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觀諸多評論,或完全站在金庸一邊,認為金庸完全可以和曹雪芹、羅貫中、蒲松齡、吳承恩幾人齊名比肩,或盲目站在曹雪芹、羅貫中、蒲松齡、吳承恩一邊,全盤否定了金庸著作,但無論怎麼樣的結論都忽視了兩個最核心的問題:

其一,評判標準以及評判人群。採用不同的評判標準會有著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評判人群也會左右著評判的結果。世界上的書林林種種,歷史、哲學、人文、地理、醫學、科技、武俠、鬼神等等,匯流成浩瀚的書海,上述參評的幾個文學巨匠的著作也不過是這浩瀚書海里的幾滴水而已,同樣,人雖同食五穀,但是每一個個體的人生閱歷不同,性格也不會相同,所需要看的書以及要從書中汲取的養份也不盡相同,適合自己並對自己有心靈觸動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千個人評書必然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答案。

其二,對上述參評的幾個文學巨匠的著作如何定性?1)何為俗?何為雅?在不同的時期,會有著不同的定論。曹雪芹、羅貫中、蒲松齡、吳承恩他們幾人的著作在剛成書時,也並不為當時的主流文化所認同。在那一個時代,詩文被認為是文學的正宗,小說戲曲則是鄙俗不堪的東西,是不能夠進入文學大雅之堂的,也就是說以上幾位巨匠的著作並非是天生的陽春白雪,就當時成書時的情形應該歸為下里巴人一類。既然這些曾經被當時主流文化視為鄙俗不堪的著作如今已經登入雅堂,那麼有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愛國愛民主義情操的武俠巨作又怎麼會以一個「俗」字來定論呢?2)武俠小說存在時間過短,對於金庸的著作有著這樣那樣的非議,甚至有些人完全不認同也很正常,這不正是現在的高大上曾經的鄙俗不堪不入流的幾本名著所走過的路嗎?誰又能輕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愛國愛民主義精神不能夠流芳傳承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是對自己有著積極的意義,能夠震撼我們思想靈魂的書,無論其是「雅」是「俗」,都值得我們去品讀,所以這樣沒有評判標準的比較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金庸風雅大俠出世,——八十年代初期在大陸風靡一時,此時此刻,恰好是中國文藝處於「革命的浪漫主義」尾聲,舉國可值一看的文藝書籍,寥寥無幾:即如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梁曉聲《陳奐生進城》……《新星》一類改革體裁,已令國人感激涕零、激動不已!那時,即使王朔具可讀性的痞子小說,也僅以《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嶄露頭角於文壇。那會兒,文藝青年燙頭搭配喇叭褲逛街、看電影,必遭老革命聯手老輩子整飭乃至肅反!人們的腦殼,無書可供「跑馬」,近乎荒原:對於上過學的人,比缺吃少穿更熬煎。

值此地老天荒的空白斷層期,金庸武俠驀然空投以蒞臨大陸(絕不亞於日本當年偷襲珍珠港那麼震動美國國人一般……),遍地開花,上到達官顯貴下至尋常百姓,到處讀金庸論楊過說神鵰俠侶,——在鄧麗君土蜂蜜一般甜歌的伴奏下,文壇中央,——金庸一如牡丹亭亭凈植!

金庸武俠小說,其中,筆下的百般兵器全是歷史長河中僅有且真實存在的,所寫歷史及武功門派也屬歷史有過的……敘述基調飄逸如俠,家國意境俠義情懷有度與情深,文字功底厚重,——如此這般武俠小說,難怪王朔常懟金君了!而金庸人生歷練,是基於香港未回歸中國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然而,金庸欲與四大名著《紅樓夢》之流爭鋒,恰似王朔懟金庸,——差距太大,不可與日而語!這是與作家所處身的時代背景、歷史氛圍、修為,心歷、身歷有關……

但是,金庸在中國文壇已紮根了,不論當下,還是未來,絕對擁有一席之地,——又一另類經典!

文章憎命達,——能於取信當時,必然流傳於後世。


恐怕十年過後再沒有人說金庸了,他只是一個時代的暢銷書作家而已,作品沒有什麼正能量的意義,唯一的作用就是娛樂!但是,你從他的書里可以看到漢人政權都是腐朽的,包括建立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個奸佞小人,而少數民族的首領都是大英雄,契丹、金國、清朝的首領都是!在這種長時間的強烈對比的潛移默化下,你會覺得愛國只是一種悲哀的無奈!

還有的人說他的作品充滿了家國情懷,這就更扯了,他的作品的主旋律無非就是些個人恩怨的江湖情仇,愛國只是催化這種情仇的工具而已,無論「射鵰」還是「天龍八部」還是「倚天屠龍記」等等,我們看到的都是意淫出來的武功和情節,江湖之間的打打殺殺,被感動的只是人物命運的多舛,沒有岳飛、文天祥那種純正的愛國情懷


先給出我的觀點:金庸先生在文學史上可比肩羅貫中、施耐庵,稍遜於曹雪芹。為什麼這麼說,且聽我分析。

金庸先生已經駕鶴仙去,關於他的很多話題仍然需要我們蓋棺定論。比如說,金庸在文學史上究竟能達到什麼位置?不少人認為,金庸先生寫的武俠小說是通俗文學,難登大雅之堂,在文學史上的地方必然高不到哪裡去,我對此存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金庸先生的作品雖然是通俗的武俠小說,但卻具有極大的文學性與藝術性,在文學的殿堂中,金庸先生甚至可以比肩羅貫中、施耐庵,只是稍遜曹雪芹,絕對屬於文學史上大師中的大師。

1、金庸小說的文學性

從文學性上來講,武俠只是金庸先生表達其思想的一張皮,他通過構建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江湖世界寫盡家國情仇、人間百態,其作品表現出了深刻的歷史與現實烙印,具有很大的閱讀的趣味性,金庸先生是那種既能把文字寫好,又能把故事講精彩的天才作家,還能讓人在閱讀過程塑造出一定的歷史觀與人生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英雄蓋世、為天下蒼生選擇捨生取義的蕭峰,磊落瀟洒、笑傲江湖的令狐沖,溫良敦厚,待人拱讓謙良以德報怨的張無忌,放浪形骸卻又行俠仗義扶貧濟困的神鵰俠楊過,還有聰明伶俐的黃蓉,冷若天仙的小龍女,帶刺的玫瑰趙敏,英姿颯爽的霍青桐,溫柔可人的阿朱等等,金庸先生塑造的這些豐富的文學形象,就像諸葛亮、劉、關、張、魯智深、武松一樣,深入到華人的血液中去,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金庸小說的思想性

就思想性而言,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也不遑多讓。《射鵰英雄傳》表現的是儒家的俠義,以家國天下為己任,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就把傳統的俠提高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從簡單的鋤強扶弱濟危扶困,上升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義,使武俠小說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天龍八部》則是對人生的思考,以佛家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眾生皆苦,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萬般求不得,可以說《天龍八部》不僅是一部武俠小說,更是一部哲學著作。《笑傲江湖》則更加深入,表面上寫的是江湖上的快意恩仇事,實際上寫的是人性,是對人性中虛偽、自私、狂妄、貪婪等缺點的深刻批判,更是一部很有深度和內涵的政治諷刺小說,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鹿鼎記》則是一部反武俠的作品,是一部偉大的世俗作品,一部活生生的官場現形記。

3、金庸小說的文化生命力

再就文化生命力而言,金庸作品也毫不遜色。金庸先生的這些武俠小說,風靡華人世界幾十年,經久不衰,體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金庸先生塑造的很多東西,已經深深的印入到我們的民族文化中,成為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比如說「華山論劍」,一提起這個詞,不管你讀沒讀過金庸原著,你都知道這代表著頂級高手之間的切磋,代表著行業盛事。再比如說一提起「岳不群」,那就是偽君子的意思,難以想像一個男人被你稱為岳不群他不跟你急,再比如,要是你對一中年婦女喊「滅絕師太」,她不跟你發瘋才怪。這就是金庸作品的文化生命力,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民族基因相之中。相信金庸小說中,至少有五六部會經久不衰,成為永恆的的經典。

最後反駁一個觀點,就是有人認為,金庸小說只是通俗的武俠小說,難以和四大名著相提並論,這個觀點其實不值得一駁,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是純粹的誕生於文人之手,屬於所謂的「雅」文學,其他三部《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那不個不是經過俗之又俗的民間說書、平話的不斷潤色發展,逐漸成書的呢?要說俗,那《三國演義》、《水滸傳》就更俗。

所以說,俗不俗不是判斷一個文學作品優劣的標準,真正評判一個文學作品,靠的是它的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以及文化生命力,從這幾點看,金庸的文學作品足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金庸在文學史上的位置,在寫小說的人當中,也足可比肩羅貫中、施耐庵,但是稍遜於曹雪芹,因為《紅樓夢》確實是一部無法超越的作品。

文/張家公子名無忌


在文學界,金庸的成就是無法和四大名著的作者相提並論的。不但金庸無法比肩,當代的作家都無法比肩,包括王蒙,莫言,於華,以及陳忠實的那本厚重的《白鹿原》和路遙那部勵志的《平凡的世界》都無法達到四大名著的高度。有人把《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活著》,《受活》當作當代的四大名著,不過很可惜,差距還是很明顯。在文學性,思想性,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哲學性質上來看,無法達到四大名著的高度。但不等於這幾部不好,它們同樣非常優秀。金大師的作品也許可以和《三言》,《兩拍》這樣的作品媲美,但的確可以和張恨水,蔡東帆這樣的名家比肩。若論起瓊瑤,亦舒之流,他又不止高上幾個檔次。大師就是大師,我們只能敬仰和深切的緬懷。


就才氣來說,金庸與他們差距並不遙遠,但是他的影響力實在遠遠不能與蒲松齡、曹雪芹、羅貫中他們相提並論。金庸名氣雖高,再過100年,只能日益衰微,而古典名著的作者卻永垂文壇。

這與題材有關。武俠小說寫得再好,畢竟是「成年人的童話」,供人茶餘飯後消遣。童話的高級版還是童話,層次就在那裡,始終不算主流。

進不了主流,就是金庸達不到蒲松齡、曹雪芹、羅貫中這些人高度的原因。

蒲松齡,曹雪芹他們其實所寫所批判的就是他們所在的那個時代。雖然書中會偽托「前朝」,但是他們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就是他們的當下所在。曹雪芹的作品應用了大量的隱喻,對他的時代進行了批判。蒲松齡也在作品中揭露了很多黑暗的現實,名為談狐說鬼,謳歌愛情,卻也揭露了很多封建王朝的陰暗面。比如,政治腐敗,官場勾結等等。就是羅貫中,雖然寫的是三國,但也有很多批判。比如,迫害百姓的董卓,「三姓家奴」董卓,就被他狠狠的批判。忠臣孝子,則被他極力謳歌。

金庸當然也有他的批判。比如,神龍教教主洪安通,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這些追逐權力、狂妄到沒邊的人,都被他批判過。而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如郭靖,豪氣干雲的蕭峰,都是金庸極力謳歌的對象。但金庸所寫的情景在久遠的古代,並不在他所處的年代。而且他的批判深度不如前者。

這些年,由於影視劇的推動,金庸真正做到了天下聞名。金庸的作品,被大眾所熟知。可以說,是他中興了武俠小說。儘管如此,武俠小說如今也日益衰微,已經被邊緣化。金庸逝世,意味著武俠時代終結。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即使金庸復生,武俠小說也不太可能重新走向輝煌。金庸對武俠小說的中興,僅是曇花一現。武俠小說既微,更難以進入主流。


有一次,一個縣領導與大作家陳忠實坐一塊聊天。縣領導說,陳老師,你看現在形勢這麼好,國家發展這麼迅速,你為啥不鼓足幹勁,多寫幾部像《白鹿原》那樣的膾炙人口的好作品!陳忠實看了他一眼,說,你懂個鎚子!有些人總喜歡問一句話,「為啥路遙讓田曉霞死,為啥路遙讓田曉霞死?」田曉霞死不死不是路遙能決定的,他也沒那本事,如果他有的話,他就不會讓自己四十二歲就早早死了!有人說田曉霞是小說中的人物,一個藝術形象,作者當然能決定她的命運!比如,作者可以寫,田曉霞被洪水沖走後,被一個樹枝掛住了。有個莊稼漢發現了她,起初他還以為是白色垃圾,但定睛一看,媽呀,不得了,竟然是個人!這稼漢從小在河裡游泳,水性非常好,於是他三兩下子便游過去救了曉霞!曉霞醒來後腦震蕩失去了記憶,就看到一個帥哥,那個莊稼漢,在她面前晃來晃去!莊稼漢悉心照料她,他們日久生情!後來孫少平找來,一往情深地喚醒了田曉霞的記憶,可是舊情已醒,新情難卻,田曉霞到底應該如何抉擇……

看到這,相信很多讀者要叫我大忽悠了,這哪叫《平凡的世界》,這是《孫少平斗破蒼穹》!傑出的文藝作品,是將現實與藝術結合起來的橋樑,作者無法讓藝術人物生,也無法讓誰死,他的生花妙筆只具有強大的架構與敘述能力,和深邃地看穿事物本質後客觀的怒與憎!

在中國文藝界,在一本書中能夠創造一群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只有四大名著能夠做到,還有一個人就是金庸,而金庸寫了N多部這樣的作品。但你仔細考慮金庸作品中的人物與命運,似乎總是那麼單薄,讓人一眼就看透了,沒有多少值得細嚼的地方!但像林沖,像武松,這些人物的命運與人物的經歷你不由得在心裡一遍一遍地思索,你想他是誰,他為什麼那麼干,好像冥冥中與我有某種相似與關聯!甚至一個李逵,都曾讓我在某種情境中止不住痛哭流涕!我聽過無數遍水滸故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看了原著,無數次產生再看的衝動,水滸教我一個非常深刻的個性,男兒要有血性,無論多麼窘尷(窘迫和尷尬),並且我覺得水滸將這種品性溶進了我的血液中!金庸沒有一部作品,一個人物對我產生過這種影響,雖然我幾乎看過所有金庸作品的電視劇,但我沒有想過看他的作品,也沒有看第二遍電視劇的衝動!金庸的小說就是無數梗的堆積,而不是命運的波瀾起伏!它們只是作家擺布的一些棋子,為了讓這盤棋更精彩,作者帶人情味地讓對手,這種棋下起來還有什麼意思!

金庸的出現,一下子將武俠小說從流行快餐文學推到了經典主流文學的水平,但它和名著還差了好幾個檔次!藉助現代影視的傳播做到了盡人皆知,但遠沒有深入人心,所以也會漸漸式微,為人們遺忘!就是這樣!


淺談個人理解:

在文學界,金庸與其他幾位還真比不了,不是看低金庸,而是從作品即可反映出水平。金庸自己也說過,他更喜歡歷史,所以你發現金庸的小說時代感很強,歷史痕迹非常清楚和明顯,但真正說上文學價值,卻很有限,更多是故事敘述。所謂文學,是語言文字為載體,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表現形式,但一定有自己的思想內涵,有時代影射反饋,有深刻的寓意在裡面,從文字中可以領略這個時代的背景或者個人的思想主張或者文化內涵,這些金庸的小說都不具備,更談不上被後人所研究。

所以我認為金庸在文學界,與其他幾位比不了!


我認為在近現代文學界,金庸的地位僅僅次於魯迅。在任何一個範疇要想成為一代大師,首先你必須是開創者,然後你又是集大成者,其次就是你的社會影響力和時代影響力足夠大。滿足這三點你才有成為大師的可能。

魯迅無疑全部具備,開創了新小說,他的作品不多,但每篇作品都無人超越。只寫了一部中篇小說就成了世界名著。開創了雜文,成了標杆,成了一個時代的脊樑。

再說金庸,武俠小說雖不是他開創的,但他是武俠小說的成就的集大成者。許多人說武俠小說不入流,是低俗小說。那是你沒有讀懂金庸小說。金庸小說不是低俗小說,是高雅藝術!

他通過他構建的一個虛擬的江湖來寫盡了人間百態: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有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 ,有同生共死的兄弟情義,更有頂天立地,豪氣干雲的大英雄。同時有各種卑鄙無恥,虛情假意,兇狠殘忍的反面人物。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各個有特色,活靈活現。所涉及文化方面包羅萬象不盛枚舉。

一部《天龍八部》重新詮釋了英雄的定義。三部《神鵰姊妹篇》寫盡了俠意,友情,愛情。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笑傲江湖》了。表面上是寫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實際上是批判人性的虛偽,自私,對權利的貪婪。是一部諷刺政治的小說。小說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令狐沖的出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是一個放大版的王熙鳳出場,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日月神教的內鬥,映射了政治生活中人性對權力的迷戀和貪婪。所以說《笑傲江湖》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嚴肅的政治諷刺小說。絕不是一部通俗小說。一部《鹿鼎記》寫盡了官場百態,實實在在是一部現實版的官場現形記。

我最佩服的就是金庸說的一段話,大意就是有人問《笑傲江湖》寫的是什麼時期的事,金庸說,他寫的是人性,人性沒有時期,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所以我們發現,金庸小說裡面的形象,我們生活中總能找見原型:有虛偽的君子劍,有獨裁的任我行,有愛讓下屬拍馬的丁春秋,有狐媚愛生事且毒辣的馬夫人…為政治服務的藝術 ,那個政治時代結束了,它就失傳了,只有為人性服務的藝術才能永遠流傳。這就是金庸小說能在不分年齡段,不分國家的人群中都能長盛不衰的原因。

金庸不僅是一個小說家,還是一個偉大的媒體人。他辦的明報是當時香港最著名的報紙,他是當時最著名的時評人,為此鄧小平接見金庸時還和他探討過。

金庸不僅是一個小說家,媒體人,還是一個歷史學家 ,這是金庸最津津樂道。他的小說涉及到的歷史人物都有出處。而且金庸還寫過一些歷史作品。

當然金庸最大的成就就是小說,這也是他最被人稱道的成就。寫武俠的並不是只有金庸是一面旗幟,但只有金庸把武俠寫成了文學藝術!

從前面說的要成為一代大師的三個條件來看,金庸雖然比魯迅稍有差距,但從他的文學成就社會影響力和時代影響力來看,近代卻無一人能在和他相提並論。


      金庸先生在影視劇,文藝界的影響力不言而喻,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人們對其名下的影視著作都能脫口而出,也深深影響了這幾代人,甚至還成為了當時的一種追求精神的風潮,我兒時的電視,電影記憶大部分都是隨著金庸先生的影視劇本成長起來的,但是文藝界,文學界對金庸先生的評價褒貶不一,

一是堅定的挺金派,代表人物是北大的孔慶東教授,眾所周知孔慶東是金庸忠實的信徒,對金庸懷著一種宗教式的虔誠。他充分肯定金庸小說擁有巨大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不遺餘力把金庸小說升華到四大名著的高度,更是將金庸本人評為百年難得一遇足以寫入現代文學史的文學大師。

     二是堅定的倒金派,代表人物是台灣的李敖及大陸的王朔,李敖倒金有點像是潑婦罵街或者神經病上門找茬,從來沒有本著客觀的態度給過金庸及其小說一個準確的評價,他說金庸偽善,不遺餘力地攻擊金庸自稱信佛為何不把所有家產捐出去,對於金庸的作品,他既說過《射鵰英雄傳》讓他入勝,很有興趣讀下去,可是沒多久又變臉大罵金庸小說是臭雞蛋,不入流的。這種自相矛盾的神經病式無腦黑,現在已經成了社會上的笑柄,不提也罷。

    全面的了解金庸研究金庸,把他的每部小說認認真真通讀幾遍,領會金庸的文學主張和精神。

    我以為,毫無疑問,金庸是非常偉大的現代小說家,通過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藉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塑造,結合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敘事手法,依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渲染,把新派武俠小說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讓一向為人輕視的武俠小說由俗入雅,登堂入室,成為現代文學藝苑裡的一朵奇葩。

   從這方面來說,金庸堪稱開一代風氣之先的文學巨匠、大師,足以寫入現代文學史,流傳千古。他的幾部主要代表作品如《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鹿鼎記》,都足以成為現當代文學的典範流傳後世。

   金庸很偉大,但糟粕與精華共存,在閱讀和推廣金庸小說的同時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要警惕小說里混入的毒素。金庸小說可以作為民族文化一部分讓青少年課外閱讀,但不適合進入課本

   金庸的文風,白話文帶點白話古文的辭彙和調調,夾雜點方言,是很有色彩的。講到國家民族的時候,大開大合;講到精彩武功,妙詞琳琅滿目;講到兒女情長,又一轉而成吳儂軟語。

 

下面我們可以先來大致了解以下四位中國歷史上文學界的泰斗級人物,

 

一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

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羅貫中被稱為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說特色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又前後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的整體。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

   

  二曹雪芹

     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曹雪芹最偉大的貢獻在於文學創作。他創作的《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複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曹雪芹為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不僅對後世作家的創作影響深遠,而且在繪畫、影視、動漫、網遊等領域產生了大量優秀衍生作品,學術界、社會上圍繞《紅樓夢》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與談論甚至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紅學。

    

  三蒲松齡 ,

      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該書是中國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不僅集志怪傳奇小說之大成,使短篇小說的藝術水平達到空前高度,而且同李杜詩,《紅樓夢》等構成中國文學史上綿延不斷的高峰。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聊齋志異》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曾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馬瑞芳稱他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四吳承恩

     一般公認他是中國的《西遊記》的最後定稿作者,但也有觀點認為不是,在學術界保持著爭議,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朱應登認為他「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

     金庸先生是在文藝界的影響力,其他幾位均為時代的思想,政治,參與國家文學的方面都有參與甚至影響著當代歷史,政治大背景,文化,所以金庸先生的文學創作成就不可與之同日而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