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竹字,無論筆法還是結構,都有很大差異。

根據字的陰陽理論,左為陽,右為陰。那麼竹字兩邊是同樣結構,根據易理,應該陽略小陰略大。而王羲之和王鐸的竹字,都符合這一規律。

還是根據陰陽理論,左小為陽不足,陽不足,須上。因為上為陽,陽不足必上而補之。那麼,根據間架結構的規則,也是左小,為上齊。實際上,這兩個字,也是遵循上齊原則的。很多人認為,上齊是平的,不對上齊一般都是左邊略低,右邊略高,或者稱抗肩。

漢字實際上,還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守中。一般被稱為中宮收緊。這兩個字,基本都做到了中宮收緊。

根據結構法則,左右一般是不連接的,所謂君子和而不同。上下一般是連接的,所謂上下一氣。王鐸的竹字,符合君子和而不同。

而王羲之的竹字,體現的是上下一氣。左右結構,體現上下一氣,很難做到。王羲之通過本該上齊的左側部分,略微下移。下一之後,竹字的一橫,作為屬於陰性的筆畫。其右上端,恰恰托起右邊竹字的一撇下端。如果偏旁會說話,就好像他再說,我不是不再往上一點,是因為我扛著那一撇呢。如果真像王鐸的那一最後一豎,你是不是覺得前半部分有些扛不住。所以,王羲之將最後一豎,通過牽絲,吊在下面,從而使字不失衡。

從筆法看,王羲之出鋒很多,同時側鋒中鋒並用。而王鐸,是藏鋒居多,只是最後一筆,出了一下側鋒,並且這個字,是筆筆中鋒。


出這個問題的人極有水平,贊一個。這兩個字代表了兩種筆法,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結體方法。看了前面的回答,基本上沒答到尿點。

王羲之的「竹」與王鐸的「竹」,區別的根本在筆法上,一為方筆,一為圓筆。

所謂用筆,無外乎方圓。何為方筆,何為圓筆,簡單地說,方筆就是側鋒,圓筆就是中鋒。

有人講,學習書法要「筆筆中鋒」,這話是不對的,王羲之的書法中就較多側鋒,方筆使用的關鍵是要及時將側鋒調整為中鋒,不能一側到底,變成偏鋒病筆。

王羲之影響深遠,二王書風仍是今天的主流。王系一脈楷書丶行書多方筆的局面,在顏真卿出現後為之一變。

顏真卿以篆法作書,裹鋒絞轉,一改王羲之的筆法,這是他的偉大之處,也由此確立了方筆與圓筆之分立,這是他能與王羲之並稱為書法史上兩座高峰的重要原因。

而王鐸的這一「竹」字,正是使用顏真卿的篆法線條,以中鋒行筆,通過絞轉寫就。王羲之的「竹」則以方筆為主,這兩個「竹」字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筆法。

再說結體。書法的結體講究奇正相生,奇和正是兩種不同的結體方法。正,當然是端正;奇,則是要有欹側,要通過不齊正達到正,這方面米芾是高手。

王羲之的「竹」寫得中規中矩,端正端莊,以正面示人。而王鐸的「竹」,左小右大,左上右下,看似不穩,卻又通過最後一筆將字扳回,在險中求穩,深得米芾真傳。

出題的人,你是高手,希多交流。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王鐸和王羲之寫的兩個「竹」字, 各有其特色,都是書法之佳作,難得的好字,給人以享受,可以作為練習書法臨帖的範本。要說兩者之間的差異我認為,筆法有差異,各有所不同,都有其妙處,都有其長處,對於書法家來說,各有各的筆法,各有各的妙處,存在就是必然,自個的也是王道。對於書法欣賞者來說,也各有各的欣賞能力和愛好,可以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當然要一定比個高低不可,我還是更偏愛王羲之書寫的「竹」字,此竹無論從結構到筆法都很完美,不愧為是」書聖「之寶墨。

說到書法的厲害是結構還是筆法?這也許沒有清一色的答案,有的人認為書法結構很重要;有的認為書法筆法很重要,沒有筆法就不是書法。就書法來說,先要練習好結構,只有結構練習好了,再練習筆法,便可順其自然,這樣就可以達到結構、筆法兩全其美之目的。書法沒有好的結構,字就立不起來,這是不行的。不過,要使筆法優美,更得下苦功夫不可,真正做到使筆法應用自如,落筆有法,下筆有款,筆筆生輝,這樣書法就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了。一個真正的書法家需要幾十年的刻苦練習,筆法美是一個需要用很長時間練習才能達到的。正是如此,書法美在筆法,立在結構,難在筆法,好的筆法就好的書法,從這一點上來說,筆法比結構更重要更厲害。這是自己的看法。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王鐸和王羲之寫的兩個「竹」字,在結構上的差距不大,主要還是筆法上的不同,通過這兩個字的分析,可以給書法愛好者一些啟示。

上圖這個「竹」字,出自《晉 · 王羲之 · 蘭亭序》,結構上端莊平正,筆法上採用以楷法寫行書,一筆一划,細緻入微,藏鋒露鋒,交代得非常清楚,注重對比和變化(如兩撇畫「一彎頭撇,一蘭花撇」,兩豎筆「一收一垂」,「一靠一離」,兩橫的筆法「一藏一出鋒」),這是典型的二王一路行書筆法風格。這個字可謂「平凡之中見崎嶇」,秀麗典雅,若沒有一定的眼力,還看不出它的美來!

再看王鐸大字「竹」字,結構上仍然較為平正,筆法上是明顯的以草書的筆法來寫行書,一筆一划不重細節,筆法上不如王羲之的精道入微,而是用拖筆寫就,融合了碑的風格,所以這個字以「氣勢勝」。

這兩個字的比較,代表了兩個筆法和兩種風格的不同,書法愛好者多自行去揣摩,一定會有所得。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


謝謝邀請,王鐸是清代的著名書法家,以行書和草書最為著名,他的行草書在張旭、懷素和王羲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無論結構、用筆還是章法上一路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徵,尤其是他的豎軸書法和漲墨筆法。因為他的書法筆力強勁、留下來的書法作品也非常多,被後人稱為「神筆王鐸」。

王羲之我們大家都知道,是東晉的著名書法家,以行書、楷書和草書最為出名,其中行書《蘭亭序》成為千古名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本人也被後人稱之為「書聖」。

仔細看了王鐸和王羲之的這個「竹」字,其實二者在結構上的差別並不大,都是左右兩個部分左邊小右邊大,左邊收緊右邊放鬆。

之所以這樣,原因很簡單:

首先王鐸本身就是學習王羲之的,他對於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是下過很大功夫的,二者的字在結構上相似是很正常的。

其次,從漢字的規律上來看也是左邊小右邊大好看,漢字結構的處理規律也一般是左低右高的。

二者的這個字在用筆上是有區別的。

二者字的大小並不一樣,王鐸的這個字是大字,王羲之的字是小字,用筆上肯定是有差異的。

大字講究氣勢,所以筆畫一定要粗,寫的太細了筆畫無法支撐整個字體結構,書寫的時候要更多的用筆肚。

而王羲之的這個字是小字,更加註重細節,書寫時用筆尖更多一點,如果用筆肚去寫,小字就會沒有靈氣。

所以這兩個字的雖然結構相近,但是用筆方法並不一樣,從這兩個「竹」字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大字和小字用筆的不同點,這個規律放到其它的字體上一樣適用。

你覺得呢?


首先。這樣兩個單字的進行對比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有些字放在整幅作品中是非常協調的,但單拿出來卻很難看。書法不能就字論字,要看他在整幅作品中的作用。

其次。這兩個字的大小完全是不一致的。王羲之的這個「竹」字指甲蓋大小。王鐸的這個是大字。大字和小字的用筆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大字追求的是氣勢,小字追求的是精緻。

第三。王鐸本身對王羲之最有很多年的研究,在《聖教序》等作品上下過很大的功夫。王朵的臨摹,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字型。這兩個字的結構基本相同,左小右大,左低右高。用筆差異更大,無論是藏鋒露鋒,還是中鋒側鋒。


為了答這道題,專門抬著手機在大街上讓不同年齡,性別的十個人看這兩個字。大家得出的結論十比零。一致認為第二個好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字如其人」。當然不是說人長的漂亮俊美,寫的字就如其形。如的是人的情性,人的志氣。

王鐸是一個投降清兵的明朝官員。在他的字上當然看不出這個來。如果能從一個人的字跡中看出他是壞蛋,估計做壞事的人一輩子都不敢寫字。否則被人一看便知他是壞蛋。當我們知道這個人的生平以後,他的字再好也不會有人學。比如宋代的幾個大奸臣,蔡京,秦檜,他們的書法一等一類。可世人誰會說「我的書法學習的是秦檜」?避之唯恐不及,那能去學呢!

王鐸的名氣自然趕不上秦檜,官職不如秦檜顯赫,做的壞事也沒有秦檜多,書法呢,也沒有秦檜好。原本並不十分有名的王鐸,近些年來風頭超勁。有人甚至認為他已經超過了書聖王羲之。其根據是日本人說的「小王勝大王「。這不,拿這個街頭婦孺皆能辨優劣的」竹」字來說事。日本人認你就認?日本人說「小王勝大王」,也只是極個別的人。王羲之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超乎你想像。他們是把王羲之當神一樣的供奉。怎麼我們就不以王羲之為傲?反倒是看到對書聖不利的言論卻興奮異常?我很奇怪現在的王鐸吹捧者,安的什麼心?


這個問法很滑稽,居然把王鐸與王羲之放在一起。但有真問題,筆法與結構問題。

1、一神一人,放一塊如何比?

王羲之,字逸少。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看名能是一個檔次的嗎?

後王與先王比,就象地龍與天龍比!

2、字有結構與筆法。結構是系統控制的問題,筆法是手法問題。結構依賴於學問、原則,可精益求精。

筆法表現著手法、態度,自妙之又妙。

3、意在筆先,不只是抄書、好看。

書聖曾以筆陣圖喻之,如說字為陣,筆為刀光劍影,亦無不可。

4、古有言,劍尖、舌尖、筆尖共為三尖,皆生殺之器。筆尖自當是書生利器,以展意氣。

如若不然,讀書、寫字何益!

總之,結構謹嚴有穩固之體、筆風凌利有英發之氣。

逸少自是英發,痴仙豈可與聞?!


這個開題很具體,很簡單。

但是

這個問題的核心不是技法問題。

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

種種的藝術形式

其實是人的一種「精神投胎」。

精神,指人的思想、修養等。

投胎,指人的具體行動,比如:

畫家畫畫

書法家寫字

作曲家寫曲子

歌唱家演唱

舞蹈家跳舞

………………………………………

不同的思想、精神

那麼反映到具體的藝術表現上

就千變萬化了

所以

學習書法也好

書法鑒賞也好

要通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東西

看到其內在的、久遠的文化精神。


王羲之和王鐸都是書法史上頗具影響和代表性的書法大家。書法的發展歷史到了晉唐達到高峰,影響至今,而王羲之是晉唐書風最傑出代表,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被唐太宗推崇備至。此竹字就出於蘭亭序,「茂林修竹」一句,結體端正嚴謹,側鋒牽絲靈動,韻味十足。書家王鐸身處明末清初,受米芾影響最大,特別是晚年的作品中鋒用筆較多,結字跌宕起伏,險中求穩,開一代書風。加之明代大尺幅宣紙出現,王鐸大量大尺幅行草書條幅作品存世。此竹字的用筆結體完美提現了王鐸的用筆和結體特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