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基隆港西岸的小山城社区中,蜿蜿蜒蜒的走在弯弯曲曲的窄小山城小径中,有如穿梭于迷宫中的探索乐趣。 这里的房子,小小的、扁扁的、长长的,像极了我们天冷取暖,在山城的坡面上紧贴著彼此那样拥簇。

 

老社区的房型外观,磁砖、水泥、红砖,看起来都与整齐划一的公寓大楼那样的截然不同,每一栋都看得出主人自己的用心。其中有一户把贴在地板和墙面的那种白色磁砖,贴在门口遮雨平台的天花板上,抬头一看,仿佛有种天地颠倒的错觉。
 

也看见,有一栋老旧的红砖屋子,两层楼的,外观看起来历尽岁月,但一样牢牢地错落在小小的山城社区中。路过那间民房,看见里面还住著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那栋红砖房子很特别,外观全是红砖的裸露,并没有在表面上再涂上一层水泥铺层,可以想见是非常早期的居民自己徒手,那样一砖一砖抹上水泥而慢慢堆叠而上的。而这样的早期手搭屋,粗糙中仍见其精致,二楼的阳台围墙上,还利用了红砖的造型切块,做出了相当对称均匀的花样,算是这栋古老小楼上的一个美丽亮点。

 

图片 (24).jpg


再放眼望去,周遭一栋白色房子的墙面上,再已无人居住的裂缝中,冒出了一株又一株的漂亮蕨类,基隆嘛,潮湿的气候适合作为这种植物的出生地。

 

总体而言这么走一遭,感觉好像来到了宫崎骏大师笔下所描绘的那些特殊房子场景,破旧的外观与独特的造型,还有静静散发出被时间酝酿过的纯厚人味。

 

那栋红砖的建筑工法,被一位共同参与活动的大姐称赞,说仔细看砖块的水平线,还比她们家先前请来的工人技术还要好,因为那些工人把他们家的墙面堆叠成了水平线以外的波浪形状。那倒也是,红砖屋的主人们,早年要盖自己的房子,肯定是要更用心的。像奶奶这样,80多岁了,住了一辈子,红砖屋还仍然牢牢耸立著,乘载著保护她免去风霜和雨露的使命。

 

来到活动的主要现场,几个热情活力的社区伙伴早已经开始动工,木工师傅在老屋的空地上用机具裁切著海洋广场上淘汰了的木板,再由几位年轻的学生伙伴,将木板再次的裁切成零件片大小,以组装成一个六角形盆器。

萤幕快照 2017-05-16 上午11.50.36.png

 

来自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的女学生,面对著机具不停喷发在脸部四周的大量木屑,眨也不眨一下眼,原来是因为学校常常要做木工,已经习惯了,但我仍然觉得能够连续蹲在地上将近一个小时,对著不停喷发木屑的机具,那样认真而不怕辛劳的年轻女生身影还是很酷的。

 

下起雨了,我们撑著伞一起在社区的小陡坡上,沿路寻找隐身在水沟盖下的山苏。

咦?水沟盖下!对,你没听错,这里的水沟盖下确实长著许多翠绿而茂盛的山苏,尤其没有人为打扰,叶面还特别光滑漂亮呢。吃过炸山苏吧? 但是眼前这些刚从水沟中挖取出来的山苏,吸收的是水沟里的水,所以我们一致摇头,,否认了把这几株山苏拿来当成佳肴食用的可能。

 

另外,山苏有分盆栽山苏跟食用山苏。在许多记载上有提到,具有强筋骨、去瘀血、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所以也被归类为一种药。

萤幕快照 2017-05-16 上午11.50.46.png

 

我们忙碌之余,偶然发现几只巷弄的猫,像是来看热闹,若有似无地像我们这群人望了又望,似乎在这座安静许久的山城中,忽然发出了热闹的噪音引起了牠们的好奇。

 

上山去寻采山苏时,一位当过导游的董大姐正巧从山脚下带了一位,在路上询问她基隆地标在哪里的日本人,据大姐说他的名片上好像写著冲绳大学的职称,并且好像是位作家。

就这么凑巧,我们正要经过基隆地标,就带日本朋友一起上去了。

 

期间董姐询问是否有人日文,可以和这位日本朋友谈话一下,告诉他我们在做什么。我高中时期学的日文早已因遗忘而破不堪用,所以就没有主动出声,但好在同行有一位早年在日本留学过的大姐终于鼓起了勇气,用她自称年久失修,但其实听来非常流畅的日文来跟日本朋友侃侃介绍我们的活动,顺便景点导览做国民外交。

图片 (3).jpg图片 (1).jpg

 

跟这里的工作人员聊天很有趣,有来自基隆市政府都发局的年轻美眉,还有政府委外来辅导各社造活动执行的单位职员,以及这次“基隆山海工作营”举办“上山采药”的两位主要活动执行者,老柯与书豪。一位是来自高雄的青年,一位是从新北市搬来基隆定居的。书豪参与过日本濑户内海艺术季的实习志工,而老柯特别跟我提到未来人口老化之后,如何利用社区的功用去应对的大议题。

 

两位都是学习艺术设计相关背景,并长期关注社区与在地议题的。持续利用自己的特长,来延续“社区翻转.地方共生”的理念。用他们外地人的客观视角,帮助已经老化沈寂的在地,发现新的可能。

用热情和行动来号召身边亲友与社区居民,透过生活美学的方式来复兴在地,让原本只充满爷爷奶奶声音的山城,届时也能听见更多年轻人充满朝气、与小孩活泼的笑声。

 

来自各地,认识与不认识的大家,能够一起在这个周末下午,利用这些免费的珍贵材料,亲手打造出一盆盆美化家居和社区环境的盆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言谈之中,我发现这些年轻人对社区以及对社会的广大关心,已经透过他们付出的行动和努力,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这块小小的土地了。

图片.jpg

社区的营造好比一洼池塘,也许没有大海的辽阔澎湃,但透过这些营造伙伴们努力地蛙鸣,总会让这里成为一个水草丰美的静美之处。小小的,也很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