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書總喜歡十分隨性的在書上胡亂的標註,可能寫上幾句評價,也可能是將喜歡的字句抄上兩行,更或許是興緻所至隨意塗鴉。總之,看過以後的書基本是厚度和重量都會增加。這次中心送我們新生的是一本德魯克的經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細細想來確是MBA教育中心老師的一番苦心,不希望辜負老師的良苦用心,自然應當多讀上幾遍才是。

幾年工作下來,已然是完全學會了用計算機寫東西,要動筆寫3000字的文章還真得下點功夫。翻完開篇張瑞敏等幾位成功人士為本書作的序,基本上對書中內容有了大概的一知半解,還真有一種迫切希望讀完他的並探其究竟的衝動。不禁想到「好書是一定吸引人的,給人以閱讀它的渴望」。所以,這樣的好書又怎能錯過。

不過,在文字的開頭還是想聲明幾點。其一,肯定不會是因為要交讀書筆記而讀書,讀書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進步」,因為「書籍是進步的階梯」。但上交讀書筆記對促進讀書的確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其二,這份讀書筆記因為最終要體現為一份手抄版的材料,為了讓自己的文字顯得「卓有成效」,所以這篇讀書筆記不打底稿,徹底的寫一篇「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讀後感;其三,文字的順序不刻意編排,以自己想到某處的一個話題為大體上的段落結構。總之,希望自己的這些文字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去總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的讀書收穫,也不枉費MBA教育中心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

第一部分 讀罷前言後有感於「行」、「知」和「案例教學」

讀罷前言,感覺眾多對本書的評價和推薦,更多的集中於對「有效性」的評價。從對管理者工作的有效性評價,到如何教人去學會「卓有成效」,各方面的論述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但亦發現,透過別人的評價和德魯克自己的前言可以看到德魯克十分注重「行」與「知」的結合,如文中所言「德魯克一直以『社會生態學家』自居,一輩子做他所教,教他所做,教做如一,稱得上是『經營管理先生』」。一個人,終其一生,將自己的切身實踐和若干理論結合起來,將任何理論和知識的歸結點和驗證點定位於實踐,若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舍「卓有成效」還有誰?

談及實踐,既「行」的重要性,文中我用筆勾注,並抄寫一遍於一旁的幾句話應是最好的例證。原文如是說:「管理者不是天生的,只是由於他們在實踐中學會了一些有效的管理習慣」,莫名的自己也想到了一句話「男人是磨練出來的,成功的男人更是如此」。所以,成功的道路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來的。

另一方面,幾位本書的推薦人幾乎都對本書的寫作做方式大加讚賞,因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並不是通篇理論知識的堆砌,而是引用了若干個有說服力的例子來說明問題。想想,這不就是案例教學法嗎?記得有一本書專門解讀哈佛的MBA教育,大意是哈佛的MBA教學引入了法律學科的案例分析法,一個哈佛的MBA學生在其兩年的MBA生涯中要學習大約600個系統的公司案例,這些案例含蓋了公司財務、營銷、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當哈佛的MBA畢業生經過了這600個案例的系統訓練,在公司的具體操作中也基本不會出現他們尚未遇到的情況,通過這樣鮮活的案例教育,而非純理論的灌輸,哈佛的MBA自然優秀。回憶起自己工作五年來在各種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一直為自己在《演講與口才》上發表的文章而自豪,文章的好源於何處,我想也主要是因為文章用了大量的事實和案例來說話,因為真實,所以生動。不知道我們華電的MBA課程中,案例究竟佔了多少,但從主觀上我們自己完全可以去主動加強這方面內容的訓練。

第二部分 有感於「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文中反覆提及了一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是天生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並無天生的統一標準,而是如文中所言,高矮胖瘦、趣味風雅、憂慮爽朗各個不相同。但他們無不是通過實踐中的歷練而變得卓有成效。

以前參加某次培訓,老師告之我們一幫學員,引用或是學習別人的東西,要學會「引」、「評」、「析」,如此一來,「舶來品」才能為我所用。在書中第一章的末尾德魯克對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的習慣給出了一個系統的歸納,看完這幾點不禁覺得和書中某處有些意義上的相似,翻回前頁才發現原來本書的寫作結構就是依據這幾點而來。頓時,更覺得這幾段文字的重要與精彩,所以還是先「引」為快。現摘原文如下:

下面五項是要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的習慣: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他們所能控制的時間非常有限,他們會有系統的工作,來善用這些有限地時間。

2.有效地管理者重視對外界的貢獻。他們並非為工作而工作,而是為成果而工作。他們不會一接到工作就一頭鑽進去,更不會一開頭就探究工作的技術和手段,他們會首先自問:」別人期望我做出什麼成果?」

3.有效地管理者善於利用長處,包括自己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同事的長處和下屬的長處。他們還善於抓住有利形勢,做他們想做的事。他們不會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也絕不會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於少數重要的領域,在這少數重要的領域中,如果能有優秀的成效,就可以產生卓越的成果。他們會按照工作的輕重緩急設定優先次序,而且堅守優先次序。他們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辦法,否則反倒會一事無成。

5.最後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善於做有效的決策。他們知道有效的決策事關處事的條例和次序問題。也就是如何按照正確的次序採取正確的步驟。他們知道一項有效的決策,總是在「不同意見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他們絕不會是「一致意見」的產物。他們知道快速的決策多會導致錯誤的決策,真正不可或缺的決策塑料並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決策。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

以上這些就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也是本書的主題。

上面的文字無疑為我們這些年輕的MBA提出了幾項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標準。從時間規劃,揚長避短,集中優勢力量等幾個方面為我們如何培養卓有成效的思維習慣提供了若干參考。如同美國總經理協會對通才式總經理提出的「堪為全體職工的模範、孚眾望、能合群」、「品德高尚、見識廣博、工作勤奮、基本功過硬」,「頭腦靈活、對時代有預見性的洞察力」等若干條標準。

入學之初的我們每每總是在談自己的困惑,其實我倒是認為我們不妨把若干的困惑和迷茫暫且放置,回頭來審視自己,如果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或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麼我們距離德魯克所提出的思維習慣和美國總經理協會對通才式總經理所提出的標準還有多大的距離呢?又如何縮小這種差距呢?其實,我倒是只想說:「忘記所有的困惑,看準標杆,一直向它跑去」,這或許就是答案!

第三部分 有感於「時間管理」

本書的第二章題目叫做「掌握自己的時間」,讀完該章的文字,著實為自己慶幸,慶幸自己及時的看到了這樣一篇關於時間管理的論述,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字作為提醒和督促,或許自己還真的意識不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也或許還會繼續在不知不覺中浪費若干自己認為並未浪費的時間。

在驚醒的同時,自然想到在兩年的華電學習中,自己一定要合理的規劃時間,拋開若干不必要和毫無意義的事情,把時間系統的規劃為幾個重要的模塊,合理利用這種非可再生資源,真正的在時間利用上實現卓有成效。現實的時事情可能就在眼前,如何協調好學校開的專業課,以及自己希望看的若干書籍,並抓好英語的學習,與此同時還希望能做好聯合會的工作等,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而要做的事情卻是無限多的,於是我想有必要利用德魯克給出的方法,將閑散的時間集中在一起,再集中精力來完成某一項重要任務。比如可以通過協調將若干的會議集中在一天之內,將英語的學習平均分布在某個時間段,將看某書的時間集中在能發揮最大優勢的一個時間段。同時,輔以時間界限規劃,我認為這樣的系統整理一定會比沒有規劃而隨意的安排時間有效率的多。

我想在開學的一周內,自己確實有必要集中半天或幾個小時的時間為自己出台一個時間計劃,就暫且把計划出台的最後期限定在開學後一周內吧!

看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想不僅給予我的是系統思維的訓練,另一方面,文章的若干小案例也給人以巨大的啟發,其中在「時間管理」這一章節中就有幾個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其一,是某財務經理為解決會議效率的問題,最後提出「要求所以有會議發言和參與討論的人必須參加,其他的人員則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列席,同時將會議信息充分傳達給每一個有必要了解的人」。如此一來會議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其二,是某銀行總裁為有效的管理時間,將會議、討論、接待統統安排到周一和周五,而周二、周三、周四的下午則不安排固定的工作,用來處理其他事務。並且在這三天的上午事先安排時間來處理重要任務。像這樣的小案例對我們自己的工作和學習都是有巨大借鑒意義的,通過簡單的學習和模仿就能極大的改善我們現有的工作和學習。

有效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如同書中而言「認識你的時間,是通向貢獻和有效性之路」。

第四部分 小議貢獻與責任

書中的第三章針對「自己能為組織貢獻什麼?」的問題展開了討論,更多的強調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該是注重「能為組織或公司貢獻什麼」,並且注重一種責任感的人。我想,這其實是一種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一個擁有責任感,並且期望為組織做出貢獻,希望將工作推向極至的人才會主動去思索「我能貢獻什麼」的問題,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等若干因素。

推廣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如果我們希望做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則不應該將重點首先放置在其他因素上,而是要主動的思索,我能為公司創造什麼樣的價值,並將思索的結果付之於實踐,有了這樣的實踐,自然才能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踏上進步的階梯。因為一般的人都更樂意與有貢獻精神、集體精神、合作精神的人共事和交往,也更樂意為其提供幫助。當然,這種貢獻或是樂於貢獻都應是以責任為前提的。總之,無論如何都應該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第五部分 用人之道

本書中,德魯克對如何發揮人的長處作了系統的分析,從理論到若干案例,並多次提及了馬歇爾將軍識人用人的故事,而我則不禁想到了許多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從任用原來的敵人「魏徵」,到啟用異族的軍事將領「李思摩」,在到後來的凌煙閣24功臣畫像,以及流傳至今的房謀杜斷的典故,李世民的用人之道不可謂不是「千古明君之典範」。所謂用人之道,我想太宗自己的兩句話應該就是最好的總結和概括,「若善看人之長,天下人皆可用;若盡看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舉薦人才應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談及用人,漢高祖劉邦的一段話也不能不提,大意如下:「若談及指揮千軍萬馬,吾不如韓信;若論謀略策劃,吾不如蕭何;若談後勤保障和補給,吾不及張良;但這三人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得到天下。」我想,這也是知人善任,善於用人之長處的一個經典案例了。無非是出處不同,德魯克的例子來源於美國,而我的所知多來自於我們民族的歷史,但皆是殊途同歸。

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充分發揮人的長處,整個組織也才能得以卓有成效。同時書中還著重強調了人事決策的重要性,要求對重大的人事任免,應該確保足夠的思考和論證時間,否則「倉促的決策,很難避免不犯錯誤」。將這樣的思路推廣開來,我想一個人在關於自己的重大決策時應該充分的思考和保證時間上的富足,通過一段時間的充分論證和分析,力爭一個較好的決斷。

第六部分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書中德魯克關於「要事優先」的論述對於一個從未思考過這方面問題或者在工作中曾經用過這種方法,哪怕僅僅是淺嘗輒至的人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提醒和系統的總結。

其中對兩句簡單的英文印象尤其深刻,「first thing first.」,「do one thing at a time」。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並且在一段時間裡只做好一件事情。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如果要做好一件事情,那麼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上面去。看書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那麼可不可能同時做好兩件事情呢?又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達成這樣的願望呢?我想,有一個前提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或者高速發展,就應該力爭在一段時間內做好兩件事情」,而方法就是有效的時間管理。通過時間規劃將時間成段、成片的分隔開,然後再集中成片成段的時間,實現各個突破。或許還有就是勤奮,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如果能壓縮無所謂的浪費和遊戲的時間,自然可以完成更多的任務。

那麼如何確定事情的優先次序呢?書中給出了幾條參考意見和原則,摘抄如下:

1、 重視將來而不重過去;

2、 重視機會,不能只看到困難;

3、 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

4、 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總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應當要事優先和採取有效的時間管理計劃。

第七部分 關於決策

德魯克對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出了決策層面的要求,即「應做出合理、有效的決策」,其中有關決策五要素的論述,我還是先「引」為快,原文如下:

決策有以下五個特徵:

1、要確實了解問題的實質,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那就只能通過一項建立的規則或者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

2、要確實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換言之,應找出問題的邊界條件;

3、仔細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是什麼,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哪些條件,然後再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及讓步事項,以期該決策能被接受;

4、決策方案應兼顧執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

5、在執行的過程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我想以上幾點已經十分明確的告訴我們應如何完成決策,同時我認為一個優秀的決策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出一個符合當時情況的決策」。有些變革性的決策可能會有局部或短暫的壓力和阻力,但終歸是「良藥苦口利於病」。而有時「不做任何決策其實就是最好的決策」,當然這要視環境和情況而定,似乎這與「蕭規曹隨」的歷史典故有若干神似之處。

總之,作為優秀的管理者勢必要面臨一次次的決策過程,順應當時的大趨勢做出合理有效的決策應當是一個合格的經理人必備的素質,因為「僅有如此,才能卓越」。

第八部分 後記

寫到這裡,其實這份讀書筆記早已超出了老師要求的4000字,但仍然要添上幾句。記得在讀某人的自傳時,作者曾提到他在國外讀書期間,導師每學期都會給出一個書目,要求在多長時間內讀完,並提交讀書筆記,若干年後,當筆者回憶起這段日子時還津津樂道,因為他認為正是這種閱讀給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並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受用一生。我想老師給予我們這樣的要求的的確確是一個能讓人有所收穫的任務,這樣的過程能讓我們學會如何讀書,如何用最快的時間去學習和吸收作者可能窮盡一生為之奮鬥的思想和知識精華。如此而言,讀書的道理自然不辯自明。

最後,送自己一句話,勉勵自己繼續多讀書,讀好書。

即,「為學不止,日有所進」!

任龍強10月8日於華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