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磊看市

上週五,央行公佈了第一季度最重要的經濟數據,即新增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這個數據之所以重要,原因是我們可以通過它來研究過去發生了什麼,並且可以通過研究這些已經發生的,再觀測會給政策帶來什麼影響和變化,然後如何傳導至投資市場。

這裏就不具體挨個去分析這個數據了,因爲這方面的解讀實在太多,多到把大家都搞得有點暈,也許看了半天,依然是一頭霧水。那就直接跟大家分析一下,這個數據對股市樓市意味着什麼,作爲對未來一段時間關注政策走向和投資市場的一個參考。

總體來說,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5.81萬億元,同比多增9526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1.81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29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38萬億元。

由於數據只是一種結果的呈現形式,所以大家對數據的感受和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作爲央行,對數據的細節肯定是有很清楚的把握的。因此,我們只追溯一個問題,就是新增的貸款到底都去哪裏了。

當然,大部分還是進了企業,否則出口不太可能有21.3%的增長,作爲一個出口導向型的國家,信貸和社融實際上最快的傳導就是出口。當然,這也是國家層面希望看到的,並不值得投資者關注。

我們再來看看個人和家庭層面。剛剛過去的3月,居民戶貸款環比大幅回升,特別是居民短期貸款新增4294億元,創歷史新高,與2月的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很多人將其解讀爲消費的復甦,那我們看一下具體的情況,真的是因爲消費復甦嗎?3月份汽車銷量下降超過5%,電影票房同比下降13%,整個進口下降1.3%,對美國的進口更是大降了21%,無論是汽車等大宗消費,還是日常看電影這種細微的消費,以及進口消費,我都看不出來消費有何復甦跡象。

那問題來了,新增的鉅額短期貸款到底去哪了?可能你已經想到了,毫無疑問,消費貸以各種變異方式,流入了房地產,變成了首付貸等。更重要的是,除了短期貸款的變相流入,另外一季度還有1.38萬億的中長期住戶貸款,光明正大的流入了房地產市場。

那麼問題來了,政府是不是又要刺激房地產市場了呢?

就在數據公佈的當天,各類樓市分析一擁而上,似乎下一個炒樓時代又要開始了。從數據上來看,3月各地樓市整體回升,成交量和價格也都有所啓動,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成交量甚至成倍上升。

其實支撐一線城市樓市的,不僅僅是信貸,還有離婚率,最近公佈的離婚率排行榜,北京竟然離婚率達到48%,排名第一,也就是說,在一對新人宣佈結婚的同時,另一對夫妻宣佈離婚。這並不是什麼大城市病,離婚率升高是事實,但還沒有高到這種離譜的程度,離婚更重要的推動力是,它能夠增加一個買房指標。

通過一天多的發酵,相關部門坐不住了。原因很簡單,類似於,你們都理解錯了我的意思,但我又不能直接出來把我的意思說明,怎麼辦?那我們就通過今天的兩條新聞來看個究竟吧。

就在一季度信貸數據公佈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今天,各種解讀滿天飛的背景下,兩條很有意思的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條是,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參加IMF相關會議的時候表示,中國股市正顯示出觸底和復甦跡象。隨着國際機構投資者進行多元化證券投資,以及中國進一步開放債市和股市,去年外國證券投資流入達到創紀錄的1200億美元。鑑於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國際指數,外國證券投資流入的潛力正在上升。

第二條是,國管公積金中心發佈《關於調整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政策進一步優化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對二套房貸款實行“認房又認貸”,二套房首付比例調整爲最低六成且最多貸60萬元。新政自2019年4月15日(明天)起執行,以網籤日期爲準。關於調整公積金住房貸款的問題,整個文件我詳細看了一下,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限制信貸資金進入到非居住需求的買房市場,繼續大幅提高投資買房的行政成本和信貸成本。

關於以上兩條信息,可以說有意無意的透露出一個重要的政策態度,一個是政策面還是希望資金能夠持續的流入到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領域,也希望投資資金流入到目前正在復甦的債券和股票市場。關於股市債市,意思是,你看人家老外都在買中國的債券和股票,你有啥擔心的呢。陳雨露一個巧妙用詞是,“中國股市有觸底和復甦跡象”,其實股市都已經漲了超過30%了,這種用詞的意思是,還處在觸底和復甦過程中,那豈不是說牛市剛剛起步?當然,大家不要妄加猜測,我也只是解讀一下字面意思。

另一方面,對投資買房的限制不會放鬆,而且會用政策的方式,繼續告訴市場,炒房依然是會受到嚴格限制的,就更談不上什麼刺激房地產了。不過這也可能是給戶籍制度持續放開做一個政策對衝,戶籍制度逐步放開對於一些城市來說,首套房的需求確實會上升。

最後,我這裏並沒有具體的投資性結論,從股市債市的角度看,未來是政策面發展的重點,是金融市場永恆的內生原動力,所以現狀肯定不是未來要呈現的形式。房地產市場呢,在中國十分特殊,民衆對其的追逐不是沒有道理,信貸永遠會流向預期有更高回報的行業,在預期沒有改變之前,政策層面的幹預能起到的作用可能也不宜高估。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反思一個問題,就是爲什麼信貸稍微好一點,大家就一致認爲利好樓市呢?可能最根本的問題,依然是民衆對貨幣本身信任度的問題,中國不存在具體的投資品種的優劣,只存在大家更想把貨幣換成什麼來持有,根本的原因,還是貨幣的問題。

文/肖磊

更多獨家分析,歡迎關注肖磊看市。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