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學霸進軍彙總整理2019佛山二模各科試題及答案,考題由知名專家結合了2019高考大綱(考試說明)並依託最新時事爲背景出的,通過此次考試,高三的考生可瞭解自己的複習備考情況,同時也可以作爲2019高考複習資料。

2019佛山二模各科試題及答案目錄一覽

2019佛山二模(語文科目)試題及答案

2019佛山二模(數學科目)試題及答案

2019佛山二模(英語科目)試題及答案

2019佛山二模(物理/化學/生物)試題及答案

2019佛山二模(地理/歷史/政治)試題及答案

附:高中地理易錯知識點總結

易錯點1 對地圖三要素理解不清

易錯分析

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忽視圖中的指向標,仍然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判斷方向;

(2)對比例尺理解錯誤,不清楚比例尺的縮放狀況。

同學們在複習中要關注以下相關知識:

一、如何在地圖上確定方向

1.在一幅地圖上判斷方向,首先要看是否有經緯網或指向標,如果有經緯網,則根據經緯線的走向判斷(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標,則根據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來判斷(一般箭頭指向北方);在沒有經緯網和指向標的情況下,按照一般規律來判斷(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在有經緯網或者指向標的情況下,由於其方向與普通情況不一致,同學們極易判斷錯誤,判斷時可轉換試卷或者書本的角度,使其與我們習慣的方向一致(即面對地圖,上側爲北方),然後進行判斷。

3.以上情況爲平面上方向的判斷。在宇宙空間中,如地球公轉示意圖中,只有東西方向,且方向根據地球公轉的情況來判斷(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二、比例尺複習點睛

1.比例尺的縮放

地圖比例尺縮放的計算中常出現“放大(縮小)”、“放大到(縮小到)”和“放大了(縮小了)”等問題。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幾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幾;“放大”幾倍或“放大了”幾倍是比原比例尺多了幾倍。例如:“放大到”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或“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同樣,原比例尺“縮小”或“縮小了”1/5,則原比例尺乘以4/5;“縮小到”1/5就是原比例尺乘以1/5。

2. 圖幅的縮放

圖幅的縮放是面積的縮放,而比例尺的縮放是長度的縮放。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圖比例尺的2倍,則圖幅面積放大到原圖面積的4倍。

3.實地範圍和紙張大小已定,繪製地圖時要求確定比例尺的大小

其方法是先用紙張的長度除以實地長度,得出長度比例尺,然後用紙張的寬度除以實地寬度,求出寬度比例尺,然後比較長度比例尺和寬度比例尺的大小,只能選用較小者或比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絕不能採用大於較小者的比例尺。例如:用長和寬各1米的紙張繪製中國地圖,可根據紙張長度和中國東西距離(約5200千米)求出長度比例尺爲1∶5 200 000,根據紙張寬度和我國南北距離(約5 500千米)求出寬度比例尺爲1∶5 500 000。然後可以得出在這張紙上繪製的中國地圖比例尺不得大於1∶5 500 000。

4.比例尺的大小與坡度大小、風力大小的關係

(1)等高距和等高線疏密程度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2)等壓距和等壓線疏密程度相同時:比例尺越大,風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風力越小。 (3)等高(壓)線疏密、比例尺、圖幅相同時:等高距(等壓距)越大,坡度越大(風力越大);等高距(等壓距)越小,坡度越小(風力越小)。

5.比例尺的大小是指其比值的大小,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同樣的圖幅表示的實際範圍越大,其內容就越簡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同樣圖幅表示的實際範圍就越小,其內容就越詳細。

易錯點2 等值線彎曲狀況判斷不準

易錯分析 學生易對影響不同等值線彎曲的因素沒有理解和掌握,且不能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條件來分析問題而出錯。在複習中藥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1.等值線的彎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爲低,凸低爲高”的高低變化規律。如果記憶不牢或者怕記憶不準確,可採用下面兩個方法來確定:

(1)垂線法

在等值線圖上彎曲最大處的兩側作各等值線的垂線,方向是從高值指向低值。若箭頭向中心輻合,則等值線彎曲處與兩側相比,爲低值區;若箭頭向外圍輻散,則等值線彎曲處與兩側相比,爲高值區。

(2)切線法

在等值線彎曲最大處作某條等值線的切線,比較切點與切線上其他點的數值大小。若切點數值小於其他點的數值,則爲低值區;若切點數值大於其他點的數值,則爲高值區。

二、等值線的特徵

1.同線等值:即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等值線,在同一條線上,其地理特徵的數值相等。如同一條等高線上,海拔相等;同一條等震線上,烈度相等。

2.等值線應爲閉合曲線:任何一種等值線,都應是閉合的曲線,雖然在圖中可能看到不閉合,這是因爲受圖幅大小的限制,如果圖幅非常大的話,它一定是閉合的。

3.等值線一般不相交、不重合:由於一條等值線上的值是固定的,因此同一個點只可能在某一條等值線上,但等高線在陡岸處可能重合。

4.等值線密集的地方,表示該地理要素在單位距離內的變化幅度較大,反之則較小。如果是等高線,則坡度較大;如果是等壓線,則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大;如果是等降水量線,則降水的變化幅度較大。

易錯點3 經緯網的特點不能靈活運用

易錯分析

容易出錯的地方:

(1)對經緯線的長度變化特點判斷不清,容易受視覺的誤導,誤以爲相鄰兩條經線在不同緯度間隔的距離相等。

(2)不能正確比較比例尺的大小。

(3)方向判斷錯誤。圖中經緯線均爲曲線,極易使同學們形成視覺誤差。(4)對有關地球運動部分的時間計算和太陽高度等內容判斷錯誤。

解答有關經緯網判讀的試題應注意以下內容:

一、經緯網地圖上的長度

1.所有的經線都是等長的半圓,理論上講爲赤道長度的一半。而緯線的長度則是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長,南北緯60度的緯線圈爲赤道長度的一半。

2.同一經線上,緯度相差1°的地點間隔的實際距離是111千米(也有的教輔上是110千米,做題過程中同學們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簡單的進行計算,下同)。同一緯線上,經度相差1°的地點間隔的實際距離是111千米×cos θ(θ爲該緯線的度數)。

3.根據上述內容可以推斷出,相鄰緯線之間的長度間隔相等;相鄰經線之間的長度間隔不相等,在赤道處最大,在極點處爲0(這點在圓柱投影圖中尤爲重要)。

二、根據經緯網或者經緯度判斷方向

1.在有經緯網或者經緯度的情況下,南北方向可以直接根據緯度判斷,較爲簡單。難點是東西方向的判斷,地球自轉的方向無論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東,兩點間判斷方向要取最短距離,即兩點間的劣弧段。也可按照經緯度來判斷,若兩地分別位於東、西經度,把兩地經度相加,如果兩地經度和小於180°,則東經的地點在東邊,西經的地點在西邊;如果兩地經度和大於180°,則東經的地點在西邊,西經的地點在東邊;如果兩地經度和等於180°,則兩地互爲東西方向,即說兩地任意一地點在東邊,另一地點在西邊均可。

2.在以極地爲中心的俯視圖中,應該按照地球自轉方向來確定東西方向(注意按照劣弧的方向來判斷);而就南北方向來說,不能直接按照兩地的緯度去判斷,應該注意沿線運動中,其南北方向有一個轉折點(即從極點做該線的垂線,垂足丙爲轉折點),從經過轉折點的前後分別找出其運動的南北方向。

三、球面上兩點間最短距離的判斷

球面上任意兩點的最短距離是過這兩點的大圓的劣弧。

我們常見的大圓主要有三類:經線圈、晨昏圈和0°緯線圈即赤道。如果所討論的點位於這三個圈上,則其最短航線可以確定,按照兩點間的劣弧判斷即可。

1.若兩地經度差等於180°,過這兩點的大圓便是經線圈,過兩極點爲最短航程,具體又分爲三種情況:

(1)同位於北半球,最短航線方向一定是先向北,過極點後再向南;

(2)同位於南半球,最短航線方向一定是先向南,過極點後再向北;

(3)兩地位於不同半球,這時需要討論,確定過哪個極點的爲劣弧,再進行分析。

2.兩地經度差不等於180°,則過兩點的大圓不是經線圈,而與經線圈斜交,最短航程不經過兩極點,而是向兩極方向靠攏,可分爲兩種情況:

(1)甲地位於乙地的東方,從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線方向爲: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北;位於不同半球時需要討論,方法同上。

(2)甲地位於乙地的西方,從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線方向爲:同在北半球,先向東北再向東南;同在南半球,先向東南,再向東北;位於不同半球時需要討論,方法同上。

易錯5 時間計算能力差

易錯分析

學生易出錯的地方:

(1)在圖中找不到地方時或者區時的有關信息;

(2)運用地方時計算公式時出錯。

學生在複習時要關注以下內容:

一、地方時計算

1.掌握常見的有關地方時的信息。某地白天的正中間時刻、某地一日內太陽高度最大、某地一日中物影最短、某地太陽位於最南或最北(極夜區除外)、某地物影位於最北或最南(極夜區除外)、位於平分晝半球的經線上等信息均表明該地所在地方時爲12:00;赤道上日出地的地方時爲6:00,日落地的地方時爲18:00。

2.有關地方時的知識點。

(1)地方時的概念:同緯度地區,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

(2)求地方時的依據: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

(3)地方時的計算:所求地點的地方時=已知地點的地方時±兩地的經度差×4分鐘/1°。

【注】①加、減原則:“東加西減”,即所求地點在已知地點東邊的用加,在已知地點西邊的用減(注意這裏的東西方向是人爲規定的,以180°經線爲分界線,順着地球自轉方向,越靠近180°經線的地方越在東邊)。

②兩地經度差計算: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已知地點與所求地點都在東經度(或西經度)時,用較大的度數減去較小的度數,其差值即爲兩地的經度差;若已知地點與所求地點一個在東經度,一個在西經度,則將兩地的經度數相加,其和即是兩地的經度差。

3.很多同學在進行地方時計算時出錯的原因都是對公式掌握不夠熟練,或容易出現思維混亂的現象。建議這些同學在進行計算時把計算公式寫出來,按照計算公式將已知條件代入,一步一步地計算,千萬不要只動腦不動手,否則計算能力差的同學極易出錯。

二、區時計算中要注意的細節問題

在進行區時計算時,很多情況下不是因爲學生不會做而是因爲學生在做題時不注意細節,沒有看清題意而出現錯誤 ,所以在做該類題目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細節:

1.已知經度求該地所在的時區——經度數除以15,小數部分“四捨五入”

例:新加坡(104°E)——104÷15≈6.9,屬於東7區。

2.在區時計算上我們一般說時間值大的在“東”,即:同是東經度經度值越大,時間值越大;同是西經度經度值越小,時間值越大。

3.注意世界上一些重要地區的時區,如北京(東8區),倫敦(0時區),紐約(西5區),洛杉磯(西8區)。

4.注意給出的地點位於東時區還是西時區。

5.看清楚題目要求的地點是在所給地點的東方還是西方。

6.根據東西方向,判斷計算時是用加法還是用減法。

7.看清楚題目給出的時間是24小時制還是12小時制,如不要把下午3點當作3點來計算。8.看清楚題目要求的是地方時還是區時,是求哪個時區的區時。

9.爲了避免錯誤,計算時最好按行書寫,便於對照。

三、新舊一天的問題和日界線

1.新舊一天或者日界線的問題,是地理學科的一大難點。常見的題目有兩類:一是給出日界線,要求根據兩條日界線的特點找到其他信息;二是給出其他信息,要求找出日界線的位置,然後進行其他解答如描述新舊一天所佔的範圍或者比例。解答第一類題,同學們應掌握日界線的一般規律,確定日界線的類型(人爲日界線還是自然日界線),根據不同日界線的特點找到有用信息。解答第二類題,同學們要明確兩條日界線的位置,180°經線的位置需要根據題目中有關經度的信息來判斷,0時經線的位置需要根據題目中有關時間的信息來判斷。建議同學們一定要畫圖解答,特別要把方向、日期標註在相應位置上。

2.地球上的日期界線有兩條,一條是國際日界線(人爲日界線),即180°經線,該日界線的位置不變,但是時間在變化;一條是0時經線(自然日界線),它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但時間不變,且當太陽直射0時經線時,兩條日界線重合,全球爲一個日期。除此之外,地球上有兩個日期。

3.新的一天的範圍是地方時爲0時的經線向東至180°經線,舊的一天的範圍是180°經線向西至地方時爲0時的經線。

易錯點6 不能正確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特點及其應用

易錯分析

學生容易錯三個方面:

(1)不能準確計算正午太陽高度,常因把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裏各字母的含義弄混而出錯;

(2)不能對正午太陽高度進行實際應用,不理解正午太陽高度與熱水器吸熱面之間的角度關係;

(3)不理解圖示所隱含其他有用信息。

解決以上問題要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一、太陽高度及其應用

1.一地的正午太陽高度也就是該地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當地地方時12:00、太陽位於一天中最南或者最北(極夜地區除外)、物影最短時的太陽高度都是當地該日的正午太陽高度。

2.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爲H=90°-|φ-δ|,其中H表示當地正午太陽高度;φ爲當地緯度,取正值;δ爲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當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負值。另外,爲避免計算絕對值出錯或混淆各字母的取值範圍,同學們可將此公式簡化爲H=90°-Δφ,其中Δφ表示該地與直射點的緯度差。

3.正午太陽高度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1)正午太陽高度與建築物的採光問題:其基本原理是前一幢樓在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時不擋住後一幢樓一樓的陽光。如北半球緯度爲φ的某地,樓高爲h,在充分考慮土地利用面積和良好採光的情況下,兩幢樓之間的合適距離是L≥hcot[90°-(φ+23°26′)]。

(2)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能熱水器的最佳角度調節:其基本原理是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但始終要使太陽光線與太陽能熱水器吸熱面保持垂直,以取得最好的吸熱效果,即太陽能熱水器吸熱面與地面的最佳夾角應該是直射點與當地緯度的差值。

(3)正午太陽高度與物影的關係:從方向上來說,影子的方向與太陽所在的方向相反;從長度上來說,物影的長度與正午太陽高度呈負相關(正午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

二、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的擴展

子夜和正午時,該地與太陽直射點均位於同一經線圈上,因而其子夜太陽高度可以借鑑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來計算(注意緯度間隔的計算)。即處於極晝區的點,其正午太陽高度加子夜太陽高度等於太陽直射點緯度的2倍。

根據此原理我們還可以推導出如下結論:

①發生極晝的極點太陽高度一天不變,且等於直射點的緯度;

②若某一緯線圈上正好出現極晝,則該緯線圈的緯度與直射點緯度互餘,其上各處正午太陽高度等於直射點緯度的2倍;

③處於極晝區的某一點,其正午太陽高度與午夜太陽高度之和等於直射點緯度的2倍; ④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 ⑤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就相差多少度;

⑥如果太陽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緯線,此緯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於太陽高度的差值。

易錯7 光照圖判讀時不能找到關鍵信息

易錯分析

做題時學生容易讀不懂光照圖的含義,不能將局部圖轉化爲全圖,無從下手;且在涉及陌生的圖時易因找不到有關時間、經度等信息而無法做題。

學生在複習時要掌握光照圖的判讀技巧及隱含規律

1.確定南北極

(1)側視圖中,通常是上北下南。

(2)從地球自轉方向上看,逆時針爲北極,順時針爲南極(北逆南順)。

(3)從經度數排列上看,地球自轉方向與東經度數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或與西經度數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向相同)。

2.確定東西經和東西方向

(1)以0°經線爲基準線,按地球自轉方向,由西經度進入東經度,即左西經,右東經。

(2)順着地球自轉方向,度數依次增大爲東經度,減小爲西經度。

(3)同經度,東經度數大的在東方,西經度數大的在西方。

(4)異經度,則用兩地東西經度之和的大小來辨別東西方向:a.若兩地經度和小於180°,則東經度的地點在東方,西經度的地點在西方;b.若兩地經度和大於180°,則西經度的地點在東方,東經度的地點在西方;c.若兩地經度之和等於180°,兩地互爲東西方向。 (5)判斷地球運動方向的常用方法是右手螺旋法則,即虛握右拳,大拇指指向北極方向,則四指表示地球運動方向(自西向東)。

3.確定晨昏線

晨昏線又稱晨昏圈,爲地球上的大圓,其圓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1)在日照圖上,順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

(2)據晝夜半球判斷:位於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爲晨線,位於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爲昏線。

(3)晨昏圈始終平分地球(一半是晝半球,一半是夜半球)。

(4)晨昏圈是不斷運動的。

(5)晨昏線夾在兩條緯線之間並和這兩條緯線相切,兩個切點的地方時分別是0時和12時。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太陽直射點始終在黃道面上。

(1)確定直射點緯度:在日照圖中,晨昏圈一定與某緯線相切,切點的緯度和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在數值上是互餘的。據此可確定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2)確定直射點經度:在日照圖上太陽直射點的經度即平分晝半球的經線的經度。

5.確定某地地方時

(1)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爲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爲18時,即任何時刻赤道與晨線的交點都是6時,與昏線的交點都是18時。

(2)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爲12時,與其正相對的另一經線地方時爲0時,即正相對的兩條經線地方時相差12時。

(3)經度相差15°,時刻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時刻相差4分鐘(東加西減,東早西晚)。

(4)經度相同,地方時相同;經度不同,地方時不同。

(5)區時與地方時一致的地方在各時區的中央經線上(中央經線度數=15°×時區數)。 (6)過日界線時日期發生變化,即日界線兩側時刻相同,日期不同。

6.確定季節

(1)據晨昏線判斷: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並通過南北極點,爲二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則爲二至日。

(2)據直射緯線判斷:直射赤道,爲二分日;直射迴歸線,則爲二至日。

(3)南北半球,日期相同,季節相反。

7.確定晝夜長短

(1)太陽直射哪個半球(南或北),哪個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直射點向哪個半球(南或北)移動,哪個半球晝變長,夜變短。

(2)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晝夜平分;晨昏線與經線平面交角最大(23°26′),晝夜差別最大(此時爲二至日)。

(3)根據同一緯線圈中晝弧和夜弧的相應長度確定晝夜長短:

晝長=晝弧所跨經度數/15° 夜長=夜弧所跨經度數/15°

(4)已知日出時間爲A時,晝長=2(12-A),夜長=2A;

已知日落時間爲B時,晝長=2(B-12),夜長=2(24-B);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夜長=24-晝長。

(5)同一緯度的不同地區,晝夜長短相同。

(6)南北相對、緯度值相等〖JP3〗的兩緯線,其晝長之和爲24小時,夜長之和爲24小時,晝夜相對值相等(南半球某緯線的夜長等於北半球同緯度的晝長)。

8.確定太陽出沒時刻(日出、日落時刻)

某地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時刻,日落時刻爲該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時刻。

(1)二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平分所有緯線並與它們垂直。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時刻相同,即6時日出,18時日落。

(2)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6時日出,18時日落。

(3)南北極圈以內在極晝、極夜期的地區,太陽總是在地平線以上或者地平線以下,因而無日出、日落現象。

(4)晨線上的各地同時日出,昏線上的各地同時日落。

(5)據晝夜長短推算日出時間A和日落時間B:

A=12-晝長/2=夜長/2;B=12+晝長/2=24-夜長/2。

(6)同一緯度的地區,日出、日落時刻相同。

9.確定正午太陽高度

直射點正午太陽高度爲90°,由直射點向南、向北正午太陽高度逐漸降低。

(1)晨昏線上太陽高度永遠爲0°。直射點的太陽高度爲90°,晝半球的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的太陽高度小於0°。

(2)緯度相同,則正午太陽高度相同。

(3)正午太陽高度的範圍爲0°~90°。

(4)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等於90°減去該地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緯度的差值(H=90°-|θ±δ|,θ爲當地緯度,δ爲太陽直射點緯度,θ、δ同半球取“-”,異半球取“+”)。

(5)正午太陽高度與地理緯度相等點的計算: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相等點爲直射點的緯度與90°之和的一半;另一半球相等點的緯度爲直射點的緯度與90°之差的一半。

(6)同一經線上,兩點間的正午太陽高度差等於兩點間的緯度差。

10.確定今日與昨日在地球上所佔的比例

(1)當0°經線爲0:00時(0時經線和0°經線重合),180°經線上爲12:00,全球兩個日期正好各佔一半。

(2)當0°經線爲12:00時,180°經線爲0:00或24:00(0時經線和180°重合),全球只有一個日期。

(3)當0時經線在東經時,新的一天佔全球的一小半,舊的一天佔一大半。

(4)當0時經線在西經時,新的一天佔全球的一大半,舊的一天佔一小半。

易錯8 不會判讀等太陽高度線圖

易錯分析

學生易出錯的地方:

(1)不理解圖中各條線的含義和特徵;

(2)混淆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不明確圖中太陽高度的分佈狀況。

等太陽高度線圖一般由經線、緯線和等太陽高度線組成。其中垂線一般表示經線(有時是兩條相對經線的各一部分),橫線一般表示緯線(有時畫成曲線,有時僅僅表示通過直射點的一條線而已),同心圓表示等太陽高度線。判讀等太陽高度線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太陽直射點和其他各點的經緯度判斷

難點提示: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就東西方向而言,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兩點間經度差等於太陽高度差;如果太陽直射其他緯線,則兩點間經度差大於太陽高度差。

2.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時間和季節的判斷

難點提示:圖的中心點爲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爲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線地方時爲12時;通過該點的緯線即此日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爲90°。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規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太陽直射的緯線可以推知此時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並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象。

3.晨昏線的判斷

難點提示:如果圖中標註了太陽高度的數值,則視具體數值判斷。若最外側的大圓圈爲0°等太陽高度線,則爲晨昏線;一般而言,在這種圖上,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爲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爲晨線;而圖中其餘部分各地的太陽高度均大於0°,因此圖中所示的半球全部爲晝半球。若圖中最大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此圖是晝半球中太陽高度比較大的一部分。

4.由於太陽直射經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爲180°,因此該經線上的緯度跨度也應該是180°。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線的最北點爲北極,最南點爲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位於太陽直射經線最北點以南,北極點與最北點的距離大小爲太陽直射緯度的度數,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南極點位於太陽直射經線最南點以北,南極點與最南點的距離大小爲太陽直射緯度的度數,圖上沒有北極點。

易錯9 對大氣熱力作用理解不清

易錯分析 學生出錯主要是因爲不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及各過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不能準確判斷圖中序號的含義,對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理解不清。

在複習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1.大氣的熱力作用包括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氣溫,保溫作用又提高了夜間的最低氣溫,從而減小了地球表面的氣溫日較差。

2.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時受大氣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從而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受到削弱。

(1)在對流層裏,對太陽輻射起吸收作用的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平流層裏主要是臭氧。吸收作用具有一定的選擇性。通過大氣的吸收作用,太陽輻射被削弱的部分主要是波長較長的紅外線和波長較短的紫外線,而對可見光影響不大。

(2)反射作用沒有選擇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雲層的反射作用最爲顯著。雲層越厚,雲量越多,反射能力愈強。此外,大氣中的雜質顆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強;顆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3)當太陽輻射在大氣中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太陽輻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這些質點爲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散射可以改變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這種散射是有選擇性的,波長越短,散射能力越強。散射作用的質點是顆粒較大的塵埃、霧粒、小水滴等時,它們的散射無選擇性,各種波長同樣被散射。

3.大氣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增溫,大氣增溫後又以大氣輻射的形式把能量返還給地面,稱爲大氣逆輻射,從而實現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本文由公衆號《向學霸進軍》整理編輯於網絡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