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逼著老爹做太上皇的人物中,唐肅宗李亨無疑是比較失敗的一位:即便他擅自稱帝,將唐玄宗李隆基甩在了一旁,自己卻差點死在老爺子前頭。正因如此,不少人打趣說:事實證明,李亨的身子骨沒有李隆基禁折騰。

此話誠然不虛。唐玄宗的驕奢淫逸,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后妃一大把,兒女成羣,晚年還能把楊玉環詔入宮中,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當然,身子骨這事兒,也僅僅是一個方面,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和馬嵬驛兵變,李亨能不能順利登上皇位,同樣十分玄乎。

唐玄宗的猜疑心很重,第一任太子李瑛原本也沒有什麼過錯,竟然在武惠妃等人的讒言和設計下被廢,半月後又被賜死。而且,連同李瑛一起被賜死的,還有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這三人可是李隆基的親骨肉啊!此事便是震驚朝野的「三庶人事件」和「一日殺三子」。

由於前任太子被殺,李亨算是撿了個便宜。不過,即便坐上太子,他心裡也不踏實。畢竟,有這麼個生性多疑的老爹,而且身邊那麼多兄弟覬覦儲君之位,沒準兒什麼時候也就如同李瑛一樣,被一擼到底,然後來個恩賜自盡。

但李亨的幸運並未在此止步,誰也沒有想到,安祿山有一次「幫」了李亨。由於眼見唐玄宗昏庸無道,加之自恃手握重兵,安祿山突然發難,掀起了安史之亂。在評叛過程中,唐玄宗瞎指揮,先是斬了封常清、高仙芝,之後又逼哥舒翰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痛失潼關,長安失去門戶。

潼關失守的消息傳來,唐玄宗嚇得連夜逃竄,帶著楊貴妃、楊國忠等人向西南狂奔。結果,禁軍怨聲載道,在馬嵬驛發動嘩變,殺死楊國忠,縊死楊貴妃,唐玄宗老淚縱橫卻連個屁都沒敢多放。

馬嵬驛事變後,唐玄宗執意繼續逃竄,但百姓苦苦哀求。無奈之下,李隆基封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留下主持平叛。也正是這一決策,使得李亨徹底擁有了掌控李唐政權的資本。數月之後,太子李亨宣佈登基,把唐玄宗隆基晾在了一邊。

李亨登基後,李隆基心不甘情不願地做了太上皇,卻也是敢怒不敢言,過得十分憋屈,身邊僅有老太監高力士還算忠心,一直陪伴左右。然而即便如此,李隆基的身子骨已經十分結實,在極度鬱悶的情況下,硬是活到了公元762年夏天,而唐肅宗李亨則在不久後也離世。

所以說,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和馬嵬驛兵變,太子李亨登上皇位的希望極其渺茫:

  1. 以唐玄宗的猜忌心和諸皇子之間的鬥爭來看,李亨的太子之位不一定能長久;

  2. 李隆基和李亨的身子骨來看,如果李隆基舒舒服服地繼續做皇帝,沒住李亨還真不一定能熬過自己老子。


馬嵬兵變,並不是唐玄宗失去權力的核心因素。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逃離長安,是因為安祿山的叛軍已攻破潼關,隨時將席捲整個西北。但問題是,在唐玄宗逃離長安後,安祿山僅僅是來長安走了一圈,然後又迅速退回潼關一線。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實際上是缺乏佔據西北的能力。事實上,唐玄宗決定逃離長安城,絕不是因為大唐帝國在西北已山窮水盡,相反,是大唐帝國在西北的軍事實力實在太強大,而且隱隱呈現失控的狀態。

當然,這種失控,並不是指西北的軍事力量想要脫離大唐中央政府的控制,而是在當時西北軍中,要求唐玄宗給大家一個交代的呼聲越來越大。換而言之,天下被弄成這樣,是誰的責任?

當時,唐玄宗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西北軍追究他失職的責任,然後趁機支持太子上位,所以他才趕緊逃離長安到蜀中。因為,當時的川蜀和江南,仍然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這也意味著,大唐帝國擁有著壓倒性的物質基礎。

在當時的背景下,西北的軍事力量之所以無法脫離大唐中央政府,主要是因為西北軍的對手太過強大。在西邊,他的對手是強大的土蕃、回紇;在東邊,他的對手是強大的安祿山叛軍。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沒有鞏固的大後方給西北軍持續供血,西北軍隨時可能崩盤的。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唐玄宗能夠進入蜀中,他就可以通過把控川蜀和江南的經濟物資,繼續控制西北軍;接著他再派遣文官或親王回到西北來節制西北軍各級將領進行平叛工作,至於他本人則不用受到西北軍的威脅,可謂一舉兩得。

但是,當唐玄宗一夥人逃到馬嵬驛時,軍隊突然失控。

總而言之,我們大唐帝國有今天的慘狀,到底是誰弄出來的?大家沒敢把矛頭指向唐玄宗,卻齊刷刷的指向了楊國忠,於是憤怒的士兵將楊國忠給殺死。

當唐玄宗聽到楊國忠被殺的消息後,那是驚呆了,因為該來的,終究會來。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處理隨後的事情。三軍將士的態度很簡單,那就是楊貴妃也必須死。

雖然唐玄宗一再想保住貴妃的性命,但大家的態度也很堅決。因為,現在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如果楊貴妃還活著,保不準她以後會藉機報復。所以,為了讓大家能夠安心繼續追隨您,只能希望您會忍痛割愛。

事情到了這一步,唐玄宗只能下令處死楊貴妃,而這也就是所謂的馬嵬兵變。雖然說,馬嵬兵變對唐玄宗來說,打擊非常大,因為憤怒的軍人先斬後奏殺了宰相楊國忠,又逼迫皇帝下令殺死自己心愛的女人。

但問題是,這只是意味唐玄宗的權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戰,卻並不代表唐玄宗由此失去了權力。事實上,如果僅僅只有馬嵬兵變,唐玄宗還不至於失去權力。但是,在後面的向西南轉移過程中,太子竟然拒絕和皇帝一塊南行,而是獨自北上到了靈武,西北軍駐紮的軍事重鎮。

表面上看,太子這樣做是要指揮西北軍將叛軍趕出西北,但基於隱祕的權力博弈,顯然是太子想趁亂奪權。如果僅僅於此,唐玄宗依然還不會失去權力,因為西北軍如果不買太子的賬,太子即便到了靈武,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搞不好還會被西北將領將他抓起來送還給唐玄宗。

但很遺憾,太子抵達靈武后,西北軍的兩個傭兵大佬郭子儀和李光弼都第一時間表示支持太子,這也就意味著唐玄宗徹底失去了軍方力量的支持。此時的唐玄宗,相當於成為了光桿司令,但他的權力依然沒有完全失去,因為川蜀和江南的還在他手上。

如果唐玄宗不服輸,他還可以依靠川蜀和江南強大的經濟資源,再和太子鬥上一斗,勝敗也是未可知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只能白白便宜安祿山。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終於恢復了一個大政治家應該有的胸懷和格局。所以當他聽到太子在西北繼位的消息後,非但沒有追究太子的責任,相反馬上追認它的合法性。這也就意味著,唐玄宗正式將自己剩下的權力全部移交給了太子,從此大唐帝國的合法皇帝,只有唐肅宗李亨。


發動過「唐隆政變」,創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功成名就後就驕奢淫逸起來了,不僅後宮佳麗成羣,兒女一大把,還恬不知恥地硬是把兒媳婦楊玉環搶了過來讓她成為了自己的妃子,晚年還過上了豐富多彩的年輕眷侶般的生活,由此可見,其身體是健康與硬朗的。

唐玄宗的是敏感而多疑的人,由於武則天的侄孫女武惠妃(楊玉環的婆婆)和宰相李林甫的的讒言,他做了荒唐事,一天賜死了原來的太子李瑛與二王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製造了「一日殺三子」冤案。李亨是因禍得福,撿了個便宜坐上了太子的位置,但攤上這麼個多疑的老爸,他內心持續著忐忑不安,因為老爸精明著呢,說不定有一天,楊貴妃懷上了弟弟,自己也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李瑛,所以對他來說坐太子位置如坐針氈!

但吉人天相,陰差陽錯的,三鎮節度使、胡人安祿山幫了李亨的忙;原來,由於奸佞李林甫反對文臣「出將入相」,又別有用心地上書說讓番將帶兵可以避免文臣怯戰的弱點,昏庸的玄宗聽了李林甫的話,使安?山後來成為三鎮節度使,控制、經營著河北的廣大地區,實力日益坐大,其野心也膨脹起來了,待終於有了與唐中央叫板的實力後,安?山竟聯手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

老態龍鐘的玄宗慌了神,由於天天沉溺於楊貴妃的溫柔鄉中,乍一指揮軍隊立即頻繁失誤,導致潼關失守,萬般無奈,唐玄宗只好任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帶兵抵抗叛軍,自己攜帶楊貴妃,楊國忠等人向西南一路逃跑!逃到馬嵬坡,禁衛軍突然嘩變,殺死了楊國忠,逼迫玄宗賜死了心愛的美人楊貴妃。

這邊李亨逮到了一個天大的機會,他趁亂在靈武登基稱帝了,由於山遠水長,玄宗並不知情,李亨有乘老爹之危篡位的意思;待安祿山被殺,玄宗一行回到長安後才明白自己已經不是皇帝了,回宮後唐玄宗被軟禁在甘露殿,由於陳玄禮、高力士等先後離開了自己,所以變得鬱鬱寡歡起來,寂寞空虛中,於寶應元年就駕崩了。

肅宗在位七年,玄宗當了七年的太上皇;如果沒馬嵬兵變,玄宗有愛妃楊玉環伴其左右,二人志趣相投,生活內容豐富多彩,有益壽延年的效果;而且至高無上的皇位還在,大權獨攬的現實誰也改變不了,李亨縱有十個腦袋也斷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搶老爸皇位;江山美女都有了,是幸福而浪漫的事,加上身體素質好,能輕而易舉熬死李亨,所以如果沒馬嵬兵變,肅宗是沒機會做皇帝的。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或者僅僅只是沒有馬嵬兵變的話,李亨十有八九沒有機會當皇帝。

李亨生於71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兒子,他能夠坐上皇太子的寶座,可謂是運氣使然,他能夠活著坐上皇帝的寶座則是局勢和陰謀使然。

李亨有兩個哥哥,一個是李琮,一個是李瑛。

李琮雖然是李隆基的長子,但是卻沒有被立為皇太子,也許這也是他的幸運,因為沒有機會當皇太子,反倒讓他能夠好好地活著,病死之後還被追封為靖德太子,雖然沒什麼用,可好歹也得了一個身後名。

李瑛生於706年,後於開元三年,即715年,時年9歲的李瑛被李隆基冊立為皇太子。

不過,李瑛雖然當了太子,可卻不意味著他可以高枕無憂了,他可以穩穩噹噹地等李隆基一死,他便可以即位當皇帝了。

他想從太子變成皇帝,還得繼續熬呀,得熬死了李隆基他才能當皇帝。

李瑛熬了22歲,從9歲熬到了31歲,卻沒有機會繼續往下熬了,因為危機已經在向他走來了。

皇帝的後宮實際上是皇權爭鬥最為激烈的地方,哪個給皇帝生了兒子的妃嬪不想讓皇帝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然後當皇帝的接班人?恐怕除了少數幾個難得看得開、看得明白的人之外,沒有人不想。

所以,李瑛的危機也來自於後宮。

當時,李隆基最為寵愛的妃子是武惠妃,武惠妃作為後宮最得寵的女人,她給李隆基生了四個兒子,除了李一和李敏不幸夭折之外,餘下二子安然無恙地活了下來,即壽王李瑁和盛王李琦。

武惠妃既然有兒子,也得李隆基寵愛,自然也有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將來當皇帝的心思,所以自然會出手對付李瑛。

她的手段也很直接,跑去找李隆基哭哭啼啼地說,太子結黨,想要害我們母子三人,還說皇上您的壞話,您可得給我作主呀。

李隆基一聽,瞬間怒了,直接便說要廢了李瑛這個太子,連同李瑤、李琚一起貶為庶人,好在當時被張九齡給勸住了。

只是,李瑛、李瑤和李琚三人最後也沒能逃過武惠妃的構陷,最終被貶為庶人,開始還說是流放,可還沒走幾步便被賜死了。

李隆基「一日棄三子」之事,在當時也引起了朝堂震動。

李瑛被廢,李隆基是不是又得重新冊立太子了?應該立誰為太子呢?李瑛被廢,然後被賜死的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事——武惠妃也在這一年病死了。

如果武惠妃沒死的話,憑她受寵的程度,估計只要給李隆基吹吹枕邊風,太子之位便會落到壽王李瑁的頭上,只可惜她一死,她所作的努力便付諸東流了。

這才便宜了老三李亨,讓李亨撿了個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真可謂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李亨成為了太子,心裡雖然很激動,可是卻如坐針氈呀,不敢有一絲疏忽大意,李隆基「一日棄三子」給他留下了很深很負面的心理陰影,當上了太子又如何?李隆基一不高興,還不是一句話便能夠廢了他,一句話便能夠讓他死?

當太子最痛苦的便是熬,最怕的便是有一個命長的皇帝老爹,熬不過皇帝老爹。

李亨在738年被立為太子,這一熬,便熬了18年,熬到了755年,他心裡慌呀,眼見著沒了武惠妃,卻又出了一個楊貴妃,更讓他害怕的是楊貴妃的受寵程度比起武惠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好不容易熬了18年,如果楊貴妃突然給李隆基生了個兒子,然後學武惠妃構陷李瑛一樣構陷他的話,他能躲得過去嗎?

李隆基晚年行事全憑喜好,對楊貴妃的寵愛更是到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地步,所以楊貴妃如果真學武惠妃的話,李亨可以說是隻有死沒有生。

恰好這一年又發生了一件事——安祿山造反了!

737年,李瑛被賜死後,武惠妃病死,讓李亨逆襲當上了太子。

755年,當李亨危機感越來越強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再一次給了他一個擺脫桎梏的時機,不得不說他的運氣確實很好。

他要以安史之亂作為契機,撇開李隆基,先斬後奏地自行稱帝,讓自己當皇帝成為一個天下皆知的既定事實。

這麼一來,李隆基便幾乎沒有機會再威脅到他的生命,也不能廢了他的太子之位,剝奪他繼承皇位的權力了。

李亨所要走的第一步是削弱李隆基的政治影響力和威望,這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因為他要等一個最好的時機,這個時機可能會有,也可能沒有。

李隆基的出逃,顯然給了李亨這樣一個機會,於是,他在背後推動了一場讓李隆基徹底顏面掃地的事——馬嵬兵變。

馬嵬兵變之後,李隆基的威望降到了最低點,這也成了李亨利用自己在軍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威望取代李隆基的最好時機!

所以,李亨撇開了李隆基,也沒有和李隆基商量,直接便向天下人宣佈:我李亨從這一天開始正是即位當皇帝了。

李隆基聽說李亨稱帝,並且尊自己為太上皇之後,面色鐵青,但也充滿了無奈,他可不想當什麼太上皇,這麼被自己的兒子奪位也不是他想看到的。

但是不管他願不願意,不管他有多委屈,他也沒辦法改變,他只能接受李亨給他的安排,因為李亨已經掌控了軍權,他沒了軍權,拿什麼去反對李亨?

李亨在756年即位當皇帝,可是也沒當多久,到了762年便一命嗚呼了。

更有趣的是,李隆基也是在這一年死的,雖然李隆基死在了李亨的前頭,可是李隆基死後僅僅過了12天,李亨也緊跟著死了,這一點頗耐人尋味,這也是有人說李亨死前下手殺死李隆基的原因。

可見,如果沒有馬嵬兵變,李亨老老實實地等李隆基老死的話,他很可能熬不過李隆基,所以幾乎沒有機會當皇帝。


馬嵬坡,一個葬送了楊玉環的地方,也是在馬嵬,李隆基淚流滿面的拋下了楊玉環,率軍入蜀。

可以說入蜀這一決策,對李隆基來說更像是親自放棄了皇位,在入蜀之後,唐玄宗命太子李亨率軍抵擋叛軍,掃平叛亂。

叛軍剛起,安祿山率兵一路攻破了洛陽,長安,李隆基入蜀也是沒辦法,而將大權交予太子李亨之後,李亨為了便宜行事,便也半主動的為自己加封帝王之名,算是名副其實的篡位了。

但是李亨的皇位坐的卻是觸目驚心,儘管李隆基對李亨沒有任何威脅,但是到了最後,李隆基竟然差點活得比李亨還要久。

一旦李亨死在了李隆基前頭,李隆基能否重掌大權卻是個未知數了,畢竟朝中支持李隆基者甚多,李亨雖然掌權多年,但李隆基如果真的要重新登上皇位,在李亨死後還真攔不住他。

其實如果沒有發生馬嵬兵變,甚至是沒有爆發安史之亂,李亨能否登上皇位真的是說不準的。

在李亨之前,李隆基也曾經有過一名太子,李瑛,不過李瑛最終卻是在奸臣小人的陷害下,被李隆基親手殺死了,李隆基在一天的時間內殺了三個兒子,這之後才輪到李亨執掌東宮。

可以說如果不是發生了馬嵬兵變,李隆基手中權力不復,李亨也不一定能熬到登上皇位那一天。

其次,在李隆基去世以後未有多久,李亨便也去世了,可以說如果李亨早一點去世了,便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結果,李隆基更是沒有必要將皇位傳給李亨。

唐肅宗李亨,儘管率郭子儀等大將將叛軍擊潰了,但是他的身子骨卻是還不如自己驕奢淫逸的父親李隆基,這卻是讓人哭笑不得。

李隆基雖然是做了太上皇,但這也是無奈之舉,在李隆基難逃入蜀之後,聽聞到自己兒子李亨自立為王,並且將其尊為太上皇的消息,其實李隆基也是有實力跟李亨掰腕子的,只不過這時候邊亂四起,內部還有安祿山虎視眈眈,如果真的上演一番父子相爭的鬧劇,大唐必定要更早的沒落。

按照李隆基的過往來看,李亨並不一定是他的最終選擇,或者是李亨不一定能熬得過李隆基,如果沒有爆發馬嵬兵變,那麼李亨坐上皇位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儘管唐肅宗李亨還是有一定機會做皇帝的,但卻是希望渺茫。


李亨這個皇帝當得不順心,碰上天下大亂,後有老父親李隆基,家有惡婦張良娣,媳婦迫翁姑,而登上帝位是在安史之亂初期,又有宦官強將制肘,小日子過得戰戰兢兢。如果當年不是趁著潼關失守,玄宗李隆基幸蜀的機會,聯結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在馬嵬坡發起兵變,殺楊國忠迫死楊貴妃,當機立斷出走到靈武即位,李亨恐怕沒有機會坐上皇帝的寶座。

唐玄宗在父親李旦禪位後,對李旦退而不休猶自干政的行為心懷不滿,對強勢姑母、武則天的愛女太平公主左右朝政的行為更是不可容忍,發動先天政變剷除太平一黨後,得以親政。他的才能得到全面顯現,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可惜先明後昏,在位後期逐漸荒怠朝政、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有;邊塞政策失誤,重用安祿山等胡人為將領,又處置不當,終釀大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先明後昏的李隆基在家事上也是如此,長子李琮早逝,初立二子李瑛為太子,當了二十七年太子,夾在新舊派政爭,後宮攻訐謀奪的旋渦中,李瑛與其他朝代的長年太子一樣不能倖免,在開元二十五年即737年,早有心為兒子李瑁謀奪太子位的武惠妃召喚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與駙馬薛銹入宮,報說宮禁中有盜賊。四人一時大意,不及其他,隨即披甲入宮。這時武惠妃卻對玄宗說三兄弟兵變,已經殺入宮內,多年心疑太子有圖謀之心的玄宗信以為真,李瑛三兄弟被貶為庶人賜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隆基便召時為宰相的李林甫商議立儲的事,李林甫早與武惠妃有勾結,極力推薦壽王李瑁,玄宗表面點頭卻不下詔,當年六月,突然冊立三子李亨為皇太子,這也是李隆基權謀心性的體現,操控人而不被人操控。可是玄宗過於長命,耗死第一個太子後,還折騰不休。李亨當上太子,正是坐在火爐上,又坐了十七年的太子冷板凳,期間風波迭起,派別輪番攻擊,李亨在太子位上搖搖欲墜,先被告勾結外軍意圖不軌,與隴右節度使兼領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有所動作,不久,李亨後宮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又惹上了「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的大罪,被李林甫牽住不放,眼見構陷將成,李隆基正與楊玉環歡娛晚景,懶得再折騰,事情才沒有惡化下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熬到奸相李林甫死後,李亨的好日子沒有到來,楊國忠上來後更加窮兇極惡,李亨又被按住摩擦,以漢朝江充戾太子劉據的故事推測,江充因得罪太子而大加誣陷,以楊國忠的權勢,後宮又有楊貴妃撐腰,李亨遲早得倒臺。所幸安史之亂開始,唐王朝應對不暇,玄宗出逃,在馬嵬坡禁軍嘩變,逼死二楊,李亨留在關中號召天下勤王,到靈武后迅速登基稱帝,尊玄宗為太上皇,正符合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內而亡的古訓。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大火,將唐朝的歷史帶火了一把,縱橫也在一直解讀這部劇,順便解讀了不少中唐時期的人物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唐玄宗執政的天寶三載,距離安史之亂僅僅十多年,可以看作是盛世最後的輓歌,與其說《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古代反恐懸疑劇,不如說是唐代政治權鬥。

聖人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時候,可以看作是腦袋秀逗的皇帝了,在開元盛世後自認為對自己的統治十分滿意,因此在開元二十九年改年號為天寶,想要頤享天年,當時李隆基正好六十歲,可以說是不太中用了。

按照道理來說,如果皇帝倦政,可以採取無為而治,逐漸退位讓賢,結果李隆基卻並不是對兒子很放心的一個人,他甚至認為威脅他皇位的只能來自他的兒子。

李隆基的這份敏感其實也並無道理,畢竟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可以形容為拿著一把片刀從蓬萊一直砍到南天門,七天七夜沒閤眼的那種,能夠在唐代如此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最終獲勝,並且站穩腳跟的,也不是個善茬子。

正所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李隆基的政治鬥爭是其一生的主要使命。

李隆基一朝有兩位太子,本來太子之位並不是李亨的,而是李瑛的,李瑛封為太子本來沒有什麼大過,但是在開元年間卻帶甲入宮,被李隆基定性為意圖謀反,廢除之後就賜死了,這件事除了太子李瑛之外,還有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關於這三個皇子為什麼帶甲入宮,《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並不明確,一種說法是李隆基的寵妃武慧妃設計陷害,反正最終結果是李隆基一天之內殺了自己的三個親生兒子。

這種心狠手辣程度,放眼整個封建王朝帝王史都是很難存在的事情,漢武帝曾經逼得太子劉據造反,劉據死後,漢武帝還反省了一下;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親自求情免除死罪;只有李隆基最牛叉,還沒確定李瑛是不是造反,就給賜死了。

所以,李隆基是一個不信任自己兒子的人,相比於兒子,李隆基更信任宦官、武將、和大臣。

唐朝的太子難當,李隆基的太子更難當。

李亨這個太子之位,雖然是撿來的,但是並不好當,搞不好就要掉腦袋,這一點他是深知的。擔任太子期間,李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因為點過錯就被性命堪憂了。

但是朝臣卻並沒有打算放過他,對李亨立太子沒有擁立之功的李林甫因此想要搞掉李亨,對此進行政治迫害,導致李亨年紀輕輕差點就精神失常了。

李林甫好不容易被扳倒,替代李林甫的楊國忠依然看李亨不順眼,多次對其進行打壓,也多虧當時李隆基歲數大了和楊玉環沒有生下一兒半女,要是真有個兒子,我估計李亨的結局死的比趙四他爹都慘。(總有人問我趙四他爹死的到底有多慘,趙四他爹在房頂往下後空翻,臉著地,你說有多慘)

在狗血的政治鬥爭,李亨內心逐漸變得強大,在安史之亂後,果然玩了一把大的,策劃了馬嵬坡兵變,儘管上反對太子李亨的人大臣都被如數殺死,楊國忠也在其列,楊國忠死後,大將陳玄禮代表士兵逼宮李隆基賜死楊玉環,李隆基也只得照辦。

馬嵬坡兵變之後,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鑣,李隆基跑到四川,而李亨趕到靈武取得軍權,立即登基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如果嚴格追究起來,李亨是擅自登基,等同於政變,但是當時李隆基大勢已去,成了徹底的孤家寡人,也就沒有心氣跟李亨鬥下去了,對李亨登基也就採取事後默認的態度了,事實上,唐太宗李世民比這個手段都強硬多了,照樣登上皇位,所以,唐代皇位接替再狗血,也得按照劇本來。

比較有意思的是,李亨差點死在太上皇李隆基的前面,可以說也都是拜李隆基所賜,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中,李亨的身體條件變差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唐朝的太子本身就不好當,李亨遇到的又是這麼一個坑兒子的爹。


如果沒有馬嵬坡兵變,唐肅宗應該沒有機會當上皇帝,他能當上皇帝,運氣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殺奸相楊國忠為藉口,突然在範陽起兵。第二年六月,叛軍攻佔了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史稱「安史之亂」。

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對付叛軍,此時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經七十多歲,再不負當年的雄武,他一看情形不對,對外宣稱自己要親自出徵以迷惑外人,實際上則安排了出逃的事宜。

唐玄宗首先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禁軍六軍,又挑選了駿馬九百餘匹。第二天,天剛矇矇亮,他就帶著宮內的楊貴妃姊妹、皇子、皇孫、楊國忠、韋見素等親信從延秋門出發,卻對在宮外的皇妃、皇子等棄之不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唐玄宗雖然沒有能力管宮外的親眷,但他還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仍然心繫百姓。當他們出宮路過左藏庫的時侯,楊國忠想要把庫房燒了,怕叛軍搶走這些財寶,唐玄宗卻說,「如果叛軍來了得不到錢財,肯定會去向百姓們徵收,這樣百姓就要遭殃了,還是留給叛軍吧,這樣還可以減輕百姓的苦難。」

當他們路過便橋時,楊國忠又派人燒橋,這時唐玄宗又說,「這個時侯,大家都在逃命,不能斷了他們的後路。」於是派高力士把火撲滅。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唐玄宗還是一個愛民的皇帝,只是此是他已年老,很多東西都無能為力了。

他們因為逃跑的匆忙,沒有帶太多銀兩,沒有錢買糧食,等他們到了馬嵬坡,官兵們都已經疲餓不堪,開始心生怨恨。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這一切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想要殺了他,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可是李亨卻猶豫不決。

也是該著楊國忠要死,當時有吐蕃使節攔住楊國忠,和他說大家都沒有喫的,餓得走不動路了,這時的楊國忠也是飢餓難耐,他還沒來得回答使節的話,士兵們就大喊著「楊國忠與胡人謀反了!」楊國忠一看情勢不妙,騎馬便逃,還沒等他逃遠,士兵們追上前把他殺死並肢解了,這也是楊國忠眾叛親離的結果,他的頭還被插在馬嵬坡西門外示眾。

唐玄宗聽說楊國忠被殺,心裡也是很惶恐,此時的情勢他已經控制不了,官兵們已經不聽他的話,陳玄禮還說楊國忠死了,楊貴妃也不能再侍候唐玄軍,要求把楊貴妃也殺了,否則士兵們便不會再往前走了。

此時的唐玄宗也是無可奈何,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如果不殺楊貴妃,可能自己的命也保不住,萬分無奈之下只能讓高力士把楊貴妃勒死了。

後來唐玄軍認為這一切都是太子李亨在操縱,因此父子之間出現了隔閡,在叛亂之初,唐玄宗本想把皇位禪讓給太子,但自從楊國忠和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已經打消了這個念頭,此後的李隆基心裡倍受打擊,沉浸在對楊貴妃的思念之中。

馬嵬坡兵變後,唐玄宗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向南去四川,而太子李亨則向北去收拾殘兵,沒想到沒過多久,李亨便在靈武宣佈即位,唐玄宗自此被動地成為了太上皇。

可以說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亨能做皇帝的機率很小,事實證明李亨的壽命真的沒有比他的父親多出多少,也只多活了半年而已。從自己父親手中搶走了皇位,太上皇還一直健在,想必李亨的日子也不會過得那麼舒服吧。(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唐肅宗李亨之所以差點死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前面,說起來這還得怪他老爹李隆基。李隆基就是一個虎頭蛇尾的皇帝,一手締造了開元盛世,又一手毀掉了盛世,跟玩過山車似的。李隆基自己玩也就罷了,偏偏還是一個「雄猜之主」,讓兒子們也不得安寧。

李亨剛出生的時候,就差點被李隆基弄死。當年,李亨的母親楊氏懷上李亨的時候,李隆基剛剛被冊立為太子。李隆基怕給人留下喜好聲色的印象,就想打掉這個孩子,不過最後還是沒下得去手,李亨算是平安出生了。

可是在李隆基執政後期,他開始變得無所顧忌。什麼,你說朕喜好聲色?你說對了,看見沒,這是我兒媳婦楊玉環。他喜好聲色,寵愛楊貴妃。任用「口有蜜腹有劍」的李林甫為相,幫他擔下罵名。作為以血登基的皇帝,他又對兒子們疑神疑鬼。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由於太子李瑛披甲入宮,李隆基震怒之下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兒子全部賜死。第二年,李隆基立忠王李璵為太子,李璵也就是後來的李亨。可是李亨非但沒有因為被冊立為太子放鬆警惕,反而更加提心弔膽,從下面幾件事情,就看出李亨之艱難和不安。

  • 在冊立李亨為太子的大典上,按常例李亨應該坐在豪華的輅車上,但是李亨卻寧可步行。

  • 有次李亨喫羊肉的時候弄得滿手油,就順手從旁邊抄起一塊麵餅擦了擦,這時他發現李隆基看自己的臉色有點不太好看,就不動聲色地把擦了手的麵餅喫了下去。儘管這時李隆基已經奢侈的沒邊了,但是李亨還是要注意勤儉節約。

  • 安祿山進京面聖的時候,裝傻充愣說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職,所以拒絕下跪。李亨對此只是一笑置之。

  • 李亨有次覲見李隆基的時候,李隆基突然良心發現,看到太子李亨的兩鬢已經斑白,不免生出一絲惻隱之心。於是對他說,你先回去吧,朕會去東宮看你。等李隆基到了東宮後發現宮苑冷落,樂器上也滿是灰塵,於是就問太子如此落魄,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朕?這個時候屬於太子李亨一夥的高力士馬上站了出來說,早就想向陛下說,但是太子不允許,說這點小事不值得驚動聖上。

看《長安十二時辰》的小夥伴們也都能感受到李亨的地位是多麼的岌岌可危,正是靠著李亨如此種種費盡氣血,才能免遭殺頭之禍。哪怕是這樣,李亨也還只是一個候補,什麼時候上臺全靠前面有沒有人倒下。關鍵李隆基身體還挺能抗,看來他聲色犬馬之餘還養生有道。

等到安祿山叛亂以後,李亨才趁亂策劃了馬嵬坡兵變,掌握大權,生生將李隆基頂到了太上皇的位置。在他在位的六年時間裡,什麼福也沒享,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所以我才會說,皇帝差點死在太上皇的前面,李隆基是「功不可沒」的。而馬嵬坡兵變本來就是李亨策劃的,所以談不上有沒有一說,如果沒有安祿山叛亂的話,應該真能老子熬死兒子。


假如沒有馬嵬兵變,唐肅宗還有沒有機會做皇帝。答案是,有機會。不過到那時,李享能不能做成就看他的造化了。因為,唐玄宗死後,相隔半個月唐肅宗也死了,而唐玄宗不死是不會傳位給肅原的。

唐玄宗李隆基一手把大唐推向了輝煌的顛峯,也是他把大唐推向了深淵。一直到安史之亂暴發前,唐玄宗一直牢牢掌握著大權,即便是把大唐拖向深淵的安史之亂也是他用手中的權力造成的。為了不讓大權旁落,唐玄宗甚至不惜一日殺三子。

安史之亂的發生讓唐玄宗措手不及,一時間昏招迭出。以兵敗為由殺了名將封常清,高仙芝,逼哥舒翰兵出潼關,招致大敗。

長安岌岌可危時,唐玄宗有兩個想法,一,準備御駕親徵。二,讓太子李享監國。楊國忠聽了大懼,去找楊玉環說玄宗。楊玉環一蕃哭訴,玄宗立即改了主意。這一年玄宗七十二歲。

楊國忠出主意向西南跑入蜀,劍南道是楊國忠的地盤。蜀地富足,且易守難攻。在入蜀的路上,玄宗先後任命崔圓,官琯,崔渙為宰相。

也就是說,即使在大唐瀕臨滅亡的境地時,玄宗也沒有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己經不適應領導這個亂局了,應該把皇位讓給太子李享了。

假如沒有馬嵬之變,楊玉環,楊國忠就不會死。如果他們平安抵蜀,朝堂的格局還會延續原來的局面,一同入蜀的李享還會是戰戰兢兢。

史書記載玄宗死亡的原因是,因抑鬱而絕食才死亡。如果,還有楊玉環在,玄宗保持心情舒暢,大權又不旁落。李享能否比玄宗活的時間長,還未可知,更遑論接帝位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