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走下坡路,藩鎮割據愈演愈烈,他們擁兵自重據地稱王輕蔑朝廷,中央統治大權受到嚴重挑戰,成為歷代皇帝的心頭大患。唐德宗李適元年(780)登基伊始,便著手削藩行動,歷時5年餘以失敗告終。其原因主要是,(1)操之過急,打草驚蛇:德宗即位後便迅即派11員欽差大臣到各藩鎮巡察,發現魏博節度使田悅擁兵7萬餘,即要求只保留3萬規模裁掉其餘4萬多,田悅陽奉陰違並不想裁減。781年,成德隨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兒子李惟嶽暗襲其位。為試探李適帝削藩意願田悅便聯合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共同上奏準許,遭拒後即聯手抵抗朝廷。(2)用藩削藩,越削越甚。田悅等起事抗拒,朝廷直屬神策軍員少力單不堪重任,德宗便分命河東節度使馬燧等去帶兵消滅之。這就造成各藩鎮混戰,政局民間極其紊亂。(3)財糧匱乏,後勤不支。當德宗在戰爭關鍵時刻命涇源節度使姚令言率5000兵馬征伐叛軍經長安辭行時,朝廷送去的慰勞食品竟然黴變質差難以下嚥,引起士兵怨恨嘩變。雖然幾經周折歷時5年餘終於平息叛亂,但獲勝的藩鎮節度使更加膨脹難以約束,德宗削藩半途而廢,以失敗告終。

德宗李適的孫子憲宗李純元和(806一821)年間,不斷削藩終獲成功。其原因主要是:一、循序漸進,各個擊破。憲宗李純即位後,便招夏綏銀節度使韓全義入朝,韓遂令其外甥楊惠琳留守實權,憲宗又命左驍衛將軍李演為夏州刺史、夏綏銀節度使,楊惠琳便於元和元(806)年三月佔領夏州發動叛亂。憲宗下詔命河東、天德兵平定之。元和元年正月始到元和八年八月止,又先後下詔平定劍南西川劉闢、鎮海李琦、義武和張伯靖叛亂,並依次選派朝廷大臣赴任補缺,威震各藩屬。二、選用忠臣,重點突破。元和七(812j年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病逝,依舊例應任其子田懷諫為副使領兵事,但其子才11歲,家僮蔣士則等輔佐之,顯然不宜。憲宗納宰相言利用其內部矛盾啟用田興等願效忠朝廷之將士,田興接任魏博節度使。憲帝命知制誥裴度前往宣慰,犒賞其軍民並免賦稅一年,其上下感恩歡聲雷動。朝廷成功收復魏博六州。元和九(814)年閏八月癸亥日,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密不發喪假稱病重而自領軍務,憑藉多年積累的厚實家底聯合臨近藩鎮抗衡朝廷,無禮憲宗使臣公然抗旨叛亂,歷時幾年先後打敗嚴綬、李顏光等朝臣重將。朝廷內有許多人勸憲宗停止削藩戰爭,憲宗堅決主張繼續戰鬥直到成功獲勝。宰相裴度極力支持憲宗主張並自告奮勇赴前線指揮,憲宗批准後立即赴任。軍民為之大振。經過重整旗鼓,巧妙部署靈活指揮分化瓦解,朝廷終於元和十二(817)年十一月處斬吳元濟等,經營30多年的淮西藩鎮割據結束了,削藩戰爭取得重大勝利。三、態度堅決,方法靈活。成德張承宗和淄青李師道曾支持吳元濟反叛,當淮西吳元濟失敗被斬首後,成德張承宗便通過魏博田興(弘正)奏請朝廷赦免其罪並歸順朝廷,憲宗準降收編。淄青李師道也想效仿但當朝廷派員收編時卻出爾反爾,與其兩個兒子發動叛亂。憲宗派兵平戰之,於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九日斬獲李師道父子三人,其所有州縣歸順朝廷。還有平盧等計30多州歷經60多年的藩鎮割據自任官員不納稅賦的局面業已結束。

唐德宗和憲宗的削藩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主要手段就是武力平叛戰爭。而其區別是:a、德宗求之過急,缺乏長期作戰準備,遇到強大阻力不得已而中止,而憲宗小步快走步步為營,意志堅定一戰到底;b、德宗方法單調效果不彰,而憲宗方法靈活,以武戰為主,和解為輔,成績大顯;C、德宗忽視神策軍的壯大和朝廷官員的派遣監控,而憲宗注重配養屬於自己的軍政人員,注重分化瓦解利用藩鎮中的各類人物,注重恩威並重、物資保障等。


唐德宗面對藩鎮叛亂,採取的是用藩鎮打藩鎮的手段,換句話說就是以毒攻毒,利用軍閥打軍閥,這和孫中山的護法運動是一個手法,我們知道,藩鎮與中央的關係,他們自行收稅,自成一體,是半獨立王國,他們對中央的命令常常陽奉陰違,不會堅決執行的,只會使事態更加嚴重,結果局面更亂,淮西和涇原兵變發生了,皇帝連首都都沒守住,這隻能說,中央沒有自己的主力支撐,不得不利用軍閥打軍閥,最後自吞苦果。

到唐憲宗時代,北方藩鎮在相互爭鬥中實力漸弱,由於皇帝振作,很快使中央形成了凝聚力,而且財力有所保障,面對藩鎮叛亂,中央有一定的優勢。皇帝能認真聽取大臣建議,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先弱後強,殺雞警猴,地方軍閥開始懼怕中央了。當魏博田興歸服中央後,中央完全佔據了主動,便以先強後弱策略,強攻淮西和淄青節鎮,獲得了全勝,其它各鎮被迫投降。這說明唐憲宗平定藩鎮是有層次有部署的,而唐德宗是意氣用事,所以,元和中興才能在歷史上有所地位,而四鎮之亂最後是亂上加亂。


永貞元年八月乙巳日,唐憲宗李純就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登基。憲宗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復大唐之威, 「志平潛叛」,早年又經歷了涇原兵變磨礪了心智。因此早已看不慣藩鎮飛揚跋扈的憲宗,在元和新政初期有計劃地任用了部分的勇武之士,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改革,然後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削藩戰爭。

唐德宗建中年間削藩政策的失敗,其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亂以來,地方藩鎮既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與唐王朝中央相對抗。而唐中央的力量卻日趨衰弱,既缺乏雄厚的物質基礎,又沒有自己直接掌握的強大軍隊。在貫徹削藩的政策中,沒有抓住當時的主要矛盾,急於求成,外重內輕的局面毫無改變。加之德宗用人不當,將帥不協,宦官貪功誤事,削藩失敗是必然的。


這裡面最主要的是唐德宗沒有錢,他沒有足夠的經費去招募僱傭軍,也沒有錢給軍隊發軍餉,所以德宗才那麼狼狽,唐憲宗時有錢了,淮南節度使不斷為朝廷輸血,運錢運馬運物資,招募到足夠的勇士以後,自然就能勝利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