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華榮

2018年2月3日,「銷聲匿跡」四年之久的《還珠格格》又在湖南衛視「重見天日」,收視率位列同時段衛視榜首。網友紛紛調侃:「真不愧是鎮臺神劇」。

瓊瑤喜歡做一個「創造故事的人」,她所寫的故事蕩氣迴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賺盡三代讀者的愛與淚,毋庸諱言,「瓊瑤是華語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瓊瑤文學功底紮實,文筆流暢優美,文心細膩別緻。這些是她的天賦,更是受家風薰陶的結果。

瓊瑤出身於衡陽一個名門望族

瓊瑤本名陳喆,乳名鳳凰,家譜上的名字叫陳詩喆,是「詩字輩」。她出生在湖南省衡陽縣三湖鎮(原屬渣江鎮)一個官宦世家。

她的高祖父陳大源(1829——1900),曾任湘軍水師江西湖口炮船廠總辦,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彭玉麟的部下,後來由彭玉麟奏任江西九江知州、四品官,賞戴花翎;曾祖父陳啟稠(1851——1905),奉直大夫,候選通判,五品官,名列士籍。

祖父陳墨西(1869.1——1960.5),名貞瑞,號潛齋老人,民國元老、辛亥革命先驅、教育家。民國時,與黃鋮等人一起領導秦州起義,與孫中山、黃興、譚延闓、周震鱗、魯滌平等相交甚密,先後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諮議,北伐軍總政治部顧問等職。新中國成立後,被黃克誠推薦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省文史館館員、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併當選湖南省第一、第二屆人大代表。

父親陳致平,著名歷史學家,著有《中華通史》等書籍。

瓊瑤家族根源地在今衡陽縣渣江鎮毓秀村

凡國必有史,家必有譜。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檔案,是每個家族成員在家族中的「身份證」,是尋根問祖的憑證。

陳氏家訓

陳氏家訓中寫道:「紀念祖先,團結宗親;……護存譜諜,保貴書藉……」心繫血緣,團結宗親,撰修家譜是紀念祖先的最好方式。

民國三十年(1941年),世居永州藍山的原國民革命軍中將司令陳士虎將軍等宗親不忘家訓,倡修《陳氏通譜》,得到了伯環公在藍山、臨武、衡陽、寧遠、忻城、道縣等地後裔的大力支持,當時的一些民國政要紛紛題詞祝賀。瓊瑤的祖父陳墨西擔任陳氏通譜藍山廣溪總局總篡,母親袁行恕女士任執事,主要負責家族人員的信息收集,文字抄寫工作。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譜牒亦文章之一,」陳墨西如是說。陳墨西除了負責《陳氏通譜》的編篡工作,還撰寫了《藍山陳氏衡陽渣江毓秀村支譜序》等文章,緬懷祖功祖德,激勵後昆。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瓊瑤家族的根源地在哪裡呢?陳墨西在《遷衡世祖應聘公傳》一文中提到:「陳朝知、字應聘,祖居郴州臨武,明末振威將軍,生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歿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明崇禎年間曾任浙江杭州總兵、福建汀州總兵;清順治末,陳朝知從浙江杭州隱居今衡陽縣渣江鎮毓秀村。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以侯爵禮遇請陳朝知出山,陳朝知斷然拒絕,『吾豈能與此等反覆無常之小人為伍』……」

陳氏朝知祖堂

衡陽瓊瑤家族的始祖陳朝知定居今衡陽縣渣江鎮毓秀村之後,人丁不旺,至今只有三百來人,但賢能輩出,事業顯達,一直被譽為「名門望族、書香世家」。晚清時,有陳大源、陳代浙等十人以軍功保至花翎知州、遊擊等職,名列縣誌。民國時,有民國元老、辛亥革命先驅陳墨西,國民革命軍少將陳貞輝、陳圭。新中國成立後,有歷史學家、教授陳致平,當代著名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瓊瑤。

瓊瑤父親陳致平捐資五修陳氏支譜

修訂家譜的傳統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臨武遷衡瓊瑤家族,曾五修家譜,其中清同治年間與郴州臨武同族合過一次譜;民國三十年(1941年)與藍山、臨武等地陳氏同族合過一次譜,因屢歷變革,家譜蕩然無存。

立史而國盛,修譜則家興。1999年,瓊瑤家族家居故里的陳稹、豐祥等宗親倡議五修陳氏支譜。由於經費拮据,陳稹給遠在臺灣的堂哥,也就是瓊瑤的父親陳致平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給予支持。

瓊瑤、平鑫濤夫婦與堂叔陳稹等人合影

陳致平是臺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授,自然知道「譜諜身之本也」;再者,陳致平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根」的人,他生於南京、長於北京,之後顛沛流離,輾轉成都、衡陽、桂林、貴州、重慶、上海等地,1949年去了臺灣。1993年春天,陳致平回北京舊地重遊,返臺後寫了一首長詩《燕京行》:「六十年前家何在?曾在銀錠橋邊住。北海什剎瓊島蔭,常時都是流連處。新巢初築雙燕子,飛去飛來朝朝暮。朝暮瞬間白髮新,最悲再到五龍亭。五龍亭上滿遊屐,誰識衰翁斷腸情。」拳拳赤子心、濃濃思鄉情躍然紙上。

陳致平接到堂弟陳稹的信後,很快就寄來了一萬元臺幣(除去齒錄費),還寄來了父親陳墨西的玉照,撰寫了自己的自傳和《先父墨西公傳》等文獻資料。

「賴有君謨,為傳家譜。」陳墨西是臨武遷衡瓊瑤家族的翹楚,其與兒子、兒媳團結宗親、承前啟後,負責、參與、支持家譜的撰修工作,在家族內和當地傳為佳話。正因為有了陳墨西這樣的標杆作用,臨武遷衡瓊瑤家族準備與藍山、臨武等地同族再次合譜,讓家族的血脈得以延續、瓜瓞延綿;讓祖上的家訓和家教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讓家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特約作者陳華榮:筆名左文韜,衡陽市人,作家、文史愛好者,瓊瑤的同族宗親)

[責編:朱曉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