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長徵》)

通安成了劉元塘最節省兵力的地方,他一個兵都沒放,只是將此地防務交由通安的江防大隊負責。

這是劉元塘另一個自認爲精巧的構思:江防大隊從大隊長到隊丁,全都是通安人,在通安閉着眼睛都能走路。一旦覺察到江岸對面有任何風吹草動,他們便可向離通安十幾裏外的一個營報告,到時該營緊急趕來通安堵截,也完全來得及。

像劉元塘這樣的粗人,能考慮到如此周密,也實在不容易。可惜的是,人生無劇本,它往往就像打發乞丐一樣,你要錢,它偏給你飯,你要飯,他偏給你錢。

劉元塘想要一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江防大隊長,最後得到的,卻是一個很二的角色——豈止是二,還是“二的平方”。此君不知道紅軍有多厲害,接到命令,說要封鎖渡口並檢查行人,還以爲撿到了發財機會,那個樂。

(電視連續劇《長徵》)

他把南岸所有渡船都拉到北岸,只留下一條船在南岸,幹什麼?做生意。

有人要渡江,每位收費一元,客商則要加收半元,連擡滑竿的轎伕和郵差都照收不誤。

到了“四渡赤水”後期,劉文輝、劉元塘等人惶惶不可終日,江防大隊長卻是數錢數到手軟:在戰爭的壓力下,過境民衆劇增,生意火到要爆。

擺渡生意好,寄宿生意也水漲船高,通安的客店、茶館乃至於煙館裏都住滿了人。

這些寄宿客人,除了商人、行人、路人,還有紅軍!

劉元塘以爲紅軍不會強渡通安,然而人家看中的,恰恰就是通安,而且用不着強渡,巧渡即可。

紅軍一人付了一元,坐着江防大隊的渡船就過來了。

(電視連續劇《長徵》)

1935年5月3日,在劉伯承的指揮下,先期潛入的紅軍偵察組發起突然襲擊,江防大隊不戰而潰,利用搜得的七艘渡船,幹部團率先渡江。

與幹部團交手後,那個協防的營被打到傷亡過半,只得退往通安後方。

劉元塘在會理接到電話,他預料江上渡船不多,紅軍大部隊不可能一下子全渡過來,已渡江的必然只是少數先遣部隊,因此立即率會理城內所有的部隊馳援,想把紅軍迫回南岸。

可惜他不知道幹部團是什麼威力。在通安以北,雙方連續激戰數個小時,川軍崩潰,隨劉元塘逃回會理的僅四百殘兵而已。

如果紅軍奮起直追,不需後續部隊,只消一個幹部團,攻下會理都沒問題,但恰恰在這個時候,紅軍沒有繼續窮追下去,原因是紅軍高層沒有把攻佔會理放到首要位置,當時考慮的是大家能否順利過江。

(電視連續劇《長徵》)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