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七歲就寫出「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如此大氣磅礴的詩來的文學天才,竟然被說成「不學無術」!這事還真不是後人胡編濫造,《宋史》有記載:

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原來是寇準的好友張詠,給他扣的大帽子!是不是冤枉寇準了呢?我們來看一下寇準的履歷。

寇準七歲與父親登華山,就寫出了開頭說的那首詩,十四歲就有很多佳作流傳於世,十五歲就能精通《春秋》,考上進士那年才十九歲!

古代有一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三十歲考上舉人,算是老的了;五十歲能考上進士,都算年輕人。二十幾歲考上進士的,就可以被譽為難得的天才,寇準十九歲就考上了!

被譽為「神童」的張居正,考上進士時二十三歲。由此看來,至少寇準算得上少年天才,怎麼看,似乎都與「不學無術」不搭界。

事實上,寇準的詩,頗具晚唐風格,現存《寇萊公集》七卷,《寇忠愍公詩集》三卷,《全宋詞》收錄了四首寇準的詩。如此成就,即便談不上大家,也不至於被說成「不學無術」吧?

不過,這是現代人的標準,按照古人的標準,說寇準「不學無術」,還真不算太苛刻的評語!

看看北宋名相榜單:李摯、王安石、司馬光、王旦、曾公亮、呂端、文彥博、富弼。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學術泰斗,哪一個都是著作等身,寇準跟他們比,就像小學生之於大學教授,確實太寒酸!

寇準三十歲就以參知政事,入閣拜相,太宗皇帝趙光義,一天看不到寇準都不舒服,弄得跟龍陽之好似的。正是由於過早進入高層,寇準失去了年輕時候該有的歷練和學習,學問被早早地丟在了一遍,只能靠幾篇寒酸的詩文充充數。

啥也別說了,對古人頂禮膜拜吧!

按理來說,寇準這類學問不入流的人,一般很難拜相,能被稱為名相,更是難上加難。但寇準就是這麼特別。

寇準第一次吸引趙光義,源於一次「拽袖子」。那天,他給趙光義進諫,由於言語太激烈,趙光義氣得轉身就走。寇準眼疾手快,一把薅住趙光義的袖子:不能走,必須聽完我的話!

敢跟皇帝動粗,除了寇準就沒有第二個。事實上,寇準薅皇帝袖子的毛病,還多次上演,弄得皇帝哭笑不得。

冷靜下來的趙光義非常高興,認為寇準有魏徵的風度,從此寇準青雲直上。

寇準的「直」,恐怕魏徵未必比得上,「直」到放肆無忌的地步。有一次以天象諷刺太宗朝不明,氣得趙光義,一腳把他踢到地方做知州去了。第二年,離不開寇準的趙光義,又把他調回京城。

寇準的膽子,大到「令人髮指」的程度,有一次他喝醉酒,竟然穿上龍袍,縱馬狂奔!皇帝也拿他沒辦法,只能以「老頑童」原諒他。

當然,寇準的名相稱謂,絕對不是靠「胡作非為」得來,他的膽氣之下,蘊藏的是忠心和能力。

宋真宗即位之初,契丹欺負大宋國喪,出兵伐宋,一路破關奪隘,直逼黃河邊。開封就在黃河南岸,一條河擋得住契丹人的鐵騎嗎?

朝中一片哀鳴,一邊倒地要求宋真宗遷都。說遷都,其實就是逃亡。寇準大聲呵斥:言遷都者該殺!他竭力主張應戰,甚至要求宋真宗御駕親徵。

這個建議,把未經世面的皇帝嚇個半死。寇準連哄帶嚇,好容易把磨磨蹭蹭的宋真宗「騙」到黃河邊,御駕趴窩了,宋真宗說啥都不肯過黃河。

寇準真夠絕,他聯合殿前指揮使高瓊,半綁架似的,把宋真宗推上駕輦,用鞭子猛抽抬駕的侍衛,愣是把皇帝「綁」到前線。

事實證明,寇準是對的,宋真宗一到前線,士兵們呼聲雷動,士氣大振,還真的抗住了契丹的進攻。進退兩難的契丹人,只好要求和談,想訛詐一筆打道回府。

本來,寇準堅持不同意和談,堅決打。無奈朝中反對派太強大,甚至指責寇準拿皇帝的性命做賭注,加之宋真宗的態度,不得不和談。

和談使叫曹利用,宋真宗準他以一百萬歲幣為限。寇準卻一把薅住(寇準就喜歡薅人玩)曹利用的衣領:皇帝是準你一百萬了,但如果你要敢超過三十萬,回來我就宰了你!

事實再次證明寇準的判斷力,是多麼準確,契丹人拿著三十萬的合同,高高興興撤軍了!

宋真宗晚年,由於聽信王欽若丁謂等人的讒言,以及皇后劉娥出於個人專權的需要,寇準兩次被罷相,最後貶死雷州!

縱觀寇準的一生,他就像一杯香濃的烈酒,壯烈、清醇,讓人回味無窮。單就「澶淵之盟」,救大宋於危難,這一件事,就足以讓他名垂青史!寇準這個名相,夠味!


寇準之所以能成為「北宋第一宰相」,並不是別的什麼原因,關鍵是他既有學問,又特別能幹,而且最重要的是,寇準的「不學無術」,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不學無術,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有學有術」。

《宋史?寇準傳》載:「初,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寇準成才較早,成名亦早,未及不惑之年即被宋真宗重用為宰相,聞名朝野間。張詠與寇準一樣,也是真宗時期的名臣,他性格狷介,一身正氣。張詠比寇準年長十餘歲,前輩兼學長。張詠任益州知州(治所在成都)時,聽說寇準出任宰相,便對身邊人說,寇準是個奇才,然而他「不學無術」。

寇準任相不久,在同僚的攻擊下罷相,貶為陝州知州(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恰恰張詠從成都調回汴京(今河南開封),路過陝州,順便看望寇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雖然寇準此時有些鬱悶,但張詠的到來,還是帶來了開心。

於是,設宴款待,奉為上賓。張詠盤桓數日,作辭歸去。臨行,寇準真誠向張詠請教,張詠略一沉吟,也真誠地回答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送走張詠,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開《霍光傳》,當讀到:「然(霍)光不學無術」一句時,寇準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自語道:「張詠公是說我『不學無術』啊!」

因為不學無術在現今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沒有學問、沒有本領,後人據此以張詠在嘲笑寇準沒學問、沒本領,而寇準也自認張詠是以「不學無術」教誨他,便由此斷定寇準真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

這裡張詠真是譏笑寇準沒學問、沒本領嗎?從最淺顯的層面來說,倘若張詠真是譏笑寇準沒學問,寇準會「笑」嗎?而且毫無慚色,開心一笑?顯然不是。之所以說張詠並非譏笑寇準,其實原因很簡單,《漢書?霍光傳》所謂霍光「不學無術」,並非說霍光沒學問、沒本領,是說霍光不通官場權術。而張詠所謂「不學無術」,就是說寇準不通權術、不懂折中,最終被那些陽奉陰違、耍權弄術於股掌間的奸佞排擠出朝,罷掉宰相,貶為偏遠之地一知州,此乃張詠對寇準朋友間善意的提醒,並非譏笑。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寇準剛正耿直,從不阿諛奉承,對同僚如此,對皇帝也如此,當年,宋太宗便因寇準敢言而感慨地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將寇準比作唐太宗時期敢於犯顏直諫的千古名相魏徵,既見他在宋太宗心目中的地位,更見他忠直的性格。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俗話講:良將有鐵骨,文臣有情懷。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良將一般以馬革裹屍為己任,文臣通常憑以死為諫而立身,但是中原這片沃土上偏偏經常就孕育出一些「鐵骨柔情」的鐘秀毓靈之輩,今天的這位主人公寇準寇平仲,便是如此奇人!

寇準的文人情懷

首先寇準是個文人,並且是個非常聰慧的文人,其十四歲便作出不少優秀十篇,十五歲便精習《春秋》,十九歲便考取進士!(《宋史》記載,寇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士。")要知道進士可以說的非常難考的,舉個不恰當的比喻,這水平少說也得相對於今天的清華北大級別的了,可見寇準的不凡。但是飽讀詩書的寇準卻偏偏還被人批評為:不學無術!關鍵寇準還哈哈大笑,這到底是咋回事?

「不學無術」的寇準

其實是這樣,話說這寇準成名很早,並且一路陞官也挺快的,這才未及不惑之年便當時了當朝宰相,這可堪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再加上當時宋朝極其重視文臣(趙匡胤黃袍加身武裝奪權之後,便實行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計策,從此便開始重文輕武,這也是宋朝羸弱的重要原因),那可想而知這寇準得多開心了,不過樂極生悲,沒多久便在同僚的一通擠兌下就下臺了。

這個時候他貶為陝州知州(今在河南三門峽市),而恰恰張詠(一年長的前輩)從成都調回汴京(今河南開封),路過陝州,順便看望寇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時候的寇準雖然被貶有些不開心,但是還是非常開心的。

於是特地設宴款待,奉為上賓。張詠盤桓數日,作辭歸去。臨行,寇準真誠向張詠請教,張詠略一沉吟,也真誠地回答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這時侯寇準蒙了,這是啥意思?連忙翻開《霍光傳》查閱,當讀到:「然(霍)光不學無術」時,寇準是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自言自語曰:「張詠公是說我『不學無術』啊!」

《宋史?寇準傳》載:「初,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這回輪到我們蒙圈了,啥意思?畢竟現在的不學無術在我們的字典裏就是沒學問沒本事的意思,可是人家寇準19歲就進士出身,應該不可能是這個意思吧?再說這張詠既是長者又是朋友,咋可能這樣說寇準呢?其實啊,原來這裡面的不學無術,並不是說其沒學問,原因很簡單,《漢書?霍光傳》所謂的霍光「不學無術」,並非說霍光沒學問、沒本領,而是說霍光不通官場權術。

在此處張詠便是將之類比了霍光,畢竟以前文人說話曲曲折折繞著彎子,喜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再加上都是朋友,有些話當面也不好直接說。但是張詠卻是好意,說寇準不通權術、不懂折中,最終被那些陽奉陰違、耍權弄術於股掌間的奸佞排擠出朝,罷掉宰相,貶為偏遠之地一知州,這是善意提醒寇準以後一定得注意這方面。

但是後人們通常望文生義,從此就覺得寇準是個真正的「不學無術」之輩了,並且對寇準所謂「北宋第一名相」的稱謂是嗤之以鼻,但是人家其實是真的有才呀!

對於寇準,大家是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喲~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路)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寇準,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景德元年(1004年),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徵,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中了進士之人被稱為不學無術?這話從哪裡冒出來的?

身為宰相,力排眾議,宋真宗聽說契丹人打到澶州城下,嚇得要跑路,陳堯叟與王欽若各自勸說皇帝去自己家鄉,寇準怒不可遏,斥責二人之後拉著皇帝一起親赴前線。

為了穩定軍心也穩定皇帝,他特意坐在城樓裏喝酒高談,讓皇帝和兵士的信心受到極大鼓舞。

這樣的人被稱為不學無術?

不過寇準一生的生活極盡奢華倒是真的,而且晚年參與到太監周懷政的宮廷政變之事。所以說寇準不學無術?這話有些太可笑.

寇準被貶永興軍,後來被啟用,臨赴京師之前,找人問詢此次吉凶.他想起曾經問過一位奇人,這位奇人名叫張詠,號乖崖。之所以說他奇是因為在他的治理下,蜀中平靜浪靜二十多年,以至於讓後者想為他著書立說都找不到理由,因為沒什麼可以記載的大事件。其實這也證明瞭這位奇人的能耐,不是去救火,而是讓火根本燒不起來。

  寇準曾問張詠,「乖崖,何以教準?」

  張詠回答他:「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準時候真的去翻閱了《霍光傳》。

  霍光,是漢武帝劉徹的託孤臣子,乃是漢史中戰神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此人富貴終生,權傾天下,把持朝廷能夠說一不二。可他死後,霍家就被滅了族。

  可是寇準翻看完《霍光傳》,只看到書中最後一句評論--不學無術!他苦笑一聲,將書扔掉了。

  其實張詠的本意是讓寇準看這本書,要記住霍光的下場,即使權傾天下又如何?還不是被連根拔起?行走在大宋的官場,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太過於暴露鋒芒,更不要樹敵太多,否則下場一定好不到什麼地方。

  估計張詠若是知道寇準這樣的態度,也是無奈。

  讓你看詹姆斯邦德007,是讓你看這小子如何身手矯健,如何的上天入地下海,你非要看他在每部電影裏辦了多少個女人,這方向就不對啊!

提問者的"不學無術"這話應該是來自於這裡吧?


「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相」這句話總結的很到位,北宋時期的名相如過江之鯽,趙普,寇準,呂端,畢士安,丁謂,富弼,王安石,蔡京……無論是奸是忠,這一串的名字隨便拉出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一段膾炙人口的話題。而寇準無疑屬於其中的佼佼者。

「不學無術」是寇準好友及同僚的張詠借用霍光的典故對他的調侃和規勸,希望他不要像霍光一般。寇準剛正不阿,剛烈直率的個性的註定了他這一生跌宕起伏的命運。寇準在太宗朝就頗受器重,少年得志的他不懂得謙抑,常常犯顏直諫,令太宗下不來 臺,與唐時魏徵倒 有相似之處,他才幹卓絕,太宗對他很是 信任,曾問他繼嗣之事,寇準 回答說,皇上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最好 不要問三種人,一是女人, 二是宦官,三是近臣。自古至今,近臣參與冊立新君,總是會釀成 大禍,寇準想明哲保身,隱晦的提示太宗,自己不想 趟皇家立嗣的渾水,太宗屏退 左右問他襄王行嗎?寇準說知子莫若父,您覺得他行就馬上決定。這一番談話讓太宗下了決心,襄王趙元侃從眾多皇子中 脫穎而出,改封壽王,成為皇儲。寇準也因此被拜為參知政事(副丞相),可以說真宗繼位,寇準功不可沒。

寇準的巔峯之作便是在真宗朝出任宰相時,一力促成的「澶淵之盟」。真宗景德元年,寇準剛上任不久,契丹遼國 二十萬大軍攻下 高陵,直抵檀淵,整個 宋廷被 這個消息給嚇壞了,人心惶惶,是戰是和,爭吵個沒完,寇準卻泰然自若,極力要真宗 御駕親徵,穩定局勢,真宗最後是在寇準的挾持下到了 前線,果然宋軍看到皇帝,果然 士氣大振,反攻遼軍,射殺了遼軍大將蕭墶凜,遼軍潰敗,蕭太后只能虛張聲勢,給宋朝壓力,實際上要求合議。寇準不打算議和,準備收復大宋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 幽州之地。可真宗鐵了心的 要議和,派曹利用去遼營 議和,並叮囑曹利用即使每年賠款一百萬也要答應。寇準聽到了 很痛心,在曹利用離開 行營時,一把拉住曹利用的手,厲聲說「賠款數目要是超過三十萬,回來要你的腦袋。」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費盡心機將合約訂了下來,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真宗高興地不得了,宋遼之間的戰爭總算有了了結,這就是給宋朝帶來百年和平的歷史有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簽訂,也讓寇準的聲譽如日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宋朝大救星。可以後 寇準被陷害,也是被小人拿「檀淵之盟」事件來攻擊,說他出於私心,拿真宗皇帝的安危來成就 自己的功業,寇準百口莫辯,當一個偉人,真的不容易。


必須說下寇準可不是不學無術,寇準至少還是出身於耕讀世家。寇準祖上幾代都是平民老百姓,但是知識改變命運,家裡一直沒放棄讀書,考試。到了寇準爸爸這一輩,終於考中了狀元。但是可惜啊,生不逢時,正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讀書人肯定不像武人那樣喫香,沒混上什麼像模像樣的官職。

寇準能得到宋太宗的重用,也是很湊巧的一件事。寇準剛入官場沒多長時間,就接到一次任務,讓他押送一批軍糧,前往西北前線。要擱別人身上,這可是一件苦差事,前線可是打仗的地方,而且軍糧可能隨時被劫,還有生命危險。但是寇準接到任務之後就像打雞血一樣,保持著和軍方的密切接觸,而且在前線,認真的觀察,最大可能收集到各種有用的信息,開動腦筋,思考解決邊界問題的方法。幸運的是,安全的完成這次任務。回來之後,他把自己所看,所想所思,總結成了一篇書面報告,直接交給了宋太宗,宋太宗以看這篇報告,可以說是一見傾心,從此之後,寇準就開始順風順水。

當然,寇準被重用,直至宰相之位,僅憑一篇報告顯然是不可能的。還有其他原因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寇準的家世。之前也提到了他家祖上好幾代都是平民老百姓,幾乎沒有任何強勢的政治背景,他老岳父那邊也是沒有多大勢力的小官。所以,不依靠於任何政治勢力,也沒有什麼強勢的政治背景,正是皇帝所需要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寇準為人正直。寇準敢於在當時大聲疾呼司法不公。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的,當時有兩個人,犯了一樣的罪,一個是祖吉,一個是王淮。結果因為祖吉上面沒有人被抄家砍頭,王淮是當時宰相的弟弟,只是被打了屁股批評教育。寇準得知此事之後,直接上樹,同樣的罪,量刑的差別卻是這麼的巨大,這是嚴重的司法不公。就算是宰相他也敢得罪。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宋太宗個人因素了。宋太宗有一個偶像,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全心全意的向偶像學習,他甚至沉溺於角色扮演之中。既然是角色扮演,那就需要有給他搭戲的,這個搭戲的正是寇準。宋太宗多次跟身邊的人說,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一樣。這句話水平太高了,既誇寇準像魏徵一樣,是忠誠直諫之臣,又拐彎抹角的誇自己,和唐太宗一樣善於接受意見,接受批評,是一代明君。

這或許就是寇準一直能得到宋太宗信任的原因。

葛大爺扮演的寇老西兒真是絕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 應當指出的是,寇準不是不學無術,而是北宋學富五車著名的政治家詩人。他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北宋「第一宰相」這把交椅是不是他的歷史上沒有定論,但他從古至今備受歷代帝王推崇和人民的擁戴,這確是千真萬確的。

寇準小時候就非常聰明。七歲路過華山的時候,就做了一首詩氣貫長虹:「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19歲就高中進士,被宋太宗稱為「我得到了寇準就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徵。」真宗朝三次拜相,屢立奇功,被封萊國公。後被奸臣丁謂陷害,病死雷州半島。仁宗追贈他為太子太傅、中書令。歷史上稱他為寇萊公,唱戲時都稱他為寇老西,和白居易張仁願號稱「渭南三賢」。

寇準最為人稱道的是。一是「檀淵之盟」,二是造福雷州半島。當時遼太后親率女真鐵騎進犯中原,氣勢洶洶,大有黑雲壓城城欲催之勢。以王欽若為首的投降派力主遷都,宋真宗惶惶不可終日。寇準堅決主張抗敵,他勸真宗御駕親徵,最終北宋保全了領土主權尊嚴,檀淵之盟的簽訂,為北宋贏取了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北宋也從此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中心,寇準也一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寇準被貶雷州,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指導當地居民學習中原先進文化,傳授農業技術、開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羣眾解說天文地理,破除巫術歪理邪說;修建真武堂,教書傳藝,讓鄉民的孩子也能讀書認字,這些措施都促進了當地經濟文明發展,也為邊境和中原融合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

寇準一生剛正不阿,忠於宋王室,體恤百姓。他多謀善斷,具有高超處理政事能力。當時就有民謠唱「要想朝廷好,就去找寇老」。他討厭官場上的阿諛奉承,著名成語「溜須拍馬」就出自寇準。當時寇準宴請賓客,鬍鬚上粘了幾點飯粒,丁謂就上前為寇準親自擦掉。寇準當時就斥責丁謂有失大臣大體,弄的丁謂很是沒面子。後來丁謂屢次和寇準過不去,但後來丁謂也被發配雷州,寇準還給丁謂送去一隻蒸羊羔。寇準的僕人憤恨丁謂陷害寇準想去把丁謂殺掉,寇準就把僕人鎖在屋裡,直到丁謂遠離。這就是寇準的為人和度量。

寇準受到范仲淹脫脫王安石等歷史名人推崇,王安石曾有詩讚頌寇準「歡盟從此到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但寇準也有他自身性格缺陷,最受世人詬病的一是性情過於剛直,最終「臣不密而失身」,功勛蓋天卻不得善終。其二是生活奢侈,茶餘飯後必得妙齡女子歌舞才能歡心。據說有個歌女唱完寇準賞賜她一匹錦緞她還嘟嘟囔囔不高興,一個叫倩桃的小妾做了一首詩《呈萊公》」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螢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由此可見寇準奢華,正是寇準這樣奢華家風,在他之後家道迅速敗落下去,所以寇準生前是「有官居鼎鼐」,死後就「無地起樓臺」了。

寇準生前也被人譏諷不讀《霍光傳》,所以仕途屢遭坎坷。但寇準絕對不是不學無術的霍光,相反寇準詩詞都很厲害,如「瀟瀟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就是非常有名佳作。目前還存有他的詩集3卷,這說明寇準絕不是不學無術的混混,相反他是治國安邦的行家裡手,他是《楊家將》裏讓人喜歡的寇老西,他是人們懷唸的忠臣。「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雷州寇公祠在,渭南寇準墓在,千年不衰的《寇準背靴》依舊在唱,一句話,寇準不死,寇老西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寇凖,陝西渭南人,北宋詩人,政治家,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據《宋史》記載

「《宋史》:年十九,舉進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或教準增年,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後中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每期會賦役,未嘗輒出符移,唯具鄉裏姓名揭縣門,百姓莫敢後期。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會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由此可見寇準是一個非常有學識的人,當年宋太宗在位,一直未立皇儲,這事也一直困擾著宋太宗,後來宋太宗駕崩後,其子徳昭未能即位,後寇準回朝,並告訴皇上:「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宋太宗低頭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輕聲問道:「襄王怎麼樣?」寇凖心中暗喜,便順水推舟地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襄王可以,就請決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佈襄王趙恆為開封尹,改封壽王,後立為皇太子。

以上種種,足以見得寇準是一個才智雙全的男子,而且懂得邊緣控制,達到自己的想要的目的,所以個人覺得他非常有才華,不知我的解答是否能幫到你。


「不學無術」並非是指寇準才學不足。

關於「不學無術」的出處,來自寇準向好友張詠請教為官之道,張詠讓他讀《漢書·霍光傳》,寇準讀到「不學無術」時哈哈大笑,認為這是張詠對他的評價。

其實「不學無術」並非是指寇準學識不足,而是另有深意。

因為寇準年輕輕輕就步入仕途,不是一件好事情。寇準18歲就考上進士,邁入仕途,但還沒有學會如何在官場中遊刃有餘,「不學」是指政治經驗,「無術」是指政治技巧。

北宋朝堂政治派別林立,年輕的寇準得到皇帝賞識,既是幸事,也是不幸事,他很難想到,今後的仕宦生涯會如此大起大落。

寇準堪比唐朝名臣魏徵,敢於在朝堂之上和皇帝爭論,外加忠君愛國,被譽為「北宋第一名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