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柳葉刀》的研究總結為「多吃主食死得快」純屬標題黨,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高精細碳水主食有損健康」。

2、《柳葉刀》的研究只能證明糖類(碳水)供能55%,脂肪供能30%的比例是健康的,絕對沒有推斷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於5%的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生酮飲食能長壽。

3、《柳葉刀》最有用的一點,在於它打破了我們對飽和脂肪乃至所有脂肪的成見。也就是說我們不必刻意去限制脂肪乃至飽和脂肪的攝入。比如想減肥,與其把牛奶換成脫脂奶,還不如少吃一口米飯。

4、總得來說,這個研究只是針對糖類,脂肪攝入與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並沒有研究飲食結構其他影響因素,要知道,那些吃更少糖類更多脂肪的人很可能意味著他們吃的食品質量更高,食品種類也更豐富,營養更全面,因此他們有著更低的死亡率也不足為奇。

查證者:初夏 | 食品科學碩士

最近一篇論文成了網紅,那就是2017年8月底發表在醫學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面的文章「一項涵蓋5大洲18個國家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關於膳食中脂肪和糖(碳水)的攝入,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關係。

首先聲明,我是通讀了論文全文,不是只有摘要或者免費的部分,因此解讀是根據全文而不是僅看了個預告就開始說書的。

先說說這篇文章的幾個重要發現:

1.攝入更多糖類(碳水)的人,總死亡率要更高一些,相對風險大約1.28(高28%),但是他們基於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並不會更高。

大白話:吃多碳水的人死亡率會高一些,但是並不是因為得心血管疾病而去世的。

2.吃更多脂肪(包括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的人死亡率更低,並且這三種脂肪對死亡率降低的影響各不同,其中多不飽和脂肪的攝入最能降低死亡率。

大白話:多吃脂肪更能遠離遠離,尤其是多不飽和脂肪酸(比如魚油里的)。

3.更高的飽和脂肪攝入與中風的概率是負相關。

大白話:多吃飽和脂肪(比如豬油)防中風。

4.總體的脂肪攝入(包括飽和與不飽和)與心肌梗死以及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沒有顯著關係。

大白話:吃多少脂肪對得不得心血管疾病沒有影響。

而且文末還給出了在調整了家庭收入等社會經濟影響因素之後,這些發現還是成立;因此還能說明,無論有錢沒錢,趨勢都是類似的。

這篇文章一出來,相信最高興的一定是宣傳「生酮飲食」的各路減肥營銷機構,因為這不赤裸裸地支持了他們消滅碳水的觀點嗎?聰明如你是不是也覺得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難道這些結論就是最終定論,於是我們需要走上把紅燒肉當米飯吃的不歸路了嗎?

我們先看看原文是如何簡要解釋這些發現的:「高糖類攝入與更高的總體死亡率相關,然而總的脂肪攝入以及各類型脂肪的攝入與更低的總體死亡率相關。總脂肪以及其種類與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無關。而飽和脂肪與中風呈負相關。全球各國的膳食脂肪應當把這些發現納入考慮修訂。」

這個結論適合中國人參考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大型的PURE研究(前瞻性城市農村流行病學研究)是包含中國人的,並且中國的受試者有42152人之多,遠高於歐洲以及北美這樣的發達國家。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個大型實驗對我們是有參考價值的,而並非很多人覺得這類實驗主要針對美國這類發達國家,對於我們「還剛剛吃飽飯的」發展中國家不適用。

此圖來自原文

根據這個表格,首先我們可以看出兩個之最:

中國人吃碳水確實非常非常高!是實驗國家人群里最多的!中國人同時吃脂肪也是最少的,比看上去瘦瘦的非洲兄弟還少!

國人餐盤裡三大供能營養素的比例是:糖類(碳水)67%;蛋白質15.3%;脂肪17.7%。

(飽和——5.7%單不飽和——6.8%多不飽和——4.2%)

這與中國推行的膳食指南確實非常接近,也就是多主食,少油脂的飲食結構。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來的是:「多吃主食讓你死更早」這句話基本上只有營銷號才會喊出來。但是國人吃糖類太多了是個事實,並且這很可能與國人高發的心血管疾病相關。

那麼為什麼說「多吃主食死更早」是不對的的呢?

主要原因是主食不全等於糖類。

有人會說,主食不就是澱粉嗎?怎麼就不是糖類了?

當然不是,主食這個概念就是主要供能以及飽腹的食品,只有在你選得不好的時候,它才直接等於澱粉,比如白米飯,白麵條,白麵包,涼皮,酸辣粉,米線,白饅頭,燒餅等等。(當然這些都含有少量低質量的蛋白質,烹飪用油等忽略不計)

而你不知道的是,主食在選得好的時候,澱粉完全可以只佔50%或者更低的比例,比如土豆,部分豆類,薯類等等。

因此與其說多吃主食死得早,還不如說多吃精細碳水死得早。

國人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主食過度精細化,單一化。而且國人過度依賴主食,很多人覺得一頓飯離開了白米飯就等於沒吃,才會有這個問題。

所以解決辦法不是不吃主食,而是優化主食質量,把精細碳水降下去!

吃多少碳水叫多吃了?

那麼既然國人吃糖類(碳水)太多了,那麼大約碳水佔比例多少才是合適的呢?

這是個非常難以個體化回答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涉及到怎麼吃比較健康,還涉及到執行的難度,經濟問題,以及飲食習慣問題。而如果單純根據這篇文章的結論來說,確實是「糖類供能比例越低,全因死亡率越低,心血管相關死亡率也越低。」

所以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盡量降低糖類(碳水類)供能的比例,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降到55%左右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按照男性2000大卡,女性1600大卡來算:男性每天吃碳水275g;女性每天吃碳水220g。

記住,是碳水的總量,而不是主食!這包括你喝的奶茶里的白糖,果醬里的糖,你奶糖里的糖,紅燒肉里的糖,大白菜勾芡中的澱粉,蜜餞里的糖等等。

當然我知道很多童鞋會驚呼:怎麼這麼多!是的,這項人群實驗在中國調查的人群很可能是欠發達地區的人群(從表格實驗中85%的國人沒有接受高等教育推測)。因此很多一線二線城市的小夥伴會覺得數據與自己生活差很遠,那是因為你們的飲食供能結構其實與發達的北美地區相差無幾了。

吃不同的糖類,比如米飯和白砂糖,有什麼區別?

區別就在與,你在吃下這些糖(碳水)的時候,同時獲得了什麼。

你吃白糖,除了吃了糖類(蔗糖),只獲得了甜;你吃米飯,除了吃了糖類(澱粉),還獲得了飽足感,以及中和了菜肴的鹹味讓一頓飯更加舒適,少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可以忽略;你吃土豆,除了吃了糖類(澱粉),還獲得了飽足感,不少的維生素,礦物質還有纖維素;你吃蘋果,除了吃糖類(果糖),還獲得了飽足感,不少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還有一些抗氧化物。

看到區別了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著力提高飲食質量,而不是一味把碳水壓下去。

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其實這篇文章的發現最有用的一點,在於它打破了我們對飽和脂肪乃至所有脂肪的成見。

也就是說我們不必刻意去限制脂肪乃至飽和脂肪的攝入。比如想減肥,與其把牛奶換成脫脂奶,還不如少吃一口米飯。

還有對於那些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想要得到最佳的保護,要做的不是拒絕紅燒肉,而是在吃紅燒肉的時候別放糖。

但是我們不能無限腦補脂肪的作用,對於大多數人合適的比例為:保持脂肪供能30%左右,而飽和脂肪佔比10%較合理。

所以並不像很多「生酮飲食」宣傳的那樣,脂肪和蛋白質供能比例越高越好。因為這個研究脂肪攝入極端上限也才45%(極少數人);就算高攝入人群的攝入在35%,也是屬於較合理範圍,因為我們絕對不能推斷出:脂肪多多益善。

過高碳水過低脂肪的飲食結構通常不會很好。(比如鹹菜+稀飯+饅頭)

無論如何,精細碳水都不是好東西,只要你不是餓到低血糖,就不要吃精細的碳水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