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此外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師古臨帖是獨具特色。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洒脫,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

客觀的說,王鐸先生書法諸體皆能,尤其善行草,造詣極高,對國人的影響很大。但是晚年由於個人境遇和心態的影響,其所攻的狂草未能造成太大影響。反倒迎合了日韓等國人的審美,受到極大的讚美和學習。

縱觀王鐸先生書法藝術成就還是可圈可點的,我等後人又有幾人可及。

個人見解粗淺,望指正!??????


王鐸的書法其實不好評論。

首先,王鐸的書法沒有得到二王真傳。王鐸一生以二王為依歸,勤學苦練。但二王的瀟洒風姿,秀美體勢,「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的風度翩翩,王鐸卻始終沒登堂奧。王鐸的字,不自然,缺少美感。

其次,王鐸的書法沒得草書奧妙。王鐸一心一意膜拜二王,一生努力鑽研草書,希望在二王的基礎上,草書能有大成就。但由於視野狹窄,極端排斥張旭懷素,所以終其一生,只在二王那裡打轉,但又苦苦不得其要,所以草書始終不得奧妙。寫起來彆扭生硬,沒法達到行雲流水境界。

王鐸草書始終難臻妙境,與他過度排斥張旭懷素有很大關係。他不知道在草書領域,真正的巔峰是旭素。王羲之自認比不過張芝,而張芝的草書經過王獻之的發展,到張旭懷素天縱英才,終於達到巔峰。王鐸一輩子學草書,又不願意向草書的兩大高峰學習,怎麼可能能得法?

書法乃綜合百家之長才有可能得其奧妙,取得突破。二王就是這樣,王鐸這麼狹窄,怎麼可能登堂入室?至於「神筆」云云,那是日本人不懂書法,見到王鐸寫得張牙舞爪的,唬住了。但不想想,日本人能有幾個認得漢字的?中國人的書法水平,靠不認得漢字的日本人來評定?荒唐透頂!

但王鐸苦練一輩子,字雖然難臻妙境,但也不是全無長處。他的字,就得了一個字——「勢」。


感謝邀請!

王鐸有留世的楷書與臨寫的《聖教序》,個人認為是代表了他最高水平的作品。

其行草書寫的瀟洒狂放,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當然也有迎合世人的成份,因此有些俗氣充斥其中。正因為為了表現與迎合,也凸顯了內心的矛盾與焦躁,在作品裡便表露了出來,這也是他的書法不好的地方。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書風呢?其實這是和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有關係的,在流行與變革相互促進之下,便產生了很多新事物,但新的不一定是好的。不過在那個時代,王鐸的書法已經很好了。

雖然王鐸的書法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時代烙印,後人的評價褒貶不一,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客觀地講,他的書法水平還是很高的,他的變革也為後學者開闢了一條道路,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我們學習他的書法好的東西,擯棄不好的東西,這不就對了嗎?!


謝謝邀請!以下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王鐸是明末清初兩朝之臣,被稱為明末最著名的書法家,同樣也是「明末三家」之一!

他的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

王鐸擅長行草,在用筆上,早年受「二王」的影響,筆勢較為平和,行筆溫潤,中年學習米芾後,筆勢、筆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筆法大氣,勁健洒脫,淋漓痛快。

他流傳出來的書法作品有很多,都極具代表性,也正是因為有較多且清晰的作品傳世,所以極具研究價值,再加上他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在書法領域的成就,還是有很多人學習臨摹他的技法,受人歡迎也很正常。

總而言之,因為他的作品有價值,有被人稱道的地方,才會被後世追捧!


王鐸雖然師從二王,雖然在書法界未有形成超越二王共識,但我個人認為他已超越了二王,因為他在學習二王基礎上,集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蘇軾、黃庭堅各朝代眾家之所長,形成了自己縱中有斂(形質美)、草中有楷(情趣美)、錯落有致(章法美)、今中有古(韻味美)四大特點,既繼承了晉唐宋以來書法傳統,又開拓明末清初時代新風!個人認為除了上述大家共認的四個特點外,其實他最獨特的,在他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結體中追求獨特和優美的造型,這種結體上創求創新的膽識超越了兩千年來幾乎所有的書家,我對他作品的喜愛尤受這一點影響!可以這麼說,他作品中無一個字不是匠心獨運的,有巧奪天工之妙!


前面的人蓋不住,後面的人追不上,這就是藥師的厲害??


王鐸的字其風格獨特,用筆用墨獨具特色,結字很有自己特點,尤其是上下連綿的筆勢,布置也有自己的風格,故說王乃一代宗師不為過!


行草大家。有取代二王之後王說。為近現代書法愛好者之崇拜者。


王鐸的書法墨跡傳世較多,在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深受歡迎,有不少的尺牘、法帖、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琅華館帖》與《擬山園帖》。王鐸的《擬山園帖》在傳入日本之後,還曾經引起了日本國內的書法界的巨大轟動,將王鐸列在一流書法家之內,甚至還有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之說。

王鐸書法風格形成之源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在擔任了講官等職務之後,王鐸被攫升為禮部尚書,但因此時的清軍已經攻陷了北京而未能正式上任就職。在清兵入關後,王鐸來到了南方,擔任福王弘光朝東閣大學士之職。自1646年(順治三年)開始,王鐸在清朝為官,擔任《明史》的副編修,後來又相繼擔任了禮部左侍郎及禮部尚書之職。

王鐸的章法奇特,擅長布局取勢,在草書方面是明末清初時期最具有成就的書法家。雖然王鐸之師承與董其昌較為相近,但二人的書法風格卻截然不同。王之書法以蒼鬱雄暢見長,以力取勝;董之書法則較為尚柔媚秀逸,以韻取勝。王鐸還曾與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等書法家一起,開展復興書壇的運動,倡導中國書法應取法高古,掃除明末書壇因循守舊的風氣。王鐸注重學習傳統,有「書不宗晉、終入野道」之說。其書法功底極為深厚,幾乎所有的字體都很熟悉,數十年來,遍臨魏、晉、唐、宋名賢之書跡。以楷書為例,他一方面師法鍾繇的書法藝術,一方面又學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技巧。王鐸的書法筆力洞達、靈氣俊逸、端正莊重。王鐸的行書與草書最受世人所重視和追慕,有行草書宗法「二王」之稱。後來,王鐸的書法技巧得力於學習宋代的米芾,其手卷變化神出、布勢連綿、蒼勁跳躍。在面幅六尺到丈二長條巨幅立軸上,王鐸運筆濃淡虛實變化多端,也是一氣呵成、得心應手,不見端倪,雄健悠肆,蒼老勁健,骨力暢達。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作為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師,王鐸雖生活在明清交替、社會劇烈動蕩、江山易幟的特殊歷史時期,卻以卓著的書學成就與獨特的書風,牢固確立了自己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也是創造新美境界、勇於開拓書法藝術境界的書法藝術巨匠。這個特殊的歷史時代,鍛就了王鐸苦難深重而又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激發出其卓越的書法藝術創造能力。

作為封建王朝政治倫理的儒家思想,其「中庸」之道自然也成為了書法藝術審美的傳統規則。為維持人際和諧與社會穩定,所有社會成員在情感上要溫柔敦厚,在行為上應循規蹈矩,但是這種中庸思想嚴重壓抑了人的活力的表現與個性創新,使得書法藝術領域也存在守舊思想。誰都不敢離經叛道、開拓創新,整個書法藝術領域內充斥著惰性模仿與機械重複。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明清換代改朝之時,當時人們思想依然是在儒家思想大一統和封建專制統治之下。

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期,明朝的泰州學派的崛起、禪宗思想的流行等各種思想流派逐漸興起,當時的社會思想慢慢呈現出一種較為自由的氛圍,書法藝術也較為發達。王鐸自然也受到明代哲學與文藝思想的影響,受一些英勇從事藝術實踐的大師們之熏陶。儘管受文人叛逆精神財富與自由學風之影響,但王鐸仍強調,在傳統精神繼承與革新之間的保持一種平衡,因而有人稱其書法理念為矛盾複合體。事實上,這種矛盾的「中庸」藝術美學思想,與王鐸自身的殊遇緊密相連。譬如,降清招致的非議、生活中的困惑、官場上的矛盾、內心的彷徨,雖身居高位卻不被器識,王鐸深感無力回天,只求苟活。王鐸的創作也是傳統與反叛的相互交織,書法作品中蘊含更多的苦悶、躁迫、頹喪與無奈,使作品揮灑出左突右沖的險崛不羈與激烈的情緒宣洩。

王鐸書法藝術風格形成之本

王鐸獨特書法藝術風格之形成,確實是建立在深厚傳統功力基礎之上的,其藝術創新確實是貫徹始終的。王鐸流傳至今的作品,包括墨跡和刻帖在內總共約有470餘件,而其中之臨作竟然佔到了大約1/4的數量。從其臨古書跡看,絕大部分系《淳化閣帖》中記載的王羲之與王獻之的許多字帖。其書法臨摹上可追及張芝、鍾繇等人的風格,下至可溯至南朝諸名家的手筆。具體而言,王鐸的行書是學「二王」並參照顏與梁王筠的書法(但主要源於米芾),大楷是學顏、柳,小楷是學鐘的。例如,以《淳化閣帖》為臨仿標本,王鐸運用不同筆的材料、墨色,或字體誇張變形,或強化某一風格特徵,更加增強了書畫的視覺效果。他書有《擬山園帖》、《瓊蕊廬帖》及晚年的數本《臨淳化閣帖》等。除此之外,王鐸所臨《聖教序》、《臨王羲之小園子帖》、《蘭亭序》、《臨王獻之鵝群帖》、《臨王羲之闊別帖》等皆忠實於原帖,雖在行氣章法、筆墨使用、映帶、筆畫粗細等上面有些變化。實際上,王鐸的有些臨書只以古帖文字為內容,書寫方式卻已完全脫離古帖,這也是他開創自我書風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書法練到一定的程度,就是練人了。王鐸的書法,其實和他的人 一樣的。王鐸的書風,你怎麼看怎麼糾結,扭曲掙扎,是王鐸書法最明顯的特徵。王鐸雖自稱專以二王為宗,但氣質完全不同。

在技法上,王鐸是進行了刻苦的探索。書法的形式到了明清,大篇幅的作品漸漸成為書法展示的主要形式,王鐸在大篇幅書法的視覺衝擊力上的探索,取得了不錯的經驗。如墨法、章法的運用。

王鐸的書法,很受日本人的喜歡,大概也是吻合了日本人的扭曲掙扎的性格吧。

學習大字草書,可以從王鐸中汲取一些有用的技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