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大士全傳]  加入時間:2011-5-5 21:50:25

永世不能忘

長遠三昧耶

本誓的心願

願您記得我

絕不忘心子

共住在虹光

蓮華生大士在華氏城阿修嘎王前,踴身虛空,剎那不見之後,又來到了南憍薩羅國。

南憍薩羅國曾為代喀達卡王(Vakataka)王朝所統治。此國周有六千餘裏,山嶺周境環繞,林藪連接。國都在般達克(Bhandak),該城又稱為月城(Chandra—pur),位於瓦爾達(Wardha)河北岸,是一處極為興盛美麗的都城,方圓共有四十餘裏。

此國的土壤十分膏腴肥沃,地利滋盛。所以,邑里相望,人民極為殷實。他們的身形十分高大,膚色較黑,而風俗極為剛猛,人性十分勇暴激烈,兼信佛法與 外道,而學藝甚為高明。他們的國王為剎帝利種姓,十分崇敬佛法,而且心性極為仁慈。寺廟伽藍有百餘所,僧徒將近萬人,都學習大乘佛法。

都城城南不遠,有一座舊寺院,其旁有一座佛塔,是無憂王所建造的。在這個地方,往昔如來曾於此處現大神通,摧伏外道。

蓮華生大士來到附近山上的一座屍陀林,名為九頂網屍陀林中安住修行。此時南憍薩羅國的國王名為喬答彌普德拉王,他以善解醫方的婆羅門醫師作為輔佐,處理國政。

國王有大小兩位王妃,國王偏愛大王妃的王子,自小就給予他許多優良的訓練,並請了最好的老師教導醫學、工巧明及其他種種的學問;大王子天資聰慧而且十分的努力,所以記取了各種的法要。然而小王妃的兒子才剛剛初識字而已,所以並不能遍學多聞。

有一天,國王下了御旨,要兩位王子參與考試,勝者將給予紹繼王位。這時小王妃又焦急又難受,因為小王子十分年幼,而且她平常又十分地溺愛他,所以絕 對難與大王子評比。但如此一來,整個國家的王統,必然要由大王子來繼位了。小王妃心急如焚,卻不知如何是好,於是隻有向許多有智慧的人請教,要如何才能使 小王子得到比賽的勝利。

這時,有一位宮女就向小王妃報告:「王妃!聽說在九頂網屍陀林中,有一位沙姆陀羅比丘,具足一切智慧,精通五明。如果小王子跟著這位比丘學習,或許能夠迅速地具足學識智慧。」

小王妃聽了之後,半信半疑,但是,在目前這種狀況下,只好勉強相信了。所以她就告訴小王子,要送他到九頂網屍陀林去拜師學藝,而小王子也欣然同意。於是小王子就備齊了車乘,來到了九頂網屍陀林,向比丘沙姆陀羅行拜師的大禮。

由於小王子宿世的殊勝因緣,所以他在蓮師化身沙姆陀羅比丘的教導之下,日夜不停地修學五明,很迅速地得到了世諦緣起與出世間的圓滿成就,以致只是見 到書名,就了悟了書中的內容;而且更通達一切內外典籍智慧無礙。沙姆陀羅比丘完成了小王妃所託付的教學任務之後,就送小王子回到了王城。

此時,小王妃就向小王子問道:「孩子啊!你在比丘沙姆陀羅之處,修學五明,成就如何呢?」

小王子就回答說:「母后!我已經通達一切內外典籍,具足圓滿的智慧了。在此次的評比當中,必然能夠得到殊勝的成就,您放心好了。」

小王妃聽了之後,十分的欣喜,就賜予許多珍貴的禮物給小王子。

評比大小王子學識的日子到了,兩位王子分別坐在高臺上,此時國王就詔諭說:「如果誰具足圓滿的智慧,通達一切知識的話,那麼王位的繼承權就將交與他。」

此時,大王子就開始宣講他所精通的醫學。大王子滔滔不絕地宣說了三百種次第的醫學精要,只見他辯才無礙,而且智慧充足,引喻恰當,所有的大臣、民眾無不感到十分的驚奇。

這時國王及所有臣民,心中都認為小王子絕對難以超越大王子了。所以有許多人都開始以不屑的眼光看著小王子,更有許多人已在旁邊議論紛紛地說:「所有的學識,都是經由努力,才能得到成就的;如果不努力學習,哪裡能夠成就圓滿的智慧,我看小王子是難以取勝的。」

這時小王妃心中十分的不安,眼淚也不禁慢慢地流下來;但是她趕緊偷偷地將眼淚擦掉,然後用十分憂懼的眼光望著小王子。而大王妃聽了大王子的論說之後,十分的欣喜,就繞著大王子,獻出最上的禮敬,並且向大眾說道:「大王子必定能夠承繼國王的王位。」歡喜之形,喜不自禁。

輪到小王子開始宣說了,只見小王子很安靜地以目光注視著國王、大臣以及所有的百姓,並用十分安祥地聲音宣講。雖然小王子年紀十分的幼小,但是此時,看起來卻是十分的莊嚴。

而當小王子開口講論醫學的次第時,不只現場所有的臣民百姓一起在聽講,忽然之間,連天龍、食香鬼神大眾都從天上紛紛降臨來聽講。結果小王子除了論說 醫學的三百次第,這些世間所能了知的學問之外,另外還宣說了在人間聞所未聞,聽所未聽的最勝祕醫學。所有的天龍八部鬼神們聽完之後,都十分地欣喜,並繞行 小王子恭敬頂禮。

所有的臣民都驚訝得張著嘴巴,不知如何是好。在經過了短暫的震驚之後,他們都發出了讚嘆不已的歡呼聲,大家議論紛紛地說:「小王子能夠無師自通,智慧地了悟這麼深奧的典籍,實在是不可思議,實在是智慧天成啊!」

這時大王更是歡喜若狂,同時也繞行小王子給予禮敬。因為小王子年紀尚幼,所以他希望大王子與小王子能共同來執政。但是小王子忽然向父王請求道:「父王!我對世間的種種因緣與國政,並沒有興趣,希望能夠出家為僧,在佛法中精進修行。」

「孩子!你的智慧是如此的通達,應該與你的兄長一起為人民服務,來領導這個國家達到最圓滿、最幸福的境界,怎麼可以這樣就此離去呢?」

由於小王子再三地請求,最後國王不得已才答應了。於是小王子就師事沙姆陀羅比丘,孜孜矻矻地努力修學佛法。沙姆陀羅比丘給他娑多婆訶 (Satavaha)的法號,「婆訶」是乘騎,而「娑多」是一位食香的乾達婆神的名號;因為小王子幼時曾以「娑多」為坐騎,所以名為娑多婆訶。而且給予指 示道:「娑多婆訶!你應該究竟利益眾生,因為你在因緣上面,能對所有的聲明、因明等學問,都如實的通達,所以應當撰寫聲明、因明等關於五明有關的所有學 問。而在實際的修證上,你應當以密法得道,所以在密法因緣中,你應當發心精進的修證。」

娑多婆訶在沙姆陀羅的教導下,具足世出世間的圓滿成就,並通達五明,圓滿菩薩道的一切教法。

但人間無常,佛法的厄運即將降臨,而神聖的那爛陀寺即將遭受魔徒可怕的摧殘。

吉祥的聖那爛陀寺(Mahanda),是殊勝佛法的中心,不論是中國內地,還是雪域西藏的佛法,都來自這一座佛法的大海。

那爛陀寺全稱為室利那爛陀摩訶毗訶羅(Srinalanda—mahavihava),「室利」是吉祥尊貴之義,「那爛陀」原為神龍之名,「毗訶 羅」為住處之義;所以漢譯為吉祥神龍大住處。另外那爛陀的意譯為施無厭,所以亦可稱為施無厭寺。此乃是因為往昔佛陀在修習菩薩行時,樂於佈施,大眾讚美其 德,所以號為施無厭;因此而成為寺名。

這一處聖地,位在王舍城西北的富庶地區,附近有許多美麗的園林屋舍,佛陀處世時原本為淹沒羅果園,樹林中有水池,池中住有那爛陀龍王。有五百位商人,用十億的金錢買下這一座美麗的園林,供養佛陀,佛陀十分歡喜,因此,在此處說了三個月的佛法,而商人們都證得了聖果。

那爛陀寺東南的那爛陀村(Nalandagrama)是舍利弗尊者的出生之地,而西南**裏處的拘理迦村(Kolika)則為目犍連尊者的故鄉。舍利弗尊者的父親是一位大婆羅門,高才博識,善巧精學一切典籍。

有一天,舍利弗之母忽然夢見,有一位異人身穿鎧甲,手執金剛杵,摧破諸山,而退立一山之下。其父聽了之後說道:「這個夢實在好極了,我們將生下一位兒子,他的才學通達貫世,能摧破一切論師的見地,只是不如一人,而成為他的弟子。」

後來,其母果然有孕,舍利弗也聰異常,辯才無礙。八歲之時,就已名震四方,生性淳質,心地慈悲,成就自然智慧。自小與目犍連尊者為友,情逾兄弟,深 厭塵俗之事。所以,兩人就拜在六師外道之一的珊闍耶(saniaya)門下為弟子。但是,不久之後,兩人甚感失望,相談之下,認為:「現在所學,並非究竟 之理,不能窮盡痛苦的邊際。所以應當各求明師導引,求取解脫甘露,再互相告知。」

有一日,佛陀弟子馬勝阿羅漢持缽應供,入城乞食。舍利弗見他威儀閑雅,就問他:「師事何人?」馬勝回答說:「釋迦族的太子出家成正等覺,號為佛陀,即是我師。」

「你的師父,到底有何教誨,能不能告訴我呢?』』

「我修學未久,未能窮究深義。」

「還是乞望您為我說明。」

於是馬勝比丘就說了偈頌:

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即得真實道。

這句偈頌,剎那間像閃電般劃過舍利弗的心靈,一切法界的真理歷歷在目:「原來法界宇宙的一切眾相,只是因緣法而已;在緣起緣滅中,並沒有任何自性的 存在。」他的心自由了,不再有我執的纏縛,在當下他就證得了初果法眼凈。他立即歡喜地將這殊勝的教法,告訴摯友目犍連,聰慧的目犍連也即聽即證,現前開 悟,得證初果。

他們兩人立即各自率領兩百五十位弟子,皈依佛陀共受佛戒。當佛陀遙見舍利子前來之時,就告訴弟子們說:「在我的弟子之中,智慧第一的人,現在來 了。」頂禮佛陀之後,佛陀對他說:「善來,比丘!」他聽聞了這一句話,立即具足了戒品。經過半個月後,聽聞佛陀為他的舅舅長爪梵志說法,就證得了阿羅漢 果。

而目犍連尊者同時參訪佛陀之時,佛陀遙見即說:「現在來的人,是我弟子之中神通第一者。」頂禮佛陀之後,佛陀對他說:「善來,比丘!清凈修習梵行, 能夠遠離苦際。」他聽聞了這句話時,鬚髮自落,袈裟自服,戒品清凈,威儀自在調順,經過七日,立即證得阿羅漢果,得到廣大的神通力。

舍利弗與目犍連是佛陀門下最重要的兩位弟子,稱為「雙賢」,輔佐佛陀的教化。

當佛陀向阿難宣告在三個月之後,要入於無餘涅槃時,舍利弗不忍見到佛陀入滅,所以就向佛陀請求先行入滅。佛陀告訴他說:「宜知是時!」於是,他在佛陀面前示現獅子奮迅三昧,並告訴門人子弟,還歸故里那爛陀村。

未生怨王及國人聽了之後,立即風馳雲會,舍利弗為他們廣為說法之後,在後夜時分,入滅盡定中,安祥入滅。

而目犍連尊者也在受到裸形外道的襲擊之後,全身骨碎難以相續,所以向佛陀告假入滅。佛陀允許之後,就回到那爛陀附近的拘理迦村。

他身抱重患,自行於空地敷座而坐,然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無邊處定,從空無邊處定 起入識無邊處定,從識無邊處定起入無所有處定,從無所有處定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入於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 入滅盡定;再從滅盡定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非想非非想定,從非想非非想定起入無所有處定,從無所有處定起入識無邊處、空 無邊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

接著又從初禪起飛在空中坐、臥、經行,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是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作十八種神變。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從空中降下就結跏趺坐,正身正意專系在前,復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 無邊處,從空無邊處起入識無邊處,從識無邊處起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起又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 三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還入水光、火光、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復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 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即時立取滅度。

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的舍利塔都建在故鄉,而那爛陀寺更有兩位尊者的大舍利塔。除此之外,過去從伽葉佛以來,那爛陀有無數的大阿羅漢都在此入般涅槃,可見此地的殊勝。

後來那爛陀沒落了,成為廢墟;在聖舍利弗尊者舍利塔之處,傳說,無憂王大興供養,並建立了那爛陀寺。那爛陀寺後來受到歷代王朝供養,在佛陀與聖者的加持下,成為正法的中心。

笈多王朝的帝日王(Sakraditya),敬重三寶,在此又大興土木,建立道場;但卻穿傷了龍身。當時有一位善於占卜的尼乾子外道看了這個情形, 說道:「這是一處殊勝的聖地,建立伽藍之後,一定會大興盛,成為五印度的軌則模範,能夠經歷千載而更為隆盛。後進的學人,能夠自在地成就法業;但是會客易 嘔血,這是因為傷害龍身的緣故啊!」

然後,寺院不斷擴建,帝日王之子覺護王(Buddhagupta)在南方又增建伽藍,如來護王(Tathagata)又建立了東方伽藍,幼日王 (Ba1aditya)在東北建立了伽藍。當寺院擴建成功之時,舉辦了祈福法會,延請凡聖大眾,共同慶賀。從五印度前來法會的僧眾,雲集萬裏。

當大眾坐定之時,有兩位僧人後到,被引到第三重閣;有人就問他們:「大王設下大法會,先請凡聖與會,大德到底來自何方,為何最後纔到呢?」

「我來自中國漢地,因為我的師傅生病,所以等他喫飯之後纔出發。受到大王遙遠的誠心邀請,所以特別來赴會的。」

問話的人嚇了一跳,趕緊去報告大王。大王知道是聖者前來應供,立即趕往躬迎;上了重閣之後,卻不見蹤影。國王從此更堅持佛法。國王之子伐闍羅(Vajra)繼位之後,信心堅固,又在西方建大伽藍。而後歷代更有增建。

那爛陀寺周圍四十八里,境內塔寺、精舍、僧坊建築莊嚴豪華。僧坊大部分是中庭四周並列個人房舍的四角形建築。中庭掘井,壁厚就達兩公尺,室內十分清 涼。那爛陀寺藏書豐富,主要藏在寶彩(Ratnaranjaka)、寶海(Ratnasagara)、寶洋(Ratnadadhi)三大殿堂內,其中寶洋 更高達九層。

那爛陀寺為印度古代的最高學府,不僅規模宏大,建築壯麗,藏書豐富,更重要的是學者輩出。印度的大乘佛教的許多大師,都曾在此地講學或受業,玄奘大師留學印度的歲月也大部分在此度過。

在那爛陀寺求學的僧徒也十分眾多,常住僧眾四千餘人,僧徒主客常有萬人。

那爛陀寺研習的教法,除佛法內典為主外,併兼習大小二乘、世俗典籍等等;《吠陀》等書,及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五明,亦俱研習。寺內講座每日有 百餘座;學徒修習,皆十分精進。中國高僧除玄奘外,玄照亦曾在此寺學習過三年。此外如義凈、慧輪、智弘、無行、道希、道生、大乘燈以及新羅人慧業、阿離耶 跋摩寺,都曾到那爛陀寺留學。

此地可說為當時世界之文化中心之一,集合印度、中國、朝鮮及亞洲各處之參學者。北宋時在寺東五十全裏曾建有漢寺。

在殊勝的聖那爛陀寺,有一位信佛的大臣,名為迦突陀僧訶(Kututasidha),發願建一座佛殿;在落成之日,為一切民眾,廣設無遮大會。這時有外道二人,也前來乞施;但是粗暴的小沙彌,不只未曾施捨,甚至以洗物餘水潑向他們,並驅趕他們至門板間,還放猛犬噬之。

這兩位外道修持日輪成就法,具有聚集日光的力量。當修持之時,如果雙拳捶胸,運起目光,就能焚燒房舍。他們兩人受到了這樣的屈辱之後,十分忿怒,尤 其是為首的尼瑪斯德(Nenacadra)。於是他們就修持忿怒的火供護摩,念誦真言,雙手捶胸,雙目運起邪火焚燒佛寺。因此佛教的根本道場八十四座伽 藍,皆遭焚毀,尤其是聖那爛陀寺的法藏,全部經藏所在的大殿寶海(Ratanasagara)、寶洋(Ratnadadhi)及寶彩 (Ratnaranaka)亦悉遭焚毀。

這時,忽然從寶洋大伽藍,庋置於九層樓上的某部經函中自然注下大水,火因而熄滅;而凡經水注之處,所有經函,都未被焚毀。後來取下這些經函檢視,其中為五部、續部的經函,主要的為密集經續。

餘國的寺廟伽藍,也多被焚毀。這兩位外道,後來因畏懼國王懲處,就遠遁北方。

不只如此,這熾烈的邪火,毒霧瀰漫,燻繞多時,竟將當地的大龍龍王(Maha naga-raa)都給燻傷了。龍王被邪火毒霧所燻,染疾日益沉重, 用盡自己所有的神通與醫藥,都沒有辦法救治,看來即將逝去無法挽留了。龍臣們因為沒有辦法救治龍王,大家哭成一團,也不知如何是好?

此時,大喜龍王優波難陀(Upananda naga-raja)就向大龍龍王建議道:「大龍啊!我想我們應該把南瞻部洲的所有名醫,全部請到龍宮來,經由百醫會診之後,或許能夠救治你的病,否則只有束手待斃了。」

大家聽了之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就由龍族的兩位王子,自告奮勇要去延請良醫。這兩位王子深信佛法,名為廣財(Vasukir)與護螺 (Cankhapailo),他們隨身攜帶了許多珍寶,準備獻給良醫們。他們在剎那之間,以神通力趕往南瞻部洲來到人間。他們聽到了大成就者娑多婆訶的大 名,就來到南憍薩羅國娑多婆訶前頂禮祈請。他們雙手合十的祈求娑多婆訶比丘能夠到龍宮中救治龍王,並供養龍宮中的許多珍寶。

此時娑多婆訶大比丘,見到了這兩位龍子的情境之後,默然觀察因緣。在禪觀中他發覺要救助大龍龍王的話,可以成就三個極佳的因緣:第一能夠見到大龍龍 王的痊癒,圓滿救度眾生,極其歡喜;第二在救助龍王之時,能夠為其除去一切愚昧的疾病,同時讓大眾生起信心修學佛法;第三在修學佛法的次第當中,能夠現見 般若波羅蜜的教法,將般若教法弘揚於世,使大眾得到智慧的成就,究竟解脫。

因此,娑多婆訶就答應了兩位龍王太子的請求,立即與兩位龍子以神通力,在一剎那之間,就到達了龍宮。龍宮接到了這個好消息之後,就立即召集羣龍會 集,於宮中迎接大成就者的到來;而娑多婆訶比丘見到龍王之後,馬上知曉龍王是被邪火毒霧所燻,所以就給予龍王服食了許多的甘露妙藥,以祛除邪毒,而龍王的 疾病很迅速地得到痊癒。

大龍龍王為了報答他的救命恩德,不只供養了許多的財寶,並將佛陀所宣說的廣大般若波羅蜜的經典供養給他。於是般若教法弘揚於人間,這都是由於娑多婆訶所獲得的因緣。

因此,娑多婆訶又被稱為阿利耶那伽曷樹那(Aryanagarjuna),即聖龍成就是因為與龍族有緣,所得到的聖號。

在化度了南憍薩羅國後,蓮華生大士了知調伏執獅子國的因緣時節已至,所以他就以神通力飛往格札拉屍陀林。

執獅子國(Simhala)又稱為僧伽羅國,印度古籍稱為銅色國(Tamraparni赤銅洲)。又有寶渚、寶洲(Ratnadvipa)、楞伽島 (Lanka)等名。往古時斯里蘭卡還有三個名稱:在拘留孫佛(kakusandha)時稱「(左土右區)闍島」(Ojadipa或Ojadviqa); 拘那含牟尼佛(Konagama—nabuddha)時稱「婆羅島」(Varadipa);伽葉佛(Kassapabuddha)時又稱為「曼陀島」 (Manda adipa)。

執獅子國圓周有千餘裏,國都大城則有四十餘裏。土地肥沃,氣候溫熱,禾稼豐富,花果極多。人民十分殷盛,家產富饒。形體較為矮黑,性情粗獷豪烈,而好學尚德,崇仰善行,勤於修福。

傳說,執獅子國本來為寶洲,盛產珍寶,並棲止許多的鬼神。後來南印度有一位國王,其女嫁與鄰國,吉日送歸之時,路上逢遭師(獅)子,眾侍衛們棄下公 主而逃難。公主在車輿之中,心想必將喪命;這時沒想到獅子王卻背負著公主而去,入於深山,安處幽谷之中,並捕食野鹿採集果實,維持生活。經過許多時日,竟 然懷孕,生下子女形貌類同於人,但生性種命是動物。

男子逐漸長大之後,力氣極大能格猛獸。到了長大成年方弱冠之時,人智逐漸發起,就問母親說:「母親!我到底是什麼呢?父親為野獸,而母親卻是人。既非相同族類,卻如何能成為配偶?」

母親於是敘述昔日事蹟告訴其子,其子說道:「人畜殊途,我們應當儘速逃去。」

母親說:「我先前曾逃走,但卻失敗了。」

其子於是隨逐獅子父之後,登山逾嶺,又觀察他的行止,直到掌握可以逃離的機會。等到一日其父外出,他就擔負著母親妹妹,下山來到人中。

母親告訴他說:「千萬要慎密,不要說出事情的源頭,別人聽聞之後,會輕鄙我們。」於是公主回到父王的本國,但本國已非家族所有,宗祀已滅,早被推 翻。於是投寄在里人之處,人們問她說:「你們到底是哪國人呢?」「我們本是此國的人,但因為流離異城。現在子母相攜,回歸故里。」大家十分哀愍,就共同集 資幫助他們。

獅子王回來之後,見到妻子都已失蹤了,十分生氣,便跑出山谷,往來村邑之間尋找,咆哮震吼,暴害人類,並殘害生靈。附近居民外出之時,立即擊殺。所以眾人只有擊鼓吹號,全身武裝,羣體行動,才能免於危害。

國王也派遣獵人,甚至親率數萬兵眾,都無法擒獲。

於是招募大眾,如果有擒執獅子來除去國患的人,一定給予重賞,表揚功績。

其子聽聞王令之後,乃告訴母親:「我們現在那麼饑寒,是不是可以應募,如果成功或有所得的話,也可改善生活。」

母親回答說:「不可以如此,它雖然是畜生,但依然是你的父親,怎麼可以為了生活,而殺害它呢?」

「人畜本來就是異類,禮義安在呢?」兒子於是就不聽從母親的勸告,自行帶著小刀,前去應募。當時只見千人萬騎,宛如雲霧相合一般龐大。而獅子王踞在 林中,沒有人敢近身。其子立即向前,獅子父看見其子,便示出訓伏之狀。於是其子就以小刀插入獅子腹中,而獅子王還是心懷慈愛,毫無忿怒;乃至於被剖腹,含 苦而死。

這時大王好奇地問道:「這是誰啊?為何如此奇異?」在威脅利誘下,其子被問出實情。

國王聽完後十分忿怒,說道:「真是大逆不道啊!父尚可害,何況非親之人呢?除民大害,功績甚大;但斷父之命,其心違逆。所以用重賞來酬其功績,流放來懲罰其違逆。」於是裝滿二大船的糧食,將母親留在國內,給賞功績;子女各放一舟之上,隨波漂蕩。

男子之船泛於海上,至此寶洲,見到了豐厚的珍寶,便在島上安止。後來商人採集珍寶,來到島上,於是殺害商人,留下其子女。如此開始繁衍生息,子孫眾多,於是立下君臣,建都築城,據有疆域。

因為其祖先擒執獅子,因此以此功績而號為國號。

傳說佛陀曾三次往訪執獅子國。第一回是在成道之後第九個月,來到了摩醯央伽那塔(Mahiyanganacetiya),當時為土著夜叉族 (yaksa)所居之地,見佛陀來臨,互相驚嚇而逃走,所以教化未成。第二回是在成道後第五年,到達龍島(Nagadipa)訓誨大腹龍 (Mahodara)和小腹龍(Culodara),因為伯甥之間,互相爭奪摩尼珠座牀之事,使他們歸於和睦。第三回在成道後第八年,隨行有五百比丘,到 達迦梨耶尼(Kalyani),受大腹龍之伯父摩尼眼龍王的供養;然後升至須摩那峯,(Sumanakuta)留下佛足印,後來就成為佛教的聖地。

另外在此國東南的欏伽山,巖谷幽峻,是鬼神往來之所,佛陀曾在此宣說《楞伽經》。

此國與中國的因緣極為深厚。在密法上,中國密法的天創者金剛智大師,在前來中國之前,曾至此國弘傳密法。金剛智弟子不空大師是執獅子國的王子,曾從 中國帶領弟子二十七人來到執獅子國,受到屍羅迷迦王(Silamegha)的熱烈迎請,住於佛牙寺,並請普賢阿闍黎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 胎藏建立壇法」,與弟子含光、惠辯重受「五部灌頂」,前後三年。不空並廣求密藏、經論,得《金剛頂瑜伽經》等八十部及大小乘經論二十部,共一千二百卷。可 見密法曾在此國大力弘揚。

執獅子國的王子蓮花童子識見廣博、辯才絕倫,逐漸名滿天竺諸國,為大眾所推崇,此時他被稱為聖天。他思維自心坦然無愧、智慧無礙;及思推廣佛法,但一般人民卻迷信于吉兇禍福,勤於奉侍天神,不能深入佛法智慧以得解脫,因此,他深以為憂。

這時,在都城中剛好有一座天祠,奉祭著大自在天神(Mahesara,Samkaran),是全國香火最盛之處。這座大天神是以黃金鑄造,大約有二丈高,能自在予人禍福;如果有人祈求,都能滿願得到現世的如意,因此全國民眾崇仰極盛。

於是聖天童子心生一計,就到神廟中要求入廟拜見天神。廟主是修持大自在天法的外道,就為難地告訴蓮花童子說:「王子!雖然你身份高貴,但這尊大天神 像實在太神妙了,就如同真神一般。如果一般人見到他的話,根本不敢正視;即使見到之後,由於威力太大、太靈驗了,常使人在百日之間,宛如失去心魂一般,魂 矛守舍。你如果只是為了祈願而來,何必參見呢?還是不見的好。」

「住持大師!如果天神宛若你所說那麼靈驗的話,我更期望能親見天神!就算是有所損傷,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不是如此,那也不是我所想見的啊!您不要猶豫了吧!」

廟主聽了之後,感覺十分驚奇;因為一般人聽了勸說之後,知道大神的靈驗,為了保身護命,絕對不會再要求的,而王子為何如此奇特呢?再仔細看一看這位 王子,雖然年輕但是心志堅強、高遠,而且雙目明朗,滿臉正氣光明,必定是非常之人,於是就從其所請。這個消息頓時大為轟動,千萬人趕緊追入廟內,來看一看 到底誰那麼大膽,敢親見大自在天像——因為長久以來,已沒有人有這種膽識了。

聖天重子進入安置天神像的殿內之後,大自在天神像竟然搖動著寶珠所鑲成的雙眼,怒目瞪視聖天,希望把他嚇走。聖天心中毫無所懼,只是笑一笑,然後向 大天神說道:「大自在天神啊!如果講神妙的話,那麼你實在是太神奇了;但是你的心胸卻是何其小器呢?一位偉大的天神應當以威德靈驗來感人,以智慧道德來降 伏萬物才對。但像你現在,依藉著黃金來顯示自身的莊嚴,搖動頗梨的雙眼來盅惑眾生,這實在是讓我太失望了。」說完,聖天竟然登上梯子,爬到大自在天的臉 前,一把將他的左眼鑿了出來。

這時旁觀的民眾,驚慌地發出「啊!啊」聲,但看到聖天童子自在無畏的樣子,也沒有人敢予阻止。而當大天神的左眼被挖之後,大家更起疑惑,議論紛紛地說:「諸天中最大、最強的大自在天神,怎麼會被一位年輕的凡人所困呢?過去說他那麼靈驗,是否言過其實呢?」

聖天童子了知大眾心中所念,而且他的目的也已達成,為了不使大眾的信心完全崩潰,就開示眾人道:「神明是十分偉大的,所以,就用這個因緣來試探我是 否了知所謂天神的真意。現在我因為體悟了他的心意,所以就登上這一座由真金所聚成的金塊,並在金塊中挖出頗梨而已。這不是對天神的不敬,而是令大家瞭解真 正的天神身相,是不必依靠任何精緻貴重的物品來塑造,也不必假託任何外形。所以我只是依著天神的真意而行,既不是對天神驕慢,也不是侮辱天神,你們千萬不 要誤會。」

說完之後,就離開了大自在天廟。並且發布要當夜求取供品,在隔日清晨前去神廟致祭大自在天。

由於聖天原本就極負盛名,再加上他的智慧被視為妙通天心,所以,他所說的話,大眾無不響應。因此大家就供養無數珍妙的精饌、物品,不只十分豐盛,更是有物必備,前來供奉大自在天。

隔日,只見大自在天的身像,高有數十丈,從天而來,十分莊嚴,但其左眼卻已凹陷。大自在天身形示現如原來大小之後安坐寶座上,在遍觀供品精饌之後, 嘆未曾有,就向聖天說道:「這實在是你的功德所成就的供養啊!」接著又說道:「你得了我的真心,而一般人卻只得到我的外形。你以心來供養,而一般人卻是以 物質來饋贈。用智慧來尊敬我的是你,而用畏懼來誣衊我的是一般人啊!你的供養真是盡善盡美!但是,如果能佈施供養對方所沒有的物品,纔是真正最上的布 施。」

「大天神!您能鑒察我的心,我則唯命是從。」

「我現在所缺少的是左眼,如果你能佈施的話,現在就給我吧!」

「敬如天神之命。」聖天就毫不遲疑的以左手挖出左眼佈施給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以神通力使之復生,接著又向他索取左眼;而聖天又立即地將左眼挖出。從清晨到晚上一天之內共刨出了數萬隻左眼。

大自在天看了之後,實在是讚嘆不已,就說道:「善哉!善哉!這真是最無上的佈施了;你將來有何願望,我必能如你之願,予以成就。」

「我了悟自心不假於外,所以並沒有任何外求之願,但可惜的是一般愚昧的世人,不能信受了悟我的教法,實在可悲。天神!如果你要護持我的話,就請你使我一切所言絕不虛設,眾生能自然信服,以得解脫;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心願。」

大自在天說:「必定能從你之願。」說完之後,就飛空而去了。

聖於降伏了大自在天神與其徒眾之後,說從執獅子國來到南憍薩羅國參防聖龍成菩薩。

這時,聖龍成菩薩正駐錫在南憍薩羅國西南三百餘裏的吉祥山(Srīparvata)。這座吉祥山山峯特起,峯巖峭險,全山皆無崖谷,宛若整塊的全石 一般。該國的國王引正王為了供養龍成菩薩,所以在這座石山中建立了一座大寺院。在離山十餘裏之處,開始開鑿路道,到了山下,逐步闢建而上。整座山工程十分 艱險,有許多長廊步檐及崇臺重閣。閣樓高有五層,每一層有四座佛院,並建有精舍,其中並鑄造等同佛高的金像,匠心獨運,莊嚴無比。並從高峯注下飛泉,周流 於重閣之間,有時更交織於長廊庭廡之上,若寺中燃起明燭,從窗穴外望,宛若仙境。

當初引正王要建造這一座大伽藍,耗盡了人力與財力,但是工程還有大半未成,心中十分憂悶。這時,龍成菩薩就問他說:「大王為何有憂愁呢?」

「大士!我發大心來建造這一座大伽藍,願能成就勝福,並期望此寺能永固不壞,直到彌勒如來下生之時。但現在,功績未成,而錢財卻已用竭;現在想起這一件恨事,就整夜難以入睡,坐以待旦。」

「大王!你且莫憂愁,崇高的福德、殊勝的善行,所獲得的利益是難以窮盡的。假若發出殊勝的弘願,漢有任何憂愁是無以濟助的。你今日回到宮中,就把萬事放下,心放輕鬆,盡情歡樂吧!改天清晨再行出遊,在歷覽山野風光,到吉祥山時,再研究如何營建吧。」

引正王受到龍成菩薩的教誨後,心中放下了一塊大石,就安心地返宮了。而龍成菩薩就以神奇的妙藥,滴於大石之上,點石成金。數日後,大王遊歷至此,看 到黃金,心中歡喜不已;立即回駕去參拜龍成菩薩說:「大士!我今日在山野中遊歷時,大概是被鬼神所惑吧!否則,怎麼會看到山林之中,都是黃金呢?」

「大王!這不是鬼神所惑,而是由於你精誠所感,所以有這些黃金。你可以時時取用,來完成這殊勝的偉業。」

於是引正王就以此黃金,繼續建寺,寺院建完之後,還有餘金。就在五層重閣中,各鑄四大金像,剩餘的黃金,則以充府庫。並招集千位僧眾,在寺中修行體誦。

而龍成菩薩以佛陀的教法經典及諸菩薩的論典,藏在吉祥山中。所以五層閣樓中,最上一層只放佛像及佛法經論,中間三層是僧眾所居,最下一層則居住清凈居士及資產雜物。而此寺院路徑十分玄祕,如果沒有識路的人導引,很難找尋正確的路徑。

聖天為了求法,想與龍成菩薩論議法要,所以在寺前就向知客師說:「大師!我是執獅子國的聖天,希望您能為我通報龍成菩薩。」

龍成菩薩早巳了知聖天前來,而且雅聞其名,想試一試他的智慧、功力、等弟子前來報知時,就盛滿了缽水,然後命令弟子說:「你這一缽水,端給聖天,看他有何反應;」

聖天看了水之後,一句話也不說,就默默地拿起一根針,投入水中。弟子持著缽,看他們打著啞謎,相士摸不著頭腦,就滿腹疑團地端著一缽水進來。

龍成菩薩就問弟子說:「他說了什麼?」

「大士!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默默地投針在水中而已。」

龍成菩薩看著水中的針說:「這個人真是有智慧啊,他的智慧已經幾乎達於究竟,而觀照的細密也幾臻於聖境之中,他的功德真是了不起啊!令他趕緊進來。」

「為什麼呢?」

「所謂無言的妙辯,這就是了!」

龍成菩薩又說:「水的特性,能隨著容器的方圓而成形,並跟從萬物的清濁而瀰漫無間,澄澄湛湛莫能測度。我將一缽滿滿的清水示與他看,是比擬我的學養智慧的周遍圓滿;而他見到滿缽之水投針而入,是說他能窮盡其底。他實在是非常之人,趕快將他請入吧!」

龍成菩薩的風範莊嚴,使人心懍肅然,與他言談之人都心悅威伏。而聖天久聞龍成菩薩的盛名,很久以來就希望能有所請益。但方欲受業之時,卻是十分自負,想先呈機鋒聰明,所以,雖然稍懼大士的威嚴,但是升堂侍坐,終日談論法義、辭義,始終十分清高。

有一天,龍成菩薩說:「聖天!你雖然是後學,但卻冠於世間,智慧妙辯光耀前人。我雖然已逐漸衰老,但能遇到像你這樣的俊彥之士,這實在是瀉瓶有望。我的教法將宛似瓶注瓶一般,得到相承,而佛法的傳燈也將不絕。佛法教化的弘揚,要依靠你了。」

聖天聽了之後,心中十分自負,很想以自身學識傳聞於世,自立門戶。所以,就以智慧辯才,先提立論,向龍成菩薩質疑。忽然間見到大士的威猛容顏,竟然失念忘言而杜口默然。這時,他忽然了悟自己的錯誤,立即站起來懺悔,然後真誠地向大士禮拜,求請大士收納為弟子。

這時,大士微笑地說:「請坐!從現在起我將真正授予你至真究竟的佛法妙理,法王如來圓滿的教法。」

於是,聖天五體投地,一心皈命地說:「大士!從今而後,我才真正敢聽聞您的命令教誨了。」

從此,他皈依於聖龍成菩薩,並出家受戒,而成為究竟圓滿的大菩薩。

此時,該國國王為師利俱摩羅,他發願奉侍供養蓮華生大士。在殊勝的因緣,當時在國王園苑中的池塘,忽然長出了蓮花,這些蓮花的花朵晝開而夜閉,但是 偏偏有一朵,卻從來不曾開放。園丁看了十分的好奇,就將此事報告國王。此事國王也覺得稀奇,因此就吩咐園丁們好好地照顧這朵蓮花。

一日,他就帶著妃子與隨從,前呼後擁地來到蓮花池旁,觀賞蓮花,忽然間蓮花竟然爆開了,在花蕊之上,現出了一位八歲的幼童,身上沾著露水,在陽光的 照耀之下,閃閃發光,影色莊不可思議,並且笑吟吟的視著大眾。此時國王向具足圓滿智慧的蓮華生大士問道:「大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蓮華生大士就回答說:「英明的大王,這是喜事啊!現在所示現在您前面的名為釋迦梅札,他原來是東印度的婆羅門沙布達拉的兒子,也就是釋迦善知識的化 身。他曾經導引我至札巴哈德導師前修習密法,具有廣大的功德。他的示現能夠調伏大自在天及修其法而成就的外道,名為馬德展渣,由於能自在調伏外道,將使佛 法興盛,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

於是國王就延請幼童到宮中安坐,奉獻供品,致以最上的頂禮。他先接受了灌頂之後,然後受持經典,並立為王子。蓮華生大士圓滿了這一段因緣之後,就告訴大王說:「大王!我來此的因緣已圓滿了,現在我將離開此國,繼續廣度眾生的菩薩事業。」

大王聽了之後,慌忙地懇求大士繼續留駐執獅子國。然而蓮華生大士去意甚堅,但向他保證將來因緣時至,必常駐此國的祕境,並囑咐大王:「大王!我與此 國的因緣深廣,未來因緣時節到時,我還是會常駐此國,你要專心修持,不用擔心。另外,王子是一位有大根器的人,將成為一位大成就者、大論師,你要好好地撫 育,使眾生得到如日般的光明。」

說完之後,蓮華生大士就踴身虛空,幻化無蹤了。

蓮華生大士在法界有緣的地方隨時示現,以救度一切眾生,他依循著三昧耶誓句,隨緣度化。此時他看到東方孟加拉地方的教化因緣已到,所以就兼程來到印度的東方孟加拉國。

此時孟加拉國的國王名為摩尼光王。摩尼光王是一位外道的國王,不僅從來不信佛法,而且常常打擊佛法、破壞佛法。他所住的王宮大門,共有三個,在外面 的大門前站立有五位美女,這五位美女都長得十分嬌嬈嫵媚;中間的大門則有兩位善於預言的巫女,她們的聲音嬌媚婉轉,宛若梵天之音一般,所說的言辭也如同大 梵天的語言一般吸引人;而內門外立有五位羅剎,模樣十分的醜陋,手上握著各種兇器;門裡還有一位妖魔十分的可怕。而所有的城牆,都遍設了各種的瞭望孔以監 督臣民,總計共有八萬八千個瞭望孔。

城牆外有六層的護城河,王城穩坐在中軸線上,日宮與月宮相互對稱,宮內閃耀著五寶的光芒。階梯是以琉璃做成的,每一階都十分的光亮。而宮內寶鏡十分 透明沒有任何遮障,能照耀一切,使國王在宮中,就能夠由裏到外,將一切看得十分的分明仔細。國王的王冠頂上還鑲有一顆珍奇的寶貝,這是一顆能夠滿足心願的 如意摩尼寶。他的外道隨從有無量無數,所以,手上握著強權,威服天下。國王自己雖然已經有了摩尼寶,但是他還是毫不滿足,一天到晚喜歡去掠奪別人的寶物。 所以,他時常打仗,殺害眾生,使所有的眾生都在險難困境當中。

蓮華生大士觀察了孟加拉的因緣之後,認為調伏這位國王的因緣時節已到,只有將國王的神識超度,才能使眾生得到安穩,佛法得到弘揚;而且也只有殊勝的 轉識救度密法,才能使國王免於進入金剛地獄。所以他就請曼達拉哇公主守住街口,搖身變成一位貓頭人,由一位貓頭人再幻變為三個貓頭人,並穿上護甲作為武 裝,手上握著三尖天仗作為兵器;而蓮華生大士此時就率領他所化身的軍隊,一共有八萬四千名,攻破外道的護城河,擊潰了國王的禁衛軍,搶走在門外的五個少 女,並殺死兇惡的門衛。

此時十位忿怒的本尊,祭出十金剛杵,超度國王的神識,並導引國王經過無出無入的凈剎之門,踏進法爾自然所形成的法界。這時,蓮華生大士示現為蓮花普 賢金剛持,「呸——」地一聲,剎那間破除國王的根本重罪,將他的神識直接遣送到色究竟天金剛法界宮中。然後繼位成為孟加拉王,安撫眾生,推廣佛教,治理社 稷。

蓮華生大士以無邊無際的幻化,化現於世間救度眾生,這都是由於甚深的大悲三昧耶所示現的。在無常的世間中,由於眾生的愚癡、傲慢,常常不知不覺地用 世間的妄見來觀察佛法,甚至傷害佛法,造下了無邊的罪業;而蓮華生大士都會如緣地示現在這些時空境界中,施以最恰當的濟度。現在佛法又遭受到了危難時,蓮 華生又施以如幻的大悲救度,這是來自白匈奴族的佛法厄運。

磔迦國(Takka)周圍有萬餘裏,東方據守毗播奢河(Vipasa),西臨信度河(Sindhu)。此國的大都城有二十餘裏圓周大小。土地適宜粳 稻,又多麥子,出產金、銀、玉石、銅、鐵等礦物。氣候暑熱,國土多風飆場。風俗十分暴惡,言辭粗鄙。大都穿著鮮白的衣服,即所謂憍奢耶衣、朝霞衣等。人民 很少信仰佛法,多事奉外道天神。

位於北方的白匈奴族(Ephthal),有一位國王號為摩醯羅矩羅(Mahirakula),又稱為日族王,統治了磔迦國(Sakala),並建都於奢羯羅城(Sakala),征服北印度。他具有才智,而個性勇烈,鄰境的諸國,莫不臣服。

他在軍機國務餘閒之時,想要學習佛法,就命令僧眾中推舉一位俊德的比丘,來為他說法。時諸僧徒間畏懼他的暴烈,無人敢應命。其中少欲無為者,不求於 聞達;而博學高明的人,卻懼怕他的威嚴。這時此王家中的一位舊僮僕出家已久,而且言辭談論十分清雅,心智聰敏,於是大眾就共同推舉,而以應命。

國王聽了大怒說:「我尊敬佛法,所以遠訪名僧,而大眾卻推舉奴僕來與我談論,實在太看不起我了。時常聽說僧眾中賢明之人比肩皆是,現在看來,何必再尊敬呢!」於是下令北印度國,所有的佛法都要毀滅,並斥逐僧徒,無復剩餘。

而這時的鄰國摩揭陀國幼日王崇敬佛法,愛護黎民百姓。因為日族王淫刑虐政,自守疆土,所以不願恭敬納貢。於是日族王便要旅兵討伐摩揭陀國,幼日王知 道消息後,告訴臣下說:「現在賊寇將至,我不忍因為戰鬥傷害百姓,希望大家赦不加怪罪,讓我潛行草澤之間,以待良機。」言畢之後,立即出宮,依于山野之 間。國中感恩追從的人達數萬餘人。他棲行流竄於海島之間;而日族王揮軍於摩揭陀國全境,破壞一切寺院,聖那爛陀寺損害尤其慘重。十二座殿堂悉數被焚,法藏 被毀,經堂也全遭破壞。

日族王並派遣其弟領兵追討,出海征伐,而幼日王據險以對,無功而返。後來,幼日王以輕騎誘戰,日族王大意輕敵,忽然金鼓一震,奇兵四起,日族王反被生擒了。

日族王自愧失敗,以衣蒙面。幼日王高踞獅子牀上,百官圍繞,命令侍臣告訴他說:「現在露出面容,我有話對你說。」

日族王說:「現在臣主易位,怨敵相視,既然並非交好,何必面談呢?」

幼日王再三告示,終不從命。幼日王於是宣說他的罪刑:「三寶福田,是眾生所依賴的解脫之寶,怎能任令豺狼之輩來毀壞勝業。現在福德不護佑於你,所以被我所擒,罪無可赦,應當死刑。」

幼日王的母親善於佔相,急忙要幼日王將日族王送入宮中,親自觀察;然後告訴幼日王說:「日族王餘福未盡,現在不宜殺此人,應當放歸北方小國,將來自有因緣。」

幼日王從命將其放歸北國,而日族王之弟已還國自立為王,日族王只好北竄迦濕彌羅國。該國王深加禮遇,憐愍其失去國土,封給他土邑。沒有想到,他反而矯殺迦濕彌羅王,並自立為王。此後又西討犍陀羅國,毀塔廢寺,凡一千六百所。後來身死,墮無間地獄。

幼日王則重建聖那爛陀,建立八十四處道場,智者喜賢(Modita bhadra)也修復遭受破壞的一切佛塔,使比丘、信士都歸於凈信。

蓮華生大士此時為了復興被毀壞的佛法,所以也化現為通明戒律的清凈比丘,在國中糾正出家眾不守律儀之過。而後具足圓滿的彌勒五論,唯識教法及無著、 世親等瑜伽行派的著作,在佛法被侵凌的時候,再度宏揚於世間。這都是從新復興的那爛陀寺,而得到廣大的發展。佛教的教法,由於蓮華生大士因緣教化的緣故, 得以受到廣大的宏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