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關於鄭芝龍發跡一事,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多是風聞言說。但有一點肯定的是,鄭芝龍得到了日本大名和幕府的支持。他勾結日本人,劫掠於茫茫大海之上,甚至連當時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艦船也敢劫持。史載:「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就是因為他內外勾結,又實力強大,明王朝在不能武力解決的情況下,只好招撫。崇禎年間,鄭芝龍曾奉命鎮壓福建、江西、廣東的「山寇」和「海寇」,由參將逐步升為總兵官。南明弘光帝即位後,又加封為南安伯。

論鄭芝龍是怎樣一個人,我的答案是:民之敗類,國之奸賊!

公元1645年六月,鄭芝龍的弟弟鄭鴻逵在得到他的同意後,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權。隆武帝感激鄭氏的擁戴之情,但又不得不忍受他們的欺壓和控制。隆武帝是南明諸帝中少有的英明之主,以恢復明王朝為己任。而鄭芝龍兄弟則不然,他們擁立隆武帝的目的帶有濃烈的割據色彩。一是想成為隆武朝的開國元勛,二是想利用隆武朝的名義鞏固自己在福建等地區獨裁統治。

隆武帝為了恢復大計,提高朝廷威望,特別注意網羅人才。而鄭芝龍卻根本不把這些文官放在眼裡,恣意妄為。果然,隆武政權剛剛建立不久,就連續發生了一系列不和諧的事件。第一件事是鄭芝龍自以為厥功至偉,上朝時立於所有文武大臣的前面。首席大學士黃道周以祖制勛臣從來沒有居班首的先例為理由,堅決反對。在隆武帝的支持下,黃道周贏得了勝利。第二件事是隆武帝在接見群臣的時侯,鄭芝龍兄弟當著皇帝的面揮扇去暑,戶部尚書何楷彈劾他們「無人臣禮」;隆武帝對何楷敢於直言非常高興,立即給他加封左僉都御史的官銜。鄭氏兄弟懷恨在心,處處加以刁難,何楷只好辭官回鄉。鄭芝龍仍不解恨,派人在路上割掉何楷的一隻耳朵,藉以向隆武帝示威。

在國家大局上,鄭氏兄弟也是私心自用,根本不願服從隆武帝的旨意。隆武帝督促鄭芝龍兄弟兵出福建,援救江西義師。鄭芝龍派親信鄭彩出兵後,卻安營不動,無論監軍張家玉如何催促,他一概置之不理。後來聽說清軍來了,就拉起隊伍一路逃跑。鄭鴻逵部將黃克輝不聽朝廷詔令,擅自從浙江撤軍,隆武帝除了大發脾氣外,也不能處置他們。

鄭芝龍決意降清後,其子鄭成功極力勸阻,未能奏效。鄭芝龍的理由是整個南明軍隊都被清軍打的大敗,他這個割據地方的軍閥更不是清廷的對手。鄭成功勸阻的理由是清軍雖然兵馬強盛,但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席捲天下。只要南明君臣一體,在軍事上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阻擊清軍,在政治上大力招募人才,明朝中興可定。而鄭芝龍對鄭成功的答覆是「豎子渺視,慎毋多談」。鄭成功勸阻無效,跪在地上拉住鄭芝龍的衣服哭道:「夫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則失其威,脫淵則登時困殺。吾父當三思而行。」鄭芝龍拂袖而去。在降清一事上 ,鄭鴻逵也反對,雖數次勸阻,都無濟於事。尤其清軍主帥博洛引誘鄭芝龍到清軍大營一事上,更是發生激烈爭論。鄭芝龍認為清營附近都是他的水師,清軍不敢將他扣為人質。然而,當鄭芝龍進入清營三天之後,就被清軍挾持北上,被軟禁在北京。在鄭芝龍被扣為人質的三天內,清軍利用鄭芝龍的聲望招降其舊部,達十一萬三千人。

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發現,鄭芝龍永遠沒有脫離海盜的習性和毛病。自私自利,崇尚武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出賣民族大義。這樣的人,當為後人警之!


投機主義者鄭芝龍萬沒想到,自己竟成為清政府收撫鄭成功的籌碼

鄭芝龍,字飛龍,福建泉州人。這個故事要從他的父親鄭紹祖在泉州任府庫說起。肯定有人要問,這個鄭芝龍到底是何方神聖?別急,小編說出他兒子的名字,大家肯定耳熟能詳。他就是鄭成功。

根據《三湘從事錄》記載,鄭芝龍父親當時的頂頭上司泉州郡守叫蔡善繼,兩人的辦公場地隔街相望。當時鄭芝龍年僅十歲,在門口頭飾子玩,不小心將石子投到了蔡善繼的頭上。被衙役擒至蔡善繼面前,蔡善繼本想治罪,但看到鄭芝龍面容秀麗,評價說:「汝當貴而封王!」並對建議鄭芝龍的父親送鄭芝龍去讀書。

數年後,鄭芝龍和弟弟鄭芝虎被海盜劉香老擄走。劉香老很寵愛,其中鄭芝龍。可是好景不長,劉香老病逝。手下十八寨各自擁兵自重,誰也不服誰。最後商量出一個看似最公平,卻又最無道理的辦法來,由上天決定。「貯【zhù 】米一斛,以劍插米中,使各當劍拜之,而劍躍動者,天所授也。」鄭芝龍跪拜的時候,劍倒,即被推舉為魁首。從此部署諸寨橫行海上,開始了他半商半盜的「藩王」生涯,名未至而實歸。

鄭芝龍經商到日本平戶藩後,迎娶了好友的女兒田川松作為妻子。後來田川松育有二子,分別是鄭成功和田川七左衛門。鄭成功我們不必多介紹,重點說一說過繼給娘家留在日本的小兒子田川七左衛門,有人稱呼:田川次郎左衛門。至七左衛門的兒子孫左衛門時恢復鄭姓,取名道周,繼續從事對外貿易。他的後代至今仍在日本生活著,1955年時改姓「福住」,現居住在橫濱市。

天啟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經擔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繼任泉州巡海道,對鄭芝龍進行招撫。鄭芝龍率眾到了泉州,見到了蔡善繼。感念幼時的啟蒙之恩,鄭芝龍決定歸附即將衰亡的明王朝。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招撫鄭芝龍。九月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離開他多年經營的海上貿易根據地台灣,坐鎮閩海。弘光元年(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候,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一時間權頃朝野,短短的幾個月時光是鄭芝龍政治生涯的頂峰。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降清的明臣洪承疇和招撫福建御史黃熙胤(晉江人)寫信勸鄭芝龍降清。十五年後,即順治十八年,以「通海」罪滅族,鄭氏在北京的一脈一人未留。

鄭芝龍的一生,兩次大的轉折都與蔡善繼有關,可歸根結底,在鄭芝龍的骨子裡,就是一個投機主義者。從他對手下的談話中就可見一斑,「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換個主子嗎?」可千算萬算,他怎麼都沒算到,他會成為清政府,收撫鄭成功的籌碼!


就是一個二貨,時代局限性,明明稱霸海上,卻偏偏想上岸當富家翁。以為投靠滿清能成達官顯貴、富家翁。最後呢,還不是屁都沒撈到,辛苦打下的基業白白便宜滿清!


商人就是商人,一旦被政治成功利誘上岸其下場都很難全身而退甚至身首異處不堪回首。


其實,鄭成功本就是一個海盜。只不過是時事造就了鄭成功的民族英雄地位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