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美國和我國近來在經濟方面糾紛不斷甚至掀起貿易戰,筆者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用著美國品牌的電腦。中國和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和梁啟超赴日雖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還是兩件事。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中日簽署馬關條約和梁啟超赴日能有所牽扯。

中日在1895年4月17日簽署馬關條約,因為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這場失敗也標誌著開展了四五十年的洋務運動迎來終結。而梁啟超在1898年6月11日開始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因為受到清政府追捕,而隨康有為逃往日本。

中日簽署條約後,國內局勢日趨嚴峻。面對飄搖的大清,梁啟超選擇積極協助康有為組織開展救亡活動。他參與發動公車上書,擔任《萬國公報》(後更名《中外紀聞》)。後來由於在湖南受到反維新勢力的迫害,梁啟超離開湖南並辭去《時務報》主筆的職務,和康有為一起在北京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

通過淺顯的文字,梁啟超不斷宣傳西學,鼓動變法,成為維新的領袖級人物。

而就是這位為國家殫精竭慮的學者,選擇的逃生地點卻是在近代深深傷害了我們的日本。這背後,最主要的,還是日本對這些迫切希望救亡圖存的志士的吸引力。

日本曾和中國一樣,實行封建專制,卻又在短短几十年間通過明治維新成長起來。日本到底是如何完成轉變的?從他們身上是不是可以找到中國的出路?這些問題吸引了中國的有志之人前去探索。

同時,日本對來自中國的這些學者相對寬容,從入關政策到待遇,日本能讓這些中國人擁有比在中國更好地物質生活。

此外,當時清政府正在對梁啟超施行抓捕,梁啟超時間緊迫。儘管他也可以去歐美,但前往的高成本讓他止步。儘管還有東南亞可以去,但清政府勢力觸及東南亞,就是逃過去,也不可能真的安全。反而是一衣帶水的日本,近,又不受清政府控制,十分安全。

所以總的來說,前往日本,是梁啟超當時最好的選擇。儘管存在中日矛盾,但對於那時的梁啟超來說,還是保命更重要。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自從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中國的知識階層就開始把眼晴投向了日本。他們對日本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懷有極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日本一切都比中國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於是,他們把日本當藍本,以日本為榜樣,開始瘋狂地學習日本,以能到日本去留學,當成最大的榮耀。雖然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和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向日本割地賠款,但並沒有激起當時的知識分子對日本人的憤恨和反日情緒,相反更激發了他們向日本學習的空前高漲的熱情,在知識界進一步扻起了去日本學習的新的熱潮。在他們看來,日本人之所以能戰勝中國,正是明治維新使日本變的強大起來所致。中國如要強大,則必須向日本學習,維新變法。1898年9月,日本前首相伊滕博文以私人身份來華訪問,′受到了清朝朝野的熱烈歡迎。在北京紫禁城,光緒皇帝熱情接待了他。當時戊戌變法正在祕密進行當中,而變法的主要倡導者康有為等人的方案,就是以日本為榜樣,把明治維新的內容當作中國變法的範本。但維新變法在慈禧太后的打擊下很快遭到徹底失敗。慈禧太后下旨嚴懲變法者,譚酮同等戊戌五君子命喪菜市口。梁啟超等聞訊愴皇逃入日本使館避難,在中國境內,天朝政府竟然不敢進入捕人。後來,梁啟超、康有為等在日本政府和前首相伊滕博文的幫助下最終重新逃往日本。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得日本一躍成為了東亞強國,在中日國際地位對比中,中國第一次的低於了日本。也正是這個原因,國內的一些進步人士要求變圖強,其中就有以梁啟超康有為為代表的立憲派,他們主張君主立憲,後來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以慈禧為首的保守勢力開始大肆捕殺維新派人士,梁啟超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去了日本,免遭屠殺。

當然日本人幫助梁啟超逃到日本也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最起碼的一點就是扶持中國各派勢力,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是符合日本的利益的。除了這個原因,梁啟超去日本,因為日本是當時君主立憲做的成功的國家,而梁啟超一直希望的是中國走君主立憲的道路,所以日本某種程度在立憲派眼中是老師,可能也有一層去學習君主立憲如何搞下去的意思吧。


士大夫階層憤青畢竟比庶民階層憤青理性的多。日本推動明治維新的精英當初也使勁喊著天誅到處攘夷。後來不照樣全面學夷了。同樣公車上書的憤青士子們也深深的意識到,欲要抗倭,必先學倭。


日本侵華,中國抗日,聶耳寫下了激發全國人民抗日的義勇軍進行曲然後就去了日本,並死在日本,抗日勝利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就是使用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日本在聶耳去世的海濱立碑紀念聶耳。


師夷長技以制夷,雖然我們都不喜歡日本,甚至說反感,但是在當時日本與中國之間還沒有那麼深的仇恨。被別人打敗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敗了還不去學習。

梁啟超去日本,正式去學習日本,為什麼能從一個小國成為能夠在東亞擁有重要的地位。去尋找有沒有改變我們中國的道路。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梁啟超他們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進行戊戌變法。


日本那時候的國力確實強大,而且在日俄戰爭中打到了白種人俄國人,這令當時的中國人感到興奮。原來黃種人是可以打的過日本人的,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也派了不少人去日本留學考察。


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脫亞入歐,去學習遠在歐洲的國家不如求同是東亞的日本。

另外,逃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