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漢奸,因引清軍入關與絞殺南明政權而惡名昭著。在其晚年,又因清廷撤藩而起兵反清,最終卻兵敗身死,更是將其定義爲反覆無常的小人,將之釘在了恥辱柱上。那麼,假使吳三桂當初反清成功,並恢復了華夏。那麼,吳三桂會從大漢奸而搖身一變,而成爲人們仰慕的大英雄嗎?

首先,客觀地講,吳三桂當初延請清兵入關,其初衷是借師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漢奸。吳三桂鎮守遼東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與厚恩。而與清兵廝殺多年,國恨家仇交織在一起,主動降清在情感上就說不過去。而當時,吳三桂被夾在李自成與滿清之間,以其僅有的兵力並不能自立。吳三桂起初還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並已將山海關交與唐通(受李自成命,招降吳三桂)而率軍進京。可當行至永平時,遇上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李自成軍在北京的胡作非爲之後,便改變了初衷,還師襲擊唐通,再據山海關。

據吳三桂寫給多爾袞的書信: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而滿清佔據北京之後,吳三桂還請求多爾袞:“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爲界,通南北好”。再據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的檄文,也指責滿清:“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居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而滿清亦不能做出正面迴應。

從諸多的史料記載,都已證明吳三桂的本意確實是借師助剿。而當時的南明政權也對吳三桂的做法甚爲肯定,弘光帝還加封吳三桂爲薊國公,並遣沈廷揚自海道運米十萬、銀五萬犒師。但吳三桂卻已上了滿清的賊船,而不能接受南明的封賜。

再則,吳三桂起兵反清,亦不能說其反覆。吳三桂起兵反清乃是因爲清廷撤藩,清廷撤藩而三藩皆反,沒理由單單責備吳三桂反覆。而三藩反清是有正當理由的,並非如某電視劇中演義的那樣,撤藩則反,不撤亦反。吳三桂還是試探一番,清廷對撤藩的態度的,得知清廷決意撤藩,才鋌而走險,起兵反清。單從道義上講,三藩反清理虧的是清廷,乃屬清廷的背信棄義、過河拆橋。

第三,從後世對李成棟等人的評價上來看,吳三桂若反清成功還是容易獲得肯定的。李成棟,明末農民起義軍出身,後降明。清軍南下之後,又率部降清,嘉定三屠的劊子手,併除滅隆武帝、紹武帝,替滿清攻取浙江、福建及廣東等地。而李成棟部軍紀極差,殺人如麻,其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但是,李成棟在滿清那邊不得志,後來反正了。在其死後,南明官方對其評價甚高,諡其爲“忠烈”。即便後世讀史人,每看到此一頁,也是五味雜陳。還有那位因頒佈《殺胡令》而聞名,被視爲華夏救星的冉閔,起初也是爲羯人爲虎作倀的。吳三桂若反清成功,建立了新朝,其既往就更不值提了,畢竟歷史還是很講究“成者王侯敗者賊”的。

第四,如果單從道德上來講,比吳三桂更值得痛恨的漢奸也還多得是,吳三桂只是更爲焦點的人物而已。那位首先提議“剃髮易服”並作表率的孫之獬,以及洪承疇等之輩。滿清修“貳臣傳”亦是以洪承疇爲首,並只授予其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襲職銜。清廷對吳三桂、耿、尚、孔等之輩畢竟還有幾分器重與尊敬,而對孫之獬、洪承疇等完全奴顏婢膝之輩則是從骨子裏的鄙視。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