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和李鴻章是有極大的私仇的,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在太平天國時期是清朝的安徽巡撫,他被太平軍屢屢打敗,致使定遠縣,和壽州失陷,後來又中了太平軍借刀殺人的詭計,被曾國藩彈劾,彈劾的奏章就出自李鴻章之書,翁同龢的父親被氣死,哥哥被判斬監侯,後來被發配到新疆充軍,你說翁同龢氣不氣,估計要把李鴻章恨死。

這是李鴻章和翁同龢的一段對話:

李鴻章:翁先生,以後,這北洋水師還要多多仰仗您啊。言外之意,便是希望翁同龢能幫他保住北洋水師,尤其是在經費這一塊。

但是,翁同龢卻回復說,事關國家,翁某敢不殫精竭慮。只是翁某有一事不明,這北洋水師已經興辦了6年,耗費的銀子也有三千萬兩。李中堂你屢屢說明,北洋水師已經是世界第一水師,可是,如今你卻總拿小邦威脅為借口,屢屢向朝廷要銀子,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言外之意,翁同龢以為,李鴻章指不定拿著銀子,做了別的什麼事。

可是李鴻章卻笑了,說,北洋水師是強大水師不假,可是想要保持這份強大卻十分不易,我屢屢向朝廷要款,為的就是保持水師之強大,使其成為猛虎,震懾小邦豺虎,形成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勢。

但翁同龢這時候卻不樂意了,他說,猛虎既然不戰,那就讓他歇歇吧,也省點食兒。

所以後來當戶部尚書,光緒帝的師父翁同龢在甲午戰爭中公器私用,為了泄私憤,處處針對李鴻章,把北洋海軍每年的五百萬兩軍費給慈禧太后修頤和園,這些錢是北洋海軍購買槍炮彈藥的,就是為了限制李鴻章,不顧國家利益,結果缺乏彈藥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日本人佔了台灣和遼東,賠償白銀兩萬萬兩,枉顧國家利益,只為報私仇,和漢奸何異。後來翁同龢又舉薦了康有為,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開缺回籍,永不敘用,也算是罪有應得。


翁同龢與李鴻章為敵,是出於公心,兩人並無私怨,就是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朝鮮爆發東林黨起義,需要中國出兵援助,但未等中國派兵,東林黨起義和平解決。此時,日本藉此事已出兵侵略朝鮮。清朝要不要出兵,產生兩派分爭,出兵,將與日本兵戈相見。主張出兵的主戰派以光緒皇帝及其老師翁同龢為首,主和一方以洋務運動李鴻章為領袖。最後,主戰派佔據上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結果,甲午陸戰慘敗,海戰更是慘敗。翁同龢被削官為民,光緒帝失去話語權,慈禧老太太重新執政,派李鴻章赴日談判,簽訂割讓遼東半島台灣等國土並賠兩億白銀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歷史上,一直有人罵李鴻章為賣國賊,但其實與李鴻章並無多大關係。所謂弱國無外交,只有任人宰割的命運。李鴻章的主和,就是想著在千瘡百孔的大清推行韜光養晦之策,使洋務運動光大大清帝國國力。孰是孰非只有歷史才能做出公論,而翁李之爭,也是政見不同而已。


先說一下翁同龢的出身及背景。翁同龢是咸豐朝的狀元,後來成為光緒的老師,也就是所謂的「帝師」。翁同龢與光緒關係十分密切,因此受到了光緒的器重。後來,翁同龢進入了軍機處,也就是清朝的權力中樞。他不可避免的要跟同樣處在中樞的李鴻章發生摩擦和衝突。

甲午戰爭之前,慈禧、光緒和翁同龢等人,都力主對日開戰,但李鴻章深知自己的軍隊幾斤幾兩,認為這仗打不得。翁同龢為什麼主戰?這純粹是文人從政的弊端。文人不接地氣,一味的揣摩慈禧的心意,不會像李鴻章一樣,從實際情況出發思考問題。

甲午戰爭之後,清廷輸得很慘,翁同龢眼見要被打臉,轉而有要推卸責任,說寧可多增賠款 ,也不能割地。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此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哪裡還有清廷說話的份。但他這樣一表態,就將了李鴻章的軍。出去給日本人談判的是李鴻章,但翁同龢卻還在給慈禧表忠心大義。

所以說,翁同龢之所以與李鴻章為敵,既不是什麼私怨,也不是什麼公心,完全是為了他自己能在慈禧面前當個好人,借批評李鴻章而上位的私心!


自古以來,文人就有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不二之途。

也就是說,無論是學問與見識,都是在皇帝面前的進階與鋪路石。得到帝王的賞識與認可,便是光宗耀祖,富貴榮華。所以,李中堂與帝師在太后面前乃是競爭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同為文臣,位列朝堂,便是爭寵於帝王的競爭關係。往往是,你被呵斥甚至罷免,便是我的機會與榮途了。此是其一。

文官集團,地域觀念極強,但凡同鄉幾乎皆引為同黨。黨同伐異,同鄉的利益就是集團的利益。因此,不同集團之間往往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而中堂大人與帝師就是分屬不同集團。此是其二。

其他的無論從出身途徑,從各自專業擅長還是脾氣秉性及個人好惡來看,李鴻章與翁同龢都是腹內藏錦繡,宏圖一大張的人物。更是各自集團與派系的絕對領軍人物。這也決定了他們即使能夠放棄個人恩怨,但卻不能超越派系與集團之爭。畢竟,他們作為各自兄弟的大哥,是需要為首先的兄弟們著想的!此是其三。

凡此種種,從古至今,作為文臣也好,武將也罷,凡是遇到縱橫捭闔的善謀之主,作為臣下的,面對主上拋出的一個又一個誘餌,不去爭個你死我活,轟轟烈烈的話,又如何能夠顯得出位極人臣的那份天大誘惑呢?

所以,處在那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此二人又如何能夠和睦相處呢?

一根繩上的兩個螞蚱,而這繩子就牽在慈禧太后的手中,不鬥,怎麼又行呢?!


朝堂內的派系鬥爭很正常,此消彼長,官家居中。其集團利益、私人好惡很難徹底釐清。

從個人業績看,李鴻章無疑是個做事的,翁同樣也在謀國。用公與私來界定失之簡單。他們都是儒業中的佼佼者,擅長用冠冕堂皇的語言把私利合法化。

慈禧老佛爺同樣需要"忠誠的反對黨"。光緒畢竟年輕,對翁急了。


個人認為還是體制問題,公私兩方面都有,李鴻章在國家方面的威信較高,搞得帝師生出嫉妒心,就在工作當中處處掣肘,想看李鴻章的笑話,沒有大局觀,使得風雨飄搖的大清朝越來越難以維持。


翁師傅道德文章學問見長,一派正人君子,清流作派,無事時當作道德楷模、學界領袖尊祟是十分適宜的,但擔當時政要員,墨守陳規、不喑世事,卻是要命之舉。如節省海軍開支、對日主戰,推舉康有為改革等,看似為國,實則陷國家於不測之地。反觀李中堂,通達時務,有作為,有擔當。


翁同龢和李鴻章是有極大的私仇的,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在太平天國時期是清朝的安徽巡撫,他被太平軍屢屢打敗,致使定遠縣,和壽州失陷,後來又中了太平軍借刀殺人的詭計,被曾國藩彈劾,彈劾的奏章就出自李鴻章之書,翁同龢的父親被氣死,哥哥被判斬監侯,後來被發配到新疆充軍,你說翁同龢氣不氣,估計要把李鴻章恨死。


問的不地道!他兩無仇,公私分明,李鴻章賣國吃回扣,翁同龢是出於公心才討厭至極!沒私仇,有公憤!


既有私心又有公心。私心是為了給哥哥和爸爸報仇。公心是打擊太后勢力,為光緒帝勢力清除政治障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