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是生命體徵,也是心理感受。患者最需要的溫度是什麼?是正常的體溫,是舒適的氣溫;但他們更需要的,是暖人心懷的醫院,是至誠關愛的高質量診療服務。

2018年底,浙江省腫瘤醫院組建以黨委書記於恩彥教授爲“班長”的新領導班子,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提出“爲患者服好務,爲職工服好務,擔當起公立醫院社會責任”的“兩爲一擔當”理念,這正是醫院期待承擔與自身地位和影響力相匹配的社會責任。這是一家醫院的成長,和每一個員工的成長同頻共振,心心相印;這是一家醫院的溫度,對每一位腫瘤患者的健康和幸福給予誠摯關注,一路同行。

提升“服務溫度”:

爲家屬提供免費陪客被

讓患者當“中藥質控員”

黨委書記於恩彥教授說,作爲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一定要設身處地爲患者着想,幫助他們選擇獲益最大的治療方案。浙江省腫瘤醫院啓動“改善服務行動”,就是要讓來院患者有更好的就醫體驗,讓他們即使在病痛中也能感受到醫院的溫暖,讓患者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國際化、規範化的腫瘤專病診療。親切平和的態度和感同身受的心理,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彰顯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真正內涵。

走進浙江省腫瘤醫院,你會看到醫務人員的臉上總是洋溢着祥和的微笑。雖然只是一個小細節,卻能讓患者恐懼無助的心靈小舟輕輕靠岸。

細心的患者欣喜地發現,醫院門診大廳的佈局已悄然改變,原先集中安放在1樓大廳的自助機已經合理分散挪到了各樓層,掛號的隊伍短了,節約了排隊等候的時間,窗口也變得安靜有序。

爲了讓患者少跑路、少等待,病案室的窗口增加了服務時間,確保每個工作日全天都有服務人員,爲患者辦理病歷複印和影像拷貝申請業務等,減少了特定時間段人員擁擠的現象。

患者就醫過程中遇到的“痛點”,正是醫院改善醫療服務的“着力點”。住院患者及家屬都會遇到出入院行李多,衣服、被子無處寄存等問題。爲了解決這一難題,中西醫結合科推出了一項暖心服務:無償爲患者家屬提供陪客被,家屬只需自備被套就可以了。如此人性化的舉措,大大方便了整個住院過程。

從邀請老患者來當“中藥質控員”到提供免費花茶,從每天提前坐診到流感季節適時推出“防感湯”,省腫瘤醫院的醫護人員們一直在努力,目的就是爲了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切切實實感受到醫院的溫度。

“改善服務,就是要讓我們的醫務人員對病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走到病人心坎上,要讓他在看好病的同時,有尊嚴、被關注,這是作爲醫者的本分。”於恩彥書記說。

保鮮“醫患溫度”:

思維導圖全程跟蹤

對抗腫瘤不是一個人的“戰鬥”

醫院的好口碑,更多是來源於患者之間的口口相傳。不僅是因爲醫生們手術做得細緻,更是因爲他們對患者真誠關懷,換位思考,贏得了患者的信任。

龔磊是胸部腫瘤內科的醫生,他在浙江省腫瘤醫院工作近十年,常年面對癌症患者,“我能感受到他們那種揮之不去的苦楚”。他在手機上寫了一個思維導圖,上面記錄了微信裏需重點關注的病人信息、情緒狀況,持續跟蹤、不斷更新。

思維導圖裏,龔磊標註了責任心、與時俱進、全程三個關鍵詞。前兩個是對自我的要求,最後一個是他想做的:對癌症病人的全程管理。在規範化診治基礎上,把癌症像慢性病一樣管起來,關注病人整個病程的病情、情緒變化,以尋求更好的生存質量。

醫生的日常工作已經非常忙碌,有了全程管理計劃,龔磊更忙了,但是他的想法很樸素,“我只是不想患者在院外出事”。

和龔磊醫生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胸部腫瘤放療科的賴霄晶醫生。他是周潔(化名)媽媽的主管醫生。當週潔找到賴醫生,想開口問個電話時,賴醫生卻先拿出了手機主動加了微信。

癌症患者或家屬有很多問題,我沒想到賴醫生會‘自討苦喫’主動來加微信。”更讓周潔意外的是,賴醫生成了主動聊天的人。“我媽媽心情如何;乳腺引流管有沒有拔掉;第二天檢查需要空腹的提醒……看得出,賴醫生對病人的管理是下了苦功夫的,一切檢查的節點和需要提醒的事情,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在賴醫生的手機上,有百來位患者微信好友,這就是百來個牽掛。“現在隨着醫學的進步,得了惡性腫瘤不像以前,一確診就被判了死刑。現在的惡性腫瘤治療,更長的戰鬥週期,更高的生活質量,需要醫患共同付出,而醫患之間充分溝通和相互信任,是這一切的基石。”賴霄晶說。

塑造“品質溫度”:

轉了大半個地球才幡然醒悟

家門口的醫院既省錢又暖心

臨牀中,不少患者覺得歐美的醫學比較先進,可費盡心思到了國外後對比才發現,其實國內的腫瘤診療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幾乎沒有差異,包括治療理念也與歐美國家非常接近。

浙江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外科石志永副主任醫師就遇到過類似的病例,51歲的王先生四年前被確診爲肺腺癌,而且已經發生骨轉移,當時在省腫瘤醫院確定了化療方案,完成了第一次化療。

可能是因爲難以接受現實,家境優渥的王先生一心想到美國治療。一方面想驗證目前的治療方案是否是最優方案,另一方面也想碰碰運氣,萬一有新藥,說不定還有根治的機會。他花大錢通過中介聯繫了一家美國頂尖的腫瘤診療中心,在那邊做了一系列檢查,得出的結論和在浙江省腫瘤醫院的診斷結果是一致的。

由於王先生的基因檢測結果沒有適合的靶向藥物可用,更沒有相關的新藥試驗可以入組,後續的治療方案也是建議先做化療。王先生在那裏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療,而單次化療的價格竟是國內的6—7倍。最終,他還是決定回國治療。回來後,王先生再次到浙江省腫瘤醫院找到石志永副主任醫師,“對比他在美國的就診病歷,用的是一樣的化療藥物,和我們之前制訂的治療方案並無區別。”

經過這次赴美就醫,王先生自己也感慨,兜了一大圈回來才發現,原來在家門口就有和國際接軌的腫瘤醫院,根本沒有必要去國外。如今,他信心滿滿,定期回浙江省腫瘤醫院複診,病情穩定,生活質量也不錯。

浙江省腫瘤醫院與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是長期合作醫院,兩院醫生交流密切。2014年,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患者無需出國,即可向醫院提出申請,預約美國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頂級專家;也可以通過遠程會診,請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專家全程參與治療過程,實現最低費用最規範治療的腫瘤價值化診治之路。

比拼“診療溫度”:

亮劍疑難重病,打造醫學高峯

今年年初,浙江省啓動了“醫學高峯”計劃,旨在打造一批具有核心創新力、技術競爭力的醫院、團隊和平臺。浙江省腫瘤醫院在疑難重病上一直敢於亮劍,從不止步。在這背後,是腫瘤專科醫院堅實的綜合技術水平和優秀的人才隊伍作爲支撐。

2018年,醫院入選首批國家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連續多年名列中國最佳腫瘤專科排行(復旦版)前十位。今年3月,由該院牽頭,聯合全省多家醫療機構,先後成立了浙江省腫瘤微創外科聯盟和浙江省病理專科聯盟,旨在推進全省的腫瘤診治水平同質化快速發展,滿足基層羣衆的醫療需求。

近年來,醫院多項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公認,被NCCN等全球腫瘤診療標準與指南引用。大家知道,放療是侷限期小細胞肺癌綜合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胸部放療靶區的範圍長期以來存在爭議。十餘年來該院放療專家、常務副院長陳明教授帶領課題組設計了這項前瞻性臨牀隨機對照研究。這項研究的中期研究論文一經發表,即被美國新版NCCN《指南》所採用,爲肺癌臨牀實踐制定了新的國際標準。十餘年間,這項研究從單純的臨牀實驗,演繹成與患者相連接、與分子病理相結合的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研究。

越來越多的醫生參編了多項共識及指南:頭頸腫瘤放療科陳曉鍾教授擔任第一作者的轉移性鼻咽癌治療專家共識;病理科徐海苗教授共同執筆的中國子宮頸癌篩查及異常管理相關問題專家共識;介入放射科邵國良教授參編的中國肝細胞癌經動脈化療栓塞治療(TACE)臨牀實踐指南……醫院的專家學者們參與到一項接一項的共識和指南的制定當中,出現在世界各類癌症全球大會上,發佈中國診治的聲音和論斷,這是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更是行業內給予的高度認可。

首席記者 俞茜茜

通訊員 王屹峯 葉斌

編輯 潘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