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孫承宗!他早年在山海關外抗清,頗多建樹,名將袁崇煥就是他識拔的,給了清軍很大打擊,回高陽老家後,恰逢清兵來攻,他協同防守,盡心儘力,城破後闔家殉國,可歌可泣!

史可法就不一樣了,他只是有忠心,但無能力,根本無法指揮四鎮兵將,當高傑死後,高傑妻子表示願以舊部聽他指揮,但請他認高傑之子為義子,他心裡認為高傑以前是李自成手下,因而一口拒絕。這樣一來,高傑部就叛投清軍了!後來大半個江南都是高傑部的李成棟打下來的,諸位說說:象史可法這樣的忠臣,對國家有什麼好處?

清朝表揚明朝忠臣,希望人們象他們效忠明朝一樣去效忠清朝,對史可法評價最高,多鐸稱他為"明朝第一忠臣",對其母妻厚加供養,乾隆時還立祠祭祀,孫承宗只得了一個謚號,可見二者之間的區別,規格最低的是袁崇煥,乾隆只說了句他中反間計而死就完了,連個謚號也沒給,因為努爾哈赤、皇太極都喫過袁的虧,規格太高就是不敬祖宗了,與史可法一比,差別真是太大了!


孫承宗和史可法都是明末抗清英雄,要想對比他們二位誰死的更悲壯就先要了解到他們的事蹟。


明末傑出戰略家孫承宗

孫承宗是萬曆三十二年進士,雖是文人出身但長相卻頗為粗獷好似武將一般「鐵面劍眉,須髯戟張」,因其在做幕僚期間曾在明朝軍事重鎮大同供職,故對軍務頗為瞭解。

孫承宗一生最出彩的地方就是督師督師薊遼期間,以獨特的戰略眼光構建了關寧錦防線,並且提拔了袁崇煥、祖大壽、滿桂等將領,使得在一段時間內遼東地區「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

1631年孫承宗遭遇彈劾,稱病回到老家高陽(今河北高陽),1638年滿清入犯,繞過長城侵入到京南等地,孫承宗好友多勸其移居別處暫避,孫承忠都婉言拒絕了。

清軍進攻高陽時孫承宗率家人和滿城軍民誓死抵抗,由於兵力懸殊高陽淪陷,孫承宗子孫多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孫承宗被擒後不屈而死,有人說他自縊而亡,也有人說是被清兵勒死,年七十六歲。

再看史可法

拋開個人能力不談,單說民族氣節,史可法絕對值得敬仰。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中對於史可法的評價我覺得非常到位,「一是他居官廉潔勤慎,二是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但是見識和才具實在平凡得很,對於弘光朝廷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崇禎皇帝遇難後,史可法在南京以兵部尚書之職握有實權,但是在擁立新君時猶豫不決,最終被排擠在權力核心之外,自請督師江北經營江北也未有寸功,1645年清軍南下揚州城破,史可法被擒後不屈而死。

史可法之死無非是全了自己忠臣的名節,其死固然可敬,但是孫承宗寧死不屈滿門壯烈殉國更是悲壯。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史可法啊!人家是殉職!老孫是退休在家。老孫接替袁崇煥的冀遼督師,遭致大淩河慘敗!被彈劾回家致仕。


謝謝邀請,對歷史我很喜歡,也經常翻閱!不過對兩位明末人物卻算只知道一點點,個人覺得死得都很悲壯!


史可法寧死不降死於揚州固然可敬,孫承宗滿門殉難一同赴死捐軀大明死的更悲壯,他們都是一代名將民族英雄流芳百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