錢:「囊裏無青缺,筐中有黃絹。」

  這是洞房中供奉的「和合二仙圖」,意味「歡樂和合」。  玉女手中執蓮葉及花,蓮花諧音「連華」,有義「連年榮華」;荷葉諧音「和也」,正有家和萬事興之寓意;荷花根莖為藕,諧音為「偶」,乃指「佳偶天成」;荷實為蓮子,諧音「連生貴子」,與圖中盤旋飛舞的蝙蝠(諧音「偏福」)恰好構成寓意「多子多福」。  金童手中託紅桃,《詩經·周南》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說的是一個女孩出嫁,大家祝福她給夫家帶來好運之意,正是上好的新婚吉兆。且桃色鮮艷,一直都是中國傳統中用來驅兇辟邪的佳木。  總結語:圖片簡單,卻一派喜氣,寧不叫人讚歎?  【我去,截圖的時候發現左邊那位眨了一下眼睛……】  

  這應該是寶釵的嫁妝之一,一對掐金絲的景泰藍鴛鴦八寶盒,用來裝小物件的容器。難能可貴之處是兩隻鳥兒造型特別優美,一隻藍額彩身,當是喻指新郎,雙翅上舉,神情活潑可愛;另一隻紅額彩身,雙翅平伏,表情沉穩,當喻指新娘。  鴛鴦鳥對愛情忠貞不渝,是情人間最好的寫照。做成盒子的形狀,當是取「合」之諧音,正所謂「鴛鴦好合」。

  這是兩副精緻的青花托盤碗盞,配有筷子,湯匙,絲線等物,加上雙方父母為子女定做的各色服裝,寓意「衣食無憂」;筷子,又有「快生貴子」的兆頭。這些都是為了新人晚間的合巹宴所做的準備。

  這是喜娘們在大禮過後為新人主持「撒帳」。撒帳是中國南方婚俗,講究邊說吉祥話邊拋灑各色代表吉祥的果子銅錢之類。為寶玉夫婦二人主持儀式的是周瑞家的。儀式進行時丫頭們手撒果品,口頌賀詞,穿花拂柳,煞是好看。  再看鏡頭前一對龍鳳喜燭燈燃並蒂,按照習俗,一般是要點到天亮方可的。燈下四個共兩對紅男綠女,「女」「子」相配為「好」,因新郎新娘俱在,兩對正是寓意「好事成雙」。  

  而在探春遠嫁的儀式上,我們看到的就只有一對,皆因探春乃是前去和親,新郎並未到場,所以就只用了一對——想想真是感嘆,這三姑娘真是見識不輸等閑鬚眉,這般千山萬水地去嫁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唉,難怪一曲《分骨肉》唱得人腸斷肝催了!

  這是撒帳時撒下的吉祥果子,一般共有紅棗,蓮子,花生,桂圓等,寓意「早生貴子」,圖中還可看到銅錢,應該也是祝願新人多多積聚財富之意。四層錦被上花紋分別綉著蘭荷菊梅,寓意一年四季,夫妻合和。

  其他細節。  小小總結一下,在鄧先生的指導下,我們看到了精彩細緻的民俗婚禮展示,也感受到了當年的工作人員耐心細緻的工作熱情,也正因如此,《紅樓夢》纔在每一個細節上都達到了幾近完美的地步。  

  《玻璃高腳杯》  來回復絳蠟妹妹關於「玻璃高腳杯」的疑惑。妹妹看圖片的時候很細心,觀察到羣芳飲酒用到的是玻璃高腳杯,所以有疑問,覺得和「玉碗盛來琥珀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類原文裏出現的句子似乎有些背離。其實,只要對我國的工藝品歷史有所瞭解,這個疑問就不攻自破了。  根據史料的研究,我國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燒制玻璃了,兩千年來從未斷絕,到清代而至於顛峯。清代玻璃器又分宮廷製造與民間製造兩大系列,宮廷玻璃器佔其中的3/4。宮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製作的工藝水平,是造辦處玻璃廠按照皇帝的諭旨為皇家製作的各種玻璃器皿。康熙朝已有單色玻璃、畫琺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灑金玻璃等品種,雍正朝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單是故宮裡的玻璃藏品數量就達到4000多件。《紅樓夢》成書就在這一時期,賈府又是上層社會的一個縮影,所以,有玻璃器皿出現,當屬正常。  我們不妨把劇中的酒杯照片取出看下:這是遠景。

  這應該是近景了,能清楚的看到玻璃的純凈度及造型都極漂亮。也有人認為是水晶的,我個人覺得,從作者創作的背景和杯子的扭紋鬱金香花造型來看,還真不一定非是水晶不可。原因有:  1、玻璃在清代地位較高,並非一般人可用,與中國的傳統水晶工藝相比,在當時並不遜色。書中晴雯發脾氣,曾經口不擇言:「先時連那麼樣的玻璃缸、瑪瑙碗不知弄壞了多少,也沒見個大氣兒,這會子一把扇子就這麼著了。」可見玻璃的地位堪與瑪瑙並肩。  2、鬱金香是歐洲荷蘭的國花,帶有濃重的歐陸風情,清代的玻璃燒制此時已經受到外國傳教士們的影響,吸收了西方的先進經驗,所以,很有可能這就是一組帶有西方色彩的玻璃高腳杯。  當然我們也可以感慨一下:哇!還真不是一般的浪漫!還有高腳杯和紅酒!  哈哈,劇中各位妹妹喝的並非「紅酒」,乃是「黃酒」!別忘了他們的四十個果碟可都是水果沒有半點葷腥,要是用紅酒去配,只怕花名簽子抽不到一半就眾芳搖落了。  

  來幾張清代玻璃工藝品美圖。  左:雨過天青凈紋闊口玻璃撙  右:雙龍搶珠白雪丹霞水滴瓶  

  纏絲白雪美女聳肩瓶——對啦!這種花紋就是纏絲的一種,這個樣式就可以叫做美女聳肩了,只不過是個胖美人。

  再往前,一千七百年的東晉玻璃罐,@動脈影 於南京市博物館拍攝

  再發兩張水晶古董,大唐的水晶八曲長杯

  宋朝的蟠螭紋水晶壁

  唐獸首瑪瑙杯。

  記得有一個網友也曾認為可能是琉璃做的杯子。琉璃是一種中國古法材料,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自古以來一直是皇室專用,如故宮裡漂亮的琉璃瓦、琉璃屋脊等,這一物種對使用者有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所以民間很少見。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佛家七寶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傳。不過即使是明代很殘缺的工藝依然是受到品級的保護,當時的琉璃已經很不通透,所以被稱為葯玉。《明制》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葯玉,四品以上纔有。  長沙馬王堆曾出土過一對琉璃耳鐺,印證了中國古琉璃的發展史。這對耳鐺後來碎在一個純凈得就像琉璃一樣的女子手裡,彷彿是等待千年的美人最終遇到了她的知音一般,無悔地將性靈交付,讓她完成自己理想的傳遞。這個女子,叫做楊惠姍。  楊惠姍,對太多人來說很陌生的一個名字,卻是一段傳奇的象徵。她曾經是金馬影后,《玉卿嫂》裏的經典形象深入人心。後來,她愛上此片的導演張毅,後者卻已使君有婦。數十年的煎熬雖然修成正果,卻已是心神俱疲。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惠姍對琉璃產生了濃厚興趣,並毅然將所有身家投入燒制琉璃的事業中。纖纖玉手不再晶瑩,冰肌玉膚從此蒙垢,將近二十年的生涯,她把自己鍛造成了另一種美麗,像琉璃一樣,細潤酥滑,醇厚柔膩。業界稱她「當代最出色的琉璃藝術家」。  也讓我們來看看美麗的琉璃吧。  2013年5月5日 中國美術館 楊惠珊張毅琉璃作品展《無相》

  一朵中國琉璃花系列

  清西洋玻璃花草紋盒  口徑7.9公分,連足高8.05公分,桃紅色玻璃胎,圓口束頸,碩腹,鑲金屬底,三足。口緣銅扣,連附金屬質平頂蓋。器外壁主要以金彩描卷草、白彩繪小花為飾,近口處塗飾金色一帶,其上有白色草葉紋。玻璃通透無雜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玫瑰芍藥枕》  六十三回壽怡紅羣芳開夜宴,書中曾提及寶玉「倚著一個各色玫瑰芍藥花瓣裝的玉色夾紗新枕頭」。這個枕頭是怎麼做成的?得多少花瓣才填得了這樣的一個枕頭?花瓣是乾的還是鮮的?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考證起來還真是不容易。因為《紅樓夢》一書中有太多關於精緻的貴族生活細節的描寫,但有一些經過考證就會知道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比如「冷香丸」。那麼這個玫瑰芍藥枕的可信度又有多高呢?  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而且是與中國古老的香薰藝術緊密相連的。  古代人對於生活質量的要求其實是比現代人要高出許多的,不僅飲食方面講究,而且還很愛隨身佩帶各類香囊香袋等物,其作用和現代人噴灑香水的道理是有共同點的。《金瓶梅》裏的宋蕙蓮,身份不過是一般僕婦,卻也懂得在身上佩個香袋兒,在「裡面裝著松柏兒、玫瑰花蕊並跤趾排草」(一種從南洋進口的香草);潘金蓮送給西門慶的生日禮物中有一件兜肚,「裡面裝著排草、玫瑰花」。《紅樓夢》裏更是有著大量關於香袋的描寫,在此不贅述。  除了隨身攜帶以外,舊時的人們還特別注意在室內燻灑各種香料,以達到修身養性、怡悅身心的功用。特別是在寢眠的臥室裏,古人多認為優雅芳香的氣息更利於提高睡眠質量。《紅樓夢》裏也有幾處情節的,我們不妨找出來看一下:  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秦氏安排寶玉睡覺,曾有如下描述:  剛至房門,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襲人而來。寶玉覺得眼餳骨軟,連說:「好香!」  可見香若燻得好,安眠的作用絕對是有的。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鳳姐與平兒睡前談心,也有相關文字:  這日夜間,正和平兒燈下擁爐倦綉,早命濃薰綉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該到何處……

  為了使香味保留長久,工匠專門發明瞭一種可置放於被下的小香球,以便夜間有香球在被褥間不斷偷散暗香。著名的法門寺地宮出土物中,就有兩件塗金縷花銀薰球:外殼是個圓球,球殼上布滿鏤空花紋,以使香氣散出。內部裝置利用了重力原理,在球體內裝置兩個可轉動的同心圓環,環內再裝置一個以軸承與圓環相連的小圓缽。缽中盛放燃炭和香丸,無論香球如何滾動,缽在重力作用下都會帶動機環一起轉動調整,始終保持水平方向的平衡,不會傾翻,真可說是巧奪天工了。  【鎏金蜂花紋銀香囊,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香囊為銀質,呈球形,由分作上下兩半球的囊蓋和囊體扣合而成,一側以鉸鏈連接,另一側以勾環相連。通體鏨飾花紋並鎏金,上下口緣均鏨一週二方連續的蔓草,周身滿飾花葉,其間上下等距離地各飾六簇團花,除頂部和底部外,其餘團花內均鏨出兩隻飛蜂,宛若穿行於萬花叢中。花葉之間的餘白處鏤空,可使香氣外溢。現為法門寺博物館藏。】  【囊一般指口袋,多用紡織物做成,但唐人稱這樣的金屬薰香器也為香囊。】

  唐人製作的這種香球,近年已經發現了不止一件。  纏枝花紋銀香球,西安博物館藏。  

  唐鎏金銀燻球,1963年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直徑4.8釐米。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金銀器和瓷器、絲綢的發達過程不同。中國是最早生產出瓷器和絲綢的國家,產品享譽世界,被譽為絲之國、瓷之國。在金銀器皿的製作上,中國卻長期受到中亞、西亞及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影響,直至盛唐時期,工匠們才擺脫了西方的模式,創造出嶄新的具有民族風格的金銀器。這件鎏金銀香囊就是其中的傑作。  燃香可以驅蟲除穢、怡神醒腦,還有宗教儀禮作用,中國很早就有焚香之習。但在所見各種薰香器實物中,唐代的這種香囊最為精巧。囊一般指口袋,多用紡織物做成,但唐人稱這樣的金屬薰香器也為香囊。  該香囊由兩個半球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內裝有兩個同心圓機環和一個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機環與外層球壁連接,小機環分別與大機環和香盂相連。使用時,由於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兩個同心圓機環的機械平衡,無論香囊如何滾動,裡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狀態,香料不會傾撒。香囊外殼通體透雕花鳥紋飾,不僅美觀,香氣也通過這些鏤空散發出來。香囊上有鏈條,上部有彎鉤,這樣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懸掛室內帳中。同出共4件,體形大小基本相同,應該是一個人或一個作坊製作的,年代至晚在8世紀中葉。  這種薰香用具,直徑多在5釐米左右,但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的一件,器寬12.8釐米。日本正倉院收藏的一件則器寬18釐米、器高18.8釐米。關於其名稱,《法門寺物帳》上謂之香囊,可見香囊未必皆由絲織品製作。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被迫在逃亡的路上賜死楊貴妃,並草草將她埋葬。一年多後,玄宗回到長安,密令高力士挖開改葬。據記載,當時的楊貴妃「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楊貴妃佩帶的很可能就是這類金屬香囊。(撰文:梁豐)  另,關於唐代金銀薰球,馬文寬研究其在馬穆魯克王朝統治下的埃及和敘利亞被精確地仿製,至13-15世紀,薰球及其製造技術西傳歐洲,並對其時的航海等技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詳馬文寬《唐代鏤空刻花塗金銀香球及其西傳》,文刊《故宮博物館院院刊》2009年03期。

  古代貴族生活就是這麼精緻而奢侈。西漢馬王堆一號墓便出土有一隻用天然香草做枕心的華麗枕頭,其面料是以起絨錦、茱萸紋錦和彩綉三種料子拼成,造型優美,填滿佩蘭(即蕙草,古代最重要的天然植物香料之一,香氣很強,以之當枕心,芳香又柔軟舒適)。可見,用芳草植物做枕心,在中國久已有之。  南北朝後,各樣更優質的天然植物香料被開發出來,香枕頭的芯子裏有了新內容。唐宋時代較流行「菊枕」,以曬乾的甘菊花做枕心,據說有清頭目祛邪穢的妙益。枕著一囊雜花入睡,連夢境都是在花香的瀰漫中綻開。所以,古人「香花芯枕」,不僅給生活增添詩意,也是保健養生的一種方式。  近年來常見電視上有買各類保健枕的廣告,看了總是覺得與其把頭顱交給莫名其妙的電磁波之類,還不如及早借鑒古人的做法,取天然植物之芳香,調養身體的功用纔是最自然的方式啊。所以喜歡看見茶葉枕,薰衣草枕等更實用且精緻的寢具。  (黃褐絹地「長壽綉」枕頭,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再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寶玉的枕頭,裡面填的花瓣以玫瑰和芍藥為主。玫瑰花,《本草綱目》的記載裏稱其「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斷推氣分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為馴良者,芳香諸品,殆無其匹」。可見此花色能和血,香能行氣。

  芍藥屬毛莨科,又名「沒骨花」。一年中,分別為春、夏開花。《本草綱目》謂:「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詩經》裏便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之句。《離騷》裏的留夷,亦即芍藥。此花又稱花相。有書曰:「今羣芳中牡丹為第一,芍藥為第二,故世稱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  看到這裡我們就知道了,原來這個玫瑰芍藥枕不僅可以做成,而且還有香薰,芳療等生活情趣呢!  至於花瓣到底是幹還是鮮,原文裏也有線索可查:「新制的」三字,至少可以說明花瓣是剛填充的;而故事的背景時間是在農曆四月,正是玫瑰芍藥二花盛開的時節,所以鮮花瓣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絳蠟妹妹很擔心花瓣如果是鮮的,會不會人頭壓在上面把花汁給壓出來了?其實按照寶玉那等風雅的氣性,可能那正是他樂於嘗試的結果呢。

  最後我們還要補充一點,就是原文中以芍藥為枕的還有一位,對了,正是湘雲。剛才我們提到了花王與花相,有些朋友會若有所悟地笑了:花中牡丹,不正是大觀園裡的寶姐姐嗎?而芍藥是誰?哦哦哦,想起來了,憨湘雲是也!  果見湘雲臥于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羣蜂蝶鬧穰穰的圍著他,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  有許多學者就抓住了這一點及其他的一些線索,力證湘雲纔是本書的第一女主角,其重要性甚至在釵黛之上。我個人很欣賞湘雲瀟灑大度的胸襟與出色的才學,可是要讓我相信她是寶玉最後的伴侶,總是覺得與全書「金玉良緣」、「木石前盟」兩條情感主線相背離。  《紅樓夢》是一部結構極其嚴謹的作品,作者的主要構思和行文的計劃在前五回已初步確定,不可能出現較大偏差。湘雲以花為枕,自然是作者對她嬌憨天性的最大讚美,那個包了許多花瓣的手帕,也很可能就是促使寶玉做這麼一個新枕頭的原因。二者之間的關係其實遠比釵黛要單純一些,個人不是很熱衷於「湘雲學」的探佚,擇日再寫吧。  

  @累絲攢珠瓔珞:  花瓣充枕頭,現在也不罕見呢,現在也有植物葯枕,比如充了山菊花的,可以明目,充蕎麥皮的就更常見了,還有養蠶人家收的蠶沙(就是蠶的BB),傳統也是可以充枕頭的。  不過和翡翠商榷,以芍藥花瓣的含水量,鮮花充枕頭怕是不行了,恐怕雖然寶玉常搗騰花瓣,這一大個枕頭的花瓣弄的牀上一塌糊塗,怕也是受不了的。我以為還是乾花瓣,不過不是平常曬乾,而是按照一定方法陰乾,以保留花瓣的藥性和香氣。  後文不是探春搞了承包制,開頭還說怡紅院無出產,被見多識廣的寶姐姐笑話了麼?怡紅院最大的出產就是可以賣到香料鋪子的乾花,既然可以承包賣錢,這個出產的量想必是很大的,充幾個枕頭只怕很富裕。寶姐姐出主意,讓管各房「自留地」的人包一宗事去,這個枕頭,只怕就是怡紅院的分例「土產」了。  紅樓中寫飲食用度,很講究季節性,也因古代沒有溫室大棚可以反季節行事,也因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應季享受纔是有樂趣的。這個新充花瓣枕頭,正是春季的特別享受,實在是乾花是不能長時間保存的,等來年這個時候,才能再充一個新的。  《寧府發喪》  昨天寫了婚禮,今天來寫葬禮。  《紅樓夢》中最盛大也最精彩的一場喪事,無庸置疑當屬秦可卿出殯。曹雪芹一枝妙筆,縱橫恣肆,明寫秦氏發喪,暗寫鳳姐理家;另有尤氏之病態、賈珍之醜態、薛蟠之呆豪、水溶之秀麗添雜其間,直如雜花生樹,真真好看。  和寶玉的婚禮比較起來,這可是原著中有交代的,所以鄧先生的指導既要表現出貴族氣派,也應該最大限度地遵從原著,所以難度還是頗高的。不過我們也看到了,在道具洪吉坤、美術師風雷等人的配合之下,我們還是幸運看到了最原汁原味的精彩畫面。  先看祭奠儀式。原著描述如下:  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應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閻君,拘都鬼,延請地藏王,開金橋,引幢幡;那道士們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禪僧們行香,放焰口,拜水懺;又有十三眾尼僧,搭繡衣,趿紅鞋,在靈前默誦接引諸咒,十分熱鬧。  再看劇中:這是道士們。

和尚

  尼姑們

  來看停靈受祭時的氣派。原著如下:  靈前供用執事等物,俱按五品職例。靈牌疏上皆寫「誥授賈門秦氏恭人之靈位」。會芳園臨街大門洞開,旋在兩邊起了鼓樂廳,兩班青衣按時奏樂,一對對執事擺的刀斬斧齊。  這是第一班奏樂的青衣,他們前面擺的便是刀斬斧齊般的各色執事。  

  給執事們一個出殯時的特寫。

  別忘了還有另外一幫青衣小樂隊。

  來看一看那副著名的棺材板:  可巧薛蟠來弔問,因見賈珍尋好板,便說道:「我們木店裡有一副板,叫做什麼檣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這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現今還封在店裡,也沒人出價敢買。你若要,就抬來罷了。」賈珍聽了,喜之不盡,即命人抬來。大家看時,只見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璫如金玉。大家都奇異稱賞。  (薛蟠可真是豪放的說,這麼好的東西說給就給……)

  出殯正景:「一時只見寧府大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從北而至。」

  再看送葬隊伍。原著如下:  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請靈,前面銘旌上大書「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誥封一等寧國公冢孫婦防護內廷紫禁道御前侍衛龍禁尉享強壽賈門秦氏恭人之靈柩」。一應執事陳設,皆系現趕著新做出來的,一色光艷奪目。寶珠自行未嫁女之禮外,摔喪駕靈,十分哀苦。  再看劇中。原著中並無描述,但是這頂雙龍搶珠七彩雲牙排穗大棺轎可謂氣勢十足。  

  正面圖如下:可以看到轎前有紙紮金童玉女引路。

  按照原著,請靈人數共六十四名,我們來看下鏡頭。有興趣的朋友動手數一數,可以數出抬轎子的一共是前後四排各十二對,共四十八人。另外棺轎的前後左右四方還各有護衛人等十六人,這圖上可以看到的有四個。也即是說,六十四名請靈至少出場了五十二人。這個數字也夠讓我們觸目驚心的了……

  這是銘旌靈位牌,已經寫上「龍禁尉」三個大字——只為好看!再嘆。

摔喪駕靈的寶珠小姑娘。可憐的寶珠——更可憐的王曉潔,從黛玉淪為丫頭……

  接受路祭的精美帳篷。

  到了路祭處就該水溶出場啦:  話說寶玉舉目見北靜王水溶頭上戴著潔白簪纓銀翅王帽,穿著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系著碧玉紅鞓帶,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麗人物。寶玉忙搶上來參見,水溶連忙從轎內伸出手來挽住……水溶笑道:「名不虛傳,果然如『寶』似『玉』。」因問:「銜的那寶貝在那裡?」寶玉見問,連忙從衣內取了遞與過去。水溶細細的看了,又唸了那上頭的字,因問:「果靈驗否?」賈政忙道:「雖如此說,只是未曾試過。」水溶一面極口稱奇道異,一面理好彩絛,親自與寶玉帶上,又攜手問寶玉幾歲,讀何書。寶玉一一的答應。

  再看接下來這一段:  賈赦、賈珍等一齊上來請回輿,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塵寰中之人也。小王雖上叩天恩,虛邀郡襲,豈可越仙輀而進也?」賈赦等見執意不從,只得告辭謝恩回來,命手下掩樂停音,滔滔然將殯過完,方讓水溶回輿去了。不在話下。  劇組一絲不苟,果然水溶去後再行殯時闃無人聲,只聞車轆吱呀響動。  繼續來看道具:各色精美紙紮。  紙紮一:金山銀山——諷刺!  紙紮二:豪宅別墅(還有護院兩個)  紙紮三:秦氏的替身,騎著鳳凰,取駕鳳西歸之意。那小紙人的眉目可有兩三分像秦氏?  紙紮四:靈前的金童玉女(金童是參照寶玉的……)

出殯隊伍中的五色招魂幡。

其他雜用

  各種喪儀執事和浩大的送葬隊伍。

 寫給妻子的輓聯:寶琴無聲弦柱絕,瑤臺有月鏡奩空。

 最後附上鄧雲鄉先生對這場喪禮的各種考據與拍攝場記:  【「秦可卿之喪」出演】  「秦可卿出殯」的大場面,是拍完「元妃省親」後,隔了兩三天拍的。為什麼這樣的大場面戲,都集中在一起拍呢?這裡面也有一個竅門,就是省事,象變戲法一樣,原地不動,一番花樣,「紅喜事」就變成「白喜事」,「榮國府」門前,元妃省親的場面,就變成大出殯了。  「秦可卿出殯」也是分好幾個地方拍攝的,前面我也曾經介紹過。「秦可卿靈堂」是在上海大觀園「體仁沐德」那個院子中拍的,鳳姐上祭、鳳姐哭靈,都在那裡;和尚、尼姑繞棺念經,也都是在那裡拍的。「道土念經」、「按七作法事」是在北京白雲觀拍的。這些和尚、道士、尼姑念經,都是真的。但這些地方,都不能代替「出殯」。「出殯」,「壓地銀山一般」,那還要在「寧榮街」上來拍。這時「敕造榮國府」的匾,便換上「敕造寧國府」的匾了。  街面上的佈置,兩三天就夠了,所以在拍「省親」兩三大之後就拍「出殯」。比如為省親而搭的彩牌樓,出殯時照樣需用,但是不用另搭,只把上面的紅花、紅綵球,換成素花,白的、藍的、黃的,紅綵球換成白布綵球就可以了。大門前石獅子後面搭的彩也換成素的,這樣氣氛馬上就變了。  秦可卿之喪,「出殯」(又叫「發引」)時大批的紙紮(北京舊時叫「燒活」),都是在現場製作的。幾十名工人在「榮國府」後院羣房中,製作了好幾個月。有好幾位老藝人,都是舊時北京「冥衣鋪」學徒出身的,手裡都有幾樣絕活兒。「冥衣輔」在舊時,是北京的特殊行業,它主要業務是兩種:一是給辦白事的人家糊「紙人」、「紙馬」、「金山」、「銀山」、「陰宅」等紙紮,因為這些是出殯後都要燒掉的,所以借名「燒活兒」。二是擦糊房屋,這是絕技,在此不多說。不過說到「紙紮」,在北方几省中,最好的手藝,還不數北京,而是山西。現在當然這種迷信技藝已失傳了。劇組美工組有位年紀最老的紙活藝人已八十多歲了,身體十分健康,還照樣跟劇組到南北各地工作,「秦可卿出殯」的不少紙紮都是他糊的。他舊時在冥衣鋪要手藝,解放後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美工,可以用紙糊出各種古董玩器。  「秦可卿大出殯」用的臨時演員,都是當地找的,各單位支援的。沒有這些羣眾的大力支援,也拍不好這樣的大場面。  按照《紅樓夢》原書所寫,應該有不少「路祭」棚,但是場景限制,擺不開,所以只表現了最重要一個路祭棚,那就是北靜王路祭,和寶玉見面。現在出現在熒屏上畫面,似乎顯得很遠了;而實際在現場,那個路祭棚,只搭在寧榮街西頭轉角處,拍攝時,要整個出殯隊伍都在這個「路祭棚」前經過,所以也用了很多時間。當然主要是拍賈赦、賈政、賈珍等人參見「王爺」,以及北靜王同寶玉見面等中心近景及特寫。  「出殯」的概念,就是「出去殯葬」,把死人棺材送到墳地落葬。落葬之後,一切該焚化的都要在墳地燒掉。那大批紙紮,因此都要燒掉。電視表現了這一場面,作一交待。但這個焚燒場地十分難找,因為第一「秦可卿出殯」是冬天,焚燒的墳地上不能有綠色樹木、莊稼。而當時是八月中秋剛過,田野到處是青紗帳,不能用。第二火燒大量的「紙活兒」,還得要有安全措施,防止危險。最後找到大河灘上。本來北方不少河十分可憐,枯水時,水就很少,現在上游都有水庫,河中更沒有水了。寬闊的河牀,一望什麼也沒有,全是油沙。於是,就在這沙灘上,作了秦可卿大出喪、火燒「紙活」的「墳地」。熊熊的火焰中,猙獰的「開路鬼」、「找路判」露著鬼臉,吐著火舌,也在熒屏上留下了形象。  「秦可卿大出喪」同「王熙鳳協理寧國府」是分不開的。順便說一句,鳳姐協理寧國府,在議事廳上發號施令,大顯才能,也是在正定「榮國府」——也可以說「寧國府」中拍的。  「元妃省親」與「秦可卿大出喪」這兩場戲拍攝成功,《紅樓夢》電視劇的「大場面」就算完成了,全劇的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大場面」拍成了】  1986年09月20日前後,北京廣播電影電視部不少客人來到正定電視劇《紅樓夢》劇組駐地,前薛文清副部長,中央電視臺王楓臺長,電視劇製作中心阮若琳主任,總監製戴臨風同志,紅劇顧問、榮國府設計者楊乃濟建築師……真可以說是嘉賓雲集。「紅樓夢劇組」自拍外景以來,從沒有這麼熱鬧過。這是作什麼呢——來參加最後幾個大場面的拍攝。  紅劇實足拍了兩年多了,但幾個重要的大場面,都在等著榮國府、寧榮街的工程。沒有「榮國府」的大門和石獅子,好多鏡頭都不能拍攝。「秦可卿大出殯」,只是其中之一。  「秦可卿大出殯」這場戲,從七、八月開始,已經足足忙了兩個多月了。執事、紙紮、影亭、鼓樂、棺槓、棺罩、車轎……按大類分,就已經有不少了。如果再把每類的具體細目一一寫出,那將是許多篇內容十分複雜的明細表。就說全套紙紮吧:什麼「方相」、「方闢」、「開路鬼」、「打路判」、「四大金剛」。「十二美女」、「金童」、「玉女」、「來山」、」銀山」……數也數不清那些怪名堂,都要一樣樣地用紙糊出來,才能表現規模和氣氛。特地請來的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名美工師馬強同志不辭辛苦,親自指導具體工作同志製作,保證了拍攝的成功。  這次大場面,不只是美工,服裝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上千名臨時演員,打執事的、擡槓的、和尚、尼姑、道士、捧香的、趕車的……全部要服裝。不僅如此,還有大量扮演羣眾看熱鬧的呢:也都要服裝。主要演員的、次要演員的、羣眾的,上千套服裝、帽子,不但都要作好充份準備,而且在現場也都要換,脫了穿,穿了換……把幾個跟現場的服裝同志,忙了個不亦樂乎。  不少羣眾演員,都是部隊同志來幫忙的。但也預先分好隊伍,演習了好幾次。這種大場面,幾位主要女演員,倒都沒有戲,如林姑娘——陳曉旭,妙玉姑娘——姬培傑。她們卻未閑著,臨時調動,作了現場分隊帶隊「官」,戴頂草帽,頂著大太陽,帶著她們的隊伍一遍又一遍地在電喇叭的號令下,操練著。  拍攝按原定日期,推遲了一天。因為原定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團圓節——如何能拍「大出殯」這種場面呢?所以,大夥兒一計議:順延一天吧。  為了拍羣眾場面的烏瞰鏡頭,在榮國府大影壁後面,搭了一個十五、六米高的大架於。不少烏瞰鏡頭,如抄家時的「榮國府」全景,大出殯時「寧國府」全景,都是在這個大架子上拍攝的。  整個「大出殯」規模龐大,但只用了不到一天就全部拍好了。操練時全隊走動不算,單拍攝時,全隊就走動了三次。兩部機器同時拍攝,大場面終於順利地拿下來了。  這次大場面拍完,大家在「榮國府」門前拍了張照,電視劇《紅樓夢》外景拍攝,也勝利完工了。  哦,對了,這集裏有秦鐘的一個鏡頭,就是寶玉下馬去見北靜王的時候,在他旁邊的那位。

  歐陽《寶玉日記》裏關於出殯的部分。大半夜的我為毛要八這個……  【秦可卿顯靈了!】  ×月×日    乾涸的河牀,一片沙灘,萬裏無雲。  今天,拍攝「秦可卿出殯燒紙活」的戲。河牀上,堆積了無數的紙活,「大路鬼」板著猙獰的面孔,手舉三節棒,威嚴可怖的身軀即將化為灰燼;紙人安詳地凝視前方,將伴隨可卿的靈魂升入天堂;紙馬將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為主人效勞。精緻的道具,出自八十多歲高齡的洪師傅之手,洪師傅的紙活在我國是屈指可數的。此時,供獻在這裡,馬上將葬身火海,以此祭奠秦可卿的靈魂昇天。  這是一個大場面,幾百名羣眾演員穿著孝服站立;紙人、紙馬、紙錢堆成了一座銀山,白茫茫一片。一切準備就緒,即將開拍,剛才還是晴空一片,黑沉沉的烏雲忽然壓了過來,緊接著,是風,少有的狂風,捲起沙土,捲起了紙人、紙馬、紙花;沙土打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紙人、紙馬隨地而倒,紙花、紙錢在空中飄蕩,象是白雪。接著,雨點毫不留情地落下來,空曠的河牀連躲藏的地方都找不見。  紙活是洪師傅的心血,現在卻被狂風驟雨踐踏、欺侮,而我們只得眼巴巴地看著,毫無辦法。  「可卿顯靈了!」有誰這樣說,大家都看著賈珍。賈珍更加悽惶。  今天的戲,十有八九吹燈。  大家灰溜溜地準備收兵。風,忽然小了,雨也忽然停了,太陽從雲縫裡悄悄鑽了出來。魔術般的變幻,使大家一陣欣喜,急忙去搶救那可憐巴巴的紙活。  終於,熊熊烈火燃燒起來。那白茫茫的紙活化成了灰,化成了煙,在空中飄拂,可卿的靈魂隨煙而去……  剛才那一瞬間,似乎是老天爺給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種心驚不安的玩笑,我們常常遇到。拍晴天的戲,它可以連綿不斷地飄一個星期的霪雨,想求雨時,它可故意地烈日當空,晴上一個星期,你奈何不得,只有等待。影視有句行話:「靠天喫飯。」大自然的小小玩笑,就足以顯示它的威力,人類只好望「天」興嘆。  科學發達的今天,人們確實能夠探出大自然的許多奧祕,可是,能徹底戰勝它嗎?  【求佛保佑!】  ×月×日    今天,我到正定大佛寺燒香去了。  踏進寺廟大門,凝望金碧輝煌的大殿和那眾多的塑像不覺肅然起敬。站在大恩大德的千手菩薩像前面,仰天而視,自己頓覺渺小。虔誠地磕頭,虔誠地希望能夠得到保佑,心裡的願望象衝破閘門似地拄外湧。  保佑萬事如意!  保佑事事順心!  保佑拍戲順利!保佑早日拍完!保佑不再出事……  劇組到河北省正定縣後,接二連三地發生事故——馬加副導演來這沒幾天,看外景時,從棚頂摔下來,右手骨折。  燈光李師傅洗手時,不小心,把腳劃破,縫了兩針。  置景黃師傅,手指手掌被電鋸重創。  馬廣儒喝醉了酒,用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了兩條深深的口子,縫了十二針。  接著停電兩天,誰也修不好線路。半夜間,電話被蠟燭引燃,燒成了一團焦泥,如不是發現得早,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還有許多令人費解的怪事。  是天意?是人意?不得而知,可在忙碌的拍攝中,大家都染上了一層不可言喻的不安。  傳說,外景點榮寧府所在地古時候是逶迤的城牆,古人曾千軍萬馬地在這裡揮殺過,血流成河,屍體遍野,白骨成堆,現在附近還有殘垣斷壁的舊址。會不會是後人們不安分,驚擾了那成片的幽靈,開始了報復?  還有一個傳說,明朝時,正定是一個商業網,富賈鉅賈出入之場所,這片土地則又是一條花街,花天酒地,留下了數不清的風流賬,而後人又在這塊不幹凈的土地上蓋起一個龐大的榮寧府,表現明末清初那花花綠綠、形形色色的故事。古人的幽靈不甘寂寞,開始了懲戒。  當地人反覆勸說:「你們應該到不遠處的大佛寺去燒燒香,敬敬神,求助保佑。」  昨天晚上,拍秦可卿死後哀弔的戲,整個寧國府全部紮上了白布、白紙、白花。又窄又長的更道人沒有月光,沒有燈光,黑漆漆的世界,伸手不見五指。我獨自一人漫步在更道上,等待拍戲。我慢慢地走,剛開始還能辨認到一點路線,可愈走愈黑暗,而且,老是沒有盡頭。這短短的更道,忽然顯得特別的長,無窮的遠,眼前,只有白花、白紙在飄拂,頓時變得陰森可怖,我的汗珠一個勁地往外冒,骨頭裡浸透了涼氣。我恐慌極了,拔腿朝拍攝現場跑去,我有種預感,再不跑,就要發生什麼意外……  保佑,保佑……  此刻,磕完了頭,心裡沉甸甸的感覺才變得輕鬆些。說不清是為什麼,世界上如果什麼都說得清楚,這些個佛,這些個廟,就不必存在了。世界上說不清的事太多了,科學也沒法去解說,那就還應該讓這些佛、這些廟永存。       話說,拍攝墓地戲是必須百分百保證人工製造,真的墳墓絕·對·不·能·入·鏡。  樓主老師早年跟劇組,導演年輕不懂事,貪圖方便去墓地旁邊造了座假的,一個鏡頭掃過去,大功告成。  這場戲拍完之後,劇組就接二連三地出事。機器摔壞道具失蹤神馬的都算好的了,直到有一天劇組的車在山路上翻了,一位工作人員被壓成重傷,有人才想起這條忌諱,於是趕緊回去補拍。拍完之後什麼事都沒了。  老師還舉證了其他實例若干……雖然很多人都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可即使不信也不能證明它不存在不是?所以忌諱一下給大家求個心安還是很有必要的。你看現在但凡開機沒有不拜神的……  詭異的話題走向……說點啥歪個樓呢  說說兩個秦可卿吧,第一個夏麗蓉,這張照片好像86西遊記裏的龍女啊!這是她在86年春晚裏的舞蹈造型,舞蹈名字叫《鼓舞》,附上視頻。  身形動作和北舞出的那支《相和歌》好像的說,不知道這支《鼓舞》跟孫穎老師有沒有關係?  //v.youku.com/v_show/id_cm00XMTk3MjM1Mjg=.html

  第二個張蕾。那小酒窩,好甜!  只知道她去了美帝。現況?██████刮開可見√

  查了一下資料,我說呢怪不得看著像,果然就是孫穎老師的作品!  《相和歌》與《盤鼓舞》兩段舞蹈均出自大型舞劇《銅雀伎》。舞劇講述三國時代的舞伎鄭飛蓬與鼓手衛斯奴從小相愛,但光彩照人的飛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兩代的霸佔並倍受將官的欺凌。飛蓬因反抗被處死,已被挖去雙目的衛斯奴擊鼓相送。最後,飛蓬剪下一束青絲,輕輕放在戀人的身旁,踏著悲憤的鼓聲,一步步地走向刑場。  《銅雀伎》用漢墓壁畫、漢代畫像磚石中記載的「以舞相屬」、盤舞、踏鼓舞等充滿生機和魅力的舞姿,講述了漢代藝伎的悲慘命運。該劇編劇、編導和總導演孫穎戲稱,《銅雀伎》中的舞姿無一不是從「墳墓」裏挖出來的。他為此考察漢墓、木俑、陶俑、漢畫像石等大量文物,並從自己多年收藏的600餘幅帶有舞姿的古代畫像(漢畫像居多)中找到了答案。  「畫像中舞伎的動作流動感非常強,很多動作貼近自然狀態。在動態的姿態中能看出,漢代舞突出力量和速度。」  漢墓中大都有北斗七星的圖案。孫穎說,漢代人以天地為空間,總是想盡量升高接近天,這種思想構成了其審美根基。漢代的圖騰是朱雀,其舞蹈發達多變的上肢動作其實是演化了翅膀動作。之後歷代舞蹈中軀體的屈曲多變則與龍的姿態相關。  而壁畫上經常出現的鼓,在《說文解字》中就是「星」的意思。漢代人通過鼓舞以及像北斗七星一樣排列的「七盤舞」,來實現自己「在天上舞蹈」的想像,這是何其浪漫和宏放啊!  夏麗蓉飾演的就是鄭飛蓬。下圖為鄭飛蓬與相和歌舞者的造型圖,右邊那個造型因著廣為流傳的CCTV電視舞蹈大賽版本《相和歌》,大家應該更為熟悉一點。這個版本的節奏更為明快:  【//v.youku.com/v_show/id_XMzMwMDkxODAw.html】  《銅雀伎》舞劇中完整版本的《相和歌》,舒緩柔婉,更有漢韻。  【//v.youku.com/v_show/id_XNTE3MjQ0NTk2.html】  

  1986年春節晚會《盤鼓舞》,再發一遍吧,這段前面有主持人的採訪以及夏麗蓉科普盤鼓舞的示範  【//v.youku.com/v_show/id_XNjQ2NjkyMDk2.html】  1994版三國演義《橫槊賦詩》一集中的《盤鼓舞》。《銅雀伎》是1985年編排的,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的成功,當年《三國》劇組要請舞蹈專家時,有人便提到《銅雀伎》,劇組才找來孫穎來擔任全劇的舞蹈編導。  孫穎老師一個人面對幾個攝製組,既要編舞排練,又要現場指導,殫精竭慮,幾經奔波,纔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孫尚香劍舞,貂蟬的「誘惑舞」,周瑜羣英會的舞蹈,董卓死後的驅鬼舞,還有《白紵舞》、《踏歌舞》、《羽笛舞》、《蜀宮人舞》,以及七擒孟獲一集中上千人參與的「山民和蜀南軍的歡慶舞」……或渾厚宏放,或恣肆俏麗,場場美輪美奐。  《盤鼓舞》  【//v.youku.com/v_show/id_XMjc4NjI2NDM2.html】

  怎麼跑到三國演義的片場去了……  艾瑪,算了,要串就串個痛快!看到盤鼓舞怎能不提橫槊賦詩?見過穿著軍大衣吟誦「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嗎(= ̄ω ̄=)  【//v.youku.com/v_show/id_XNTEyNTkwMjYw.html】

  扯回來,繼續貼美人=。=  最初張蕾是作為林黛玉的第一候選人進入紅樓劇組的,但是後來經過集訓對比,導演組認為她年齡偏大,皮膚狀態不像少女,所以把她定為秦可卿。  張蕾和金莉莉一樣,《紅樓夢》還沒有拍完就考上了學校,為此劇組專門為她找了個「替身」演員,替她出演了幾段背影。張蕾就去美國留學了。   

   這是前面提到過的寶珠扮演者王曉潔,但這張是她試林黛玉一角的造型照。

  最後說一處細節。秦氏仙逝,尤氏在卻這當口抱病靜養,引得寶玉去探望。  就是寶玉進門到走向牀前的那幾秒鐘,鏡頭掃過了牀邊站著的兩位姑娘,寶玉一出現就側身迴避了。認出是誰了嗎?

  【南鷂北鳶考工志】(傳為雪芹佚稿《廢藝齋集稿》之二)  前段時間家人和朋友知道我對《紅樓夢》有興緻,就開始幫我搜集各類資料。爸爸的一個不太熟識的舊日同事不知道怎麼也曉得了這件事情,昨日特意來訪,贈書兩本,一是《中國祥瑞象徵圖說》,一是《曹雪芹風箏藝術》。他坦言也是從書店朋友那裡得來的禮物,可自己又不是很愛這個,放著也是收壞了,乾脆轉送給我,說不定還能發揮些作用。  執冊在手,感動之極。的確是兩本好書,前者可幫我辨別很多傳統圖案;後者雖說幫不了太大的忙,卻實在是一本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的書。因為這本書的原型,來源於一本叫做《南鷂北鳶考工志》的風箏藝術典籍。據說,它的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曹雪芹。

  說到這裡,有些朋友的眼睛可能就要瞪大了:怎麼?曹雪芹還有別的作品嗎?  我和大家一樣,兩三年前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是唏噓不已。不過目今紅學界嘈嚷喧雜,各種學說壁壘對峙,連《紅樓夢》是不是曹雪芹的著作都大有爭議,一本小小的風箏書籍,真偽與否,自難定論。《曹雪芹風箏藝術》一書的作者是風箏藝術大師孔祥澤老先生,是目前國內唯一親眼見過《南鷂北鳶考工志》及其他七本據說也是曹氏作品的見證人,在書中他交代了當年親見此書的經過:  那是在1943年,當時的孔先生還是學生,師從一位名叫高見嘉十的日本教師學習繪畫和雕塑。一日高見致電孔,說是發現了一套專講風箏藝術的奇書,要孔前去賞鑒。於是孔祥澤與當時的一些書畫、風箏名家如趙雨山、金福忠、關廣志、金仲年、楊嘯谷等便有幸親睹了這一傳世奇書。  此書原本是一套共八卷,全稱叫做《廢藝齋集稿》,是一套介紹民間手工藝技術的妙書,八卷內容分別為:  第一冊名為《蔽芾館鑒印章金石集》,專講金石圖章的刻制;  第二冊即為《南鷂北鳶考工志》,講各式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的,配有歌訣和彩圖;  第三至六冊名已無考,大致有:1、編織工藝,專為盲人所寫;2、脫胎手藝,也是為疾廢者所寫;3、織補類和印染類;4、雕刻竹製類和扇骨類。  第七冊名為《岫裏湖中瑣藝》,講園林佈置,並附有曹公手繪的八十一處勝景,巧妙絕倫;  第八冊名為《斯園膏脂摘錄》,講飲食風物,除一般烹調方法外,另有介紹相關調料、香料等的配置方法的內容,全面又豐富。  ——這其實就是一部滿清中葉的手工藝系列叢書啊!  書籍當時的所有者自稱金田氏,日本人,據說是以重金購此書於一處王府之中。當聽到中國學者說這可能是曹雪芹的作品時,當即緊張起來,在高見先生的周旋之下,終於同意將此書借於幾人臨摹抄錄,限期一月,由他親自監工。因全書內容實在太多,彩繪圖案亦須細細描摹,只抄下了一、二、七、八四冊的部分內容,所得不及原書廿分之一。後金田氏回國,《廢藝齋文稿》從此遺失。  因為對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興趣頗深,孔先生作了重點抄錄,出於諸多原因,目前僅僅留存了該卷中附錄《瓶湖懋齋記盛》的前半篇文字,後半篇則根據他的回憶寫成了白話文。  《瓶湖懋齋記盛》一文不僅提到了曹雪芹寫整部《廢藝齋集稿》的目的(即為殘疾而又無助的人介紹用以謀生的手藝),還詳細記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臘月二十四日曹雪芹在敦敏的槐園裡同董邦達、過子和、端雋、於叔度等人的聚會。  聚會的起因是敦敏的一個親戚從福建回北京,帶來許多字畫。他把其中署名李龍眠的《如意平安圖》,署名商祚的《秋葵彩蝶圖》等送給了敦敏。敦敏為了鑒別這些畫的真偽,請來了曹雪芹和董邦達鑒別。董邦達為當時畫壇主持風雅之人物,歷任戶、工、吏諸部尚書,乾隆二十七年遷左都御史,與曹雪芹頗為熟識。  曹雪芹在鑒定時指出《秋葵彩蝶圖》是一幅「足資珍藏」的著色工筆花鳥絹畫精品,為明代畫家商祚所繪;《如意平安圖》為元人仿北宋李龍眠的贗品。由於《廢藝齋集稿》僅能在國內找到二卷本附錄《瓶湖懋齋記盛》的半篇抄錄文字,再加上孔老口述,並無其他佐證,因此,《廢藝齋集稿》的真偽大爭論,在幾十年間成為紅學界的一樁公案。

 《廢藝齋集稿》是否確有其書,作者是否真是曹雪芹?紅學專家開始尋找《瓶湖懋齋記盛》中提到的曾被曹雪芹親自鑒定過的兩幅古畫。曹雪芹研究會會長鬍德平、海淀區文物管理所研究員嚴寬等紅學專家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  《秋葵彩蝶圖》即為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的《秋葵圖》,已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名畫集》收錄;  曹雪芹鑒定的另一幅仿李龍眠的《如意平安圖》,現已更名為《元人如意平安圖》,被收錄在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宋元明清名畫圖錄·花鳥卷》中。  通過查閱大量的明清史資料,紅學專家發現這兩幅畫的特徵和曹雪芹在《瓶湖懋齋記盛》對它們的描述一一對應,並考證出這兩幅古畫被曹雪芹鑒定後,進入皇宮,為乾隆皇帝收藏。  這一新發現於今天公佈,並得到李希凡、劉夢溪、丁維中、周思源、郭福祥、劉世德等紅學專家的認同。孔祥澤老人告訴記者:「我提供的抄錄因為沒有佐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沒有辦法被大家採信;現在,文中提到的古畫被發現了,曹雪芹著述《廢藝齋集稿》的說法終於得到普遍認可。這總算是了了我對曹先生的一份崇敬之意。」  一場大夢啊!  元人如意平安圖

  明商祚秋葵圖軸

  曹雪芹一生潦倒,一定不會知道在他身後還有著這麼多聒噪爭議的後事——不過,又何必提?相信真正喜歡《紅樓夢》的人讀到那些紛擾的爭議只是不勝其煩。說到底《紅樓夢》只是一部書,欣賞之,熱愛之固無可厚非,辯駁過度只會叫人無所適從了。我們還是來看些與他有關的圖片吧。  曹雪芹紀念館,據說是曹氏故居。大門依然煊赫,只是王謝堂前燕,已不知飛去誰家。  

  下圖,北京西山曹雪芹故居。  好蒼涼的一個去處,還是願意相信他最終駐足此處。那參天的古槐,班駁的泥牆,幽深而拙陋的院落……歲月中凝成傳奇。  記得小時侯看俞小凡的《婉君》,不經意間見到鳴謝名單上打著「北京曹雪芹故居」七個字,至今不忘。現在想來,應該是婉君和嫣紅搬出舅媽家後的寓所,嫣紅還在那裡生了個兒子。瓊瑤阿姨為自己的民國大戲選景都還不錯的,劇中的周家好象住的是恭王府了。《青青河邊草》更厲害,蘇杭園林幾乎一網打盡。

  這就是傳說中的曹雪芹先生的塑像了,該像片是在1977年由一個北京協和醫院退休大夫黃震泰送繪舒成勛的,又由舒轉告給吳恩裕。吳專訪了黃大夫,也得了一張曹雪芹彩塑的照片。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張。  據說塑像原件大不滿二尺,底部標有「辛巳年制」的小字。原塑像曾藏朱光沐家,朱是張學良的屬下,後由黃大夫的兒子在美國獲得此塑像。他拍了正面、左側、右側三張彩色的照片,寄回國內。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張是77年翻拍的,所以是黑白的。  塑像的作者是乾隆時北京西郊的泥塑藝人,他們有兄弟二人,名字叫關德榮和關德誠。由於手藝好,當時就有「泥人德」的稱號。但曹雪芹的塑像是出於他們倆誰的手,便不得而知了。辛巳,當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這尊塑像距今己有246年了。  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美術部的曹肇基先生說,中國泥塑藝術遠在清朝以前就有塑得與本人極肖的高手了。  

  這是曹雪芹的彩塑照片,據專家考證,估計與曹雪芹本人的面貌是相差不多的。

  這是2003年播出的電視劇《曹雪芹》中的曹公形象,由臺灣演員庹宗華飾演曹雪芹。庹宗華也算老帥哥了,《小畢的故事》裏他還青澀不已,《蒼天有淚》就迷倒了一大批小姑娘。個人覺得他的氣質還是可以的,特別是下圖中的眼神把握還不錯。但這件改良版的琵琶襟(實在只能說是勉強可稱)大褂就不敢恭維了,電視劇粗糙的劇本更是叫人不忍卒睹……

  劇照之一,應該可以看作寶玉捱打的清裝版——周汝昌老先生著迷於清裝紅樓,多次見他誇獎清裝之美妙。我現在每天睡覺前都要小小祈禱一下:千萬不要讓善拍清宮戲的胡玫導演也選清裝啊,我相信她對自己的評價——一個勇於接受挑戰的女人——所以一定要挑戰自己啊,您已經有那麼多的清裝代表作了,不要再用在《紅樓夢》上啊……  不是說清裝不好看,實在是無法想像所有男演員頭亮半瓢,姑娘們頭梳大拉翅,腳蹬花盆底的樣子啊!

  樓主表示真是怕什麼就來什麼,我們馬上就能看到半瓢頭寶玉跟花盆底顰兒談情說愛的樣子了——大家看了尤小剛《大清寶典》的預告片了嗎?劉心武版探軼紅樓夢喲!  來感受一下這奇葩的角色設定……  

  再說《曹雪芹》這部劇,樓主覺得還是很值得一看的。電視劇只有三十集,有些情節來不及展開,少了些解釋,也添了不少戲說的成分,但整體立意很好,尤其是後半部分至結尾,庹宗華的演繹十分讓人信服。  片尾曲叫《一夢到紅樓》:  時光如水不停留,少年也白頭  天地之間空悠悠,知音最難求  白茫茫大地上,還有誰在走  風吹的淚水落心頭不再流  難分難捨難開口,就象月亮的等候  滿天雪花飄在眉頭,舊夢依稀人依舊  難分難捨難開口,轉眼隨風飄走  就讓我絕塵而去,什麼都不帶走  一夢到紅樓  【//v.youku.com/v_show/id_XNjA3NjY3ODA=.html】

  接討論服飾那段……下面有一張圖,大家注意看好紫鵑姐姐的腳,標準的繡花鞋。紫鵑身上穿的是淡玫瑰紫長襖、棉夾褲,外罩深紫比甲,是府中丫頭常穿的衣物。大家可以在看的時候留心一下,凡的穿了襖褲的丫頭們,每人必有一雙與自身衣服相配色的繡鞋,無一例外。  

  本樓所摘錄的鄧雲鄉作品均出自老先生的《紅樓夢憶》一書,這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發行的《鄧雲鄉集》裏的一本,裡面還有幾本關於紅樓夢的《紅樓風俗譚》、《紅樓識小錄》、《紅樓夢導讀》,也很好看  還有就是歐陽奮強的《寶玉日記》、《記憶紅樓》,他和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尤氏)合著的《寶黛話紅樓》,楊樹雲的《裝點紅樓夢》,以及編劇周嶺和劉耕路的《紅樓夢電視文學》。樓主蒐集到的出版物就是這些了,不知道還有沒有,等高人補充  但是!八卦的最大來源還是要看各位演員的博客和圍脖啊,時不時的就能聽一段故事,撿幾張獨家照神馬的,也可以去那裡挖寶~  還有當年出版的各種畫冊和明信片!好東西要留到最後發【奸笑  對了,王導上週去央視啦,錄了期節目:131213科教頻道《讀書》,王扶林品紅樓,還談了一點三國演義  【http://tv.cntv.cn/video/C14129/532d405df3274f0ca115cae837592506】  今年82了!王導表示你看得出我今天……沒擦粉嗎?

  寶二爺可真成寶二叔了。二爺表示一想起當年被老爹打還是會下意識覺得疼,那可是妥妥的闆闆到肉啊 ̄へ ̄

  當年的寶二爺現在的寶二叔去了,當年叫寶二爺為寶二叔的那位也去了。  芸哥兒,你變得這麼高大上你家平姑娘知道嗎?

 還是看當年的芸哥吧。又是沒見過的劇照……

  跑太遠了……扯回來。  《集稿》是曹雪芹晚年專門為殘疾人撰寫的一部手工藝著作,寫作的緣起是作者幫助他的殘疾人朋友於叔度以風箏技藝實現了自養,這樣的事實啟發了作者從風箏譜的寫作開始,進而逐步擴充為全書。  但《集稿》絕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工藝技術書。首先,《集稿》寫作的動機是人道主義救助,目的在於教會窮人和殘疾人一種謀生的手段,「使其有以自養之道」(《南鷂北鳶考工志》自序),以免「轉乎溝壑」的命運。這樣偉大的人道主義情懷與《紅樓夢》的思想完全一致,更符合作者晚年世界觀和思想感情的變化。《考工志》董邦達序說:「嘗聞教民養生之道,不論大術小術,均傳盛德,因其旨在濟世也。扶傷救死之行,不論有心無心,悉具陰功,以其志在活人也。曹子雪芹憫廢疾無告之窮民,不忍坐視轉乎溝壑之中,謀之以技藝自養之道,厥功之偉,曷可計量也哉!」  其次,《集稿》是作者晚年理想社會的實踐和探索。他是希望以工藝技術為手段,通過財富的積累,逐步達到一個「人人有以自養」的小生產者的理想社會,從而進一步實現社會平等。《考工志·比翼燕歌訣》:「比翼雙燕子,同命相依依。……相期白首約,互證丹心誓。……引領矚暇觀,襟懷猶坦適。……為築雙棲室,擷取連理枝。……卜居武陵溪,仙源糜賦役。……偕隱豈邀名,澹泊實素志。……錦衣紈絝者,儘是輕薄兒。恥與儕輩伍,聯袂去雲霓」。它是作者烏託邦式理想社會的設計藍圖,是作者在徹底否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會制度和倫理綱常之後,給出的一條社會出路。在十八世紀的中國,在迴光返照式的「乾隆盛世」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它的提出是一種非常超前的意識。  此外,《集稿》的內容涉及有清一代工藝技術和美術的諸多門類,其中有作者自創,也有集前人所成。而《考工志》殘存自序和他序包含的豐富內容更是研究作者晚年生活創作及思想的重要資料。因此,《集稿》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思想價值、科學技術價值、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偉大著作。茅盾曾經這樣評價《集稿》:「浩氣真才耀晚年,曹侯身世展新篇。自稱廢藝非謙遜,鄙薄時文空纖妍。莫怪愛憎今勝昔,只緣頓悟後勝前。懋齋記盛雖殘缺(註:《記盛》為《考工志》敦敏序),已證人生觀變遷」。此外,《集稿》的文字非常優美,那樣大俗大雅的筆法,只有曹雪芹那樣的大文豪之筆力能及。  ——對《廢藝齋集稿》的學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的初步評價 朱冰  《曹雪芹風箏藝術》裏的圖樣

  再貼幾張圖。這個送飯的效果想想應該挺漂亮的,但是花瓣什麼的可以考慮,紙屑就不要裝了……

  這樣的風箏誰捨得放走啊!

  還有師傅和二師兄的,這個造型真的……HHP

  經典款燕子風箏,四朵黃蝴蝶是亮點

  燕子和羊搭配在一起有什麼說法嗎?

  軟翅風箏,想起三姑娘那一個軟翅子大鳳凰

  順便找出放風箏那一節回味一下:  這裡小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七手八腳都忙著拿出個美人風箏來。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撥籰子的。寶釵等都立在院門前,命丫頭們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寶琴笑道:「你這個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個軟翅子大鳳凰好。」寶釵笑道:「果然。」因回頭向翠墨笑道:「你把你們的拿來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寶玉又興頭起來,也打發個小丫頭子家去,說:「把昨兒賴大娘送我的那個大魚取來。」小丫頭子去了半天,空手回來,笑道:「晴姑娘昨兒放走了。」寶玉道:「我還沒放一遭兒呢。」探春笑道:「橫豎是給你放晦氣罷了。」寶玉道:「也罷。再把那個大螃蟹拿來罷。」丫頭去了,同了幾個人扛了一個美人並籰子來,說道:「襲姑娘說,昨兒把螃蟹給了三爺了。這一個是林大娘才送來的,放這一個罷。」寶玉細看了一回,只見這美人做的十分精緻。心中歡喜,便命叫放起來。此時探春的也取了來,翠墨帶著幾個小丫頭子們在那邊山坡上已放了起來。寶琴也命人將自己的一個大紅蝙蝠也取來。寶釵也高興,也取了一個來,卻是一連七個大雁的,都放起來。獨有寶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寶玉說丫頭們不會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來了。急的寶玉頭上出汗,眾人又笑。寶玉恨的擲在地下,指著風箏道:「若不是個美人,我一頓腳跺個稀爛。」黛玉笑道:「那是頂線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頂線就好了。」寶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頂線,一面又取一個來放。大家都仰面而看,天上這幾個風箏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不知這可是賴大娘送了來,又被晴雯放走的那個大魚?

  寶二爺又想那個螃蟹的,誰知被花大奶奶送給了賈環:

  最後還是林大娘投其所好送了個美人……但是樓主只找到這個。不知寶二爺可願意放一遭這芝麻官?哈哈,怕是看見這烏紗帽就頭疼吧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因道:「這也不知是誰家的。」眾人皆笑說:「且別剪你的,看他倒象要來絞的樣兒。」說著,只見那鳳凰漸逼近來,遂與這鳳凰絞在一處。眾人方要往下收線,那一家也要收線,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眾人笑道:「這一個也來絞了。且別收,讓他三個絞在一處倒有趣呢。」說著,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很想知道那帶響鞭的風箏是怎麼做的,以及看見下面這個也很納悶:真能飛起來麼……  

  不知道為什麼看見這隻風箏就想起三姑娘作的燈謎: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最後來看電視劇,第十集中有一組表現羣芳大觀園生活的鏡頭,裡面有兩個放風箏的畫面,是三姑娘和四姑娘。

  【道具篇之綉品香囊汗巾】  綉品類  寶玉的肚兜。原文如下:  一面又瞧他手裡的針線,原來是個白綾紅裏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說來的確可笑,玉兄此時已是十二三歲,卻還戴著這等小兒玩意,且還必要襲人「哄了他戴上」,好一派天真習氣!  下圖能清楚地看到「白綾紅裏」。

  這是劇中截取的鏡頭,能清楚地看到「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似乎以黃為主,「綠葉」倒還生動,「五色鴛鴦」最遺憾,幾乎只是個稍俊些的水鴨子,估計是還沒有作好的緣故了。  這一節歷來被人們看做是曹公對釵襲二人的小小調侃,想來真是有趣:既已經「白綾紅裏」交代分明,真不知寶姐姐綉那花瓣時是從何處入的飛針呢(舊時做針線,一般是表面花紋先行綉好方可縫上內裏的)?  

 再來看歷史上精緻的傳統肚兜,這一件很可惜有點小,但是「五色」效果最好。

  下面這個粉嫩嫩的淺青色肚兜可是歷史文物呢,胸前綉水綠牡丹花,滾連續薔薇花邊紋,周匝壓紅邊——是一件外穿式的衣服,類似江南的圍裙,戲劇舞臺上的梅香們也常穿,活潑俏皮。這件叫人想起了小白菜。

  其餘綉品  這是鴛鴦姐姐扎的好花子,被邢夫人贊道:「你扎的花兒越發好了」——這話聽來這叫人覺得寒毛直豎。

  寶釵繡的牡丹,書中未曾提及,不過這個花的確好看。  其實書中心靈手巧、精於女工的還有鶯兒,綉品不說了,一想起她會打的那些個「攢心梅花結」、「象眼方勝結」、「朝天凳」、「一柱香」……光聽名兒就讓人喜歡,偏偏無緣看到。

  衣物類  瑞珠送衣。《石頭記》原文曾在秦氏淫喪一節裏提及「遺簪」、「更衣」兩個情節,「遺簪」歷來被普遍認為是賈珍留下了秦氏之簪之意;而「更衣」的說法就不一了,有人認為是傳統的「如廁」的一詞的隱祕說法,極言秦氏與賈珍之猥褻齷齪;另一種,就像下圖的表現一樣,該是二人的私情恰是被送衣而來的瑞珠撞破,借「更衣」為藉口而成其淫亂之事——不管哪一種,都可惜了寶珠瑞珠這一對苦命的丫頭……  

  汗巾子  曹雪芹構思上著名的「千里伏線」的例子之一,撮合了蔣玉菡和花襲人。看下原文:  說畢撩衣,將系小衣兒一條大紅汗巾子解了下來,遞與寶玉,道:「這汗巾子是茜香國女國王所貢之物,夏天系著,肌膚生香,不生汗漬。昨日北靜王給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別人,我斷不肯相贈。二爺請把自己系的解下來,給我係著。」寶玉聽說,喜不自禁,連忙接了,將自己一條松花汗巾解了下來,遞與琪官。  脂批有云:「原來紅綠牽巾是這等用法。」蓋因紅綠牽巾本是江浙一代特別是姑蘇地區的婚俗儀式,即新人拜堂時要手牽紅綠二色長巾,男執紅,女執綠,取「紅綠相牽,百年好合」之意。  曹雪芹早年生活在江南,也因而在《紅樓夢》中留下了大量關於南方生活習俗的描寫。知道了這「紅綠牽巾」四字的由來,也許我們會對他寫這松花、大紅兩條汗巾的用意再加感慨了。

  還真被我找到了一幅「紅綠牽巾」圖,請看:

  茜香羅的特寫——舊時大紅色是以茜草悼汁染就,羅是細密的紡織物。香字無形,韻味卻更足,很美麗的名稱。  上面綉著漂亮的花朵圖案,記得是藍、黃兩種。

  只是當年紅樓劇組大概經費的確緊張,這麼美麗的資源怎麼能讓襲人把它壓在箱底從此不理呢?所以,我們就在另外兩人身上也看到了它的芳蹤。  這是在心靈手巧的鶯兒腰間,那個新鮮花籃也的確別緻。

  目光聚焦晴雯——她也系過呢。  這個場景拍得非常好看,而且第三張寶姐姐的笑容和顰兒的蹙眉實在可愛,做個動圖一起來看~

  【包裹類】  黛玉葬花的絹袋。  書中只是借黛玉之口提及了這個囊收落英逝蕊的絹袋。可畢竟是林妹妹之物,又是極具象徵意義的「花棺」,所以道具人員毫不含糊。這個絹袋輕軟秀美,上綉有黃橘二色牡丹花紋,精美異常。當年看的時候心疼死,她她她,怎麼就捨得把它往土裡埋?  原文:  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幹凈。」 

   系袋子的紅色絲絛原是系在黛玉手腕上的,真是想不到的又一種旖旎風流。

  這就是那個花冢了。墓草已青,行人未歸,寧不心傷?

【手帕類】  寶玉贈帕  寶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兩條手帕子撂與晴雯,笑道:「也罷,就說我叫你送這個給他去了。」  許多朋友初讀時不解其意,也有人覺得應是從馮夢龍小詩「橫也絲來豎也絲」演化而來——卻不知曹雪芹下筆描物何等風雅,林黛玉又是何等清俊脫俗的人物,怎能做這般猜度?  其實原文裏早有埋伏,且看訴肺腑心一節裏的黛玉心理:  原來林黛玉知道史湘雲在這裡,寶玉又趕來,一定說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著,近日寶玉弄來的外傳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鴛鴦,或有鳳凰,或玉環金珮,或鮫帕鸞絛,皆由小物而遂終身。  再看接了絹子後的心理:  林黛玉聽見,越發悶住,著實細心搜求,思忖一時,方大悟過來,連忙說:「放下,去罷。」  ……這裡林黛玉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盪: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兩塊舊帕子來,若不是領我深意,單看了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  這帕子大約可以算得是「小物」了。曹雪芹用心良苦,原是老套的情節,戲劇舞臺上演濫了的,卻被他寫得隱而又隱、匿而又匿,周章轉折,耐人尋味,直叫人擊節稱讚啊。

 小紅遺帕  說來也巧,同樣是以絹子傳情,還真有「橫也絲來豎也絲」這種較為「通俗」的風流韻事,那自然就是「癡女兒遺帕惹相思」了。  其實書中小紅的帕子到底是怎麼丟的,作者寫得極隱晦。先是賈芸拜見寶玉,偶遇小紅;然後是小紅初次服侍寶玉,期間影綽著寫了帕子的丟失;再後來秋紋碧痕罵小紅服侍寶玉是「等著做這個巧宗兒」,小紅辯解時提到帕子丟了;緊接著婆子們安排後晌有人來種樹,裙子帕子別混晾混曬的——層層相扣,好看極了。  仔細分析卻可以推斷出這帕子應該丟在服侍寶玉之前,因為小紅遇見碧秋二人時,是從寶玉屋中剛剛出來就被二人搶白一頓,不太可能立刻就感到帕子的丟失。即便就是此刻不久方丟,小紅又是那麼一個口齒伶俐,談鋒機敏頗有野心的好丫頭,估計這帕子為寶玉而丟的可能性也不小——反正不管哪一種,在作者輕描淡寫的文筆下,丟帕似是無意,其實也有三分有意在其間了。  電視劇的改編很注意到了這一點,把丟帕這一情節安排到了芸紅初遇時一見鍾情的四目交投之間,極富主動性的小紅丟下了那塊可能為自己帶來愛情好運,更可能將自己推向毀滅邊緣(試看抄檢大觀園一節,單是搜出了幾雙男式襪子,入畫就那麼含冤被逐了)的紅羅帕。  值得慶幸的是,勇敢的小紅最終還是用這種冒險的方式贏得一份極其寶貴的屬於自己的愛情。照脂批來看,這二人在賈府敗落後結成了夫婦,並成為了搭救寶玉於水火之中的俠義之士。

  芸二爺也是有心人,且看他是怎樣在防範尤其嚴密的情景下交換了自己的絲帕的:  原來上月賈芸進來種樹之時,便揀了一塊羅帕,便知是所在園內的人失落的,但不知是那一個人的,故不敢造次。今聽見紅玉問墜兒,便知是紅玉的,心內不勝喜幸。又見墜兒追索,心中早得了主意,便向袖內將自己的一塊取了出來,向墜兒笑道:「我給是給你,你若得了他的謝禮,不許瞞著我。」墜兒滿口裡答應了,接了手帕子,送出賈芸,回來找紅玉,不在話下。

  【荷包類】  尤二姐的檳榔荷包。原文如下:  二姐低了頭,只含笑不理。賈璉又不敢造次動手動腳,因見二姐手中拿著一條拴著荷包的絹子擺弄,便搭訕著往腰裡摸了摸,說道:「檳榔荷包也忘記了帶了來,妹妹有檳榔,賞我一口吃。」  荷包是曖昧的水紅色,看得人只有長嘆一聲罷了。另外,荷包上的確是系著一條絹子。

 璉美人的出場次數太少了,遛一張

  寶玉的荷包。  其實說起來書中對寶玉的荷包們長相如何並未做過多描述,但是電視劇考慮得就極周到,這位小爺的荷包形式各異,十分好看。  如下圖,前面提過的滾藍邊正方形素色荷包,裝香雪潤津丹的。

  祭奠金釧時的三角形描金紅錦緞荷包,裡面裝了「兩星沉速」。

  清虛觀打醮時的大紅滾玄色邊繡花荷包,裝回了金麒麟。

  下圖是一套清代的小裝飾物——用韋小寶的話說,精緻到姥姥家了!  左邊是鑰匙包,中間是眼鏡盒,右邊是個荷包,因為是放在更大的包裏或衣袋裡用的,所以這個荷包的上緣沒有搭蓋,裡面應該綴有暗釦以閉合。  禁不住看了看自己的錢包,頓時覺得沒眼看,怕是給上夜的婆子人家也嫌棄吧……

  【香囊類】  黛玉為寶玉做的香袋兒。  大觀園題對額一節裏寶玉奇才大展,深受眾人誇讚,政老爺下赦放他自由,眾小幺兒一鬨上來把他身上佩帶的荷包扇囊等物搶掠而空。黛玉聽說便惱了,伸手就把正做的香袋給剪了,慌得那寶玉:  ……因忙把衣領解了,從裡面紅襖襟上將黛玉所給的那荷包解了下來,遞與黛玉瞧道:「你瞧瞧,這是什麼!我那一回把你的東西給人了?」  女孩子總是臉皮薄的,黛玉的眼神分明是知道錯怪了卻又抹不開面子張口,只能怯怯地看著寶哥哥,盼他能讀懂自己眼中的歉意。  唉,寶玉啊寶玉,你可真是個獃子,平常你在姑娘身上就好,怎麼這會兒反倒也使起性子來了?這不,兩下里僵住了,又把妹妹惹哭了。

  這個香袋兒一直被寶玉珍而重之地收藏著。黛玉逝後,寶玉對著舊物追憶,直叫人感嘆物在人亡。

  這是黛玉病中所做。相較而言,這個香囊的針腳頗為粗糙,樣式也並不精美,顰兒已是有心無力。  不知它最終去了哪兒呢?

  來看一件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精巧香囊。

  清代的人物香囊,巧奪天工。

  再來看一件其他材質的,故宮博物院所藏累絲點翠香囊

  再發兩張眼鏡盒和扇套的大圖吧,都是清代的活計,圖作者見LOGO  上講解  @mgr25_哈尼:左右兩個是緝線繡的博古紋飾。第二個是芙蓉吧,針法除了盤金就看不清楚了,用了明黃色絞編寬絛子,穿了碧璽(或者琉璃仿的)珠結,應該是宮中的用品。第三個是緝線繡的菊花紋飾。四個保存的都相當好,可以說是簇新了。

  三個扇套,左一刺繡山水人物故事圖(不清楚所述典故,也可能只是單純的山水人物風景),綠寬絛子,碧璽(或仿)結子,中間是紅緞地釘綾福壽萬代紋的扇套,明黃絛,繪花瓷珠珠結,我記得故宮公佈的活計中有類似的?右一是寶藍緞地釘綾的玉堂富貴紋扇套,紫絛瓷珠結。  

  荷包,應該都是宮中用的,左為石青緞地平綉牡丹團壽紋荷包,珊瑚珠結,三藍包梗線扎線;中間是黑緞地平金銀的事事如意團壽紋荷包;右邊是是黑緞地釘綾福壽萬代紋荷包,抽繩款式,明黃寬絛子,珊瑚珠結,卍字戳紗扎線。這類荷包可能是文獻所述「大荷包」一類,做工都很精細規整。

  關於荷包和香囊的區別,想看科普的小夥伴可以讀一下孟暉這篇文章:  話說,元代作家喬吉曾經收到一隻紗香囊,這隻香囊是由一位叫做李楚儀的藝伎相贈,表示她對他別有深情。  才子佳人之間私相授受,旁人怎麼能知道?原來才子為了這件事特意詠成《水仙子》一曲,題明為「楚儀贈香囊,賦以報之」,其曲則雲:「玉絲寒皺雪紗囊,金剪裁成冰筍涼,梅魂不許春搖蕩。 和清愁一處裝,芳心偷付檀郎。懷兒裏放,枕袋裡藏,夢繞龍香。」於是從此後天下愛八卦的人民就都知道,這位優質作家收到的香囊是以白色縐紗為材料,由李楚儀親手製成,內裏盛裝了氣息近似梅花的香料,讓人覺得彷彿早春的一點碎片就此被捕捉並鎖閉在小紗袋內。女方將這隻滿載著愛意與愁緒的香囊悄悄送給鐘意之人,讓他白天揣於懷內,夜晚置於枕袋裡,日夜都被香氣圍繞。  應該設法做個普查,除了中國與朝鮮、日本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地方在歷史上也利用香囊來香身?伊斯蘭世界以及歐洲的人們習慣拿香水擦在身上,這一做法在傳統中國卻沒有得到普及。至晚從漢代起,流行的做法就是佩戴香囊,這一風俗一直沿襲到清代。進入二十世紀以後,佩香囊的做法像諸多傳統生活方式一樣,不知不覺便遭淘汰了。結果發生了一個令人驚異的現象,在當今許多人的認知中,香囊居然與荷包相混淆,尤其是居然把「抽口荷包」當作香囊。  歷史上的「香囊」一名下包涵了多種材質、多種形式。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金銀、玉、翠等硬材製作的小盒,盒面鏤空以散發香氣;一類則是紗、羅、錦、鍛等織物縫成的軟質小袋,到了明清時也稱為「香袋」。  織物做的香囊一般拴系在內衣上,是與一個人的身體最為親近的小物件,往往由女性親手精心綉、縫而成,所以,不奇怪的是,這種散香小袋常成為多情男女之間傳達愛的載體。從出土與現存實物來看,從漢到宋,織物做的香囊為帶有開口的小袋,可以多次更換其中的香料。但是,從元代開始,很多織物香囊在裝入香料之後即將開口縫死,也就是說,香囊內的香料不能更換,變成了「一次性用品」。一旦囊內香料的香氣散盡,這件織物香囊也就服役期滿,就此棄置不用了。推測原因,大約因為織物香囊往往貼身佩戴,難免沾染汗與塵,又不方便洗滌,所以乾脆用過一次之後就放棄。然而,如此的一次性香袋都是設計精心,造型表現寓意吉祥的主題,動用各種精湛的女紅技藝,需花費做袋人極大的心血,件件均為上乘的工藝小品。這些精美巧麗的繡花香袋在香盡之後便被替換,實際上是時時翻新裙邊帶下的小飾品,倒也屬於傳統生活的一種無法複製的奢侈。  荷包則是盛裝各種零碎物品的活口小包,與香囊屬於兩類截然不同的日常用物。中國的傳統服裝上一直不曾出現「衣袋」這個組件,於是,人們出於實際需要,會在腰帶或衣帶、裙帶上垂掛一或多個活口小袋,在其中裝盛隨手會用到的物件。這種隨身小袋在歷代的叫法不同,樣式也變化不已, 「荷包」一詞大致出現在元代,也是在這個時代,抽口荷包的樣式開始流行。  所謂抽口荷包,就是於荷包接近開口的部位穿系一條絛帶,通過拉扯絛帶將荷包的開口收緊,反之則能令荷包的開口鬆開。絛帶的多餘部分還可作為掛繩,拴繫到腰帶或裙帶上。這種形式既簡便又靈活,不僅在明清時代的中國變成荷包的主流形式,還傳入日本、歐洲,於東洋、西洋的上流社會都大大的走俏。  荷包與香囊的功能不同,彼此無法代替對方的角色,當然也就決定了二者在形態上彼此相差很遠。《紅樓夢》中,黛玉誤以為寶玉把她親手做的荷包給了小廝,一怒之下鉸壞了沒做完的香袋,這個情節就很典型地反映出,傳統生活中,這兩種物品彼此絕不混淆。由於抽口荷包的實用性極強,所以得以一直傳承下來。但是卻造成很多人把荷包誤當作昔日的香囊,這不僅委屈了香囊,更委屈了屬於我們的歷史。  或者也可以看漢服匯這篇圖文並茂的文章:  http://app.aihanfu2013.com/weizhan/article/101186887/3913725572/202874//  各種材質的香囊

  前面八過的那件法門寺出土的鎏金銀香囊的超·級·大·圖

  提到黛玉妹妹不懂得勞動人民的辛苦亂剪東西這一點,怎麼能不說湘雲做的好扇套?也是訴肺腑心一節裏的:  襲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話,說是新近外頭有個會做活的女孩子,說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個扇套子試試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給這個瞧給那個看的。不知怎麼又惹惱了林姑娘,鉸了兩段。回來他還叫趕著做去,我才說了是你作的,他後悔的什麼似的!」  可惜87版刪剪了太多與湘雲有關的好情節,她的兩個金鐲子,她的帥氣的男裝,她為寶玉梳頭的畫面……扇套也免了!我為雲兒抱不平!

  最後出場的這個,哈哈,兒童不宜,有小朋友的不要讓他們看啊。原文:  (傻大姐)這丫頭也得了這個力,若賈母不喚他時,便入園內來頑耍。今日正在園內掏促織,忽在山石背後得了一個五彩綉香囊,其華麗精緻,固是可愛,但上面繡的並非花鳥等物,一面卻是兩個人赤條條的盤踞相抱,一面是幾個字。這癡丫頭原不認得是春意,便心下盤算:「敢是兩個妖精打架?不然必是兩口子相打。」  留個無獎竟答吧,這什錦春意香囊到底是誰的呢?

  【鞋襪類。】 最有名的情節就是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矢孤介杜絕寧國府》,也和司棋逃脫不了幹係。且看原文:  及到了司棋箱子中搜了一回,王善保家的說:「也沒有什麼東西。」纔要蓋箱時,周瑞家的道:「且住,這是什麼?」說著,便伸手掣出一雙男子的錦帶襪並一雙緞鞋來。又有一個小包袱,打開看時,裡面有一個同心如意並一個字帖兒。一總遞與鳳姐。鳳姐因當家理事,每每看開帖並帳目,也頗識得幾個字了。便看那帖子是大紅雙喜箋帖,上面寫道:「上月你來家後,父母已覺察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閣,尚不能完你我之心願。若園內可以相見,你可託張媽給一信息。若得在園內一見,倒比來家得說話。千萬,千萬。再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萬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來看下圖:大紅雙喜箋帖也有,同心如意也有,男子的錦帶襪並一雙緞鞋也有。鞋就不用說了,如意下壓著的那塊綉著紅桃蝙蝠的「白布」就是錦襪了。  說起來那個襪子上的蘭色盤長紋實在有趣,我一個同事就皺著眉頭下評語:這是中國聯通啊……

入畫包袱裏查出的贓物。原文:  遂到惜春房中來。因惜春年少,尚未識事,嚇的不知當有什麼事,故鳳姐也少不得安慰他。誰知竟在入畫箱中尋出一大包金銀錁子來,約共三四十個,又有一副玉帶板子並一包男人的靴襪等物。入畫也黃了臉。  這幅圖裡的襪子就不奇怪了,也有一對雕工不甚精緻的玉牌,倒是那個金銀錁子,估計很多朋友會納悶,不知是什麼東西?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銀錠的一種,看下資料:  銀錠通常分四種:第一種是大錠,就是「元寶」,重約50兩,又叫「寶銀」。寶銀有多種形狀,元朝以後基本定型,即我們印象中兩頭翹像小籃子一樣的元寶形。鑄成馬蹄狀的寶銀叫「馬蹄銀」,敦煌公案裏,斯坦因換王道士的經卷就是用的馬蹄銀。第二種是中錠,10兩重,秤錘形居多,又稱小元寶。第三種就是銀錁子,一到五兩不等,饅頭形居多。第四種叫「福珠」,又叫「滴珠」或「粒銀」,狀似珠,重一兩以下。梁山好漢常用「碎銀子」買酒,「碎銀子」即「福珠」。  圖上的錁子做成了枕形,這麼一大包怎麼說也得有將近二百兩,難怪脂硯齋評道「不想為查姦情,反獲賊贓」——雖說後來查明的確是賈珍所賞,已可證明類似贓物在園子裏已經多有所見。只是可憐入畫遇見了個冷心冷麵的主子,攆她走時半分軟話沒有,多年的主僕不如末路,那四姑娘惜春之孤介冷漠,冠絕大觀園!   

  補遺:尤二姐的裙子。原文如下:  平兒又是傷心,又是好笑,忙將二百兩一包的碎銀子偷了出來,到廂房拉住賈璉,悄遞與他說:「你只別作聲纔好,你要哭,外頭多少哭不得,又跑了這裡來點眼。」賈璉聽說,便說:「你說的是。」接了銀子,又將一條裙子遞與平兒,說:「這是他家常穿的,你好生替我收著,作個念心兒。」平兒只得掩了,自己收去。  一直都知道賈璉是個很不正經的男青年,可是又一直對他恨不起來,覺得他和珍蓉父子倆的淫慾無度畢竟不同,尤二姐這一節就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他個性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真情分。  這一對也算苦命鴛鴦了,兩個人「一見鍾情」之前,一個水性,一個浪蕩;一個曾與人有聚脬嫌疑,一個貴賤不分裏外通喫——偏偏,她進了大觀園後就再也潑辣不起來,常恨著自己之前的輕薄;他有了這個新姨娘後竟能交出全部的梯己,誰敢說他們之間並沒有真情在呢?  很欣賞曹雪芹的史家筆法,寫人從不一概而論,多角度刻畫,褒貶相加。二姐的死是悲慘冤屈的,賈璉的悲痛也是真心誠意的,所以後文的鳳姐被休纔有了更大的可信度——別忘了賈璉說過:「我忽略了,終久對出來,我替你報仇。」  當鳳姐的西風終於被他的東風壓倒,不知二姐在太虛幻境的青煙渺霧中能不能真的含笑?

  自力更生的翻頁時刻……串個片場  前面說的那個可以外穿的「肚兜」,這裡有模特~~~  86西遊記齊天樂晚會上有一個根據戲曲改編的小品《櫃中緣》,演妹妹的是「白骨精」楊俊,演哥哥的那位……就是西遊記劇組的高配置外掛,項!漢!老!師!

  演媽媽的這位,不用說了……懷念她老人家

  其實最想貼的是這位,有人認出來了嗎>.<  大帥哥啊,即使在劇裏留著一把大鬍子也依然英俊!

 紅孩兒,你那麼萌你的「小的們」知道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