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的一生確實是相當波折的,在孃胎中就差點丟了命,後來陰差陽錯成了大唐的太子。但是作為唐玄宗的兒子,他這個太子又是很憋屈的,謹小慎微的,不僅被父親打壓,還要和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周旋。安史之亂的發生倒是給了李亨一個重生的機會,讓他勇敢的與唐玄宗分道揚鑣,扛起了平叛的大旗。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壓下安史之亂,倒是助長了宦官專政的氣焰,臨死之前眼睜睜看著一場政變發生,這一生沒有一刻是消停的。

李亨還在孃胎的時候就是一個多事之秋,當時唐隆政變剛剛過去,李旦繼位,李隆基成為帝國的太子,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鬥爭才剛剛開始。當時的李隆基論實力是比不過太平公主的,他只能隱忍,東宮中多的是天平公主的眼線。楊氏一懷孕,李隆基就慌了,就害怕太平公主會拿這個孩子做文章,於是讓張說祕密找了墮胎藥,準備讓李亨胎死腹中。正當李隆基煎藥的時候,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舊唐書》記載:

太子於曲室躬自煮葯,醺然似寐,夢神人覆鼎。既寤如夢,如是者三。

李隆基疑惑不解,就把這個夢和張說說了,張說認為這是天命不可違,於是李隆基就把葯倒掉了,然後李亨就出生了,不過因為李亨的母親楊氏只是太子的良媛,身份並不尊貴,所以李亨一出生就是跟著太子妃王氏生活的,王氏數年無所出,對李亨就和親生兒子一樣。

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的二十多年時光裏,李亨還算是幸福的,兩歲上就封了王,五歲就遙領安西大都護以及各種副使,成年後和兄弟們住在十王宅,後來改封為忠王,曾為帝國出征討伐奚、契丹等部落,因功官居司徒。然後,接下來他的命運突然改變。

當時的太子李瑛因為被武惠妃設計陷害而被唐玄宗廢黜,緊接著武惠妃因為做賊心虛而嚇死,原本為壽王謀求的太子之位成了李亨的,李亨是唐玄宗第三子,按照立長的原則,李亨確實是最合適的,但是宰相李林甫之前一直支持的卻是壽王李瑁,所以李亨剛一成為太子,就有了敵人,而且唐玄宗本人也是不遺餘力的打擊太子。

可以說,在近二十的太子生涯中,李亨過的相當的憋屈外加謹小慎微,甚至他先後和太子妃韋氏和良娣杜氏離婚,這個不過才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在做太子的時候頭上已經是有很多的白頭髮,每次和唐玄宗見面完全不是父子相見的溫馨,而只有政敵般的殺氣,李亨一直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與位高權重的李林甫以及後來的楊國忠鬥智鬥勇,艱難的求生存。

後來李林甫死了,安史之亂也開始了,唐玄宗要帶著大家逃亡四川。東宮看到了機會,他們謀劃在路上發動兵變,最開始的目標本來是除掉楊國忠然後逼唐玄宗退位的,就像神龍政變一樣。但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卻在誅殺楊國忠和楊貴妃之後第一時間宣誓對唐玄宗盡忠,所以李亨的目的並沒有在馬嵬兵變中實現,不過也只是拉長了時間而已。

唐玄宗執意入蜀,而李亨則選擇留下來平叛,然後北上靈武尋找朔方軍的支持。這一舉動影響了後來的大唐,因為正是靈武根據地的建立,使得安史之亂後君臣將三者之間空前的團結,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收復兩京。當然兩京收復之後,唐肅宗李亨就著急忙慌的回到了長安,然後命人去四川迎回太上皇。

這一舉動同樣影響深遠,回到長安的唐肅宗開始不再信任武將,反而信任宦官,唐肅宗身邊的三大宦官包括李輔國、魚朝恩和程元振,都是排擠能臣武將之人,郭子儀被魚朝恩陷害失去了兵權,包括之後李光弼也遭到了忌憚等等,後來的僕固懷恩造反同樣與這些宦官脫不了幹係。

唐肅宗謹小慎微甚至於懦弱的性格在做了皇帝後暴露無遺,他寵信李輔國,大部分政事都交給李輔國處理。而李輔國又與張皇后勾結,打擊忠良,排除異己。後來兩人矛盾加劇,竟在唐肅宗病重之際引發了一場兵變。李輔國將張皇后等人囚禁,直接把病牀上的唐肅宗被氣死了,然後李輔國又扶立太子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

終肅宗一朝,安史之亂並沒有結束,這也是唐肅宗不能瞑目的地方,他致力於平叛,並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是終究還是不能完全信任武將,任由宦官做大,最終留給了唐代宗一個同樣風雨飄搖的大唐。


可以說,自唐玄宗以後,大唐再無明君,(唐憲宗勉強可以)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唐肅宗為君能力太差,應該說,唐玄宗立他為太子並不是一個最佳選擇。唐肅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大唐第七位皇帝,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時年27歲,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的皇帝,公元756年時年45歲的李亨「篡位」登基。在位6年。公元762年駕崩。時年五十二歲。從各個方面來說,肅宗都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也是第一個重用宦官的皇帝。開啟了唐朝的宦官亂政。

在唐玄宗這個強勢皇帝面前當太子很難的,唐玄宗一天之間殺了包括太子李瑛在內的三個兒子。無情最是帝王家在這裡是最好的體現,李隆基曾問過身邊大臣,立忠王為太子如何?眾臣答曰:類比太宗。(真是拍馬屁都不會拍)玄宗就此立忠王李亨為太子,而李亨卻引以為戒低調謹慎,如履薄冰。開始裝「奴才」但裝了18年的「奴才」也就成真奴才了,為帝6年幾乎沒有任何作為,自己反感父親殺三子,輪到自己也一樣,誅殺了最有能力的兒子建寧王李炎。為了早日進入長安,與回紇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簡直的無恥之尤。回紇縱兵劫掠三天,比安祿山還狠。回京以後,囚禁玄宗。但朝局失控,自己連皇后的性命都不保護不了,自己驚懼而死。

肅宗年輕的時候,看見了大唐最繁華和燦爛的時代,但也經歷了幾乎亡國的慘痛。他親眼看見了武妃的奪嫡之爭。父親殺死自己的三個兒子,當太子之後,熬死了李林甫。為此廢了兩位太子妃。在安史之亂的時候。這才瞅準時機誅殺楊國忠滿門,這才贏得機遇取得兵權在靈武當上皇帝,唐肅宗一生唯一的功績就是平穩把皇位傳給太子,其子子李豫是唐代第八位皇帝,竟然是唯一一位太子明正言順繼位的。在他之前,沒有一個首位太子繼位的。李亨這個太子和皇帝都是「撿便宜」得來了。始終都在懼怕宮闈之亂。對於太子李豫很愛護。

應該說,肅宗的能力還是有的,只可惜在位時間太短,如果多活幾年,也許有可能結束藩鎮割據。肅宗重用宦官也是為了制衡朝臣,但後來宦官成事,掌控了皇帝是肅宗沒有想到的,為了太子平穩登基,鏟對太子李豫威脅的武將皇子。為嫡長子繼位鋪平道路。在對永王的態度上,也說明肅宗還是比較講親情的。李隆基貶永王為庶民,永王被江南地方將領給殺了,李亨得知以後聲言,此人永遠不得錄用,這很難得了。晚年的肅宗基本被宦與張皇后架空,大唐的女子都很能幹。都有干政的傳統。張皇后意圖廢太子李豫 。改立李系。宦官李輔國得知以後,帶兵逮捕了張皇后與李系的黨羽,隨後將李系,張皇后一併誅殺,肅宗眼見家奴兵變,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就此駕崩。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帶領嬪妃、隨臣出逃長安,而太子李亨和將軍陳玄禮在馬嵬驛發動兵變,誅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之後李亨北上靈武稱帝。稱帝之後的唐肅宗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平叛方面,卻沒想到因為他的放縱,反而助長了後宮和宦官勢力的膨脹,為大唐埋下了更深的禍患。

△唐肅宗李亨

安史之亂爆發,北上靈武稱帝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三子,在李瑛因武惠妃的陷害而被廢殺之後,李亨被立為太子。武惠妃雖然在不久後便去世了,但宰相李林浦和楊國忠等勢力仍然對李亨形成了巨大威脅,可以說李亨的太子生涯一直是危機重重、謹小慎微的。李林甫後來去世,李亨的政敵便僅剩下了一個楊國忠,這為後來的馬嵬驛兵變埋下了伏筆。

△楊國忠

天寶十四年(755年),範陽、河東、盧龍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摧枯拉朽,先攻洛陽、後破潼關。次年六月十三,唐玄宗帶領部分妃嬪和朝臣逃出危機重重的長安,準備入蜀避難。

逃難隊伍多達3000人,而光屬於李亨的後隊人馬就多大2000人,於是太子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輔國拉攏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密謀發動兵變對付楊國忠。在隊伍到達「馬嵬驛」之後,士兵因飢疲勞頓,隊伍發生騷動,李亨隨即發動兵變,楊國忠被亂刀砍死,其子楊暄和韓國夫人也被亂軍殺死,之後又逼死了楊玉環。

△馬嵬驛兵變

陳玄禮雖然配合李亨發動兵變,但他還是忠於唐玄宗的,因此兵變之後父子兩人便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入蜀,而李亨則在李輔國和張皇后的建議下,掉頭北上前往靈武。

天保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並在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正式稱帝,改年號為至德,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勵精圖治,一心平定叛亂

李亨登基之後,便立即投入到了平亂大業當中,他先是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次年又任命郭子儀推薦的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

△郭子儀

七月十七日,李亨以正副元帥廣平王李豫、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兵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李亨命令廣平王李豫與回紇太子葉護結為兄弟,回紇太子葉護大喜,稱廣平王李豫為兄。

乾元元年(758年)至乾元二年(759年),在唐肅宗的支持下,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率軍與叛軍多次交戰,多次擊敗叛軍。而之後叛軍內部也發生變故,先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後來史思明又殺死安慶緒,再後來史思明也被兒子史朝義所殺。

△安祿山

在唐肅宗時期,唐朝官軍與回紇軍隊多次大破叛軍,自「安史之亂」爆發以來,戰爭終於開始出現轉機。然而此後唐肅宗卻沒有聽從謀士李泌的建議直搗叛軍老巢,錯失殲敵良機。之後又在相州之戰中派出宦官魚朝恩監軍,結果因為魚朝恩插手軍事,導致唐軍戰敗,又在魚朝恩的蠱惑下罷免了郭子儀兵權。

唐肅宗雖然一心平亂,叛亂也的確出現了被平定的曙光,然而由於最終的失誤,終其一生還是沒能徹底平定叛亂。在平叛的同時,唐肅宗也在嘗試改變自天寶以來的政治、經濟弊端,想要延續唐王朝的盛世,可惜這一目標同樣沒有成功。

皇后與宦官崛起,為後世埋下禍根

或許是被叛亂牽扯了大部分精力,宦官和皇后的崛起並沒能引起他的重用。在其放任之下,深受其寵信的宦官李輔國、程元振開始操縱軍政大權,而張皇后同樣也開始幹預政事。

△李輔國

尤其是李輔國與張皇后兩人,一個居內、一個居外,兩人相互配合,把控朝中大權,大肆打擊異己。建寧王李倓曾多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建寧王李倓。

與李亨為太子時期的境況極為相似,此時的太子李豫地位也極為危險。張皇后早先一心想要廢掉太子,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奈何長子李佋早夭,次子李侗年幼,始終未能成功。但這並沒有讓張皇后放棄,她又想要改立越王李係為太子。

△張皇后

作為權力欲極重的兩人,張皇后與李輔國最終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矛盾,為了對抗張皇后,李輔國於是轉而投靠太子李豫,兩人便圍繞太子的廢立展開了激烈的爭鬥。

上元二年(761年)末,肅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監國。尤其是次年唐玄宗去世之後,唐肅宗的病情也更加嚴重。張皇后為了一己私慾,便開始加快了廢立太子李豫的步伐,她先是要太子李豫殺死李輔國、程元振,在被拒絕之後,便想要殺死李豫。結果事情敗露,李輔國率兵直入皇宮,囚禁張皇后,殺越王系、兗王僴。

就在這一晚,唐肅宗也同時病死宮中,終年五十二歲。唐肅宗之後,唐王朝宦官專權現象日趨嚴重。


唐肅宗一輩改了好幾個名字(不知道這和他老爹唐玄宗太有才情、喜新厭舊有沒有關係),後來才叫做李亨。

說起來,他的一生大概分為四個階段,星火辰為朋友們簡述之。

第一階段,不起眼的皇子。直到李亨二十八歲被立為太子前,他都是一個毫不引人注目的人。他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母親雖然也出身高貴,但顯然並不是唐玄宗最喜歡的那個人。唐玄宗先喜歡趙麗妃,於是立了她的兒子李瑛當太子,後來又喜歡武惠妃,其子壽王李瑁成為羣臣眼中最有可能當太子的人。幸好後來楊貴妃沒有生育,否則不知道又搞出什麼爭執來。

李亨最大的特點,就是沒什麼特點,但在唐玄宗和羣臣看來,這個皇子是仁孝的。其實,換句話說,就是不起眼,顯得沒有野心,讓人放心。

第二階段,窩窩囊囊的太子。大概李亨二十八歲那年,他當上了太子。起因是原太子李瑛被武惠妃陷害,唐玄宗乃至於一日之間處死了三個兒子(太子以及與太子親密的兩個皇子)。唐玄宗起初恐怕都沒考慮過李亨,因此在那兒為了大唐的未來而憂慮,喫不下飯。高力士看見了,一句話提醒了玄宗:「但選年齡最大的皇子而立為太子,誰敢說什麼?」玄宗笑道:「知道朕的心意的,還是高力士啊!」

為什麼立李亨?因為他仁孝。換句話說,就是有點平庸,在朝中沒有勢力。不像李瑁的母親武惠妃和宰相李林甫等人攪在一起,訂立了政治同盟。何況他在玄宗還活著的兒子中排行最大,立他朝中的大臣沒有話說。

但是玄宗這個人,顯然還是很防著太子的(皇家的父子,呵呵)。於是他任由李林甫等人給太子找麻煩,打得太子好痛了,回來再給他根胡蘿蔔喫。這就是玄宗對太子李亨的態度。

於是李林甫興起韋堅、杜有鄰兩場大案,要把太子拉下馬(為什麼要整李亨,因為李林甫支持過李瑁,怕李亨繼位後弄死他)。韋堅、杜有鄰是太子的姻親,搞得太子不得不兩次離婚,向玄宗來表忠心和決心。

玄宗說:「這個兒子好,仁孝!」

李亨的忍功當真了得,只靠著忍,把李林甫給熬死了。

從這當中,大家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李林甫在後來的評價中那樣低。其實在他執政時,唐朝都處於輝煌鼎盛中,但李亨把安祿山壯大的罪過都丟到李林甫的頭上去。當然,李林甫絕對算不上好人,對李亨來說,就更是大大的壞傢伙!!!

第三階段,奮起的皇帝。李亨窩囊了半輩子,終於在安史之亂後露出龍虎之相。馬嵬坡,士兵騷亂,殺了楊國忠,又逼殺楊貴妃,有人猜測,其中很可能與李亨的暗中策劃有關。這些難以證實的事兒,只能作為猜測。但有些事兒卻是確實的。

那就是李亨脫離了他要逃到成都去的父親,要去開創自己的天下。他根本就沒去給他那剛死了心愛女人的老父告別,就自作主張要往北去了,理由是:老百姓需要太子留下來帶領大家抵抗賊兵。此時的玄宗,顯然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心氣,只得由著他去。

李亨在他比較能幹的幾個兒子的護衛下,歷經艱險,一路北上,終於來到了靈武,遂自立為帝,把他那老爹供作了太上皇。

李亨這種作法是不合法的,至少程序上大有問題。然而考慮到玄宗對他那些兒子們的作為,以及是他丟了天下的事實,李亨這種作法也沒什麼可以指責的。

至少,李亨在他兒子們和羣臣的擁護下,組織起了對抗叛軍的朝廷大軍。玄宗在聽到李亨繼位後,欣然道:「朕早就想傳位給太子,能作天子的老爹,真比當天子還要快樂!」(不得不佩服玄宗的表演功力,難怪是梨園的祖師)

以李亨為首腦的唐朝平叛政府,總體上是有效的,雖然安祿山是被他兒子給殺死的,但叛軍確實是被李亨等人所組織的軍隊所擊敗的。郭子儀等人先後在長安郊外的香積寺、以及靈寶一帶大敗叛軍。後來又有九節度圍剿安慶緒的事情。九節度圍剿的失敗,以及政府對史思明處置的不妥,導致叛亂繼續了下來,直到唐代宗時才平定。

但在肅宗時,他畢竟是收復了兩京,將叛軍趕過了河北去。

第四階段,再也不是孝子,也不是慈父。權力這東西會徹底扭曲一個人,肅宗也是這樣。收復長安後,他雖然把他爹玄宗接了回來,但玄宗當了快五十年天子的威望,還是讓他覺得深為不安。因此,他聽從李輔國的話,把玄宗親近的人都給調走,把玄宗換了個冷宮幽禁起來。玄宗說:「皇帝再也不得為孝子了。」玄宗的晚年是悽涼的,但這種悽涼,他也曾經強加到他的親人身上,其實沒什麼可抱怨的。

李亨因為疑心病,殺掉了為他即位立下大功、最能幹的一個兒子,說是為了防止這個兒子威脅到太子(後來的唐代宗)的地位。結果,連太子自己都對李亨很不滿、很害怕。據說這是有野心的張皇后的謠言造成的,彷彿肅宗晚年外被李輔國所操縱,內被張皇后所迷惑。

其實,這是都是李亨自己的選擇。有趣的是,李亨彷彿是與他那冤家老爹命運緊密相連的一般。玄宗死後不久,李亨也死去。李亨的死,又是唐朝宮廷一場內亂。張皇后與李輔國為了爭權,各自擁立皇子。李輔國擁立太子,持兵直接殺到李亨榻前,重病的李亨嚇得一命嗚呼。

肅宗的死,也有點窩囊。

然而,大唐在他死後,又延續了一百五十年左右,李亨還是有貢獻的。至少,比宋高宗趙構要好得多吧!

(本文為星火辰原創,圖片來自網路,更多內容請關注星火辰頭條號)


「生於憂患,死的蹊蹺」——亂世天子唐肅宗的坎坷一生

一、險被打胎,意外太子

唐肅宗名李亨,他母親懷著他的時候,父親李隆基還只是太子。當時太平公主勢力很大,想謀害李隆基。李隆基和侍讀張說商量說「掌權的人不希望我有太多子嗣」。於是密令張說帶了一包打胎葯,自己在房間裏熬藥準備打胎。熬藥時間太久睡著了做夢,連續三次夢到神仙把葯鍋打翻,認為可能是天意,於是放棄打胎,李亨纔有機會出生。

開元二十五年,李亨被立為太子。宰相李林甫構陷太子妃韋氏,想藉機謀害李亨,被逼無奈他只能與韋妃離婚,以求自保。李亨在東宮日夜憂懼,嚇得兩鬢都禿了。此後李亨多次給玄宗建議安祿山會造反,玄宗均不接受。

二、走出陰影,馬嵬兵變

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倉皇逃亡蜀地。看到昔日威加四海的父皇因為寵信奸佞落魄到這般模樣,李亨再也按捺不住被壓抑多年的憤怒。於是與禁軍大將陳玄禮合謀兵變殺死宰相楊國忠,逼著玄宗殺死了楊貴妃。同時組織百姓,向玄宗請求由自己單獨北上靈武招兵討賊。玄宗看著這個昔日乖巧懦弱的兒子如今竟有了和自己分庭抗禮的實力和決心,無奈下只能同意。

三、艱難創業,即位皇帝

李亨帶著區區三千殘兵北上靈武,在羣臣簇擁下登基為皇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當時國家草創,非常艱苦,產後僅三天的張皇后甚至還要給戰士縫衣服。

四、外亂未平,同室操戈

此時逃亡路上的玄宗仍不知道李亨自立為帝的消息,不甘心大權旁落,他下了分制詔書,讓太子李亨以天下兵馬元帥的名義統領北方各郡軍民,讓永王李璘統領南方各郡,企圖讓兩個兒子互相制衡,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李亨得知消息後大怒,派兵攻打併斬殺了李璘,還將李璘家屬送往蜀地向父親示威。

五、收復兩京,父子相疑

757年李亨派廣平王李俶、郭子儀帥兵收復長安洛陽,還都長安後,肅宗派人迎玄宗回京。玄宗回京路上命令親衛隊都把兵器上交到國庫,表示無心染指權位,居住在興慶宮。

760年,肅宗怕玄宗復闢,派宦官李輔國帥兵把玄宗轉移到大明宮內軟禁。

六、宮闈政變,莫名死亡

762年,玄宗駕崩,肅宗病重,張皇后想立越王李係為太子,準備政變。宦官李輔國迎立太子李俶,派兵入宮在肅宗寢宮內抓捕了張皇后,周圍宮女宦官都被驚嚇四散而逃,當晚肅宗莫名駕崩。太子李俶即位,是為代宗。

肅宗一生都在戡亂救國,可惜至死也沒能親眼看見安史之亂平定。


唐肅宗李亨,唐玄宗的第三子。本來是輪不到他當皇帝的,唐玄宗在很早就立了太子李瑛。但是呢,太子沒熬出頭,開元二十五年,被玄宗廢了。開元二十六年,立李亨為太子。這十幾年的太子生涯也是戰戰兢兢的,不好就性命不包,那時候李林甫為相,因為在跟唐玄宗議立太子的問題上推薦了壽王李瑁,後來肅宗當了太子,李林甫怕了,先後起了兩次大獄,準備牽連肅宗。李林甫死後,楊國忠開始了。一樣的。到了天寶十三年,安祿山來朝,肅宗對玄宗說,安祿山有反相,我怕他謀反,應該早做防備,玄宗不聽。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反唐。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準備跑到四川去,路上到了馬嵬坡,發生兵變,殺了楊國忠,楊貴妃自盡。馬上上路的時候,唐玄宗把肅宗留了下來,說你先在後面安撫一下百姓,我先走了。這一走,太子實際上就脫了玄宗的控住,加上這個時候安史之亂,唐玄宗的威信已經出現危機。等到肅宗安撫完百姓準備去追玄宗的時候,到了渭河北邊,橋已經被拆了,渭河的水還暴漲,就回頭了。七月,肅宗到了靈武。在靈武即皇帝位,尊玄宗為太上皇。重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範陽節度使李光弼討伐安史叛軍。唐玄宗剛到四川,消息就來了,你現在是太上皇了,你兒子已經即位,通知你一聲,玄宗也沒辦法了,派使者上表稱賀。等到收復了洛陽跟長安,玄宗從四川回來,肅宗親自出來迎接,親自攙扶玄宗,親自給玄宗上菜端菜夾菜。還親自給玄宗牽馬,但被玄宗制止了。沒多久玄宗把傳國玉璽給肅宗,相當於正式交班了吧!這段時間,肅宗和玄宗的關係還是相當融洽的,相安無事。後來肅宗聽了李輔國的話,把玄宗從興慶殿移居到不見人影的西內!還把玄宗身邊唯一說話的人高力士流放了。第二年八月,玄宗駕崩,八月底,肅宗也駕崩!

唐玄宗一輩子還基本上是太平太子,在位時間又長。又正逢盛世。肅宗就很可憐了,當太子期間擔心受怕,當皇帝了還一樣,還沒享受一下,玄宗一死,沒一個月,自己也死了!


肅宗其人,才情不及乃父十之一二。具有藝術家氣質的李隆基既縱情書畫戲曲復寵愛美人楊玉環,想必不可避免冷落了皇太子李亨,李亨大概是不乏怨氣的。即位後對玄宗的冷漠賭氣的性質很明顯。年歲漸長,李亨對大唐皇帝之位甘苦自知,理解並且原諒了玄宗的所作所為,可惜此刻他也步入了人生的黃昏。

肅宗不是一個昏庸之主,但也不是一個英明有為的皇帝,只不過在一個恰如其分的時刻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終其一生只是一個配角,一個在安史之亂和馬嵬坡之戀中扮演的龍套角色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