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這三個星期的低潮重新去檢視我所相信的信仰。

人在軟弱中,是任憑自己走入絕望的深淵,還是向神訴說軟弱讓神工作?

我不斷地再觀察,現在的我,跟剛進神學院的心態,有什麼不一樣?

似乎,一切不再新鮮..

似乎,很多事情不太想要參與..

似乎,不想要去認識很多同學..

似乎,沒有想當初這麼熱切渴望晚禱與早禱..

到底,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已經「老了」(我們已經不再是新生)?還是沒有把這邊當作是一個歸屬的地方?

或是因為必須和一群背景文化不同的同學一起禱告,感到隔閡而不想積極參與?

也許,這些都是外表的假象與理由。

真正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我們看不見未來的方向,「暫時」不知道上帝要我們在這邊幹嘛?

我在想,亞伯拉罕會不會有這樣心情呢?希伯來書的作者以一種從今鑒古的角度寫下來這句話: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來11:8)

後人一語帶過亞伯拉罕的信心整個過程,卻沒有描述到他可能的心情。(當然我知道希伯來書這段上下文是在講信心,當然不會提到他辛酸史)

若打開創世記12章,可算是創世記一個新的段落,開始記載四大人物的故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

上帝首先向亞伯拉罕主動顯現,第一句話就是叫他離開現在的住所,接著才是應許賜福給他。而亞伯拉罕的回應:遵照神的吩咐出去,並且過程中築壇獻祭2次(代表他與神親密的程度)。

很戲劇地,他並沒有馬上經歷到上帝所應許的賜福,他乃是遇到了一個無法預期的災禍--飢荒。這個大飢荒迫使亞伯拉罕又要往其他地方(埃及地)去,還沒到埃及之前,他擔心他老婆太美,自己會惹來殺身之禍於是亞伯拉罕選擇一種「避重就輕」的方式,告訴他老婆說:叫他在外面不要承認她是自己的妻子,乃是他的妹妹。

但是他的巧計,導致埃及法老王看上他的妻子,上帝才介入,才使法老不敢妄為。直到他離開埃及,他才又在之前的地方再次獻祭。(在埃及過程中,聖經沒有絲毫提到他有獻祭動作

亞伯拉罕也是人,他也有軟弱的一面,他面臨到危機時,他會先想個用人的方式解決,所以聖經描述,他「將近埃及」之時,他告訴他的妻子,要對外人說自己是他妹妹。代表他的頭腦已經在預設這各種可能的危機。這個舉動的背後,跟他之前受呼召後遵命出去、築壇獻祭,帶來極大的反差。

我認為,這個關鍵是,他在此時的信仰狀況並不是很好,他一定在想,上帝明明向祂顯現說要賜福給他,他也遵命出去,上帝理當讓他凡事興盛,就算別家沒飯吃,他應該有特殊管道得到上帝的供應。但沒想到,自己不但沒有經歷神蹟性地躲過飢荒「又得」因著環境的無奈,前往埃及。這可能是在他的頭腦的計畫之外,也是信仰考驗的開始,從這邊我看到的亞伯拉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心偉人,他乃是真實活在這個世界中,雖有呼召,但仍帶著信心與掙扎往前邁進

弔詭的是,當人掙扎軟弱時,只要他的心向神敞開,神就出手了!聖經提到: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

奇怪?明明是亞伯拉罕撒謊,為什麼是法老受害?上帝真是不公平!?
不!整篇敘述文的重點是在亞伯拉罕身上,不在法老身上被懲罰是否公平問題上,聖經作者讓我們看見,藉著亞伯拉罕看到,其實人有其軟弱的可能,在軟弱中,上帝並沒有拋棄你,在軟弱中,神依然與你同在。很多人強調,要先悔改,才可進入救恩。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當一個人先經歷了神後,他才會發現自己軟弱與不足,向神敞開,大大的悔改?

神使人接觸的第一點,豈都是悔改?(請注意,我不是說悔改不重要,乃是我們在整體思考佈道信息上,我們如何編排這樣的次序?還是我們容易批判沒有強調悔改的佈道會不是真佈道會?)其實,我現在慢慢覺得,傳福音中的悔改不是先後次序的問題,乃是如何帶領人來到神面前,讓聖靈動工在人心深處,悔改就會自然發生

叫人悔改不是律法行為,乃是聖靈真實觸及人心工作所發生的事,當你深覺罪惡時不是悔改的重點,重點乃是你深知你一切的罪重新被上帝洗淨,被上帝的愛所包圍,重新有能力過新的生活,不是靠人為,乃是神的恩典

------------------------

昨天剛經過新生訓練,跟台灣的截然不同,記得第一次在台灣正道的新生訓練,詹牧師簡單的分享,我就熱淚盈框、感動不已。而昨天的新生訓練,先來個下馬威,英文能力考試:神學名詞翻譯,聖經經文的翻譯,英文講章第一段的編寫。(忽然覺得自己很渺小,什麼都不會@@)。緊接著一堆繁雜事物介紹,沒有任何信息與敬拜,只有中午短暫和幾位老師餐敘的時間,老師們格外親切(希望上課後不會變成另一個人),真的很像大家庭。緊接著下午又是一堆行政雜事。我忽然懷念起,台灣正道的行政同工,親切辦事的口吻感覺。也許這也是我要慢慢習慣文化上的差異,這種公事公辦的態度,有時候真的也要讓我用公事公辦說理的口吻來說話(當然我這樣表情就是很嚴肅的)。

目前為止,語言雖然還是不是那麼通順,但心中的壓力減低許多,反正說不通,要嘛裝懂,要嘛多問幾次,慢慢學習放下自己的尊嚴,厚臉皮去問東問西。
開始慢慢認識一些同學,我發現這邊年輕的同學很不一樣,擁有極高的學歷:美國法學碩士、北京師大美學博士、台灣成大資工碩士...等。雖然說,學歷不代表什麼,這些人也未必都要成為全職牧師(因為我覺得有些人若因著「牧師」的帽子帶來更多受限,這著實有點可惜),但是看到上帝呼召與感動這些20幾不到30歲的年輕人奉獻,肯為國度擺上付代價學習的時間,光這一點,我就很感動,也激勵了繼續往前邁進的動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