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用戶調研」背後的真相

來自專欄獃獃U理7 人贊了文章

尤其是這種一天內連續寫兩篇文章的情況,總讓我覺得自己還處在上一篇文章的情緒里。抬眼看看屋外濕漉漉的柏油路面,思路都還是亂的,蛋,很刺激。哦,是但。

應工作要求,在做市場調研的時候,聯想到可以就「用戶調研」的主題來寫一篇郵報,索性就寫了,且反饋還不錯。接著,我又聯想到公眾號兩周沒更新了,於是乎就這個主題,想著再衍生出一篇文章,然後就是你現在在看的這篇譯文了。文章內容不長,有趣的是足夠精彩。

也許你可能不喜歡這篇文章的標題,但請不要把它看作是標題黨或是惡意造謠。姑且來看看我說得對不對吧。

我首先要說的觀點是:前期的用戶研究是拖延產品上線的一種另類形式。雖然它避免了產品人員在討論問題時難以做出決定的尷尬狀況,但同時也是一份繁瑣的工作,因為用戶調研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以至於錯過了產品上線的最佳時期。

我知道我不應該這樣說「用戶調研」,因為這在設計界算是褻瀆神靈,摧毀設計師的信仰。而且我知道很多公司仍然會花很多錢將用戶研究報告賣給那些不太了解行情內幕的公司,牟取暴利。我曾經在 AJ&Smart 就做過這樣的事。

當時我們公司的 UX or PD 在工作中的一部分內容就是需要花 2-4 周的時間去做前期的用戶研究。

我們會採訪許多用戶,去創造用戶畫像,製作產品操作路徑等等……做這些並不是因為內容越多,向客戶所掙的錢也越多,我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去摸索我們需要的用戶,包括他們喜歡的事情以及要完成什麼任務等等。

花了一段時間去完成這些事情。但最終我們開始注意到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我們在前期去做這些調研工作,進行訪談,創建角色,創建文檔,想方設法讓用戶找出用戶的痛點、尿點……但有用的數據來自第一次用戶測試,而不是前期的用戶研究。

事實上,用戶畫像和其他各類文檔通常會被擱置堆灰,然而不少人還是會繼續去嘗試做這些事。

用戶畫像:只是浪費你的設計預算的一種方式!

與此同時,我們也對這一浪費過程表示擔憂,Jake Knapp 開始撰寫有關 GV Design Sprint 流程的文章,文章當中的重點是:通過假設,快速(4-5 天)獲得切實的結果,並跳過密集的前期研究,轉而立即測試高保真原型。

這個想法真的讓我產生了共鳴,因為它符合我們所希望的那種工作模式,但在我們真正通過新客戶來完成這個過程之前,我並不相信它的效果。

這個流程讓我們花 1 周而不是典型的 6-8 周的時間去做設計調研,沒有所謂的研究與報告。且需要在這 5 天時間裡去推出這個客戶所需要的產品,而不是我們以往認知中的 6-8 周。Design Sprint 流程暴露出我們之前的設計流程主要是在做做樣子罷了!

如上圖所示:使用 Design Sprint 流程,我們將 6 周壓縮為 1 周。

後來的事實證明,讓潛在用戶直接去使用我們預先快速調研的高保真原型,可以為產品提供比研究和記錄更有價值的數據,然後嘗試從中構建假設與優化方案。

記住,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潛在用戶會真正回應什麼,包括他們會理解什麼或討厭什麼,直到我們真正看到他們使用它。

因此,我們是否還要再花費前 4 周試圖了解他們喜歡什麼,他們的行為方式以及他們是否是「本地人」?或者應該大膽去做出假設然後在 4 天后讓用戶直接測試它們呢?我們只能說,一旦他們開始使用產品(或其非常逼真的原型),才會有真正有價值的、可用的數據。

是的,有些情況下,前期研究很有意義,特別是如果不清楚究竟需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例如,我在考慮改善醫院的急診室)。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建議放棄耗時、廢資的前期研究,轉而採用切實的方案吧。

經允許,附上一張原作者照片,真真是嚇死我了:)

medium.muz.li/user-rese

作者:Jonathan Courtney

譯者:獃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