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鱗角腹足蝸牛似乎變得很流行,它的奇異造型確實很吸引人。 它屬於Neomphaloidea 超科,Peltospiridae 科,學名是Chrysomallon squamiferum,沒有正式中文名。這個超科的物種都生活在深海熱液口附近,也就是說,這是海螺,譯成蝸牛是不合理的。由英文scaly-foot gastropod來看,譯成鱗足螺比較合適。這個螺到了小編們的手裡,就成了編故事的好素材。有的文章寫它可以當磁鐵用,有的文章寫它可以在300攝氏度的水中生存,今天又說它的殼比鐵硬,能擋子彈。其實,它與其他海螺的不同僅僅是能富集鐵元素,並生成硫化鐵一類的礦物儲存在殼和身體里。它的殼由一層硫化鐵,一層角質,一層碳酸鈣組成,既不能擋子彈,也不能當磁鐵,但作為科幻小說的主角卻是極好的。如果想了解更多這種海螺的資料,直接去英文版的維基搜它的學名就行了。


有一種活著一種蝸牛 ,它的堅硬的外殼呈現出微微的黑色,堅 硬如鋼鐵!黑蝸殼蝸牛是黑色蝸牛的一種,叫黝黑蝸殼。

1978年在美國培育成功,屬於最大的蝸牛種類之一,原產於非洲,瑪瑙螺的變種隸屬動物界,軟體動物門,剛愎足綱,渺眼目,大蝸科,瑪瑙螺屬。

陸生貝殼類旱養軟體動物,通體黑色,肉 食性蝸牛,偶爾吃腐物,蔬菜。著名的觀 賞性蝸牛品種,價值名貴。特點 :性暴躁,好鬥,凌晨四點覓食,不易群居群養,形態美觀,黑色通透,美如畫墨一 般。以背殼堅硬聞名,經金屬布氏硬度測試,其背殼硬度超過普通鋼鐵,能達到與馬氏體鋼相同的抗壓能力。也因為這個特點,黑蝸殼蝸牛在身背重物或有較大阻難的情況下,反而更加行動自如。

近年來大受觀賞人群歡迎,去年北美地區產值達到近2800萬美元。不過,最近有專家指出,黑蝸殼蝸牛雖然是觀賞蝸牛,但因其喜歡與同類相殘的特點,不建議有幼兒的家庭飼養。普通巴西鐵蝸體形較小 ,其中一對觸角尤其為短,被當地研究者愛稱「阿短」。單只巴西鐵蝸經濟價值較低,但也有過最高曾達約105萬美元的特例,其體形之碩大,為鐵蝸中少有。據觀察者薩克耶干娜的觀察日記描述,該特例體長約81毫米,通體異常肥大,分析其體液後發覺有一種來自美國鷹郡的特殊元素,疑為外來旅遊者攜帶特殊物品產生的輻射污染, 但未有定論。描述其實是黝黑蝸殼的諧音,在巴西的熱帶雨林中生活著一種蝸牛,它的堅硬的外殼呈現出微微的黑色,堅硬如鋼鐵,有的當地鐵匠還收集這樣的蝸牛外殼用來打鐵。這種蝸牛據植物學家觀察,是一夫多妻制,所以經常看到一隻趴在一隻身上的情況。這種蝸牛的肉十分珍貴,最初一年的產量僅有1747萬美元,但由於此蝸牛產量越來越多,以至於今年的產量可以達到2500萬美元,有關生物學家達爾文預測明年開始可以達到一年3000萬美元。被稱為昆蟲界的肉靈芝。人們說黝 黑蝸殼是表示讚歎的意思,表達見到十分 珍貴的東西很驚訝,也表達對大千世界的 讚歎之情。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及世界各地,僅我國便有數千種。蝸牛除入葯外均不可食用,我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雲瑪瑙蝸牛、高大環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現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用並人工養殖的蝸牛主要有三種:蝸牛(20張)法國蝸牛

  又叫葡萄蝸牛,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蘋果,故而又稱蘋果蝸牛,學名叫蓋罩大蝸牛。亮大蝸牛品種產於法國、義大利、前蘇聯等國。溫度與散大蝸牛適應界限基本相同。本品種體重可達400克。   貝殼呈圓球形,殼高28~35mm,寬45~60mm。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有5.0~5.5個螺層,螺旋部增長緩慢,呈低圓錐形。體螺層膨大,殼口不向下傾斜,殼面呈深黃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並有多條黑褐色帶。殼頂鈍,成體之臍孔被軸唇遮蓋。殼口呈橢圓形,口緣鋒利,口唇外折,內質呈淡黃色或淡褐色。

庭園蝸牛

  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通常棲身於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又叫散大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並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布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目前,我國養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瑪瑙蝸牛

  台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於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後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面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並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厘米,寬約3~4厘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唯一的動物性蛋白質。由於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闆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我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目前,我國普遍養殖的品種叫白玉蝸牛,別稱白肉蝸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蝸牛, 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陸生貝殼類。雌雄同體,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蝸牛品種的大家族中,屬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白玉蝸牛是我國的特種動物之一,具有特殊價值,特殊營養,特異風味,特別用途,肉質肥厚,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種氨基酸,也是宇航員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   它屬於瑪瑙蝸牛的變異品種。其特異之處在於頭、頸、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態和生活習慣上則與褐雲瑪瑙蝸牛沒有區別,養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養殖時對衛生條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銷經濟價值也高一些 。

生活習性

排泄

  蝸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過腹足和粘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

呼吸

  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仔細觀察,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鼻子」;而當蝸牛縮進殼內時,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於殼口處以便呼吸。 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於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布的肺血管網,大多位於前側,靠近頭部的方向,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食性

  蝸牛覓食範圍非常廣泛,主食各種蔬菜、雜草和瓜果皮;農作物的葉、莖、芽、花、多汁的果實;各種青草青稞飼料、多汁飼料、糠皮類飼料、餅粨類飼料均食。蝸牛是靠口來攝食的。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沒啥奇怪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