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這個人類近現代史上凝聚着無限恩怨情仇的金融創新產物,30年前重回上海灘,在黃浦江上空神奇飛舞,成爲改革開放以來改變中國經濟單一所有制模式、培育並影響億萬投資者命運情感的歷史性大事件。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至今的速度與規模成績顯著、有目共睹,質量與水平卻仁智互見、褒貶不一。站在新時代再出發新起點上,聚焦上市公司創新發展話題,具有特定的觀察價值與時空意義。

上市公司出問題欲求股票上漲是空話

回望歷史,鄧公小平於1986年11月14日在人民大會堂與美國華爾街大佬握手,毅然決然在中國開股市,使股票在絕跡30年後重返上海灘。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視察上海浦東,高度評價浦東開發開放中實施“金融先行”做法並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盤皆活。”他在1992年初著名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這一談話,給1990年11月26日創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打氣鼓勁,也爲新興證券市場指明方向,“試”出了今日一個擁有358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規模超過50萬億元、億萬投資者參與的中國證券市場。

股票是什麼?簡單說,就是投資者寄情於上市公司的一個交易憑證。有人認爲買了股票也許會發財,不單單投入資金,也把自己最良好願望維繫在股票身上。資本市場的投資、股市的漲與跌,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投資情緒”,也就是億萬投資者汪洋大海一般的慾望與恐懼情緒的跌宕起伏,影響並決定了股票的漲跌與股市的興衰,其中關鍵要素是作爲公衆產品的上市公司的優劣品質。

鄧小平當年爲什麼在中國開股市?對於老人家的初衷,我在1987年採訪寫作《上海:股票衝擊波》時的原始考證分析,認爲至少有這麼幾點:一是解放思想,推進經濟和金融改革;二是促進開放,吸引海外資金來華投資;三是把金融作爲現代經濟的核心,支持經濟社會發展,有效滿足百姓金融需求,等。

30年前,上海約有3.5萬名持股人,他們組成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私有投資者大軍。有一個現象值得回味,就是這支大軍中約70%股東只持有1~2股,什麼是他們買股票的原動力?道理很樸實:一是應支持國家搞改革開放,支援經濟建設,買股票是具體途徑之一,相信國家提倡發股票不會坑害老百姓,風險再大也不會大到損害投資者利益;二是企業搞股份制提倡職工參股,買股票可以重新思考自己與企業的利益關係,買與不買是質的區別,買多買少是量的變化,買一股兩股也是股東,以前在廠裏信奉“我幹活,你付錢”,只是在領工資時才感覺自己是廠里人,現在不一樣,有一種“主人翁”意識在覺醒;三是股票這玩意兒西方人玩得很轉,解放前舊上海也有股票市場,現在股票重回上海灘,也要參與體驗一把,可以學習如何投資理財;四是物價漲得快,買股票股息加紅利比存銀行高,多少可衝抵物價上漲壓力;五是隻要大氣候允許就要乾點事,掙錢買股票是喚起生活熱情的最大動力,也許可以發點財實現“老闆夢”。

追根溯源,資本市場根本動力在於爲實體經濟服務,在於分享實體經濟發展成果,一個脫離實體經濟發展初心的資本市場是不長久的。上市公司無疑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關鍵要素,投資者買與賣的“投資情緒”源於股票好與壞,如果上市公司出了問題,欲求資本市場可持續向好、股票價格由低向高上漲也許會變成一句空話。

上市公司應不忘初心有情懷擔當

不容迴避的是,前幾年只要一聽到IPO、聽到股票擴容,投資者心裏都恐慌,因爲擔心自己買的股票是“有毒的”。

事實是無情的:一些企業並不具備良好上市品質,而是精心設局、巧妙包裝,僞造業績、欺世惑衆,混入IPO行列,通過上市實現原始投資百十倍增值退出夢想,這就從源頭上“病從口入”給股市植入毒素;一些企業通過上市融資、併購定增、定向發行再融資等五花八門的“金融創新”手段募集大筆資金,可並沒有將這些來自大衆口袋的“真金白銀”投入實體經濟擴大主業再生產,而是通過投資借貸、資產管理、金融運作等途徑,用於買賣股票、炒作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領域,大玩“錢生錢”遊戲。

還有一些上市公司董高監並沒有專心致志於企業經營管理,而是蓄謀編造業績故事、良好預期、發展神話,藉機炒作股價大肆甚至違規惡意減持套現,使股市成爲他們大割散戶韭菜、謀求一夜暴富、躋身食利階層、實現“海外移民”的“圈錢市”。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野蠻人”相互勾結,成爲“妖精”、“害人精”潛伏修煉的深山幽谷,成爲“資本大鱷”滋養自肥的渾水河塘,成爲人慾放縱貪婪、資本綁架權力、奸商“圍獵”官員的舞臺工具。這些都是從源頭上給股市植入“病毒”,使股市演變成爲“病熊”。

作爲近現代人類經濟行爲的創新性產物,股票市場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告誡人們:股海人慾,人無慾,市場則熊;人慾太旺,市場會瘋;人心不好,市場不會好;人心人慾正常適度,市場就會成爲穩定前行的健康牛。作爲虛擬經濟範疇的股市,不應當異化爲人性貪慾的釋放舞臺。如何規避股市成爲一些人貪婪慾望本性氾濫的藍海?就是要遵循股市投資預期的規律,將股市長期穩健可持續發展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之上,就像啤酒一樣使泡沫可控適度,嚴格防範吹業績、編故事、講神話迷惑市場與投資者的行爲。其中關鍵因素,是高質量上市公司及其股票。

儘管恰如一些評論所說,“中國股民的記憶只有七秒”,但回顧前些年股市驚心動魄的跌宕起伏,總結經驗教訓,核心的一條應該是上市公司一定要不忘初心、堅守底線,一定要有情懷擔當、社會責任,一定要創新發展、行穩致遠。

對上市公司來說,應當經常捫心自問:一是公司上市融資是爲了什麼?無疑是爲了做優做強做大主業,爲社會創造財富,爲股市提供優質股票,爲投資者創造財產性收入。二是投資者買你公司的股票幹嗎?無疑是看好上市公司創新發展的良好業績、潛力預期、分紅回報,以及在買賣股票過程中的交易樂趣等。三是作爲大股東你怎樣做纔對得起買你股票的股民與自己的良心良知?應當不忘初心,脫虛向實,爲實體經濟服務,心無旁騖深耕主業;應當有責任擔當,以股東爲中心,不斷提升股票投資價值;應當有家國情懷,思想要對頭,目標要明確,動機要純潔,切實肩負起公衆公司的社會責任。

科創板是股市健康發展再出發號角

資本市場有一句全球通用警語: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邏輯上沒有錯,可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顯得有點苛刻,因爲改革開放後的資本市場顯得年輕,投資者羣體更是以散戶爲基本特徵,知識與經驗儲備欠足,在投資專業性強、變化錯綜複雜的市場上往往成爲被割韭菜的對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資本市場新時代新起點上再出發,對億萬投資者進行教育培訓是題中應有之義,更爲關鍵的是要打造高質量上市公司矩陣,切實遵守股市直接融資規律,將股市長期穩健可持續發展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之上,使高質量上市公司成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

上市公司如何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事實上,創新就是破譯未知挑戰不可能,就像堂吉訶德與風車作戰,失敗的比例往往比成功還要高。但人類文明進步發展就是在創新中實現的,企業惟有不斷創新才能獲得產品的議價權與定價權,才能獲得發展新動能。在整個社會創新體系中,企業是創造財富的,某種意義上說是社會財富創新創造主體,上市公司則是企業羣體中最具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潛力動能的主力軍,理應承擔起中國經濟創新轉型升級發展的歷史重任。隨着人工智能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新的業態不斷誕生,如果企業一直生產陳舊、落後產品,那麼就難以獲得市場。上市公司創新發展應當凝神聚力於主業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團隊創新等,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打通一系列創新鏈,爲企業、爲投資者、爲社會創造財富。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無疑將給中國資本市場注入新鮮血液和發展動能。科創板就是以企業爲落點,實現資本和科技創新的融合,將對資本市場觀念創新起重要作用。科創板設立之初就制定了嚴格的退市制度,對上市公司實行嚴格的優勝劣汰制度設計。對投資者來說,選擇科創板股票就有別於主板市場,一定要格外謹慎,因爲從一開始就明確了遊戲規則,否則企業退市自己將承擔投資風險;對於管理層來說,需要加強監管;對於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來說,則要承擔起應有的更大責任,將在資本市場從投資者手中得到的直接融資真正用於科技創新。

股市投資的是未來預期,“健康牛”、“復興牛”的根基是億萬投資者的信心,而預期與信心的基石是賣與賣的交易憑證標的即股票,說到底是值得期待的高質量上市公司。所以,我個人認爲,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促使中國資本市場在前30年發展基礎上健康持續發展再出發的一個嘹亮號角,衝鋒陷陣的指向理應是:上市公司創新發展新氣象,資本市場健康前行新座標,股市信心提振匯聚再動員,全球資源流動配置新平臺。

(作者何建華繫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此文系4月12日在“上市公司創新發展高峯論壇”上演講及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整理而成。)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