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此文系原創]悟空問我:「明未清初書法家王鐸被人稱為神筆,你喜歡他嗎?」,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你四個字:非常喜歡!我喜歡王鐸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王鐸對書法傳統的繼承執著,二是王鐸對書法的創新勇氣可嘉。

王鐸對書法傳統的繼承不是一般的執著,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近乎痴迷,這可以從王鐸留下的大量書法作品得到證實。王鐸對上到張芝、王羲之王獻之,下到顏真卿、米芾、董其昌等前代幾乎所有書法名家的碑帖都進行認真臨摹,這對我們現今來說是難以企及的。另外王鐸到後期重點放在了對碑帖的意臨下,逐步形成自己的書法面貌。

王鐸最為可貴的是學古而不泥於古,在書法上大膽創新,獨闢蹊徑,這種例證很多限於篇幅我就不多說,我只講一點,僅就他在墨法的創新就足以傲視群芳,他大膽創新了「漲墨」的技法,從而使書法從「線條」的層面向「塊面」的層面過度,既有一種厚重迷濛的感覺,又有一種奇妙的趣味(請參見本文所附王鐸書法圖片),對後世乃至今天都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林散之先生的影響最為突出,這從林散之的書法作品可以窺見一斑(請參見本文所附林散之書法圖片),不過林散之又在此基礎上對墨法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在運用漲墨的同時又使「枯筆」發揮了極致,這是後話。難怪有當代草聖之譽的林散之也不得不打心眼裡佩服王鐸,林老曾說:「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以上僅為筆者的一己之見,歡迎有不同意見者在評論欄評論,相互切磋!

以上是王鐸的書法作品

以上是林散之的書法作品


我非常喜歡王鐸的書體,更喜歡他書體的神韻,他的「神筆之名」名副其實。那麼他的書法之「神」究竟神在那裡?

首先,他以瀟洒勁健,快意恩仇的的書體一反以董其昌為首的玩形式技巧的媚妍之風,於無法之法中歸於大法,他於「二王」尤勤,又很快化出,於無拘無束中筆隨心走,墨隨意移,似乎無法無度,卻一切皆在法理之中。

其次就是他書法一反常態,跌岩騰挪,寧丑不媚,隨心所欲,法之有形,不拘一格,獨具一格,這是身處亂世之交的他之人格外化。

王鐸行筆,看似東倒西歪,其則相互支撐,看似突中斷,實則欲斷還連,看似忽左忽右,實則左右顧盼,大有橫來豎接,豎來橫之意,乍看十分「錯雜」,其不知這正是所求的「錯落」之美。

再次,王鐸原本是一名大畫家,,筆墨精道,線條老辣,其書法也是大墨淋漓,激情飛動,不計後果,不在意一滴一點的得失,而謀求整篇的氣韻貫通,堅質浩氣。這是他壓抑心情的一種釋放,也是一種心靈的慰籍。


我喜歡王鐸的作品。王鐸的草書有方折起筆,下筆入紙果斷,力度大等特點。行筆速度也較快,沒有多系動作,明快爽利。王鐸的作品,有時用漲墨法,此法的應用有時比較大膽。這也是王鐸的一大特色。

至於他的方筆切入之用筆,我以前作過一首《方筆入草歌》提到過這一點。詩曰:

書聖草行方筆多,

世人無睹奈他何。

方奇點畫存神韻,

圓轉鉤連顯順和。

唐代過庭傳古法,

明末王鐸紹餘波。

我今爛漫行斯道,

喜跳龍門奏凱歌。

詩中第六句,說的就是王鐸還記得書聖王羲之傳下來的方筆寫行草之法。

有一種觀點,認為王鐸是二臣,連帶他的書法也不予以珍視了。我認為不妥。時代變革,人不可抗拒。他的書法還是應該客觀對待。

我喜歡王鋒的書法,但沒有按照他的路子來寫。王鐸的草書,有時以行書形體出之,寫出草書氣勢。而我寫草書則喜歡用純草書符號來寫,便於使轉。但這並不影響對王鐸書法作品的喜愛和欣賞。


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筆法大氣,勁健洒脫,淋漓痛快。


王鐸書法的漲墨法給後人開闢了一個新路,筆勢更加大膽開張,為寫大字書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王鐸是明末清初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永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洒脫,淋漓痛快,


王鐸在書法方面,說他是曠古絕今的大師,一點也不為過,在書法筆法和用墨方面,當代人都樂此不彼的學他。

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闖王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弔死在景山。清入關後,王鐸投降於清庭,他也得到了高官厚祿,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這個官職的級別還是很大的,王鐸由明朝舊臣,一下子就變為清廷新貴,而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特別是集各種大才於一身的傅山特別看不起他,因此,王鐸始終抑鬱不樂。王鐸在清朝做了8年的官,於順治九年病逝故。乾隆帝時期,朝廷借編《四庫全書》之際,查毀了王鐸的全部書刊,並將王鐸列入《貳臣傳》,這也是將王鐸的一生蓋棺定論了。

王鐸博學好古,在文學藝術方面均有極高造詣和成就,尤其他的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與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稱,可見王鐸的影響力和在藝術方面的地位,王鐸遍臨百家,而自成一體。他的書法用筆,出規入矩,筆筆有法,皆有出處,線條張弛有度,流轉自如,充滿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王鐸)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王鐸因為降清,在氣節上被後人常有微詞。但其書法在亞洲等地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說法。


王鐸博古好學,才華橫溢,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在書法領域取得了極大的突破,世稱「神筆王鐸」,王鐸的書法,行草為上乘,尤其是他的草書,屬於大寫意一派,恣意任性,揮灑自如,行書含蓄鐸變,風神洒脫,現代書法家林散之先生稱其是「自唐懷素後第一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