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該不會覺得「馬嵬兵變」是李亨導演的吧?

很多人有你這個想法,陳玄禮什麼人?跟了李隆基一輩子,從710年,李隆基25歲發動「唐隆政變」開始,陳玄禮就跟著李隆基了,一直到安史之亂,陳玄禮都是李隆基最信任的人,你覺得李亨可以拉攏他?

陳玄禮在兵變後,也是一直跟著玄宗的,並且,在去四川途中,遇到了地方進貢的隊伍,玄宗把進貢的財寶都分給了陳玄禮的禁軍。

而安史之亂結束後,陳玄禮跟著李隆基回了長安,並跟著他一起住在興慶宮(南內),一直到去世。

最有可能是唐玄宗李隆基自導自演的,因為楊國忠慫恿他去四川,而楊國忠是四川發家的,四川很多官員都是楊國忠的嫡系,如果玄宗去了,還怎麼控制楊國忠呢?就憑皇帝稱號和陳玄禮的7000軍隊?

其次,楊國忠本就是玄宗的鷹犬,一條狗而已,殺了楊國忠可以安撫將士,安祿山打著殺楊國忠的口號的,把楊國忠殺了,安祿山的正義性就失去了,跟漢景帝殺晁錯一樣的道理。

只是李隆基一直是「受害者」的形象出現的,所以在分析「馬嵬兵變」的時候,忽視了他本人,而李亨是最後得利者,慣性思維就覺得是李亨,

即使是李亨發動的政變,李亨也殺不了李隆基,即使殺了了,他也沒必要殺,殺了父親,弒父篡位,他的合法性就失去了,還怎麼坐穩皇位?其他王爺想要造反很容易,

要知道,李隆基一直的策略就是太子主政,親王主軍的,親王有軍隊的。

所以李世民、李隆基、李亨都是把老皇帝軟禁起來,而不是殺了他們。


此文繼續談談馬嵬坡政變,昨天我對「唐肅宗比唐玄宗晚死半個月,那麼假如沒有馬嵬兵變,唐肅宗還有沒有機會做皇帝?」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馬嵬坡政變其實是兩撥人所為,一撥是李亨的擁護者,一撥是李隆基的擁護者。「安史之亂」這麼大的事兒,從李林甫到楊國忠,長達20年的怨氣誰來承擔?怎麼噴發?

馬嵬坡政變就是一個出口。有些人之所以疑問為啥沒殺掉李隆基,就是因為:馬嵬坡政變中的兩股勢力,支持李隆基的陳玄禮因為掌握禁軍,其實居於主體。具體說來,李隆基之所以沒被殺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1)李隆基沒有被殺的原因

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李亨的性格;其二:李隆基當了44年皇帝,禁軍首領陳玄禮做了50年李隆基親信,陳玄禮是從骨子裡都認同李隆基的。馬嵬坡之變他是出於對李隆基的忠心才發動政變的,跟李亨其實沒有必然聯繫。

李隆基在馬嵬坡前無論多麼危險,他的性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李隆基不下令,其他人動手就行了。李隆基有啥辦法。再者,請注意陳玄禮率部兵變到底受誰指使、暗示?我們後人大多認為受李亨支持,但真相是什麼,只有他們當事人知道而已。

(2)李亨的性格使其很難做出「弒父」的事情,就是李世民雄才大略、一代天子都不想背此惡名,李亨類似於祖父、曾祖父的,他更幹不出來這種事情了

李亨在李隆基地管教下,其實與在武則天「看守」下的李顯、李旦兄弟的心理折磨是類似的。

李隆基在開元英明時期勵精圖治,對李亨的管教肯定也是嚴厲的。當李隆基「老糊塗」後,在737年殺三子後李亨則處於戰戰兢兢中。更何況,李林甫這個奸相所在。再加上,李唐皇權鬥爭一直就是血腥的。所以,李亨的性格懦弱、多疑很正常。

我們可以看看李亨的三爺爺、爺爺李顯和李旦的政治表現就可以看出。唐朝皇帝其實只有兩類一種是「類李世民」,一種是「類李治」。李隆基以及後世的武宗等都類李世民;李顯、李旦、李亨等大部分唐朝皇帝類李治,窩囊是他們的底色,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其之最就是李顯了。

(3)李隆基久為皇帝,弒君乃是大罪且「千古罵名」。說句實話,如果李隆基這樣的皇帝真在馬嵬坡被殺了,那麼,安史之亂被剿滅後等待所有參與者的只能是「五王的悲慘」

還記得「神龍政變」後的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嗎?內容詳見7月18日我回答的「參加神龍政變的五個人最後都沒有善終,為什麼」這一問題。五王只是請武則天歸政李唐而已,結果如何?死得非常悽慘。

馬嵬坡政變的主要執行者是陳玄禮,同謀者高力士、李亨等人。但有一點,陳玄禮作為李隆基親信的時間長達50年呀!高力士時間也差不多。我們很難相信,陳玄禮、高力士這兩個人沒有某種共識。長達半個世紀的權力鬥爭,他們知道誰活著對自己更有利。再加上,二人屬於旁觀者。而且,更知道「人心在何處」。

馬嵬坡政變時,天下危急已經至此,真正忠心於李隆基的人,肯定會做出正確選擇。殺楊國忠、楊貴妃,可以說已經成為天下共識。因此,即使為了自己的利益,保住李隆基的天下,也會發動馬嵬坡之變。但保李隆基則是這些作為玄宗親信三五十年的臣子們的真心表現。

從李亨的性格、陳玄禮和高力士與李隆基的關係上看,馬嵬坡之變從一開始就只是政變!殺皇帝根本不再考慮之中。

退一萬步說,武則天都稱帝了、改國號了、殺了幾百位李氏皇族成員,如何?照樣沒人敢殺!政變者都不是傻子,五王的悲劇並不遙遠呀!


孫子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而取得戰果,豈不是更好嗎。況且經過安史之亂的的波及,再經馬嵬驛兵諫的驚嚇,玄宗早已是驚弓之鳥,行將朽木之人,早已失去了軍心威望。不必靠自己動手。況且也不用枉擔不孝的千古罵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