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廣告百貨(ID:storead)

作者 | 三廢人

看了一期《中國新說唱》

因實力rapper王以太和艾熱被評審淘汰

引發了音樂到底是應該更看重

音樂性還是流行性的激烈討論

這讓我想起了廣告行業里的

傳統廣告和社交廣告

長久以來傳統廣告人和社交廣告人彼此厭惡。傳統廣告人覺得社交廣告尷尬、太low逼;而社交廣告人則認為傳統廣告自嗨、太裝逼。

但隨著互動公司崛起賺得名利之後,很多傳統廣告人動搖了,一時間各路人馬紛紛唱衰4A公司,social是未來趨勢的言論更是不絕於耳。

當時我也身處在這團迷霧當中,幾經權衡棄傳統而去投身到了social的懷抱,在那幾年裡我確實見到了social的威力和壯觀,插畫、H5、直播、短視頻、圈層、KOL,到處都是互動的案例。

人人都有機會發表作品,網紅也是創意,創意也能變成網紅,能輕易獲得被看得見的效果所激勵的成就感。

與此同時,也對我的創作觀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傳統的思維根本跟不上social的快捷,也弄不明白大家的創意是怎麼來的,反正就一頓瞎聊說這個牛逼絕對炸。幸運的是後來一位前輩的一句話給了我極大的啟發,他說:

傳統廣告更多的是告訴受眾(我們的)品牌是什麼樣的,

而社交廣告則是讓受眾認為(我們的)品牌是什麼樣的。

這讓我明白廣告不是簡單的廣而告之,而是一切圍繞消費者的情緒展開。

什麼意思?

讓消費者有反應,Ta會幫你主動傳播。

如今距離2014年社交廣告的黃金時期已有4年,機緣巧合之下我也出來自己創業,現在作為一個廣告邊緣人物似乎更能看清楚,傳統與社交廣告之間的關係,

今天來和大家好好聊聊我最近的看法。

2011年左右,伴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雙微的普及,社交廣告在一眾新媒體平台中開始大放異彩,先吃螃蟹的品牌讓大家看到了社交廣告以小博大的力量,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嘗試用社交廣告這種花小錢辦大事的形式推廣。

其實,社交廣告這種形式並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digital數字營銷演變而來,只不過在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前,廣告的形式更多的還是依附在各大傳統媒體平台上,各大網站上也出現過一些互動的新玩法,病毒視頻等等,只是由於設備渠道的限制,大眾看不到而已。

感謝這個時代,讓廣告營銷可以輕而易舉的在人群中飛翔。

但螃蟹總有吃完的一天,經過七八年的發展,社交廣告已經初顯疲態,或者說已經達到一種平衡。

隨著各種互動公司(social組)的誕生,廣告人才的進入,甲方更專業,互聯網的

信息

碎片化加劇,用戶的新鮮度降低,社交廣告變得沒有最初那麼神秘神奇了。

除了一線城市外,絕大多數二三四線城市,社交廣告還沒開始發力,因為預算和觀念思維等問題基本上覆滅了。

而互動公司也越來越少的有刷屏案例出現了,或者說刷屏的不像所謂的社交廣告了,

這是可以看到的事實

事實上,現在還有普遍的廣告人認為所謂的social,就是追熱點和H5,姑且這麼認為,但這也不容樂觀。

熱點基本上追得大眾麻木了,更多的突發熱點要麼跟的不及時,要麼是那種沒眼睛看的諧音梗,既不有趣也形成不了品牌資產。

H5也沒什麼吸引力了,第一形式快被開發的差不多了,第二做支有品質的H5的功夫不亞於拍一個TVC,而且也不能保證火,所以甲方不願意在上面投入,導致乙方複雜的不願意做或者做不了,簡單的又不能擊中消費者,成了一個死胡同。

不過可喜的是某些大互聯網公司還時不時能出一些刷屏級的H5,比如網易最近刷屏的《她掙扎了48小時候死去,無人知曉》,但這個火是有原因的,我們放在後面講。

想當初插畫剛出來的時候,驚艷之極,早期環時為京東做的一套插畫風的廣告,還得了獎,可現在也已經爛大街了。

(環時互動早期作品)

病毒視頻也不病毒,事件營銷不事件,沒有真正的新聞點。總之,社交廣告變得一點也不social,創意越來越難做,威力也越來越小了。

而這一切的發生是有原因的。

社交廣告考量的是傳播,可現在的情況是傳播不動。

這來自於自媒體環境的變化,第一是自媒體的門檻低,且有利可圖,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自媒體的行列,競爭激烈,用戶的選擇變多,分散了讀者的精力,打開率越來越低;第二是自媒體的泡沫太大,有效粉絲太少,刷粉刷數據幾乎成為了行業的明規則。

主動傳播二次分享變得越來越困難,有的時候甲乙方自信滿滿的推廣了一波創意,結果最後發現全TM是自己人轉的。

另外,社交網路所衍生的社群也不好使了,初步估計,現在活躍在互聯網上的人,每個人平均不少於20個群,真正常用的也就兩三個,其餘的基本上都是不發言的,甚至都不看。

所以如果想要人轉發,紅包不能少,沒紅包誰幫你轉啊,有的時候你不發,還有人主動要求發,有時即使發了紅包,紅包倒是領的很快,依然有很多人不轉。

拍腦門的時代過去了,玩噱頭的時代也過去了,靠技術和形式的時代也終將過去,社交廣告正逐漸淪為自嗨,如果沒有媒介預算,很多推廣基本上內部消化了。

在我看來,這和傳統廣告的效果已經沒什麼差別了,而且搞不好通過傳統媒體去傳播,效果會更好一些。

更為本質的原因是,內容陷入了俗套。

在北京和武漢,遇見過很多公司號稱自己玩互動做social,要玩點不一樣的,結果發現很多都不懂啥叫互動,就更別提社會化營銷了

,做的東西既丟失了傳統的調性和品質,事沒說清楚不說還沒有傳播性,好像根本沒有傳播的概念。

不是說追追熱點寫幾個有意思的段子,語言接地氣就是social了,也不是隨便想個事件、創意找幾個KOL推推就完成傳播了。如果是這樣,那社交廣告也太容易做了。

而這一切的原因,在我看來是忘了廣告營銷的本質,

品牌(產品)沒能和消費者產生足夠的連接,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成功的廣告都有深入人心的洞察,他能不自覺的激起你內心的某種情緒,然後你會忍不住的去向其他人展示或者參與討論,你就是廣告里所說的那樣或不是那樣。

比如此前999感冒靈的《總有人偷偷愛著你》,洞察了在這個焦慮的社會下,人人內心都有無奈的沮喪,擊中了大眾普遍柔軟的內心,因為誰不想被人關心,有個人偷偷愛著自己呢?

再比如說衣二三的成名之作《我的職場秘密武器》,看完之後一部分表示羨慕,好希望自己也能這樣啊,還有一部分痛斥這支片子的價值觀,這是教別人做職場杠精,不勞而獲?

就連剛剛刷屏的《她掙扎了48小時候死去,無人知曉》這支H5,能刷屏除了內容形式上的新鮮,也激發了大眾的正義感,保護藍鯨人人有責啊。

很多研究過社交廣告的人都總結過社會化傳播里的要素,在很早前我也文章裡面提過,大概有以下5點:

1、具有新聞性的事件:換句話說是能夠形成話題討論的。

2、喜聞樂見:通俗點就是趣味性,能讓你好奇或者笑的。

3、價值觀趨同的共鳴:喜好,日常生活里的洞察,這就是我或者我想表達的啊。

4、有用:不為人知的技能或技巧,又可以正常裝逼了。

5、轉發抽獎:只要公信力高,獎品誘人,效果就喜人。

表面上看這幾點是用來判斷你的創意是否social,事實上每一條背後都透露著對用戶的內心洞察。

相信廣告人特別是傳統廣告人老聽人說洞察,但是究竟什麼是洞察,怎麼找洞察,很多人卻是一知半解。在這裡簡單分享一下我的方法。

(點擊看大圖)

毫不誇大的說,互動公司因為太多廣告新人而漸漸走向沒落,這裡沒有排擠或者歧視廣告新人的意思,只是廣告新人真的不適合做social,特別是社交廣告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

早期做社交廣告的人,大多都經過傳統廣告的洗禮,他們不光有沉澱下來的營銷傳播的知識,而且作為新傳播方式的開拓者,他們在其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不斷的去嘗試去總結,才在營銷推廣的路上殺出一條血路。

但隨著品牌年輕化加快,知識的局限,互聯網的區域分割,這些當初平均年紀在20多歲的前輩們創新的速度越來越慢,公司也需要發展,他們需要更多有趣的年輕血液來補充他們的不足。

剛開始那幾年有他們的熱情投入,加上社交廣告的環境好,所以玩的風生水起。但慢慢的這些人開始退居幕後,更年輕的社交廣告人登場了。

想一想這些人能幹什麼?他們不懂營銷,不懂廣告,不知道4P,甚至不知道定位語,搞不懂廣告語,就更別談洞察不洞察了,除了可能會寫一寫段子,微信微博等文章外,寫短文案想創意做執行根本就是瞎搞。

在「社交廣告老人」的幫助下,一些人也能慢慢的適應社交廣告的節奏,但也正是這樣,社交廣告的環境慢慢慢慢變成了流於表面的形式。

而這對於那些對廣告行業滿懷憧憬的人來說,除了薪水高點也不是什麼好事,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轉型,和甲方對社交廣告的熟悉和要求,加上傳播環境變差,創作會慢慢的向傳統廣告的方向靠攏,僅僅有趣(還不見的有趣)不夠了。

環時互動在成立2~3年之後,有段時間吸納了眾多的傳統廣告人,我也是在那個時間段有幸轉型,想必老金很早就預見了社交廣告以後的局面。

事實上,如今越來越多擁有4A背景的創意熱店在最近幾年湧現,搶了不少互動公司的生意,創作出了不少具有傳播力的作品,也間接證明了前面所說。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廣告經驗,還在互動公司找梗,可想而知未來的路有多難走。

所以我的建議,喜歡social的先去傳統廣告公司過渡個一到兩年,再去正兒八經的互動公司,更具競爭力。

在討論這個之前,我想說一說傳統廣告的定義。

美國廣告協會對廣告的意義是:廣告是付費的大眾傳播,其最終目的為傳遞情報,改變人們對廣告商品之態度,誘發其行動而使廣告主得到利益。

可以看到這個定義里有幾個關鍵詞。

1.大眾傳播。

這應該很好理解,即廣告是面向所有人的,社交廣告同樣是為了最大化的傳播。只不過傳播渠道有區別而已,以前傳播的渠道是大眾媒體,電視、報紙、雜誌等等,如今社交廣告的傳播渠道是新媒體。

2.傳遞情報。

這個就更沒有異議了吧。無論是品牌溫度還是產品價值,每條廣告都有目的。傳統和社交廣告都是。

3.改變態度。

一條廣告發布,引起注意是基本,更重要的是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肯定,才是關鍵。在我看來傳統廣告這點在社交廣告里同樣適用。

事實上,跳出廣告來看廣告,消費者也不會管你是傳統廣告還是社交廣告,他只會看你這條廣告,對他有沒有用,有沒有打動他。

所以我認為廣告不分傳統和社交,甚至現在我更認為它們兩個的結合會做出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的作品,

so不妨打開你的眼界,不要拘泥於一方沃土,更不要帶有偏見、一知半解,相互吸收長處,未來你就高手。

#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反正只要有商業

廣告業是不會消亡的

好好做廣告

廣告繁榮意味著商業繁榮

商業繁榮意味著國家繁榮

國家繁榮老百姓也差不到哪去

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

「廣告百貨」授權發布

轉載請聯繫原出處獲取授權 否則視為抄襲

點擊

【閱讀原文】

更多精彩文章、優秀項目、業界招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