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湖北黄梅镇的东山寺里,五祖弘忍大师对著六祖惠能大师讲解金刚经,就在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师当下即领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说出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名言。(参考下方附注)

这需要多大的智慧,与累世的修行才能道出如此的结论?

20140804-125514

人身难得,先不提需持五戒十善方能成为「人」的背景条件,其实自己想想:「人」较之于其牠动物,人能听写读说,有机会接触善知识等贤者,同时也和其他动物一样,也面临著生老病死的考验,是以,稍有警省心者,即知在短短的人的生命旅途中,无常随时出现,应该要求自己时时检视精进自己的修为,把握成为人的难得机会。

只是这精进的修为过程,该如何拿捏自己的态度?而随时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是甚么意思?我想,应该不是狭义的居住,而是类似口语中「基于何种立场去做(想)这件事的?」

像是立场?发心的出发点?

更透澈一点,是指「自己的发生立场,已先被某些特立的观点或说是目的先束缚住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最近社会或国际的新闻,屡屡出现令人心震栗、大大小小的事件,最重要的是在事件后的捐款,为善不欲人知,是否才是真善?

有回,某位认识的人,见到几位比丘尼登门化缘,给了二百元后,随即立即去签六合彩,结果开奖没中,她怨道:「怎么没效!」

我当下就摇头:先不提您投资二百元,却想要数千数万的回报,而一开始的起心动念,就已是基于一种「贪著」的心态为这件事的出发点,怎会有效?

再者,最近我去认养孩童网站看,在认养的目的上,看到有一堆的理由可选,理由林林总总,就算自己选择了「助人为快乐之本」、「积功德」.......的选项,其实也「有所住」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一个没有被主观思维束缚住的立场,纯粹以当下澄明的心思,不去思考对象等主观的条件,做出不求回报的付出(布施),因为那样所得到的福德才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大。(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世事一旦被量化或赋予文字就失了真意,但这算式或许可略替强记(但实际上不能这样看待):

1(付出)/1(期待的回报)=1,1/2(二种期望)=0.5.....类推,若是不住于相的布施,1/0(无相)=∞(无限大)。

我们在做某些事情前,或多或少都会给自己找理由,或是基于特定的立场。比如我付了钱帮助某人,希望能在媒体看到一段褒奖......这就是「有所住」。

雨

记得常不经意的看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句子,无可量的太虚(太空)里有多少事物不断的演变?大至星系的撞击、超新星的诞生,小至行星上局部的一阵风起雨落、微小生物间的爱恨情仇.......然而,心量若不够大,现今社会上种种的事件,就会牵著自己的心思在走,更何况是沦到自己与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对立与争执?

若能仿傚太虚的心量,对任何是非对立分别即无所挂碍。

原本不生不灭的心,不增不减的心,不可称量的心,也被前人说出了「心量」的名词。人的心量啊心量,布施时自己的心量到底要多大?何以佛陀一再的说:不要住于相的布施?

此所指的不住于相,是住于哪些「相」?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想想这世间,因为大家太在乎「我(相)」这个字,有了我,自然有了相对关系的「人(相)」,期待有关或无关世人们的肯定,心里顿时在意起「众生(相)」的看法;而对过去经验回忆的执著,及未来的期待,区分出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的我,产生分别与对立,受限在时空(生命与生活)的桎梏里,亦因此汲汲于短期内追求一定的成果,或在意名声拥有的长久,而有了寿者相,而寿者相,另一如英雄美人不愿人间见白头,加上对于死后的未知......寿者相,是多少人放不下的思维。

有一则故事,很多人都看过:

有位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看见一女子正想涉水渡河,却又不敢过,为难之际,老和尚便主动背了这位女子渡河,到了对岸随即放下该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心里闷著此事,走了一段路后,终于忍不住问道:「师父,不是说出家人不能近女色么?那你怎么背了女人?」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却背了她20里地都还没放下。我都放下了,你怎么还不放下?」

面对世事纷扰,心中能否不再有「顺眼」或「不顺眼」的分别?即使对方把自己骂到一文不值时,依然心平气和的看著对方,因著对方的指点或琢磨,而涌起感恩的心?面对生老病死的折磨时等种种,自己该以甚么样的态度面对?是否就是提醒自己:「放下我相!放下人相!......」

老和尚在事情开始时,没有男女分别心,且除了渡河外,不做它想的背起女子,渡了河之后随即放下,且不再回顾咀嚼,让那段过程盘据于心,没有一丝丝在时间上的占有,随时放下挂碍,是否就是不住于寿者相?

如果布施行善最初的念头,都在计较成本、或是专注于某些事物的结果中进行,无形中把「爱」设下许多的限制门槛,限缩了本性无私的善良面,不仅自己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很多的事理,便无法在超然的立场中观察,进而得到真正的智慧。

载于此,作为自己的想法与态度的检视与分享......

10551647_850676498276601_3415856055940018404_o

(图:网路)


参考宣化上人讲解:

五祖大师给六祖讲《金刚经》,讲到你不要著住到情上,也不要著住到爱上,也不要著住到空上,也不要著住到有上,你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六祖大师豁然开悟。这个大悟,是彻始彻终,明白这个深般若的智慧。因为他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所以才「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才知道心生万法,也万法唯心。一切万法,原来都是自性所现。他就对五祖大师说了: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说,唉!我真没想到,这个自性,本来是不垢不净的,本来就是清净的。说不垢不净,怎么又说清净呢?说清净,是对著不清净而言,才有这个清净嘛!这个清净,就是本体的样子,因为没有其他的名称可以代表,所以就用清净来代表了。这个清净,并不是有染污,然后才清净;这个清净,是本来就清净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说我真想不到啊,自己本性,原来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众生有所执著,才有生有灭;若无所执著,生灭又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这生灭也就没有了。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说我真想不到,这个自性原来就是具足,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在佛的份上,没有添了一点点;在众生的份上,也没有少了一点点。可是众生就自己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呢?就是背觉合尘了,所以自己本有的家珍,自己就不认识了,就舍本逐末,舍根本而追求末梢,追求一切物质的享受,追求一切虚妄的快乐,追求一切假名假利。啊!这是太笨了!这是太愚痴了!唉!现在才知道自性本就具足一切的。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切的众生,颠颠倒倒,没有定力,可是这个自性呢?这说我们人人的自性,这不只说六祖大师的自性,是这样子,所有众生的自性,都是不动不摇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平等的。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啊!真是想不到,万法原来都是自性生出来的,这个自性包罗万有,以前我真想不到,所以现在竟然证得这种的妙理!这真是妙不可言。

五祖大师,听见六祖这样一讲,就知道六祖已经开悟,已经认识本来面目,已经知道自己的鼻孔是向下,还是向上?已经知道手向下指,是正、是倒?手向上指,是正、是倒?手向下指是倒、向上指是正呢?还是向上指是倒、向下指是正?没有人知道这个道理。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正,也没有一个倒。六祖大师对这些问题,都清清楚楚;所以五祖大师知道他明白,悟自本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