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風偏癱

  中風是一組好發於中、老年人的急性腦血管病,其特點是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併發症多等特點,因此又稱「三高一多」症,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   隨著醫療急救水平的不斷發展,患者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但是由於中風的治殘率高,所存活下來的患者中,大部分都會留下後遺症----偏癱。2007年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中風的年發病率為120—180/10萬人,死亡率為60—120/10萬人。病後的殘障率高達75%。而目前偏癱的康復又是醫學界的難題,因而致使原來的偏癱患者在沒有很好地得到康復的情況下;新發病例又在不斷增加。這給社會和廣大的患者及家屬帶來了及大的困擾和痛苦。


TOP

什麼是中風?

  中風是一類疾病的統稱,是人們對急性腦性管疾病的統稱和俗稱。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無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   「中風」一詞來源於我國二千多年前的中醫學專著——《黃帝內經》。那時,我們的祖先經常把人體的疾病表現與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聯繫起來,用比喻和類比的方法為疾病命名。由於「中風」這類疾病起病急驟,來勢兇猛,表現多端,變化迅速,與自然界風的特點—起於頃刻之間、驟變於瞬息之時、拂雲助浪、變化莫測等有雷同之處,因此命名為「中風」。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中風就是腦血管意外,也稱腦卒中。它的本質是腦部動脈或支配腦的頸部動脈發生病變,引起局灶性血液循環障礙,進而導致的急性或亞急性腦損害。   中風最常見的癥狀就是病人出現程度不同的語言、運動、感覺功能障礙,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者中醫稱之為半身不遂,俗稱「偏癱」。


TOP

中風的分類

  「中風」常見的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即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腦血管內血栓形成,阻滯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內有栓子,在流動過程中把相應管徑的血管塞住,造成局部缺血。前者我們稱它為腦血栓形成,後者稱為腦栓塞,兩者都造成缺血性腦梗塞。   出血性中風:腦內血管破裂,出血在腦內,稱為腦出血。腦淺表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   另有兩種情況:   1. 中風引起的腦局灶性功能障礙,持續時間短,最多不超過24小時,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病機制還不清楚,通常認為與缺血有關。   2. 無腦部病徵的中風,往往在顱腦部影象學檢查時,才發現腦部有中風灶,這種中風被稱為靜卒中。


TOP

引起中風的主要原因

  引起中風的主要原因有:   1. 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病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目前醫學界公認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血脂的調節發生障礙,久之使硬化斑塊在血管壁上愈積愈多,使管腔變窄而彎曲,加之與凝血有關的血小板聚集在內膜損傷處,導致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緩慢,最終生成血栓,導致了腦血栓形成。   2. 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相伴發生,是中風最主要和最常見的病因。有關資料表明,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腦血栓形成的患者也有86%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病的主要危害表現為:     (a) 加速加重腦動脈硬化並引起血管和動脈瘤的破裂;     (b) 引起動脈反覆痙攣,以致腦組織點狀出血、水腫;     (c) 造成動脈壁透明變性,形成夾層動脈瘤,然後破裂出血。   3. 腦血管的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它包括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多發性小動脈瘤可以多次反覆破裂出血。   4. 腦血管的炎症引起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5. 心腦病是腦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風濕性、高血壓性、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腦病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均可能產生附壁血栓,當出現心力衰竭或房顫時,促使栓子脫落,流至腦動脈而發生栓塞。風濕性心臟病所引起的腦栓塞不但發病率高,而且容易複發。   6. 代謝病中以糖尿病與中風關係最為密切。中風患者中有30~40%患有糖尿病。有的患者在中風發生後,才發現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程度比同齡的非糖尿病者嚴重。糖尿病所致的中風,以腦血栓形成為多見,腦出血較少。   一旦發生中風,病情一般均嚴重,即使經過積極搶救而倖存者,也有大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偏癱,如半身不遂、口歪舌偏、講話困難等,因此,中風患者在進行搶救後,當生命體徵得到穩定,留下後遺症的患者,應儘早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切勿錯過最佳的康復時機。


TOP

發生中風時的癥狀

  發生中風時首先表現為一側肢體不能活動,不能受自己支配。因為病情的輕重不同,偏癱的表現也就有所不同。有的病人表現為肢體完全不能活動,有的表現為肢體還能夠活動但變得十分笨拙。有的偏癱發生後肢體的活動越來越差,有的偏癱經過一段時間後自己又有所恢復。   在發生中風的同時,往往還伴有一些其他表現。比較重的病人可能神志不清楚,不能回答提問,很快陷入昏迷,伴有鼾聲,噁心嘔吐,大小便失禁,甚至呼吸停止。比較輕的病人主要表現為一側肢體活動不利,其他的表現可能不十分明顯。應該強調的是,一旦發生中風,無論病情如何,都應該將病人送到醫院搶救,如果是比較重的病人,最好請專業急救醫師和護士來家做初步的處理後送醫院。


TOP

發現突發中風病人的處理

  中風偏癱的發作,疾如風雨,迅如閃電。發病者不分場合,或起於居室之中,或發在工作場所,甚至在街頭、郊外、市集、途中,皆可突然起病。如果遇到突然中風的病人該採取哪些措施呢?無論什麼原因導致的中風,家屬都不要驚慌,要認識到在家中的緊急搶救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處理是否及時和得當,關係到以後病情的發展,所以掌握一些初級的家庭急救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旦周圍有人發生了中風偏癱,要學會一些簡單的處理措施。如發現病人病情嚴重,或迅速進入昏迷,病情來勢兇險時,腦出血的可能性較大。首先設法把病人抬到床上,不要把病人扶起,正確的搬運是2至3個人同時抬,一人托住病人的頭部和肩部,保持頭部不受震動,另一個人托住病人的背部和臀部,還有一個人托住病人的臀部和腿腳部,讓病人安靜躺下,頭部墊一低枕,並將頭側向一邊;及時清除口鼻中的嘔吐物及痰液,如有假牙應取出,防止窒息;解開衣領,保持呼吸道的通暢;若有抽搐,可將小毛巾墊於口中,防止舌被咬傷。   在護送前要請急救站或當地醫生檢查一下病人,測量血壓、觀察瞳孔、呼吸或脈搏。如果病人危重應做臨時處理,血壓升高者應給降壓藥物,瞳孔散大或呼吸困難常提示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應該立刻給以脫水劑治療。   在運送病人到醫院的途中,要保護好病人。應把病人平托起來使其在車上躺平;如無急救車,可用平板三輪車護送病人;沿途要有專門人員保護病人的頭部,避免頭部發生劇烈搖晃和震動;頭的位置要偏向一側,便於嘔吐物從口腔中流出,以免誤入氣管內發生窒息;發生呼吸困難者可給氧氣吸入;如病人神志尚清楚,要多給以勸說和安慰,以免其精神過分緊張而使病情加重。   送病人入院應避免長途運送,盡量就近就地治療。由於中風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一般醫院都有救治的條件。送就近醫院能得到及時的治療,也能減少路途中的搖晃和顛簸。長途運送有時是非常危險的,可導致病情的驟然惡化,使病人失去搶救的機。


TOP

中風偏癱發展概況

  中風後,可造成多種大腦功能障礙,如認識和知覺功能障礙、交流或言語功能障礙、心理或情感障礙等,最常見的還是運動的(常伴有感覺的)功能障礙-------偏癱。   偏癱除了腦血管意外之外,腦外傷、腦手術、腦腫瘤等一些使腦細胞損傷的病變,也可造成大腦的運動功能障礙,形成中樞性癱瘓,根據腦的損傷部位,臨床上可表現為偏癱,也可表現為雙側癱。   患病後,根據患者的肌力,肌張力的規律性變化,一般在臨床上病情分五個時期發展,即早期、軟癱期、痙攣期,相對恢復期和後遺症期。   早期和軟癱期的病人表現為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肌張力消失和低下。經治療,大部分患者的肌張力可以恢復。但很快,患者會出現肌張力過高,甚至產生痙攣。其中的有些人即使在靜息狀態下,肢體可以放鬆,不表現為痙攣和張力過高,但在欲從事主動活動時會出現健側肢體用力時,引起患側肢體不隨意的緊張性活動的聯合反應,如左手屈曲時右手也屈曲,有左、右手一起動的情況。還有患肢做隨意運動時,不能做單個關節的分離運動,只能做多個關節的共同運動,如患者欲伸手取物時,會抬起肩、手臂彎曲不能伸直,向前取東西,不是手臂伸出去,而是身體跟手臂一起送出去拿東西,形成粗大、誇張的動作。在這些粗大的運動中,各有關的肌肉會表現為痙攣或高張狀態,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稍久,病程進入痙攣期。痙攣期患者的運動更加困難,只要想運動,即以異常的運動模式出現。   痙攣期時,如治療得當,患者的痙攣逐漸得到解除或受到抑制,開始出現分離的主動運動,進入相對恢復期。如治療不當,以訓練肌力為主,造成誤用綜合症,固定在異常運動姿勢和偏癱步態等,進入後遺症期,而肢體活動功能喪失,導致殘廢。


TOP

中風後遺症癥狀分類

  中風後,由於病變部位不同、損傷程度不同和各人體質不同等原因,病人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癥狀:   1. 肢體運動(合併感覺)功能障礙;   2. 認識和知覺功能障礙;   3.交流或言語功能障礙;   4.心理或情感障礙等。   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肢體運動障礙。   (1) 肢體運動(合併感覺)功能障礙:   1.軟癱在床,手腳不能動,也不會坐;   2.上肢僵硬,不能屈伸,一走路就攣縮在胸前像挎著籃子;   3.或可以稍動,但只會一種姿勢活動,如一用力手就向胸前屈起來、扛肩,手臂伸直困難等;   4.有的上肢伸屈可勉強活動,但不能端碗、掃地、做家務,更不會自己穿衣服、扣扣子;   5.下肢僵直,足內翻;膝過伸,走路時劃圈,身體歪斜、步態不穩、邁不開步子或走路甩腿;足下垂。   (2)認知障礙:   認知功能屬於大腦皮質的高級活動範圍,它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理解和強調等。如:記憶障礙、聽力理解異常、辨別障礙、智能減退障礙等。不同的病變部位可有著不同的表現。   (3)交流或言語功能障礙:   有些患者中風後 會引起言語功能異常,言語異常的分類較複雜。臨床常見的為失語症。失語症有表達性失語、接受性失語、完全性失語等等。表達性失語的患者喪失了言語表達能力,但能很好的理解語言,接受性失語患者不能理解言語的意義,但對聲音的感覺仍存在,自發言語流暢。完全性失語因病變範圍大,故損傷也大,他們的言語理解和表達均有障礙。   由於言語的理解和表達上的困難,患者在做日常的生活動作和肢體運動功能訓練時常為緊張,這是因為患者苦於不能表達自己的心理和身體上的困境,又怕摔倒的緣故。由於緊張,患者的肌張力增高,協調性下降,出現了異常的運動模式。還有的患者由於羞於開口,拒絕和別人交往,甚至拒絕治療,像這類病人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與眾不同的肢體運動功能訓練,多次重複基本動作,直到病人理解和掌握為止。   (4)心理和情感障礙:   中風病人除了有一般病人的心理變化外,還有因腦部功能損傷而產生的較嚴重的心裡障礙。   這種障礙表現為對疾病的認識異常,往往在中風的早期表現出對疾病的不了解和否認。大多數患者很快就由否認的態度轉化為「為什麼讓我偏癱」?的心理狀態。一種無名的怨恨常使患者態度生硬,拒絕治療,甚至拒絕飲食。對待自己的親屬尤其嚴重。   隨著肢體或其他方面的稍有恢復,過度的期望也隨之而來。多數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心理,對偏癱能否康復而焦慮、悲觀、過望與失望的心理會交替出現。   對於這類患者在不同時期應採用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通過一段時期的正確引導、安慰、鼓勵和積極的保護性措施,營造一個良好的康復氛圍,促進患者儘早地向正常的心理狀態逐漸轉變。   對於有情感障礙患上抑鬱症的患者來說,情緒抑鬱對於他們的肢體康復常常帶來負面影響。患者從發病前的生龍活虎到猝然間無法動彈,其心情之沮喪、抑鬱當然是可以想像的。但當他們在經過一定的康復治療、能夠歪歪斜斜地行走的時候,沮喪和抑鬱很快就會被急於完全康復的願望所替代。然而,家屬有時候卻不能真切地體會患者的這種心情。有的家屬在患者能夠從病榻上站立起來、離開拐杖、能夠開始生活自理的時候,頓時便鬆了一口氣,對患者完全康復的願望往往會有所忽視,甚至不經意地在語言中流露出來。殊不知這恰恰刺激了患者敏感的神經,患者會對這種漫不經心的話語產生極大的反感。因此,如何在患者的整個康復過程中,仔細體會他們的心境,營造一個良好的康復氛圍,來幫助患者儘快康復是十分重要的,效果也十分明顯。   有一位發病二十多年之久的老年患者。在過去的漫長歲月里,長時期的輪椅、無法動彈使她身處失望、沮喪、焦灼的煎熬之中。但當她一旦住院以後,她那希望能夠完全康復、能夠過上正常人生活的心情,不僅為醫生和病友所充分理解;而病人與病人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鼓勵,尤其是主治醫師每天二次的主動運動訓練指導,更使她感到親切、踏實。良好的外部治療氛圍使她徹底消除了抑鬱情緒,她的康復狀況也一天比一天好。長達二十四年之久,她從未離開過病榻。僅僅經過將近幾個月的治療,只要有人從旁稍稍地「搭一把」,她就能穩步地正確行走了。出院時已能獨立行走自如地出門。因此,對於中風偏癱患者來講,營造良好的康復治療氛圍是至關重要,應引起家屬和醫護人員的極大重視。


TOP

及時康復治療,不能盲目鍛煉

  中風後要注意兩個問題,以免留下終身遺憾。   一.及時進行康復治療,不能一味長期卧床靜養,這樣會引起褥瘡、肺感染、肌萎縮、攣縮、骨質疏鬆,憂鬱狀態等廢用綜合症,長期卧床還會引起肌蛋白的分解。有關研究證明:人的肩關節固定7天不活動所致的攣縮,要治癒需52天,如固定2周則攣縮的治癒需121天,說明短期靜止不動就可致關節攣縮,時間越長將來需要治療的時間也會更長。因此每個中風偏癱患者當生命體征一旦穩定後,儘早進行正規的康復訓練。   二.提倡早期康復訓練,並非隨意亂練,對於功能鍛煉:大多數病人都知道,偏癱患者應該早運動、多運動,而病人卻不知道應該怎麼去運動,甚至很多患者把康復訓練誤認為是一種肌肉力量的訓練。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好多無肌力或低肌力的患者一味的訓練力量。如上肢拉力、手握力,下肢踢腿、或每天堅持長距離的走路,由於堅持這種非正規的功能鍛煉,結果加強了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肉張力,最終導致肌痙攣,行成了上肢屈曲,下肢僵硬、膝過伸、足內翻、走路劃圈等典型的偏癱癥狀。   當這些錯誤的運動模式一旦被人的大腦接受後,再想靠自身去改變,很是困難,如一再堅持這種訓練模式,只會不斷地促進、加強大腦對這種不良運動模式的記憶,強化了異常運動模式。如不及時停止,不僅改變不了原有癥狀,還將很快形成新的錯誤的運動模式,導致肌痙攣狀態越發嚴重。停止疾病的恢復,而留下後遺症——終身致殘。   總之,中風偏癱患者要儘早進行正規的康復訓練,治療前要給病人制定先大關節後小關節,先粗大動作後精細動作的訓練計劃,注重形態的糾正及以病人主動運動為主的訓練,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對病人運動功能的微小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以進一步調動病人參加訓練的積極性。中風病人只要持之以恆地進行合理的康復運動訓練,可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


TOP

怎樣幫助偏癱病人樹立自信?

  神志清醒、思維無障礙的偏癱病人,常因活動能力的喪失或減退而悲觀失望、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憂心忡忡。這種消極心理不利於病人的治療、睡眠和食慾。要幫助病人擺脫悲觀情緒,醫務人員、病人親屬、社會服務機構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1)積極治療原發病,儘早進行康復醫療。要將康復醫療貫徹於疾病治療的全過程,努力減輕殘疾的程度,避免併發症。大量資料證明適時採用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心理指導等,對於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能力、糾正消極心理等具有明顯作用。   (2)進行周密的生活護理,創造溫暖的感情氛圍。在眾多人關心的環境中,患者容易擺脫孤獨和寂寞,得到精神的安危和生活的幫助,彌補因殘疾帶來的不便,建立生活的自信。特別是中風進展階段的患者,往往灰心喪氣,此時更需要較多的生活幫助。未婚的偏癱病人,面對婚姻和未來,不可避免地產生沮喪和自暴自棄的情緒,為此需要醫護人員和他人的關心和周密的照顧,需要親屬不厭其煩的安慰。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既正視現實,又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3)隨著病情的穩定或情緒的好轉,要逐漸使病人理智地對待殘疾,鼓勵其實現自我,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早期投入康復醫療訓練,克服廢用性肌萎縮及關節攣縮和僵硬,最大限度地減低殘疾的程度。組織文娛活動,提高生活樂趣,經常使癱瘓病人在一起相互啟發、鼓勵。這樣能幫助中風偏癱患者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質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